|
||||
16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
||||
《极限登山》中有一段话:“年轻人凭着一腔热血,经常能表现出毫无基础的勇敢,所谓无知者无畏。不过在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山区,有许许多多的路线就是凭这种无知无畏开辟出来的。如果一位年轻的攀登者能从这样的心态中幸存下来,他/她最终会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将无知带来的狂妄转化成理性的自信,从而增加攀登成功的概率,减少死亡的风险。” 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无知与无畏的判断往往取决于最后的成败。如果一名攀登者不幸遇难了,无论他在登过程中展现了多少勇气,这次攀登往往被归类为“无知”。如果他九死一生地活下来了,无论他在这次攀登中犯了多少错误,这次经历往往被当作“无畏”。有时候,那些看似无畏的壮举也暗藏着许多危险。 “第一次成功,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然后你就会好像觉得说你是invincible,你是无敌的,你可以做所有的事情,”Stanley说,“但是对一个爬山的人来说,这个很危险。你要抓住那个平衡,不然的话,总有一天你会出意外。” 2019年初,Stanley刚满27岁便无知无畏地探索这宿命般的一年。他在吉尔吉斯斯坦顺利通过了IFMGA第一个阶段--攀岩、攀冰和越野滑雪 --三个项目的考核,朝着“首位华人国际高山向导”的头衔又迈进一步。他还和台湾地区登山者完成了凯兰特昆山北峰(海拔3705米)东南山脊路线的首登,在台湾登山界崭露头角。他在野人旅志上发布的内容远多于个人社交媒体。传播阿式攀山文化俨然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春天,Stanley再次回到四姑娘山,实践他刚刚在吉尔吉斯斯坦学到的越野滑雪技术。他和Ken在四姑娘山附近的巴朗山与大哇梁子一带寻找野雪。登山者和游人们大多路过这片区域而直奔四姑娘山,几乎还没有人在这一带尝试登山滑雪(AlpineTouring)。Stanley和Ken攀上不知名的山头,一路望天高呼,一路在春雪上流畅地滑到山底,一抒心中的快意,痛快极了。他们俩滑到公路边,忍不住感叹,这条路线绝对会成为这个地区的经典路线之一。 几天接触下来,这对香港攀山者对彼此都更加熟悉。Stanley的攀登热情让Ken都自叹不如。“他在任何有可能性的地方,都会立马想到这里有可能开一条线路出来,或者可以去长期攀登,”Ken说,“他这个欲望可能比我更强。”而对于Stanley来说,要在这些年轻朋友当中挑选一名相对合适的搭档并不难。阿左和吴昕已经是相互有默契的固定搭档,Halu体能不错但技术稍逊。唯有Ken哥,这名兼具经验与技术的香港阿式攀山者,才最适合做他的搭档。 Stanley和Ken回到酒店,两个人商量着或许可以找一座山峰试试。他们俩在地图上寻找感兴趣的山峰。由于Stanley的国际视野,他寻找的山峰并没有像其他自由攀登者一样,局限在川西或中国大陆的版图上,而是望向了世界上最狂野、最荒蛮的山域,喀喇昆仑山。 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壮观的山脉,这里几乎吸引了商业登山客、徒步旅游者与探险网红的全部焦点。相对来说,位于喜马拉雅山西端的喀喇昆仑山则多了些未知与狂野。那里有除极地之外地球上最气势恢宏的冰川,冰川两侧是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第11高峰迦舒布鲁姆I峰、第12高峰布洛阿特峰、第13高峰迦舒布鲁姆I峰、大川口塔峰、K1玛夏布鲁姆峰、食人魔峰……登山界最传奇的山峰都位于这片山脉。近十年来,这里诞生了众多金冰镐奖。只要在这里的7000米、8000米山峰上,用阿式、独攀、无氧等风格开辟任何一条新路线的登山者,就会毫无悬念地拿到金冰镐奖的提名,并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登山家。目前还没有中国登山者在这一带完成未登峰或开辟新路线,也没有自由攀登者发起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征。 Stanley在谷歌地球上锁定了这片山域里一座特别的山峰这座山峰的海拔高度与他心心念念的乔拉杰峰相差无几,但山体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从地狱深处倒生出的獠牙,在群山中显得格格不人。这种山形最容易点燃Stanley的激情。他把这座山峰的照片给Ken看了一眼,问,你觉得这个山怎么样。“我一看就感觉,哇,”Ken说,“因为它是非常尖的,感觉比婆缪角度大,更尖一点。感觉山很有气势。我第一次看到就觉得这个山很酷。” 等他们回到了成都大本营,晚上,阿左、昊听、Ken、Stanley等人凑在一起,在电脑上一番搜索、研究。他们兴奋地发现,关于这座山峰的历史,乃至这条冰川的探索竟然还是个空白,“搜索全网也就一张航拍图能窥见其真身”。这就意味着它是一座未登峰。 Stanley和Ken决定尝试挑战这座山峰。远征喀喇昆仑山需要充裕的时间与预算。Ken很快就写好了赞助计划书,还联系好了一名香港的户外摄影师随行拍摄记录。在他们看来,这次攀登有三个亮点:他们将会是首批远征喀喇昆仑山脉的中国阿式攀山者,他们将挑战喀喇昆仑山里的一座未登峰,这次攀登将代表着香港地区阿式攀山者的崛起。 几天后,吴昕突然找到Ken,提出要加入这支队伍。“最开始昊昕并没说要去爬,突然他就说要去,感觉很突然。”阿左说。这次阿左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与搭档产生共鸣、一眼就被这座山峰吸引住,而且那期间他恰好要出国。也许吴昕想趁着搭档不在国内的这段闲眼时期完成一次精彩的攀登,也许他极度渴望攻克喀喇昆仑山脉狂野的未登峰,也许是这两个理由的共同作用。然而无人知晓吴昕从得知这座山峰、再到提出加入这支队伍的这几天里,内心中到底经历了何种犹疑与决断。 Stanley和Ken自然不会拒绝昊昕的加人。这固然打破了纯香港队伍的亮点,但吴昕的实力与经验介于两名香港山者之间,或许还能提高登顶的可能性。此外,昊昕拥有多次带队徒步喀喇昆仑山的经验,熟悉这里的地貌与向导资源,也更懂得在极限环境中拍摄。 三名登山者分工明确:昊昕负责对接巴基斯坦当地的联络官;Stanley负责联系马帮等后勤团队;吴昕与Ken共同负责对接赞助商。几个月前,阿左和吴昕成为北面签约运动员。在当年的自由之魂组合之后,梦幻高山成为北面签下的国内新一代自由攀登者组合。吴昕跟北面提出了巴基斯坦的攀登计划,赞助商果然也很感兴趣,双方约定好赞助方式。Ken说,他们自己先把所有钱垫出来,回来后再跟品牌方报销费用。他们预估这趟行程平均每人开销三万元。对于还在还房贷的昊昕与存款早就花光了的Ken来说,三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了。 眼瞅着6月即将到来,签证、禁区许可证、赞助商、装备、行程、马帮、攀登计划全部都已准备好。Stanley还给这次旅程起了个名字:Odyssey into the Karakoram: Journey of threeAlpinists(喀喇昆仑历险记:三名阿式攀登者的旅程)。 在出发前的最后一个月里,Stanley在香港与台湾两地做了两场分享会。在这两场活动中,他是绝对的主角。他还亲自撰写了活动文案,即他对自己过去十年的总结: “对冒险的定义纠结了十余年,想走没有人踏过的路线,看没有人看过的风景,就这样穿过了撒哈拉荒漠,走进了印度的贫民区,骑着单车跨越了半个地球,但最终还是回到'山’的怀抱。冬攀圣地--苏格兰是最初攀登生涯的起点,之后转战阿尔卑斯山脉,从一个星期,到一个月、两个月,甚至长达半年生活在山里,日子就是在海拔4810米与1000米间徘徊。在成长的过程中,当你累积的经验愈多、能力愈广,你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会发现能限制你的,只有自己的想象。但每当回到城市,都市人称我'疯子’,而'山’也好像变得遥远了?借着这个分享会,想透过我的故事,诉说这因'山’而燃起的梦,这没有终点的追逐。” 他在这两场分享会上阐述阿式攀登的理念,近年来在欧洲和亚洲等地的攀登故事,还有令他颇为得意的新头衔:首位获得参加国际攀山向导(IFMGA)课程资格的华人。两场分享会过后,Stanley又增添了些人气,再加上两个月前在台湾凯兰特昆山上完成的新路线,他俨然成为港台登山界的新秀。即便一个月后他们没有成功登顶那座状如獠牙的山峰,年仅27岁就已探索过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邛崃山,这个履历放在整个中国登山界也足够华丽了。 只不过,他的前女友Mandy并不是很关心这些。每当Stanley跟她夸耀他的这些成就时,Mandy只能说,好棒,加油,她不知这些险远的山峰在何方,也不明白这些了不起的攀登成就有何意义。她只希望他平平安安的就好了。在台北的这场分享会后,Mandy劝说道,这次要不别去了。他们认识的一名台湾攀岩教练最近刚发生意外,况且最近一个月印巴局势也不太稳定。“我从来不会叫他不要去什么地方,但那一次我就觉得不知道为什么。”她说。Stanley的回复则显得有些一本正经。他已经把攀山当作一生的事业,甚至是一种信仰。他说,清楚事件的发生,从中改进、学习,然后传播给大众,就是作为攀山者的责任。 在他临行前的最后一个月里,昊昕在四川、云南等地忙忙碌碌地完成许多高海拔赛事的拍摄工作,还参加了一场他刚开始爱上的越野跑比赛。与Stanley的果决无畏不同,昊昕出发去巴基斯坦的时候,内心中充满了自责与愧疚。在出发前,他只好再次把妈妈托付给姨妈照顾,就像往常每一次出远门一样。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姨妈在照顾他们娘俩。他打心里感激她。晃荡了这么多年,如今他必须要在自己的攀登理想和照顾妈妈之间做个取舍了。吴昕对朋友说,妈妈的情况一直在恶化,回来之后可能就找一份按部就班的工作。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去很远的地方攀登了。 这是中国自由攀登者第一次海外远征一座未登峰。喀喇昆仑山不同于川西,这片山脉更加荒蛮,这里的山峰更加狂野。在人造卫星探遍全球每一处角落的时代,这里还保留着人类文明的荒芜与手机信号所不及之处。出发前几天,阿左跟昊昕Ken约定好,等进山后手机没信号的时候,每天都必须要用卫星电话跟国内报个平安。 在成都大本营的厨房里,阿左半开玩笑地对Ken说,你们一定不要在那边出事了。出事的话,我们这帮兄弟人生地不熟地过来,很难办事的。 |
||||
上一章:15 | 下一章:17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