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7比山更高 作者:宋明蔚 |
||||
2019年5月底,昊昕、Ken与Stanley在巴基斯坦会合。Stanley临时从尼泊尔加德满都飞来。为了提前适应喀喇昆仑山的高海拔,过去10天来,他在喜马拉雅山的EBC(珠峰大本营)路线,负重徒步了180公里,爬升14000米。他已经做好了挑战喀喇昆仑山的体能准备。 三个人在伊斯兰堡碰头后,没有任何休整,第二天就坐车进山了。车里塞进了七个100升的大驮袋、三个大背包、三名新生代攀登者和一名巴基斯坦联络官,朝着徒步进山的起点驶去。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路况十分恶劣。汽车行驶在与车同宽的小路上,路边就是百米深的悬崖,悬崖下流淌着浑浊的希加尔河(Shigar River)。轮胎时而陷进泥泞的土路里,三个人还要下车来到车屁股后面,一起合力把车推出泥沼。他们顺着希加尔河峡谷,一路颠簸到阿斯科利(Askoli),喀喇昆仑山前的最后一个村落。车子没法再往前开了,再往前就是那片荒蛮之地:沿着磅礴的巴尔托洛冰川(BaltoroGacier)深人喀喇昆仑腹地,就能来到乔戈里峰、迦舒布鲁姆I峰与I峰、布洛阿特峰等8000米山峰,还有大川口塔峰、玛夏布鲁姆峰、迦舒布鲁姆IV峰等锻造了无数金冰镐传奇的众神之地。 三个年轻人浑身疲惫地在阿斯科利下了车。一大群人迅速围拢过来。二三十名巴基斯坦当地背夫组成的后勤团队,带着大量的帐篷、食物、炊具等物资,早已在此等候。突然之间,三名攀登者竟然有种错乱感:这些真的是我们安排的吗?这就马上要进山攀登了吗? 在之后通往大本营的四日徒步之旅中,他们就好像是走进了世界上最壮丽的大型雪山实景博物馆。昊昕说,有时候一间的光影,就会惊得他目瞪口呆。Ken说,路的两边都是非常有压迫感的山峰,就好像到了一个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阅山无数的Stanley也激动无比,一路上他拍下了几乎每一座山峰,还不停地拍摄自己与山峰的合影。从伊斯兰堡到斯卡都,到阿斯科利,再到大本营,三个人一路上几乎没有休息,每一天都在往前赶路。 三个人沿着庞大的巴尔托洛冰川徒步,拐到支流冰川,逐渐逼近了那座6410米的山峰。“看地图看了三个月,今天终于看到这条冰河了!”Stanley几乎是喊了出来。 在这条支流冰川的尽头,包括6410峰在内,矗立着数座山峰。三个人还没有机会给这座未登峰起个名字,每每提起,姑且用“那个山”来含糊地指代它。当地人则以这条冰川的名字 --Liligo(莉莉歌),一个好听的名字 --统称这几座无名的未登峰为Liligo I峰、LiligoI峰、Liligo I峰,等等。没有人攀登过这条冰川峡谷里的山峰。Ken说,他们可能是第一批进到这条冰川最里面的人。这里是真正的荒蛮之地,登山家闪耀的舞台。在他们左手边,距“那个山”仅仅6公里远,就是著名的K1玛夏布鲁姆峰(海拔7821米)。这座山峰只属于世界一流登山家,三名年轻的新生代攀登者暂且不具备挑战它的资格。 后勤团队在冰川砾石间扎好了营地。这三名登山者原本预留了几天在大本营的休息时间,可一查天气预报,后面几天都是好天气。建营第二天,他们又继续向前,来到了海拔5000米的前进营地。那个山的北壁终于完整地出现了。曾经在谷歌地球上看到的虚拟山峰,如今终于矗立在眼前,三个人更觉兴奋。“真正看到那个山以后跟看到照片完全是另一个感觉,压迫感更大,更漂亮。”Ken说。在山脊上的一众角峰中,那个山显得格外挺拔尖锐。在波谲云诡的山区气候里,它的雪檐、冰川、沟槽,以及偶发的雪崩,都令人心生恐惧。 凌晨4点,三个人带着有限的补给与装备轻装出发了。这里的积雪很软,每迈上一步,都要滑下来两步。这里的冰壁很薄,无法打进冰锥做保护点。他们花费的时间比预想得还要久。 三个人当中,要数Stanley的技术与经验最成熟,但昊昕的攀登欲望却最强烈。他们爬到了一处充满暴露感的薄冰路段,Stanley先锋过几次之后便退却了,想再尝试其他路线。吴昕却说,没关系,我来先锋吧。从这里开始,三个人的结组方式反而变成了昊听一路先锋,Stanley与Ken跟在后面跟。 路线越来越陡峭,后来几近垂直,即便Ken跟在后面攀爬,小腿肚子都有些颤颤巍巍。三个人原计划一口气爬到海拔5900多米的垭口处扎营,休息一晚过后,再伺机冲顶。由于攀登效率比预想的低得多,他们只能临时决定挂在岩壁上,坐着露宿一晚。傍晚,天上飘起雪花,很快就下起了大雪。三个人用半个屁股挨坐在悬崖边,在饥寒中熬过了这一晚。 三个人醒来以后继续攀登。这天上午,昊昕依旧很兴奋,Stanley和Ken跟在后面往上爬。他们的登效率还是太低了,远远落后于原定计划,看来还要在山上再熬一晚。到了中午,Ken提出,以这个速度恐怕到后面吃的不够,不如安全为主,还是先撤下去吧,过几天找个好天气窗口期再爬。昊昕和Stanley同意了。 下撤过程中,三个人拉开一段距离。Stanley走在最前面:昊昕和Ken跟在后面。其间Stanley的冰镐没有连接在安全带上意外被流雪卷走。幸好人没事。回去的路上,他们没有过多交流,大家心里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技术地形上,阿式攀登者没有冰镐,就相当于攀岩者失去了双手,无法再攀爬高难度的技术路段。偏偏掉落冰镐的又是技术最强的Stanley。这支队伍登顶的可能性变得渺茫起来。他们在傍晚时撤回了前进营地。 三个人回到帐篷里吃点东西,又下到大本营休整几天。进山10天来,他们格外想念城市生活。吴昕给国内打了一通卫星电话,半开玩笑地说,我这边需要几个烤串,还需要一个披萨。Stanley在一旁补充道,再加一个火锅。昊昕说,对,再来一个火锅吧,火锅要来点毛肚、黄喉。 在营地休整期间,Stanley还给女朋友发了卫星短信,报了平安。女朋友没有告诉他,前一晚她做了很不好的噩梦, 休整几天之后,他们准备再次出发。此刻,他们再无法回避那个严肃的问题了:现在有三名攀登者,却只有两对冰镐。准确地说,是两对半,Ken还带了一支冰镐备份,但他绝没有想到他们一口气掉落了两支冰镐,而在这种高难度地形,剩下的半支冰镐绝无用武之地。那么,在第二次攀登的时候,谁要留在大本营等待,谁将有机会完成这座山峰的首登? 这次喀喇昆仑之旅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支出十分高昂,每个人都不想在山脚下放弃这次机会。不过,按理也只能由Stanley自己来承担失误的代价。他当即提出留守在大本营,并祝昊听和Ken成功登顶。出乎Stanley和吴昕意料的是,Ken考虑了几秒钟后,对Stanley说,我把我的冰镐给你,你和昊昕去爬。 “其实我自己也不想放弃,”Ken后来说,“但我是考虑过的。”Ken的无私决定背后,也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与内心挣扎。首先,这座山峰是Stanley发现并提出来要挑战的,如果就此放弃的话,Stanley很不甘心。其次,Stanley与吴昕的搭档组合,要比Ken与昊昕的搭档组合更有可能登顶这座山峰。如果这支小队完成了这座未登峰的首登,对于品牌来说将会是更好的宣传点,对于攀登者来说也更容易拿到赞助金。听完Ken的分析后,Stanley没有再推辞,感谢了Ken的好意。 三名攀登者再次爬到了前进营地。6月14日半夜2点,吴昕和Stanley在黑夜中与Ken作别,带着两台对讲机,背着大背包离开前进营地。Ken留在营地拿着相机拍摄。天亮以后,他们越爬越远,最后在长焦镜头中化作了两个小黑点。 昊昕与Stanley的组合果然高效。他们爬到了比第一次还高的位置,在山壁上露宿了一晚之后,又在6月15日早上继续爬向海拔5900多米的垭口。中午的时候,他们在对讲机里对Ken说,现在速度还挺理想,差不多就要爬到垭口了。下午2点多,Ken通过长焦镜头望去,吴昕和Stanley真的按计划爬到了口。又过了两个小时,他在镜头里没有看到他们。他们应该已经翻上去了吧,Ken心想。只有在他们爬上垭口后,从营地望去的视线才会被垭口阻挡。 这天下午,他再没有收到昊昕和Stanley的消息。到了晚上Ken手里的对讲机提示电量低。他心想,会不会是昊听他们的对讲机也没电了,所以才一直没有联系他。 6月16日,这是昊昕和Stanley出发后的第三天了,整整-上午都没有两个人的消息。Ken在前进营地多次呼叫,都没有收到回应。他心里生出一丝疑虑,但很快又打消了这个消极的念头 --也许是对讲机相隔太远,信号被地形阻挡。在高海拔山区中,对讲机信号不好的情况很常见。按照计划,这一天昊听和Stanley应该开始冲顶,然而Ken用长焦镜头望去,顶峰上空空如也--也许他们冲顶的路线本来就望不到。况且,比原计划推迟一天也符合常理,他们携带的食物足以多撑一天。Ken生出了许多个猜测,但每个猜测背后都对应着一点合理的解释。 到了下午,Ken越来越担心,索性拿出相机,对准自己,录下了此刻的焦虑。镜头里的他胡子拉碴,脸颊晒得通红。 “今天是我第三天在这里了,也是他们原定计划冲顶下来的第一天。昨天还能看到他们的位置,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只能一直在这里等。心里面还是有点紧张。有点担心。因为今天天气很热,昨天又下了10公分的雪。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触发雪崩的机会,”Ken对着镜头说,“看不到他们的位置,还是感觉心里面有点不舒服,有点不安。但是我还是相信他们的攀爬经验还有能力。我就在这里默默地、耐心地等待一下吧。我希望他们能安全登顶下来。就这样吧。” 也许等昊昕和Stanley成功登顶、安全下撤后,这段素材未来还可以剪进《喀喇昆仑历险记》的短片,当作片子里一个有惊无险的插曲。也许吧。 Ken的等待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到了傍晚,山上还是没有任何消息。Ken愈加肯定上面出了一些状况。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也许其中一名队员受伤了,被困在上面某个地方。Stanley随身携带了一台可以发送卫星短信的通信设备,也许他们早已把消息发给了成都的朋友们。 Ken撤回到大本营,拿出卫星电话打给阿左。从喀喇昆仑山深处发出的信号传到了地面基站、传到了卫星,几乎在一瞬间,就传到了四川。 |
||||
上一章:16 | 下一章:18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