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章 |
||||
《红楼梦》里写人物是很客观的,作者几乎不会用脸谱化的手法来处理任何一个人物。书里作者很肯定的人,有时也会写出他们很不可爱的地方。林黛玉有时候会使小性,有时候爱钻牛角尖,有时候说话尖酸刻薄,比方说她给刘姥姥起了个外号叫“母蝗虫”,对社会下层的劳动者毫无同情心。金陵十二钗其他的人物,曹雪芹也是这样写的,有些方面很可爱,有些方面很不可爱。比如薛宝钗,很多时候她的待人接物、人情世故都是近乎完美的,简直像个女圣人,但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就想得这么多、城府这么深,有时候也让人觉得有点可怕。这书里边明显归于反面的人物,比如薛蟠、贾琏等,也能发现他们一些很可爱的地方。薛蟠虽然不少干坏事,但对他的母亲很孝顺,对妹妹也很关心,人也非常直率,不太使奸使诈。贾琏虽然很好色,但本性还比较善良,不愿意做过分欺负人的事情,贾雨村把石呆子逼死了抢走了他的扇子来巴结贾赦,贾琏就觉得这事做得太过分了,很不以为然。曹雪芹对他笔下的这些人物,并没有很强烈的爱憎和分别心,他只是要展现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他对当时的社会有很深刻的洞察,他塑造出的每一个人物,言行和想法都符合当时社会的逻辑,也符合他们身处的具体情境。他对他们几乎不做什么评判,只是让读者看到生活的真实。 但很多红学家都指出,《红楼梦》里有两个人,作者写他们似乎是一无是处的,就是赵姨娘和贾环。也许在作者的真实生活里,有过类似的很不愉快的经历,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才塑造出这样两个人物。 一、妻妾的区别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贾宝玉的脸被贾环用灯油烫伤了,凤姐、李纨、宝钗都来看望他,黛玉这时也来了,凤姐和她说笑,说要让林黛玉嫁给贾宝玉。黛玉有些不好意思,想要出去,被众人留住了。接着众人被王夫人的丫鬟请走了,只剩下宝玉和黛玉。“宝玉拉着林黛玉的袖子,只是嘻嘻的笑,心里有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黛玉觉得不好意思又要想走,就在这样喜悦的时刻,突然发生了不幸的事。宝玉忽然“嗳哟”了一声,说:“好头疼!”又大叫一声:“我要死!”将身一纵,离地跳有三四尺高,口内乱嚷乱叫,说起胡话来了。黛玉吓坏了,忙和丫鬟们去唤了王夫人和众人来,宝玉越发疯得厉害,“拿刀弄杖,寻死觅活的,闹得天翻地覆”,贾母和王夫人等哭得死去活来,这还不够乱,这时凤姐也疯了,只见“凤姐手持一把明晃晃钢刀砍进园来,见鸡杀鸡,见狗杀狗,见人就要杀人”。 宝玉和凤姐就这样突然疯了,虽然后来他们被一个和尚一个道士治好了,贾府里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得这疯病是什么原因,可能会觉得他们是被恶鬼附体了。书里交代,是赵姨娘非常恨他们,花钱请了马道婆诅咒他们,这一罪行到八十回后才败露。 传统中国的大家庭中,妻和妾、嫡出和庶出子女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在很大程度上,这是法律制度造成的。 赵姨娘为什么这么恨王熙凤呢?王夫人表面上还是能容得下赵姨娘的,一般不会公然排斥她。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和贾府亲上做亲嫁给了贾琏。王熙凤能在贾府里边总管事务,她和王夫人的这层关系是很重要的因素。王熙凤确实才干出众处事周到,深得贾母的认可,但她的出身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王熙凤和王夫人结成了坚固的利益同盟,她既要维护王夫人在贾府中的地位,也要维护王家人在贾府中的利益。王夫人不愿意落人口实公然排斥赵姨娘,王熙凤可就不顾忌那么多,她很多时候都能替王夫人出头来训斥赵姨娘。王熙凤对待地位比她低的人向来没什么顾忌,很多时候连表面功夫都不做,这种处世方式也很容易被人记恨。第二十五回写赵姨娘和周姨娘来看宝玉,李纨、宝钗、宝玉等都让她两个坐,“独凤姐只和林黛玉说笑,正眼也不看他们”。 第二十回写贾环到宝钗母女的院中和丫鬟们玩赌钱,输急了赖账,宝钗的丫鬟莺儿觉得委屈,就抱怨了几句:“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顽,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贾环就伤心了:“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说着,便哭了。不久宝玉来了,他倒是好心,就劝贾环去别处玩。贾环回到他的母亲处,赵姨娘问了缘由,就骂贾环出气:“谁叫你上高台盘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 赵姨娘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很成问题的,贾环自小和这样的母亲一起长大,心理不可能很阳光。她这样骂贾环,不巧王熙凤从窗外经过听见了。王熙凤是个火暴脾气,隔着窗户就开始教训赵姨娘:“大正月又怎么了?环兄弟小孩子家,一半点儿错了,你只教导他,说这些淡话作什么!凭他怎么去,还有太太老爷管他呢,就大口啐他!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环兄弟,出来,跟我顽去。”贾环平素非常怕王熙凤,就被王熙凤领出去和丫鬟们玩去了,赵姨娘一声也不敢吭。 传统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在丈夫的家中地位是很低下的。纳妾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的是因为正妻无子,为了传宗接代纳妾。有的是因为婚姻不自由,夫妻感情不和,妻子只能由父母选择,妾则可以自己选择。有的是因为男人长期在外,妻子必须在老家照顾父母,夫妻长期分居,需要有人就近照顾生活[参见程郁:《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第86—92页。]。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指出,妻和妾的区别在于:首先,娶妻要由父母做主,要经过六礼的隆重仪式。妾一般是买来的,不需要什么隆重的仪式,在法律上,妾不被视为丈夫的配偶。其次,妾在丈夫的家中不算家族成员,她和丈夫的亲属之间不发生亲属关系,不被视为这些人的亲属。她和他们之间相互没有亲属的称谓,有丧事时也没有亲属的服制。他们称呼她“姨太太”或“姨娘”,她只能像仆人一样称呼这些人为老太爷、老太太、老爷、太太或少爷、小姐。甚至对于老爷太太所生的子女也要如此称呼,比方说宝玉,赵姨娘就应该称呼他“二爷”。除非是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她才能直呼其名而有母子的关系。再次,她自己娘家的亲属不被视为丈夫的姻亲,他们之间根本不成立亲戚关系。妾不能进入宗庙祭祀,她不被视为丈夫宗族的成员。[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第156—158页。] 所以,按照传统中国的宗法制度,赵姨娘不算王熙凤的婶娘,她们之间没有法律上的亲属关系,也没有亲属的名分。王熙凤在贾府里是主子,赵姨娘却不是主子。当然她也不算奴才,她的地位介于奴才与主子之间。王熙凤是管家,赵姨娘犯了家族的规矩,王熙凤还就是可以训斥她的。赵姨娘在贾府的地位还不如她的子女,她的孩子因为父亲的缘故,能成为这家里的主子,地位比她要尊贵。王熙凤说贾环“他现是主子,不好了,横竖有教导他的人,与你什么相干!”这话还真没有说错。 所以《红楼梦》里赵姨娘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第五十五回讲到探春不认舅舅的故事,凤姐身体不适,李纨和探春暂时替她管家。李纨素性不多事,探春却不愿让家人们小看自己这个年轻姑娘。贾府里的家人势利而且狡猾,都要等着看她把事办砸好看笑话。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李纨想起前阵子袭人的母亲死了赏了四十两,就说要照此办理。探春却要叫家人翻出常例,指出这四十两不合规矩,规矩是赏二十两。赵姨娘死了弟弟,女儿却这样无情,她忍不住要来和她理论。进得门来,她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连你也没脸面,别说我了!”母女间的争执后来到了非常不堪的地步,李纨还想要息事宁人,也在善意地提醒探春:你照顾你母亲的弟弟原本没有什么错。探春却偏偏不领情,表示赵国基不是她的舅舅:“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第五十五回)探春的这些话现在听来不近人情,但正合于传统社会的礼法。妾的亲属不被视为家族的亲属,即便有血缘关系,庶出的子女也不是他们的亲属。只有正妻的亲属才是家族的亲属,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才是贾政子女们名正言顺的舅舅。 探春接着说得更伤心了:“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为什么提到自己的出身她就这么伤心呢?传统中国的女性,只有嫁人一条出路,而庶出的女儿,在订立婚约时是可能遭遇歧视的。联姻的首要考虑是对方的门第和亲戚关系,庶出的女儿往往不被父亲重视,也没有有势力的血亲,这些都是对她不利的。 但是庶出的女儿一般不会继承父亲的财产,和嫡子倒是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探春和宝玉就处得非常好,甚至看待宝玉比她自己的亲弟弟贾环还亲一些。探春的弟弟贾环,却有和探春不一样的苦恼。贾环虽然还年幼,他的母亲却从小就开始给他灌输他成年后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机。 妾的地位在家族中这样低下,她的孩子却能变成主子阶层,但他只是庶子。按照传统中国的继承制度,嫡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法律身份,贾珠早死,贾宝玉就成了贾政实际在世的嫡长子。贾政如果有世袭的爵位,将来就可以由贾宝玉继承。庶子和嫡子的地位在宗法制度中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果家长的正妻没有儿子,庶子才可能继承父亲的法律身份。满族人本来是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入关以后推行汉化,自康熙朝开始,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也就在满族人中普及开来。涉及到财产继承,清代法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大清律例•户律•户役•卑幼私擅用财》)历史学者程郁指出,虽然理论上所有的儿子可以均分家产,不分嫡庶,但由于传统家庭中正妻有较大的发言权,如果丈夫早亡,在分家时庶子就很可能受到压抑[参见程郁:《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第244页。]。所以嫡子和庶子的关系也非常紧张,清代传世的案例中常有因为争夺家产,嫡子庶子闹出人命的。 《红楼梦》里妻和妾的关系都比较紧张,一般都是正妻排挤妾,但是王夫人对赵姨娘还算基本能包容,因为她有儿子,贾宝玉深得贾母的宠爱,在贾府里如众星捧月一般。长子贾珠虽然早逝,但还有儿子贾兰在世。所以王夫人看赵姨娘,心理上是不会怯场的,她不仅有儿子,还是个很争气很受宠的儿子,赵姨娘和贾环威胁不到她的地位。但她也不是没有任何风险,她的第一个儿子贾珠就早亡了,如果贾宝玉再出点什么意外,贾环就可能成为贾政的继承人,甚至可能继承他的法律身份。 赵姨娘是贾府里最让人轻贱的姨娘,她的让人轻贱恐怕有出身的原因。《红楼梦》里有些妾原来是良人,并不是买来的丫鬟,比如尤二姐。有些妾原来是正妻带来的陪房丫鬟,比如平儿,她和王熙凤就好相处,因为本来就是主仆,相识多年彼此早有了解和磨合。作者虽然没有交代赵姨娘的出身,但可以推断的是,赵姨娘的出身既非良人,也不是王夫人的陪房丫鬟,她很有可能是贾府的家生奴仆,原来服侍过贾政,被收作了贾政的妾。当然,应该还有她自己性格上的原因,地位低下还争强好胜,很多小事爱和人计较,甚至和下人计较。 虽然书里把赵姨娘写得那么不堪,但其实从她的心理活动来说,她很清楚自己在贾府的地位,也很清楚她自己的危机,她就是不甘心有这样的命运。按照传统中国的法律,妾在丈夫生前,丈夫是她的主人,丈夫死后,丈夫的正妻或者嫡子就成了她的主人。她要以主仆之礼对待他们,更重要的,丈夫不在世了,她的生活要依赖丈夫的族人供养,而如果丈夫的正妻或嫡子不厚道,她很有可能不再被继续供养。历史学家定宜庄指出,清代妾的地位较之前朝要更加低下。丈夫死后,正妻及其子女为了防止家产被分割,将妾再嫁或转卖的现象屡见不鲜[参见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第98页。]。在现有传世的清代案例中,有子女的妾在丈夫死后被正妻或丈夫族人逼迫改嫁甚至转卖的也并不罕见,她们最后要落到骨肉分离的结局。 所以赵姨娘未来唯一的指望就是贾环,虽然贾宝玉很厚道,王夫人看上去也能容得下她,但假如哪一天贾政先她而去,她还能不能留在贾府就不好说了。如果贾环再不争气不能自己谋生,也分不到什么财产,她们母子将来的生计都会成问题。贾府里的人都轻贱她,连她的女儿都看不起她。 第二十七回,探春向宝玉诉苦,她给宝玉做了双鞋,她的母亲就抱怨她不给自己的亲兄弟贾环做,探春评论她的母亲见识“阴微鄙贱”,“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论理我不该说他,但忒昏愦的不象了”。“阴微鄙贱”,这是一个女儿对自己母亲的评价,大概就是说阴险、琐碎、粗俗、下贱。《红楼梦》里赵姨娘和探春的关系很生分,探春几乎从来没有去主动看望过她的母亲,在人前都是这样评价她的母亲。第五十五回,赵姨娘因为自己兄弟的丧事来找探春理论,见了探春都是叫探春“姑娘”。其实探春是她亲生的,她可以对探春直呼其名,但赵姨娘这样称呼她,可见母女关系恶化到了什么程度。 她的亲生女儿都这么看不起她,别人怎么可能尊重她呢?她又能怎样尊重自己?也许她心里没有爱了,她只有恨,她要向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表达自己的恨。那恨,就落到得最多人宠爱的宝玉和凤姐身上。她的儿子贾环看来真是没什么出息,形容猥琐,不学无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性格也不招人待见,这更让她感到了深重的危机。她把自己满腔的恨都释放到了儿子这里,这种不健康的情绪也让贾环从小就形成了畸形的心理,觉得自己被众人遗弃了。怀着这样一种心理,无论贾宝玉怎么善待他,贾环都不可能和他这个嫡出的哥哥处得好,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心中充满了怨恨。 二、马道婆的生意 赵姨娘母子的怨恨终于遇到了导火索,来了一次歇斯底里的爆发。第二十五回写道:薛姨妈同凤姐儿并贾家几个姊妹、宝钗、宝玉一齐去了宝玉的舅舅王子腾家贺寿,晚上才回来。王夫人见贾环下了学,就让他来抄个《金刚咒》。贾环正在王夫人炕上坐着抄经,一边给丫鬟们摆谱。丫鬟们平日都很厌恶他,都不答理。只有彩霞还和他合得来,倒了茶递给他。贾环却不领情,抱怨彩霞现在和宝玉好了,不把他当回事。彩霞就骂他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没一会儿凤姐和宝玉都来了,王夫人见了宝玉满是疼爱,叫人拿了枕头来。宝玉在王夫人身后倒下,彩霞在跟前伺候。宝玉便和彩霞说笑,彩霞淡淡的不大答理他。宝玉便拉她的手笑道:“好姐姐,你也理我理儿呢。”一面说,一面拉她的手,彩霞夺手不肯,便说:“再闹,我就嚷了。” 贾环见宝玉在他面前和彩霞玩闹,心里的怨恨就爆发了。故意装作失手,把那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贾环本来是想用热油烫瞎宝玉的眼睛,还好没有伤到眼睛,但是烫伤得很严重,宝玉满脸满头都是油,烫出一溜大泡。王夫人又急又气,一面命人来替宝玉擦洗,一面又骂贾环。凤姐赶紧上炕去替宝玉收拾着,一面笑道:“老三还是这么慌脚鸡似的,我说你上不得高台盘。赵姨娘时常也该教导教导他。”王夫人听了这话也爆发了,她不骂贾环,叫过赵姨娘来骂了一顿:“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也不管管!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你们得了意了,越发上来了!” 王熙凤是明眼人,贾环的教育问题根子在赵姨娘这里,她一句话就给挑明了。王夫人公然骂赵姨娘是很罕见的,但是这回贾环事弄得过分了,她就不能再忍了。这是贾政这个小家庭中很罕见的一次激烈冲突,妻与妾、嫡子与庶子的矛盾在这个事件中交织到一起,公然爆发了。 赵姨娘被王夫人骂了是绝不敢还嘴的,即便丈夫在世的时候,正妻对妾都有管理教导的权利,更何况这回是她的儿子惹了祸。可是以她那样的性格,她怎能忍得下去呢?恰好第二天,贾宝玉的干娘马道婆来了贾府,赵姨娘和马道婆还有些来往,她向马道婆诉说了她的愤懑,马道婆就想出了一个罪恶的计划。 马道婆听名字感觉像个道姑,其实她不是道姑。道婆是尼姑庵或道观里的女执役者,尼姑和道姑们在修行,很多杂务事需要人来料理,有些跟寺庙道观常有来往的妇女就会到尼姑庵或道观里做这些事,这些人就被称为“道婆”。《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少女们到妙玉修行的栊翠庵里喝茶,就出现过一个道婆来替众人收茶杯。马道婆不是严格意义的出家人,只是在寺庙里讨生活,应该也能念几句佛经说几句佛法,还会搞点迷信活动。明清以来,中国的民间宗教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民间大众并不会很清楚地区分和尚和道士,有很多民间土生的迷信活动也常常披上佛教道教的外衣。这个马道婆,会念阿弥陀佛,但也会搞些低级的迷信活动。 马道婆是贾宝玉的寄名干娘。古代社会人们常有迷信,认为生在富贵之家的孩子命容易被人克,不好养活,就要给他们起个土点的名字或者认个出身普通点的妇女做干娘,这样孩子就不容易遇到灾祸,会一辈子顺利。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贾母觉得她见多识广会说话,心地也很厚道,王熙凤就让刘姥姥给自己的女儿起名字,还做她女儿的干娘。宝玉小时候,家人估计是到马道婆的庙里给他认了这个干娘,再把他的寄名符供奉在佛前,保佑孩子顺利成长。虽说这只是个形式,宝玉和这干娘不会有什么感情,但从道义上讲,承诺了要保佑孩子一生平安,做了他的干娘,怎么也不能想到去害这孩子吧? 《红楼梦》第十五回写到,贾府家庙馒头庵的主持静虚是个混进寺庙的奸人,她干的坏事间接害死了张金哥和她的未婚夫。比起静虚,马道婆是一个混进寺庙的更恶毒的奸人,她明明是贾宝玉的干娘,却能为了钱财,想出很龌龊的主意试图害死贾宝玉。 马道婆在庙里给宝玉供着寄名符保佑他平安,可是宝玉现在一点也不平安,眼睛差点被人烫瞎了。就在这时候马道婆来了,见了宝玉的样子,她吓了一大跳,听说是烫的,她便装神弄鬼起来,向宝玉脸上用指头画了一画,口内嘟囔囔的又持诵了一回,说道:“管保就好了,这不过是一时飞灾。”马道婆接着又向贾母说了一通装神弄鬼的鬼话: 祖宗老菩萨那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暗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不大的。(第二十五回) 现代社会也还有很多人迷信,迷信的心理都认准一个道理:过去烧的香不灵,那还是心不诚香烧得不够。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贾母真是厚道人,这时也不抱怨马道婆过去天天给宝玉念的经怎么不灵,只是忧心忡忡,问那该怎么办呢。马道婆接着就说出一些套路,要多积德行善,供奉大光明普照菩萨。捎带手就给她庙里的灯油拉生意,还排出了价码,王妃供多少斤,侯爷供多少斤,穷人供的又是多少。贾母掂量了下贾府的地位,马上就决定一天给供五斤,又吩咐众人去施舍僧道和穷苦人。 同样是混进寺庙的奸人,马道婆的道行可能还是比静虚差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她可能不如静虚有文化,到了贾府里边,她没搭上王熙凤、王夫人这样高级的人脉,只能搭上赵姨娘这样又没文化又没地位的主儿。她把灯油的生意拉完了,又到贾府各院转了一回,看来没有拉到更多生意,最后来到了赵姨娘的房中。 看书里写的,马道婆应该是和赵姨娘比较投契,能说到一块儿,赵姨娘跟她说话也没什么避讳。马道婆在贾府应该是找不到什么大施主,连赵姨娘粘鞋的零碎缎子都能看得上,顺手就要走两块。赵姨娘开始跟她抱怨自己没有多少钱,开始诉说她的心病:她的儿子怎么都不如宝玉。又说到她不服王熙凤,猜测王熙凤要把贾府的家私都搬到她娘家去。听了这番对话,几乎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钱,大概这就是她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她们过去常有的共同话题。 只是这一回赵姨娘说得这么直接了,马道婆是个生意人,觉得这就是机会来了,可以明说了。她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意,对正常人做灯油生意,供奉大光明普照菩萨,对心怀怨恨的人还有另一种生意,这生意要供的又是什么菩萨呢?马道婆见机会来了,试探了半天终于阴森森地说道:“不是我说句造孽的话,你们没有本事!—也难怪别人。明不敢怎样,暗里也就算计了,还等到这如今!”(第二十五回) 三、清代的巫术犯罪 传统中国巫术一直很流行,巫术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不了解很多自然现象,觉得很多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神秘的力量,巫术就是企图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来干预人间的生活。厌(通“压”)胜是巫术的一种形式,意思就是压而胜之,指用法术来诅咒或祈祷,以图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鬼。厌胜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方法多种多样。有的是用文字的办法,使用特别的人名、地名。比如,张三特别痛恨李四,就给自己的小孩起名张克李。《资治通鉴》中记载,唐玄宗崇信道教,热衷迷信活动,安禄山造反以后,他就下旨把“鹿泉”这个地方改名为“获鹿(音同禄)”,把“鹿城”这个地方改名为“束鹿”,希望以此克制战胜安禄山[《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胡三省注:“明皇以安禄山反,改常山之鹿泉曰获鹿,饶阳之鹿城曰束鹿,以厌之。”[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第22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214页。]。有的使用咒语或符号,比如念一种特别的咒语。清末有笔记记载,乾隆皇帝晚年也很迷信,白莲教作乱,官军一直打不过起义军,他就每天坐在宫里闭目念一种奇怪的咒语,希望这样就能平定白莲教[李岳瑞:《春冰室野乘·纪和珅遗事(四则)》:“高宗纯皇帝之训政也,一日早朝已罢,单传和珅入见。珅至,则上皇南面坐,仁宗西向坐一小杌(每日召见臣工皆如此)。珅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上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清]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78—79页。]。有的使用偶像的方法,把自己痛恨的人做成木偶、土偶、布偶或面人,再用各种办法诅咒。研究中国巫术的学者胡新生指出,清代用偶像诅咒人的巫术在民间很流行,有按仇家模样做成面人蒸熟食用的,有用针、钉钉刺布偶的,有将对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纸上埋在土窖里用法诅咒的,还有一种最邪门的办法,就是马道婆教赵姨娘的办法。[参见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0页。] 马道婆说出了暗害人的主意,赵姨娘马上就让她教给自己:“到底是什么好办法,教给我,我会好好地谢你。”马道婆先跟她谈了半天价钱,赵姨娘给了几两银子和几件衣服首饰,还写了一个五百两银子的欠条,马道婆见到了钱,这才拿出了她的绝招,她“满口里应着,伸手先去抓了银子掖起来,然后收了欠契。又向裤腰里掏了半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递与赵姨娘,又悄悄的教他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第二十五回) 马道婆使用的巫术是偶像诅咒法里最邪门的一种,把对方的形象做成纸人,写上对方的生辰八字,连同五个纸铰的恶鬼一起藏在对方的床上,施术的人再做法念咒,召唤恶鬼来祸害人。马道婆随身都带着这个东西,诅咒一个人用一个纸人五个纸铰的鬼,诅咒两个人就是两个纸人十个纸铰的鬼,可见她这生意是到处兜售的,找到了合适机会就卖一宗。见了正常人就卖大光明普照菩萨,见了心怀怨恨的人就卖恶鬼,这都是她的生意。那她不是贾宝玉的干娘吗?还在佛前供着贾宝玉的寄名符天天保佑他,怎么扭头就来祸害自己的干儿子?可见她在寺庙里借供奉菩萨的机会给人当干娘,也就是个生意。 古代社会人们普遍都迷信。相信巫术是基于一种这样的心理: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可能被其他不可见的灵魂影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肉体。很多人类学家都指出,有人相信驱鬼能给人治病而不相信医院,还真有一些人用了驱鬼的办法以后病就好了。其实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很多疾病不仅需要吃药,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精神。很多不严重的疾病,不去看医生,自己调整精神状态,也是可能慢慢就会好的。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是被鬼附了体,相信巫术会起作用,他(她)的精神会高度集中,精神状态变得稳定,病有时候就是会好,就会让患者觉得这是巫术的作用。按照这个原理,诅咒人的巫术可能有时候也会看上去能起作用,假如被诅咒的对象正好状态不好、精神萎靡、生活规律不正常,这个时候有人诅咒他(她),他(她)过段时间真的生病了,诅咒他(她)的人就会相信这也是巫术起了作用,如果凑巧过了段时间他(她)出了什么事故死了,诅咒的人更会相信巫术能致人死亡。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慢慢发现巫术都是迷信,并不能把人害死,法律也就不把巫术视为一种专门的犯罪行为。古代社会人们很迷信,巫术在很多国家都是法律严惩的对象,传统中国历朝刑法都严惩巫术害人。西汉武帝统治时,曾经有一起著名的巫蛊之祸,汉武帝怀疑自己生病是有人在用巫术害他,因此牵连被惩办的达数万人[《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武帝征和二年(前91)”:“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女巫往来宫中,教美人度厄,每屋辄埋木人祭祀之;因妒忌恚詈,更相告讦,以为祝诅上,无道。上怒,所杀后宫延及大臣,死者数百人。上心既以为疑,尝昼寝,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上,上惊寤,因是体不平,遂苦忽忽善忘。……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狱。……自京师、三辅连及郡、国,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第3册,第748页。]。自唐律以来,传统中国的刑法更把诅咒巫术视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属于“十恶”重罪中的“不道”罪。清代刑法将诅咒巫术视为谋杀行为,“若造魇魅符书咒诅欲以杀人者(凡人、子孙、奴婢、雇工人,尊长、卑幼),各以谋杀(已行,未伤)论。……欲令人疾苦(无杀人之心)者,减(谋杀已行未伤)二等。”(《大清律例·刑律·人命·造畜蛊毒杀人》) 所以这马道婆不是个一般的生意人,她什么买卖都做,犯法的买卖她也做,作案的工具纸人纸鬼都是随时揣在裤腰里,见了合适的主顾就拿出来推销。《红楼梦》的作者看来是相信巫术有作用的,马道婆的诅咒看来真起了作用,没过多久宝玉和凤姐就都病了,看上去像是疯了,贾母和王夫人差点哭死过去。贾府里的人都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已经准备要给他们两人办后事,赵姨娘这时暗自得意,出来劝说贾母:“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第二十五回)登时挨了贾母的一顿痛骂。 宝玉和凤姐的病很快就被和尚道士治好了,就是《红楼梦》里总在关键时刻出现的那两个和尚道士,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跛足道人。他们来到贾府,要来通灵宝玉,行了些法术,宝玉和凤姐就慢慢好了。《红楼梦》里常有魔幻的写法,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揭露非常深刻,他看到这是一个完全病态的社会,但并不知道能有什么出路,他能看到的出路就是出家避世,所以就常用这种魔幻的写法。 满族入关以前的传统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本来就盛行跳神驱鬼等巫术,入关以后,萨满教的风俗对当时社会仍有很大影响。清人笔记《永宪录》中记载,跳神是清代的国制,祭祀和生病时都会用到跳神,康熙帝就在宫中跳神[参见[清]萧奭:《永宪录》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16页。]。清代社会没有兴起像汉代那样大规模的巫蛊之祸,但巫术在政治斗争中曾被多次使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太子之位被废并被解除兵权,就曾经用祭天祷告的办法诅咒他的兄弟,因此被囚禁,后被处死[“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咒,幽禁,是岁癸丑。”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十六·列传三·诸王二·太祖诸子一》,第三十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66—8967页。]。康熙年间,康熙的众多儿子们为了争夺储位各显神通,康熙的长子胤禔(庶出)曾派蒙古喇嘛巴汉格隆使用偶像诅咒法诅咒废太子胤礽,后来被皇三子胤祉告发,胤禔因此被圈禁[“(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上怒,诏斥允禔凶顽愚昧,并戒诸皇子勿纵属下人生事。允禔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魇废太子,事发,上命监守。寻夺爵,幽于第。”《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诸王六·圣祖诸子》,第三十册,第9061页。]。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提到,康熙皇十子胤䄉也曾用镇魇法诅咒雍正[“允䄉无知无耻,昏庸贪劣,因其依附邪党,不便留在京师,故令送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出口。伊至张家口外,托病不行,而私自禳祷,连书雍正新君于告文,怨望慢亵,经诸王大臣等以大不敬题参。朕俱曲加宽宥,但思若听其闲散在外,必不安静奉法,是以将伊禁锢以保全之,伊在禁锢之所竟敢为镇魇之事,经伊跟随太监举出,及加审讯,鉴鉴可据。允䄉亦俯首自认,不能更辩一词。”[清]雍正帝撰:《大义觉迷录》卷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十六辑,第51—52页。]。在政治斗争中使用诅咒术对付政敌,看来在清朝初年是很常见的手段,尽管这些巫术并不能达到目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使用这类方法,也因此受到刑罚惩处。清代传世的刑事判例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因为诅咒其实并不能达到害人的目的,尽管民间巫术很流行,但想这样子害人的人一般都达不到目的,所以也不容易被抓获。 《红楼梦》使用魔幻的手法描写赵姨娘和马道婆用诅咒术害人,应该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无论皇室还是平民,很多人都会用这种办法对付仇人。但《红楼梦》中也提到,有人也会利用巫术相关的法律条款来陷害别人。第八十回,夏金桂为了陷害香菱,就把自己的形象做成纸人,写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用五根针钉在心窝并四肢骨节等,藏在自己的枕头里,又故意抖出来让人发现,诬陷香菱在用邪术诅咒她。有这样心机的人,《红楼梦》里只有夏金桂这么一号,她的心术之毒真的是登峰造极,超越贾府里其他所有的人。其实这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使用巫术害人的人固然很下作,但这办法其实害不了什么人,倒是有人生病或暴死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恐慌来迫害一些被怀疑使用了巫术的人。 贾府里这桩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宝玉和凤姐的病都好了,马道婆的诅咒没有见效。贾府里的人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害他们。学者胡新生指出,西汉时巫蛊引起了社会的恐慌,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破解的办法。道教形成和佛教传入后,道士和和尚们就想出了破解的办法,慢慢人们遇到这种事就不太恐慌了[参见胡新生:《中国古代巫术》,第426页。]。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跛足道人,使了些法术,宝玉和凤姐就好了。 在《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本中,续书的作者非常相信因果报应的观念,马道婆和赵姨娘都得到了严惩。 第八十一回写道,马道婆到当铺里去给人驱鬼看病,不小心把一个绢包儿掉在地上被人捡到了,里边藏着她用来诅咒害人的各色纸人。事情就这样败露了,她被送到了锦衣府衙门,公差到她的家里抄家,抄出了更多作案的工具,还有账本,上面记着谁曾经出钱买过她的纸人。事情传到了贾府,王熙凤回忆,自己病好后,一次遇到马道婆到贾府里来找赵姨娘讨银子,马道婆神色慌张,当时自己就疑心是赵姨娘找了马道婆诅咒自己和宝玉。此时王夫人倒是很大度,表示这事情很难找到证据,既然马道婆已经被抓了,自有官府法办,如果赵姨娘真的想害人,以后会自作自受,不要和她理论。 第一百一十二回,续书作者给赵姨娘安排了十分惨烈的结局。她“得了暴病”,不断诉说自己和马道婆当年搞阴谋要谋害宝玉、凤姐的事情。“双膝跪在地下,说一回,哭一回,有时爬在地下叫饶,说:‘打杀我了!红胡子的老爷,我再不敢了。’有一时双手合着,也是叫疼,眼睛突出,嘴里鲜血直流,头发披散。”整整闹了一夜才死。“一人传十,十人传百,都知道赵姨娘使了毒心害人被阴司里拷打死了。” 续书的作者满脑子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写出来这个结局并不高明。《红楼梦》的八十回后真本失传了,按照作者原初的设计,最后所有的人应该都是悲剧结局。其实在传统中国的宗法大家庭中,妾和庶出的子女都是很受歧视的,妾被正妻排斥,庶出子女被嫡出子女排斥,才是真实生活中的常态。所以,赵姨娘和贾环也都是悲剧人物,他们只是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为了生存而挣扎。赵姨娘的女儿探春那么优秀,做事有杀伐决断,未见得不是遗传了她母亲的基因。赵姨娘能在贾府这个矛盾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保住了自己的孩子,她应该是有智慧有头脑的。至于诅咒害人这样的事,也只是当时社会里常见的一种愚昧行为,并不能达到害人的目的。 |
||||
上一章:第二章 | 下一章:第四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