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4封信 |
||||
默蓝的信 爸爸: 关于金钱,在生存和未雨绸缪的过程之中,总是有些牺牲。摊开账簿,与日常清单、人生蓝图左右比对,令我有些茫然。 时间都去了哪里?在我所见的当代社会中,多数人除了睡觉,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拿来上班,做一些自己觉得没什么滋味的事情。日复一日,人们期盼着周末休假,巴不得早点退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转眼间,退休了,人生也终于结束了。 当然,也有人找到事业,每天尽自己所好所长,不亦乐乎。在常态物理定律、社会游戏规则之下,有没有一个可能的世界,人人皆能如此?谁将有这个机会,或是,如何为自己创造这种机会呢? 还是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绝大多数人必然需要成天做一些自己觉得乏味甚至厌恶的事情才得以生存?要是如此,没有抽到幸运签的人,该如何接受并且应对这一切呢? 实时与延迟,如何平衡?一切延迟的满足,能使得自己在岁月的终点上拥有更多。然而人生并非一个点,而是由每分每秒无数个点所串联起来的积分。假使有个人喜爱色彩与美感,但他的钱不够,于是他为了存钱,住在四面灰墙之间。他在人生的最后一天存够了钱,在墙上涂上色彩,可他却已花了数万天与四面灰墙共处。 况且,终于“财务自由”时,视觉是否已经看不清色彩了呢?膝关节是否能够支撑登高望远?即使有足够的存款,可以买一百件当年朝思暮想的美丽衣裳,穿在年迈的身上在家养老,滋味是否也已不同于青春年少时的想象? 也有些开销其实是间接的自我投资,越早执行,长远积累的红利越高。举几个例子。及早治疗忧郁和焦躁倾向,可以避免它经年累月地在工作效率或为人处世方面默默减分;或者今天多花钱吃好一点的食物,日后可以少花一些慢性病的医药费。 在“投资自己”“体验当下”与财务“长线布局”之间,该如何权衡呢? 如何妥协梦想与价值?曾有多少有志青年,梦想成为艺术家,或是掀起一番变革。有些大学生,在学校社团里做公益服务、思辨哲理,画下美丽新世界的蓝图,然而,除了少数的幸运儿以外,人都得赚钱。每种行业薪酬的高低、机会的多寡,有市场的行情,受到大资本的左右,人们也只好俯首听命。 许多人都说自己注重环保,但是在职场的高压之下,每天中午只好叫个外卖草率果腹,垃圾一丢,便继续工作。当年神来一笔的小文青,如今杜撰着一篇篇的商品推文,引导大众多多消费。在商业竞争之中,适者生存,人人必须精打细算地压低成本、提升毛利,谁有闲工夫去想生产过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该如何治理?这些有形无形的社会、环境成本,将由谁承担? 也有许多人会说,他钱赚够了之后,要做一番善事。然而,一个人一辈子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数的环境、人文破坏,事后再来行善,这不是挖了个坑,再将土填回去吗? 况且,这坑真的补得回去吗? 想当年,那些聚集在美国旧金山,头发里编织着花朵、披着和平符号的小嬉皮们,十年不到,多数也抵挡不住金钱的牵制,乖乖地穿上白衬衫到大公司里干活了。仅剩的嬉皮“余孽”,我曾见过他,如今在伯克利校园门口的电报街上,做一点帮人在头发里编织羽毛的生意。他见多识广,凡事皆有一番自己独特的观点。然而,他十分易怒,口中老是嘀嘀咕咕着什么,皱着个愤世嫉俗的眉头。 毕业后进入科技行业,我有些热血,期盼能够以助力技术革新的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贵人与犯错的经历教导我为人处世,也让我更加“接地气”。另一方面,我很快认清,在商业决策中,一家公司能否生存的关键便是符合财务获利或是估值增长。职场上,更有许多一言难尽的因素必须面对,既有趣,又难缠。 我将尽己所能在这些限制之中为我的价值观有所作为,然而有时仍不免有些冲突感。 我想,大公司未必就是恶,市场未必就是不好,某种程度上,这些元素造就了现代社会总体的物质丰饶。健康有活力的市场,能够促进创新与物质流通。不过,一味追逐资本所造成的诸多破坏以及心理问题也不用多说。 一个人身处职场,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小螺丝钉,面对资本和商业现实,该如何应对其中对于自己价值观和理想的冲击呢?是否有一个可以让两者协同发展的地方呢? 金钱、安全、体验、美感与理想,对于多数人而言,似乎难以并存? 有时,摇摆于金钱规则的制约与潜能之间,我有种莫名的感受,仿佛自己是只雏鸟,栖息在悬崖边上,向上一望是辽阔的天际,向下一望是苦与难的大浪拍打着险峻的巨石。在悬崖边上是狭窄的安全领地,却让我总觉得局促。听说我可以飞,但是没有尝试过。我知道停留原地,直到最终死亡(还是永生),必定后悔莫及。是否,唯一的选择是一跃而下,无论翱翔天际,发现新大陆,还是卷入暗流而去,也无怨无悔? ---默蓝 (回信) 默蓝: 从来信中爸爸感受到你有许多困惑。表面上看,似乎与金钱有关,但本质上,应该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基点。爸爸了解你一向心气高,可以想见,这状况相当难受。 你比喻自己像只悬崖上的雏鸟,犹豫是否该纵身一跃,这正如苏格拉底说的故事:鸟儿站在树上,从不担心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悬崖有多险,海浪有多高,而是你忘了自己会飞。 恰巧我最“怀疑自己”的时光,也是在你现在居住的纽约。那时我30岁,跟着70岁的老板到美国创办华文报。目睹老先生来时由机场主管护送礼遇通关,在美国入境时,却排着队被海关无理质问。当时心想,连大老板到美国都身价贬低至此,何况我等? 其后在纽约工作、求学和生活近五年的经验,验证了我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以至于,若干年后来美国的朋友,见到我都惊讶地问: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新闻界才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可想而知,我当时的状态,让熟悉的老友完全无法联想到曾经的我。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其第一大都市纽约,更发挥丛林法则,把资本主义特性渗透入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尤其对境外移居者,几乎可以起到洗脑洗髓的作用,足以让你“忘了我是谁”。对于安全感被严重压缩的外来者,金钱的重要性很容易被不成比例地放大,它代表着安全、尊严及几乎所有人生价值,让人不知不觉中在它面前卑躬屈膝、俯首称臣。 当然,你的条件跟我当年不一样。你18岁到美国,英文比我当年强,适应美国的能力也不在话下。但相对的,你如今在纽约身处的社交圈,也和我不一样,因此我仍然可以感受到你面临的压力,已经影响到你在理想和现实、金钱和自由之间的抉择。 爸爸想要提醒你的是,环境可能影响心态,心态又影响思维,而纽约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环境,对境外移居者的影响又特别大。因此首先要保持觉察的,是你此时此刻的思维,极可能受到环境及处境的重大影响。你的思维一向很清晰,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你的抉择来自心态,而心态可能受到处境的影响。这才是所有困惑的真正来源。 正如你曾推荐我的一本书里面提到的,挫败的经验,会让血清素分泌降低,导致把安全感设定为首要目标,不敢面对风险和挑战,不敢放胆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处身陌生、被贬抑且充满竞争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挫败经验。 我有时会设想,如果当年选择留在美国,三十年后的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即使是乐观的推估,做了务实的抉择而得以安身立命,也极可能放弃了大部分的理想,活成不是自己的状态,最后成为自圆其说、夸夸其谈的人。总而言之,应该不可能在美国创办成功的杂志出版集团,然后全身而退,投入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人生教育事业。我很庆幸当年决定回到华人世界,最后活出了自己。 这个决定,不是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也不是在金钱和自由中抉择,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坚持活出自己。 虽然回台湾创业后,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挫败,但和身处美国环境的困惑很不一样。创业初期的挫败,是为自己的大胆决定负责,而不是像在美国时那样,受环境影响忘了自己是谁,因而产生寄人篱下、苟延残喘的挫败感。这两种挫败截然不同,前者是能激发力量的,后者是消耗生命能量的。 而我为什么在回台湾后敢做这样的大胆决定?主要是因为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受到滋养后回忆起“自己会飞”,即使轻率大胆、误闯风暴而折翅,仍然相信自己还能再飞起来。当时的我,并不追求安全感,愿意承担风险“证明我是谁”。这不是理性思维在起作用,而是心态转变了。为什么心态有这么大的转变?唯一的解释是:环境给了我力量,让我不怕失败。 有一句话叫作: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我个人经验,验证了这句话的智慧。倒不是因为“鸡首”是怎样正确的抉择,而是因为“鸡首”可以昂首阔步,“牛后”只能夹紧尾巴。能让一个人活出“鸡首”状态的环境,对他而言,就是好环境。 爸爸跟你说这些,是因为你到美国念大学,是出于我的安排,等于帮你安排了一段生命期间的环境。我希望这样的安排,可以让你得到滋养,有更宽广的人生选择。最不希望看到的,是这样的安排让你产生挫败感,忘了自己是谁。如果你觉得爸爸多虑了,当然可以忽略以上的陈述。最重要的,是记得自己有翅膀,可以高飞。 有了这样的了解,你信中提出来的其他问题,应该自然会找到答案。譬如说,如何创造机会,做自己所爱?如何取舍自己的美感洁癖、道德洁癖和工作所产生的副作用?如何兼顾“展望未来”和“活在此刻”?该如何分配“投资自己”和“投资理财”?如何在“道德和利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些问题都是人间常态,没有标准答案,属于人生环境变迁中必须不断做出的动态抉择。每一个抉择都无所谓正确与否,只决定了那个当下你是谁。 爸爸这一生,在这些问题上,也常面临困扰,犯过错误。尤其是在金钱的管理和使用上,绝对不能称之为典范。但很庆幸的,无论是匮乏或丰裕,我都没有被金钱打败或压垮,也没有被金钱诱惑或腐蚀。因为我始终相信,自己有赚钱能力,也能在缺钱时凑合过日子。因此在工作或事业的选择上,在关系的缘分对待上,我不允许金钱变成决定性因素,也不让自己耗费太多心力在钱上。虽然人生难免被钱所困,但我终究没有让钱变得比我大,而是我比钱大。不被钱牵着鼻子走,把钱变成小跟班,我很满意自己能这样活。 爸爸最后的提醒是:你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一只雏鸟,如果是,最好别待在危险的悬崖上,想办法换个地方待着;如果不是,一跃而下,展翅高飞吧!人生有许多事,不需要想明白了才做,而是做了才明白! ---爸爸 |
||||
上一章:第13封信 | 下一章:第15封信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