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7封信 |
||||
质灵的信 亲爱的爸爸: 今天想要跟您探讨一个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跟您讨论的主题(光这封信的开头,我就已经花了数小时重写了好几遍,可想我有多少紧张和需要陪伴的内在恐惧)。我想在此刻勇敢放下对自己的评判,以及对过往经验的成见,因为我们曾经在探讨相关主题的时候,彼此都有一些紧张和挫折的情绪,但这么多年下来,我总觉得对我们现在的状态有充足的信心,可以好好地面对这个我们都有点害怕探讨的主题:商业。 为什么我们都会害怕这个主题?我想原因其实不复杂,因为我们双方的知识、经验水平过度悬殊。爸爸是一个社会经验丰富,甚至在我眼中是社会金字塔顶端的精英人士,有着在政商两界“呼风唤雨”的魔法(在我眼中真的看起来是这样);而我是一个大半生时间专注于艺术创作,只想着在艺术和料理的造诣上不断突破和精进的艺术工作者。我喜欢心灵世界的探索,常常看着窗外做着白日梦,想着为何都市不可以变回丛林?人们可不可以回到自给自足以物易物的世界呢? 我从小除了热爱绘画、雕塑和料理之外,也热爱书写和阅读,对我来说这些事情都如鱼得水,像是天生就带来的技能一般。而对于人际交往,我则不会说场面话,也总是听不懂暗示和讽刺。我更喜欢独处。其实多数时候,我真心觉得跟动物和大自然相处时,更感到自在。 我曾经对自己的特质充满批判,因为成长的路上容易被贴上“不切实际”和“不够入世”的标签。 其实我没有刻意想要特立独行,我也一样渴望被多数人接纳与认同,我也想要与主流社会接轨,但是我总觉得要做到很辛苦,也很困难,我深深感到自己在这方面既没慧根又没天分。我在自己不接纳自己,同时也难以被主流社会接纳的基础上成长,不免生出了不少对自己的严厉评判,还有愤世嫉俗的情绪。 我的工作和金钱反映了我的内在情绪。我选择不需要与人过多接触的工作,也一直和金钱的关系不是很健康,也就是一直没有创造出足够满足自己生活的金钱收入,常常在担心经济的状态下度日。加上与爸爸接触的时候,爸爸出于爱与关心,总会清晰地点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事实上我常常真的听不懂爸爸在说什么,或是就算听懂了,也不知如何运用,对我来说像是另一个维度或是其他星球的运作和思维方式。其中真正的感受是,我在乎爸爸的看法,不希望让爸爸担心,可是爸爸的建议又做不到,于是在无形中增加了对自己的评判。时间一长,我与工作和金钱关系受伤了,却不明白问题究竟在何处。 近年来我的生命出现了许多奇特的缘分和冒险,帮助我疗愈了不少上述情绪创伤。这七年来,我遇到了许多的“族人”,他们跟我一样隐身在人群中,他们跟我的特质很相像,并且也走过不少跟我一样的心路历程,但他们最终勇敢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其中一些朋友最极致的发展是,他们虽然曾经成长于大城市,有不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最终跟随着内心的呼唤,真的一步步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有着一块自己的地,用捡拾的天然材料亲手建造自己的房子。他们中很多人不用任何科技产品、电和自来水,自己种地和入山打猎,与周围的人以物易物,甚至已经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机会使用货币。但是他们一样养育孩子,给孩子丰富的生活,建立社群(我们称“部落”),并用大把的时间与自然为伍以及共创以爱为连接的灵性互助圈。 我很诚实地说,很大一部分的我很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此刻我们的家还没有准备好要做到这个程度,未来也许有一天会自然到达那个程度,也许不会,但我们都对这个趋势和发展保持开放。重要的是,这些朋友的生命展示对我意义非凡,我终于知道原来有很多人的感觉跟我一样,但是他们勇于接纳自己的特质,用行动力创造出自己理想的生活,真实且炙热。 看着别人生命的实践,帮助我接纳自己,也不再对世界感到愤怒。我们不但可以允许自己独特又不同,也同时可以欣赏这个世界的丰富特质,不论是主流或是非主流,都有人在其中发光发热,这是多么有趣。 而事实是,其实更多的我们,需要取一个中间值。不论内在是否向往离群索居的自然生活,我们依然要与多数地球人一起生活。我们依然会使用金钱、运用科技,需要有份工作,有想要分享的理念和产品,需要在都市里找一个安歇之处。我们需要的是,有能力全然接纳自己,也接纳世界目前的样貌。更理想的样子是,保持自己的真实,又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怡然自得。这没有那么容易,我还在校准着其中的平衡。 但这一体悟已经足以帮助我,让我在跟爸爸对话时,少了许多“用力”,我不再用力去迎合一个不存在的期待,不再用力想要听懂自己听不懂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论我们的观点是否一致,我都理解这些对话中最珍贵的是,爸爸对我的爱,和我对爸爸的在乎。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我生平第一次有了勇气主动问爸爸,究竟什么是商业?商业和金钱的本质是什么?我该如何在发挥自己的特质、秉持原则的前提下,把自己觉得重要的理念和服务推广出去,并转化为可以滋养和维持生活的金钱?虽然那为期五天的深度对谈还是触碰到了我不少的恐惧和脆弱,但我还是觉得跟爸爸一起深探这条我们曾经都最怕触碰的鸿沟很勇敢。爸爸也很勇敢,放下了对我的眼泪和冲突的恐惧,说出了很多真心话。 我记得那时,父女五天“走过幽谷”深度对谈之旅的期间,有一个片刻我对爸爸的论述所发散的炙热深深感动,如今依然记忆犹新。那时爸爸说自己本来从事文字和社会评论工作,36岁那年转行从商,创业初期苦不堪言,内在可能也如我一般对商业有着许多成见,但是最后却保有一份对商业的情有独钟,并看到了其中的简洁的力量。那次对话对我有巨大的影响,让我把多年来对商业和金钱的成见大反转,让我用更加自在而健康的态度重新看待它们在我生命中的位置。 所以我想要任性地请爸爸再为我梳理一次您对商业的本质的理解,让这个礼物伴随着我的生命,不论我是什么特质和流派的新人类,都可以将这份见解运用于我所钟爱的事物,创造我想要的生活。 ---质灵 (回信) 质灵: 先回答你的问题。 商业的本质,是因为一个人(或一家人)生活太辛苦,抢来抢去又太野蛮,所以人们开始了“交换”。“交换”就是商业的本质。它让彼此不熟悉的人也可以分工合作、互通有无,因此它也是文明的起点。 你所向往的以物易物,其实正是原始的商业。后来人们深感以物易物太麻烦,于是发明货币以提升交换效率,这就是金钱的起源。由此可见,商业和金钱,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是人类享有丰盛生活的基石。 时至今日,人的生活已离不开金钱,而且通常通过“工作”来获得金钱。“工作”的本质,是别人有需要,而你有意愿及能力满足别人的需要,从中得到金钱的回报,满足自己的需要。别人对你的需要越大,你满足别人需要的能耐越高,你就得到更多金钱,享有更丰盛的生活。我们一般所定义的“成功”,大概就是这样。 由此看来,商业和金钱,都是解决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元素。他们的本质,是简单而朴素的,是必要而务实的,也是极容易被理解的。 因此我认为你的问题,其实不是不理解商业的本质,而是为什么会对商业和金钱产生障碍。在描述中,过去的你,对商业和金钱充斥着各种负面情绪、评判、自责及合理化,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在我看来,极可能是在幼年时期,你已耳濡目染、在无意识中种下了对商业和金钱的某种信念,因而错误解读了它们的本质,漠视了自己内在的相关潜能,并以各种合理化想法和选择性经历,不断强化这样的信念,形成了大量自我限制,最后得到了自己其实不想要的结果。因此你真正的功课,是追根溯源、消除对商业及金钱的内在障碍。 当然,我并不否认在当今之世,商业和金钱的本质也的确常受污染,其作用也常被夸大,这当然并非全貌。如果一个人内在没有障碍,很容易避免受影响,则不至于产生复杂的负面情绪。 消除对商业和金钱的内在障碍这功课并不容易,也不是单纯通过知识吸收、头脑理解和行为改变可以完成的,因为它极可能在幼年时期已形成,深深植入在了潜意识中。 我回想自己的童年经历,最深的印象,就是跟母亲要钱很困难。于是当年少不更事的我,形成了影响一生的念头:想要钱,就自己想办法。所谓的“办法”,有一个演变过程:从偷拿家里的钱,到偷拿家里的物品变卖,到在外面捡拾破铜烂铁换钱,到假日打工赚钱,到后来工作赚薪水,创业经营公司市值……虽然起步时手段并不正当,但核心概念的“靠自己”和“一定有办法”却是贯穿始终的。 我很庆幸自己拥有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实践证明可行,陪伴我度过了大半生。因此在人生的路途上,虽然出身寒微,曾经不止一次面临匮乏,甚至借贷度日,却仍面对金钱毫无恐惧,以至于时常被人误会我出身优渥家庭。直到如今,我仍然相信,万一因故破产,还是可以自己想办法赚钱,而且一定有办法。 另一个对我影响重大的印象,是继父虽然收入不高,却因认真赚钱养家而在家里享有很高地位。因此在赚钱这件事上,我从来不缺乏动机:从早期的满足自己需要,到换取自由(脱离母亲的掌控),到证明自己有价值,到得到别人尊重……金钱一直是我达成人生目标的有效工具,而我总能找到办法驾驭这工具,因此金钱与我的关系还算正常,并非人生重要议题。 老爸分享这些,是想鼓励你回溯一下自己关于商业和金钱的价值观从何而来。每当表现低于应有水平时,每当感受到负面情绪时,认真检查一下自己脑中的念头、情绪,甚至体感,然后看看这些念头、情绪和体感是否似曾相识?上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三年前?五年前?少年时?幼年时?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的体验?一直追溯到它的第一次出现,再设法追忆当时发生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决定了什么? 依我个人的经验,追溯少年甚至幼年时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七岁前最重要)。因为很多无意识但根深蒂固的信念,就是那时候产生的,然后被我们所遗忘,却影响了我们一生。把它们一一挖出来,认认真真地看清楚,它们所产生的作用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举例来说,一个小女生因家贫被送出当养女,在养父母家衣食无虞。但她童年时,曾目睹亲生父亲向养母借钱就医未果,不久后去世。在她幼小的心灵里,从此种下了一个念头:没钱就得死。这导致她一生都基于恐惧而拼命赚钱,即使日后创业成功,拥有大量财富,仍然活在金钱的阴影中。 再举例来说,一个小男生从小听到父母为钱财而争吵,从此种下了一个念头:金钱是争吵的根源,是不祥之物。终其一生,他都不愿面对金钱,只要关系中产生任何跟金钱有关的压力,他立即“破财消灾”,无法向索取钱财的人说不。 这两个案例都有明显的发生,但更多的案例,是在日常生活中植入了被扭曲的信念,当事人浑然不知。这种状况,通常来自幼年时的长辈(尤其是照顾者),有时通过刻意的教诲,更常通过不经意的语言,甚至无意识的暗示。因此,除了追溯自己的相关体验外,刻意地检查一下幼年时期相关照顾者的金钱事业观,我认为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金钱和事业,最后再提醒一句:你只能“放下”曾经拥有或经历过的,那些你还没追求就开始评判或自认为不需要的,很可能都是“放弃”,而人一旦放弃,就会寻求各种合理化。要时时检查自己的合理化,因为它会阻止你消除自己的障碍。 亲爱的女儿,很抱歉爸爸在你小时候没机会也不够用心,没能陪伴你建立属于自己的良好金钱及事业观,让你受苦了。如今你只能靠自己,老爸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爸爸 |
||||
上一章:第16封信 | 下一章:第18封信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