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好自己
第20封信
走出童年的恐惧

人生总会有答案  作者:金惟纯


人生总会有答案

质灵的信

亲爱的爸爸:

前阵子我跟泰元起了一个大的口角。不过爸爸别担心,起口角不是大事,两个人相处免不了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我也观察到我和泰元在一起的这几年,平均一年我们就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摩擦。但很感谢,每次大摩擦的结尾,我们都用了圆满的方式化解,大部分时候,我们也通过这个过程更了解彼此,从而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

这次虽然也如之前一般有了和好的圆满结局,但如今的我们对事情的发生有了更高觉察与对自己的要求,渐渐觉得很多时候口角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每次的口角都携带了一些类似的课题,比如说内在的不安全感、用惯性的方式对话、激烈沟通后的共识没有更新……所以总感觉有些议题其中有着炒冷饭的模式:虽然口角的内容不同,但每次都在同样的核心问题上中箭落马。

我最深的观察是,自己不在情绪波动里的时候,可以更容易地尝试新的做法,但若是在情绪之中,会很明显地看见自己有一个明知该跨过去的坎,却怎么也跨不过去……

通常这样的情境总是伴随着很深的情绪凝聚,我可以感觉到内在有两股力量:一是很理智和清晰的意识,知道该怎么做可以化解当下的纠结;二是一个被情绪的波动带着走的自己,并非故意,但就是难以从情绪中走出来。

我们有一些化解类似情境的方法,最常使用的是“暂停键”,先让彼此离开冲突场域,先去外面透透气,或是去做事,让情绪的波动变小后再回到对话中来。如果是小事,通常在按下暂停键之后,就可以直接互相道歉和道谢,圆满地结束这次口角,也不太会有后续未解情绪。但是有的时候是比较大的深层冲突时,暂停键就不一定这么管用,比如会有一方不愿意暂停,或是暂停回来后,情绪又跟着情境再现了。

有时我们还会用互信的方式,比如在冲突的当下,先休战,然后一起练习深度呼吸或是静心,有的时候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真的还是看情况,有时在信任度不够高的处境,甚至会有反效果。

我们有一点共识,就是无论如何,在情绪之中,不要说出刻意伤害对方的话语,也就是不要说气话或是反话,尽可能地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处境,无论是无助还是恐惧。不过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样是不够的,虽然我们学会了接纳和认清自己的当下状态,诚实无添加地表达自己,尽可能地让情绪的波动减少后再沟通……

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是在事物表层打转,有时“蜕变”会到来,但是并不一定。我有种渴求,想要知道其中的成长脉络。不知道爸爸经历了更多类似经验,是否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爸爸您呢?您碰到冲突的时候,都是怎么面对的?在关系中,我们怎么样可以真正在沟通中成长和蜕变?

---质灵


(回信)

质灵:

读你的来信,感觉很欣慰。回想自己当年面对亲密关系冲突时,理解和处置皆不如你。而你如今做到的,正是我仍在提醒自己的。

在亲密关系中的修炼,是难得且不应逃避的。你做到了,相当难能可贵。因此我认为,你们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亲密关系,而是找到各自的人生主题后,进一步的深挖和改变。

多数人选择伴侣,常落入两种不同倾向,其一是互补,其二是同类。通常“互补型”的伴侣,沟通和适应是主要问题;“同类型”的伴侣,问题则是互相依赖和成长受限。我认为你和泰元是同类型的,问题在于彼此带给对方的刺激和赋能不足,虽能相濡以沫,却不易相辅相成。

比如你们相约不说反话、气话,尽量真实表达感受与处境,这在沟通和相处上自然是好的,但处于情绪中时,仍难避免重演同样的情境。因为真实表达是理性,反话、气话是情绪,理性过关而情绪没过,情绪过关而问题仍在,困境才会不断重演。这就不是沟通可以解决的了,而是必须各自面对自己的功课,走出关系舒适圈,到外面的世界接受历练。

我的问题和你完全相反,因为我找的对象通常是“非同类”,而且在相处中尽量避免冲突。后来我深深地剖析自己的模式,发现一切都与幼年时跟母亲的相处有关。

如你所知,我幼年时跟母亲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她是我在世上唯一的亲人,在外面世界她是弱者,但对我的管教却极为强势,关系中不存在有来有往的沟通。幼年的我,十分惧怕母亲的情绪起伏,而且内心深处觉得沟通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童年的生存策略,是表面顺从而暗中自行其是,活在时时担心“东窗事发”的恐惧中,一心一意只想赶快长大、独立,脱离母亲的管束。

我后来在深挖中,浮现出一个遗忘数十年的童年场景,叫作“半夜尿床惊魂记”。那时我应该早已超出小孩尿床的年龄,却时不时地尿床,每逢半夜尿床惊醒,内心充满懊恼和惧怕,不敢再入睡,在惶恐中期盼体温能烘干尿湿的被褥,并在起床后慌忙掩盖“证据”,然后带着恐惧“东窗事发”的惴惴不安去上学。

回想起这段童年往事后,我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找答案:为什么在不该尿床的年龄仍然尿床呢?可能深层意识中,是发泄对母亲无法表达的委屈和愤怒,是用尿床惩罚母亲,顺便惩罚自己。同时,因为在“东窗事发”后,通常是遭到一顿打骂,然后母亲就会诉说自己的不幸人生,最后的结论是:她的人生一无所有,只剩母子相依为命,然后我也在深深自责中,重新确认了自己在母亲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是我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的唯一方式,也是母子关系深度链接的唯一方式。

这样的童年剧本,在我日后的两性关系中时常无意识地“强迫性重复”。我总是被非同类的异性吸引,相较于我,她们总是在外面的世界处于弱势,却在两性关系中展现强势。我则尽量避免冲突,默默承受甚至助长对方的强势,然后不断证实亲密关系中的异性沟通是无效的,只能自行其是,然后活在恐惧“东窗事发”的关系牢笼中。或许,这种不断重复体验童年情境的无意识模式,也是我怀念母亲的唯一方式。

看见自己这样的模式,我知道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主题,是走出童年剧本,是练习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是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相信在亲密关系中的沟通是可能的,是不再自行其是然后处于“东窗事发”的恐惧中,是在内心世界与母亲真正的分离和不再以如此扭曲的方式怀念她……这些模式,我通过深挖内在生命状态,花了几十年才看明白,又花了更长的时间让自己慢慢走出来。称之为贯穿一生的大功课,绝不为过。

读到这里,相信我亲爱的女儿已经知道,老爸不可能在这方面给你什么好建议。这封信唯一的意义,可能是让你看到:即使处于人生下半场,老爸仍然勇于面对自己的人生议题,仍然认真挖掘自己的童年剧本,仍然努力修正自己根深蒂固的模式,不断挣脱自己曾经暗中施予的魔咒……

希望这样的分享,能对你挖掘自己的童年剧本、面对自己的主要人生议题有帮助,因为两性关系正是“强迫性重复童年剧本”的主要演出场景。

---爸爸

上一章:第19封信 下一章:第21封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