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封信
找到自己的剧本

人生总会有答案  作者:金惟纯

质灵的信

亲爱的爸爸:

记得果果出生后没多久,我们进行了一次闲聊。我已经不记得我原话说了什么,只记得是关于如何避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受到我小时候经受的痛苦。我记得爸爸当时有点不以为然地说:“哎呀,反正孩子怎么样都是会受伤的,你给他再好的环境,最后他还是会告诉你他对你有什么不满、他的童年是如何如何地充满创伤。”

那时听完爸爸说的这句话,不知为何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这三年的育儿过程中不时浮现。

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爸爸觉得我太多的负面生命状态,都是因为我的生命还有很大一部分依然困在自己的童年创伤中无法自拔,虽然我尽可能努力疗愈自己,振作起来,不论如何不要怪罪父母。但是不论我压抑了多少痛苦,对任何人来说还是太多了,爸爸有时真的也很无奈吧。

我在23岁以前,觉得自己的生命状态跟童年的创伤有关,所以我当时真的对父母有很大的抱怨,但是经过了多年的痛苦怨怼,我并没有变得比较好,因为抱怨父母也让我深感负疚,我也知道父母无论再怎么感到抱歉,也无法让我释怀、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更无法让我从此变得比较快乐。有一天我突然醒悟了,我认知到父母跟我一样也是人,你们跟我一样也在学习如何活好,虽然你们年龄比我长,也有能力生下我,成为我的父母,但是不代表我该对你们有任何不真实的期待和投射,我不该把我心中的“完美父母”投射在你们身上。当我一心编织的梦想与现实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就像用滤镜去看一切真实,终究让我受尽了折磨。

而这些心与身的创伤也好,与期望存在差距的失落也好,都无法通过讨伐他人和自己来修补,只有在我认知到除非我愿意好起来,愿意修复自己,不然我将一辈子卡在这里无法前行。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寻求帮助,各种疗愈的工具以不同的形式来到我的生命中,感谢爸爸也介绍了不少方式给我。

清理家庭的伤,一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主题,有几年甚至是我主要在做的事情。那几年不仅学习各种梳理和清理自己的方式,也在自己的绘画事业中,画下了许多自己的历程来疗愈自己。这个疗愈和清理过程不是一直都很顺利,也不是线性式地做了一个“疗程”后,我就重新做人从此有着光明的前途,更多时候是起起伏伏,不断摇摆,当我觉得有了一个重大突破后,往往又迎来了一个更巨大的挑战。有时还会很自责,自己怎么还是死性不改,我都已经做了这么多,为何内在小孩依然觉得有那么多的委屈和痛苦,有时我也会像爸爸一样觉得对我自己很无奈,觉得自己无论做再多都没有用。

从我开始知道要为自己的伤与疗愈负起责任以来,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放下了“有一个伤在我的内心当中,我要把它挖干净”的想法,我开始尊重所有发生在我生命中的事情都会留下印记,我要学会的是我该怎么看待这些印记,理想的情况下,是好好地善用这些印记,成为自己的养分。然而,我必须说,这真的很不容易。

爸爸,我知道您一直都是以“硬汉”的方式去面对这些伤,所以我一直不确定这样的问题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当我们的心真的在家庭中受伤了,伤得很重,有许多的委屈和不被理解,我们已经在理性上知道这不是任何人的错,需要我们自己负起责任,或是如你常说的,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但是当这样的看法也无法消解和疗愈受伤的心时,该怎么做呢?

---质灵


(回信)

质灵:

关于童年创伤,很高兴你下决心要走出来,也很心疼你一路上的辛苦。关于爸爸当年没做好的部分,我已经多次道歉,应该不需要再重复了。但你既然提到我是以“硬汉”的方式面对童年创伤,我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

首先,在我人生的前半段,“童年创伤”这个名词并不流行,至少我没印象。读到“童年创伤”理论时,已经年过四十。用这理论检查自己的童年:出生就没爸,幼年被寄养,妈妈常打骂,常常遭受各种“酷刑”,威胁要送孤儿院,忽略我的需要……照理说,应该会有严重的童年创伤,但我怎么也找不到。难道我的童年创伤已经严重到麻木了?

认真检查后,我确定自己没有童年创伤(心理医师肯定不同意),头脑记忆中没有,情绪记忆中好像也没有。为什么该有却没有呢?我总结了两点:一是我认真地叛逆过,二是也认真地追求过。

叛逆和追求,都是对“童年命运”的回应,也的确用自己的方式满足了需求(虽然代价很大),降低了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这些回应当然不成熟,也必然会留下后遗症,但因回应够强烈,足以“对冲”掉那些经历带来的影响,所以确实没觉得留下了什么“创伤”。

既然对“童年创伤”有这样的体验和自我诊断,不难想象,我对别人的童年创伤不太有同理心,想不明白为什么会纠缠这么久,使之变成人生挥之不去的主题。这些事不是早已过去了吗?为什么还抓住不放?这也许就是你所谓的“硬汉式”回答。对不起,爸爸不是故意的。

如今的我,有一些不同的了解。主要是近年来深入整理,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上有一些矛盾难解的模式,确实受到童年与母亲相处经验的影响。我不喜欢用“童年创伤”来形容,更倾向于用“人生剧本”来看待。因为“童年创伤”容易指向“因为发生了什么,才造成了伤害”,“人生剧本”的视角则是“自己对发生的解读,影响了命运”。后者主体是自己,比较接近我对人生的理解,也比较容易掌握和处理。

就我的了解,人生剧本的大纲在六岁左右就已完成,因为是深层意识,所以很隐晦,但极为有力。若无内省功夫,很可能一辈子受影响而不自知。孩子的世界是夸张而魔幻的,情感是真实而混沌的,铺陈的逻辑是强烈而错乱的。我发现自己人生剧本的主轴是对母亲的情结,其中充斥着矛盾的元素,包括渴望、爱恋、保护、恐惧、怨恨、鄙视……

剧本的结局,是我终于可以对母亲说:“你看到了吗?你是不可能绑住我的,但请放心,世界上也没有其他女人可以绑住我,哈哈哈!”我发现自己无意识地为了剧终这句话而活:因为不能被捆绑,所以必须不断自我壮大,同时不能深入亲密关系中。这剧本当然很莫名其妙。因为成年后,母亲根本没有要捆住我;即使在我小时候,她可能也没有这个意图。但是请别忘记,那是小男孩基于真实感受的解读,他不觉得那是剧本,他觉得那是真实人生的写照,而且永远都会是这样。

这个写剧本的小男孩,一直蛰伏在我生命的隐秘处,平常半昏睡,一旦出现挑战和冲击(通常是熟悉的负面情境),他就会惊醒,跳出来指导我的人生,确保我按他的剧本演出,不偏离最终结局的安排。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明明不想这样,但不知咋的就变成这样?真相就是:童年时写了一个“孤独英雄”的剧本,而我仍在“忠实”地演出。

后来,我也在很多人的故事中,看到他们的人生剧本。发现很多剧本都是与父母间的纠缠。其中有很多是基于孩子对父母“盲目的爱”,而替自己写了各种“输家”剧本。譬如说,因为认为父母不幸福,所以不允许自己幸福,否则就是背叛;譬如说,因为认为父母犯了错,所以自己不可以成功,必须用失败来证明父母的错误,以作为父母的一面镜子。

孩子对父母的人生有自己的解读,又不懂如何表达情感,就用各类的奇幻方式找出路。剧本要求主角对某些事必须做某种反应(包括行为和情感),日久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长大成人后,虽然对剧本一无所知,却仍然依照剧本所设定的情节做人生抉择。这就是我对人生剧本的了解。

你在信中提到:理性上都已了解,但仍无法走出来。根据我的经验,那个“理性上了解”的,是此时此刻成熟的你,而“不肯走出来”的,则是你的内在孩童。如果你认真探索,也许有机会了解内在小女孩在想些什么?感受了什么?甚至清楚地看到她曾经为你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剧本。

找到自己的人生剧本,虽不保证从此就能走出来,但当然是很关键的一步。让你有可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有能力踩刹车,有能力做不同选择,最后让内在孩童日渐安静下来,从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受限于过去的“未尽事宜”,包括你老爸在内。只有少数人能认真看待并致力于清理这些“未尽事宜”,让自己的人生自由。很高兴你已经上路了,爸爸乐意与你携手同行。若有必要,欢迎随时交流。

---爸爸

上一章:第20封信 下一章:第22封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