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封信
向内探索

人生总会有答案  作者:金惟纯

质灵的信

亲爱的爸爸:

我小时候,常常听妈妈说一些关于你们当年相处的故事,其中一个小片段是关于爸爸冥想的。有一次爸爸正在冥想,妈妈故意恶作剧,从您的背后扑上去,把爸爸吓得魂飞魄散。不知为何,这个故事片段在我的脑海中被刻画得特别生动,也许是这个画面最能清楚描述我的父母究竟携带着多么不同的特质吧。

还有一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大约六七岁时,爸爸有一次带着我去一个老朋友的家,主人是一对比爸爸年纪稍长的夫妇。我记得那位伯伯是个画家,家里有满满的画作。

那晚我们夜宿他们家的书房,在黑黑暗暗的小小房间里,我躺在老夫妇帮我们临时准备的地垫上准备睡觉,爸爸坐在旁边陪着我,可是在陌生的环境我感到不安,睡不着。记得那时爸爸想了一下,决定说一个故事给我听。当时爸爸用温暖的声音娓娓道来:那是关于一个印度王子的故事,话说他本来过着王室里最尊宠的生活,但是离开皇宫后惊见世人正遭受着各种人生的苦,最终促使他走上寻求解脱与成道的道路……我专注地聆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慢慢地在抚慰的想象与陪伴的安心中入眠。

也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喜欢在短暂的相聚时光中,进行大量的对话。有一次我一口气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对生命的“大哉问”,爸爸当时立刻指着自己床头的一大排系列书籍,推荐我阅读。那一大排书是一个印度的开悟大师的作品,我也是在那时候通过爸爸推荐阅读的书籍开始,自行寻觅起了灵性成长的道路。现在想想,爸爸的作风好大胆,居然让我在小小年纪就阅读这些关于生命奥秘的书。

那时虽然不能与爸爸常常相见,但是每一次的相聚爸爸总是把我当作朋友,跟我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分享那些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书籍,其中很多都是深奥的经典与内在修炼的作品,但是你也不觉得小小的我会不懂,开心地跟我讨论。虽然那时我常常都是默默地听着,但是总觉得在这一点点的启蒙下,铺成了我人生很不一样的缘分,让我对世间一直有着不寻常的观点,无论内在外在多么混乱和低落,心中永远有一个安歇之地。

这个观点总结起来是:世间的一切我们尽可能地去体验,但内在的深处我们不要去评断一切的好与坏,因为这一切的体验都最终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是谁,而自己的种种面向也像世间的各种斑斓绚丽,无论多精彩都如梦幻泡影,用力地活着但是不执着。

这些“超龄”的书,就像一道光的指引,让我对生命依然保持着探索与好奇,即使我不一定能在当下真的理解或体悟。小时候的我,常常生吞活剥地吸收着这些灵性知识;青春期的我,又总骄傲地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一切真理;现在的我,老老实实地在生活中不断反复体会和验证,经历着“看山是山、看山又不是山”的种种体悟,也都自在其中,渐渐可以接纳自己的领悟和不领悟。

那些描述真理的句子有时会在小小的心灵里留下刻痕,让我从小到大,无论碰上多么痛苦的事,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要担心,一切无常都会过去”,或是想想“一切都是幻相”,让我可以有兴趣,看看人生这个游乐场还会带给我什么惊喜。

因缘让我遇上现在的伴侣,我们在这方面的经历很像,所以很开心能和他无边界地在对话中探索生命的奥秘。在他的陪伴下,我们养成了每天一起静心冥想的习惯。我很开心能与伴侣一起进行向内看的练习,这个连接既绝对的独立又全然的亲密,我们常常一起分享彼此在灵性成长道路上的风景和体悟。

在我20岁的时候,有一位长辈看着我说:“孩子,未来是你的世界了,一个像你一样这么早就开始探索和重视灵性成长的年轻人,未来不会孤单,因为将来的人们将越来越重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

谢谢爸爸的“无心插柳”和无私的分享,这都是我生命成长的沃土。看着现在的世界,最混乱的局势与最稳定的心灵力量同时并行着,人们的内心也都在慢慢苏醒着,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决定,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爸爸怎么看待这个静心冥想和寻求内在指引的需求量大增的世界?人们常常问我,如何找到内在的平静?如何开始静心?静心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联?很早就开始在这条路上探索的您,会给出什么建议呢?

---质灵


(回信)

质灵:

是的,在那段与你妈妈做夫妻的日子,老爸的确时常被她吓得魂飞魄散。你妈妈就是这么另类的女人,因此我就假设,通过这奇特缘分来到人间的你,也一定相当另类。

而你儿时的床边故事居然是《释迦牟尼传》,看来我这老爸也够另类。我可能是觉得,你要被如此另类的母亲抚养长大,应该及早确立人生定位、了解人生真相,我才比较放心吧。所以在青少年时代,就不管你懂不懂,径自跟你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体悟和议题,包括生死离合。

而你那时居然似乎听懂了,还很有兴致地各种追问。我觉得你不愧是我的女儿,但同时也难免担心:在这么小的年纪跟你说这些,会对你的人生造成什么影响?说实在的,一直到今天我都不确定自己这么做对不对,因此也不会建议其他父母这么做。

感谢你在信里说那时我们父女间的对话在你生命中留下了许多正面的影响,让我深感释怀。也许,因为你是这样的女儿,摊上我这样的爸,这样另类的成长陪伴,就是自然发生的吧。

你说这段成长经历,在你青春期的生命中埋下了种子,影响你很早就走上“向内探索”的道路,似乎是在等待属于你的时代到来,这一点,倒是我深深同意且相信的。

我曾说过,现代文明中十分突出的商业、科技和媒体的高速发展,基本上都是“放大器”。如果人类整体“生命质量”处于沉沦状态,就会加速呈现更大的副作用。而现代文明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平衡:生命质量经常处于混沌中,生命质量的放大却与日俱增,因此加速了业力的流转,时常处于大规模失控边缘。

而生命不平衡的主因,就是“向外”追求太多,“向内”探索太少。真正平衡的生命,必须内外兼备。这种论述,正是中华文化的要点。所谓“内圣外王”,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都是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吾道一以贯之。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定是一条内外兼修的道路。国家如此,个人更是如此。你自小接触到往内探索的缘分,固然是好事,也应该继续保持。但更重要的,是把向外追求的部分补足,才能活出内外兼修的平衡人生。

我自己在这条路上摸索了很久。由于成长背景特殊,我在青少年时代就知道自己内在有许多压抑、冲突和矛盾,因此大量阅读文学、哲学、心理学、宗教书籍,近乎饥渴地在书中找寻答案。

也曾经自以为找到了答案,一切了然于胸,无奈一旦碰到了现实,却完全经不起考验,只能把这些所谓知识暂时搁下。

大学毕业后,踏上了往外追求之旅,却经常沉浮俗世,忘了我是谁,时而得意忘形,时而怀忧丧志。但是毫无例外,每逢重大挫折,最后都是在内在找到平静后,才有可能突破困局、重新出发。所谓定、静、安、虑、得,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印证古人之言真实不虚。

我这样说,你可千万别误会我一直内外兼修。其实不是这样的,通常都是一股脑地被外在的刺激和诱惑带着走,横冲直撞,弄得头破血流、无路可逃,才被迫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出路;又或者,外在处于顺境,转而追求精神境界,偶尔法喜充满、自我感觉良好,却无法实践,发现自己活成了“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才知道此路不通。

总而言之,多数时候不是铆足劲往外,就是一股脑往内,很少内外相通,更无法同步切换。就好像只会单脚跳,左脚跳累了换右脚,右脚跳累了换左脚,两只脚都跳不动了就只能趴着,却不会两只脚正常走路。所以一路走来挺费劲,走走停停、进展有限。

直到十余年前,我听到一句“发生就是功课,结果就是成绩单”,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追求深奥道理、高妙境界,老老实实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件,并在每一次的结果中印证,内修觉察、外修行为,才算走上了内外兼修的道路。

走上这条路的心得是:人内在心念和感受的“发生”,其实比外在环境的“发生”更多、更复杂。

所谓“内因外缘”,外在的发生,都已经是因缘具足的“结果”了。佛家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因为修行人重视内在的因超过外在的果。但吊诡的是,没有外在的果,我们通常无法看到内在的因。所以才说“发生就是功课”:功课不需要到书籍中寻找,看看每天发生的事就知道了;修行有没有精进?看这次的结果是否和过去不同,就知道了。

至于你问的静心冥想,对我来说,那只是往内看的一种方法。我在这件事情上,曾经有感受、有收获,但着力不深,没太多心得值得分享。就我目前的体验,从生活和工作中起修,也就是阳明先生说的“事上炼心”,似乎比静心更实在一些。

以上,供你参考。

---爸爸

上一章:第21封信 下一章:第23封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