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4封信 |
||||
默蓝的信 爸爸: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辛克莱认为,当今医学上有诸多被定义为“疾病”的现象,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或是阿尔茨海默病,其实都只是表象的病征罢了。据他所言,世界上多数的病都源于老化,而老化本身便是世上最普遍的疾病。他推测,在一个世纪之内,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之中,人均寿命可以超越100岁。他甚至认为,长生不老、不死或是逆龄等医疗技术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问世。他说,宇宙中没有任何基础定理规定死亡是生物必经的现象。他呼吁人们,只要尽己所能地实践已知的抗老方法,比如定期断食、避免食肉、运动、洗冷水澡,并且保持心情放松,每多活一年就是向“永生”走近一步。 听闻辛克莱教授的研究,我颇有兴趣。从小到大,我对死亡既畏惧又着迷。小时候,首次得知众生都必然死去时,我感到无比害怕,甚至晚上不敢睡觉,就怕合上了眼,失去对意识的控制,也许将再也醒不过来。晚上,你总是需要讲一堆床边故事,我才肯入睡。 在这些故事中,你时常提起,一棵金苹果树,生长在远方的神秘国度,其果实能治愈百病,使人长生不老。而故事的套路不外乎就是:我们父女两人误闯了这个国度,经过一番历险,为正义立下功劳。随后,国王赏赐给我们神树的果实,带回家乡,与众人分享。回想起来,你大概就是为了打消我对于死亡的不安,才编了诸多关于这棵树的故事吧?阿嬷为了安抚我,也跟我说魔术师保罗叔叔有长生不老的魔法。于是我便立志,长大后要成为魔法师的学徒,让自己和家人、朋友可以不必死去。 上了小学,我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又掉回了存在焦虑的旋涡。我四处找寻摆脱恐惧的答案,买了一本探讨死亡的儿童百科全书[《末日百科全书:关于神秘的死亡、幻想、民间传说等》(Encyclopedia of the End: Mysterious Death in Fact,Fancy,Folklore,and More)]来研究。书的封底,第一句话即是引述了永远长不大的男孩彼得·潘说的话:“死亡是一场华丽异常的冒险。”听彼得这么一说,我心中好受了一些,将自己对于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好奇心。 然而,这一两年间,生命中的某些经历再度唤起了我对死亡与宇宙真相的莫名焦虑。迈入25岁,我更观察到,在我的主观感觉中,时间流逝的速度好像随着年龄不断在加速。儿时,我每天上学,放学,跟阿嬷到院子里拔草,度日如年;如今,却觉得光阴似箭,快得可怕。况且,我还有好多事情想做,要在一百年之内完成,实在是太紧迫了。 因此,我决定采纳辛克莱教授的建议,尽己所能活久一点。希望在死亡来临之前,可以更加了解这一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是真能够长生不老,也方便我先研究好了再决定要不要死去,什么时候死去,至少也让时间可以宽裕一点,优哉游哉地做我想做的事情。 当然,这位科学家说的话确实有点惊人,也可能尚未有公认的结论。不过,这议题倒是挺有趣的。要是可以长生不老的话,你会对人生的抉择做出哪些调整呢?要是有机会永生,或是至少有永生的选择权,你愿意尝试吗? ---默蓝 (第1封回信) 默蓝: 你提到自小畏惧死亡,自己到处找答案。我感觉很汗颜,这表示爸爸对你的陪伴不够、了解不深。还好你说出来了,让我有机会跟你分享。 我倒是记得,你幼年时超乖巧,只有睡觉不太“乖”,睡觉时间到了,却常哭闹,必须背你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唱儿歌哄你,才会渐渐睡去。我此刻才知道,当年父女间的“美好时光”,是因为你恐惧死亡。唉,我这爸做的…… 你也提到光阴似箭的紧迫感,这个我很有印象。记忆中你上初中后,不知怎的,就变身高效能青少年,每天都自己安排日程表,每段时间该做什么,全部按部就班。那时候,感觉你在家里总是忙着,找你讲几句话都没时间。这种“事情永远做不完”的状态,好像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没变。 身为父亲,看到你这种状态,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女儿超级自律,自己知道该做什么,定了目标一定全力以赴,完全不用操心;忧的是,你会不会把自己逼得太紧,弄到无法自在享受人生?无法轻松与人相处? 如今我知道,你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两件事,应该是高度相关的。这里面应该有功课要做。 你好奇我对长寿和永生的看法是什么?我就来分享一下。 先说经历。我人生的第一个死亡事件,应该是我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父亲身亡。估计那时候我是个五个月左右的胎儿。这件事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实是一个谜。 幼年时,隔壁有老人去世,我看着他躺在棺材里,然后棺材被钉上钉子。当时周围的人都在哭,我却浑然无觉,只感到有点尴尬。死亡发生在眼前,却像陌生的遥远事件。这种状态,延续到我人生中其他诸多死亡事件。到我现在这年龄,每过一段时间都有熟人过世,死亡的气息似乎越来越近,但我仍然无感。 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死亡事件,是二十余年前母亲的过世。她临终前,我遵从一位佛教师父的教导,在病床前日夜默祷诵念。师父叮嘱,人往生时,亲人不可以哭,免得逝者心生挂碍。我做到了,问题是:一点也不难!我并不是强忍悲痛,而是没有悲伤的感觉,只有祝福和怀念。 母亲这辈子可以说是为我而生,也是我这辈子最感恩之人,为什么她过世,我没有悲伤呢?我这样正常吗?还是说在胎儿时,因为母亲对父亲身亡太过悲伤,我为了自保,把为亲人死亡悲痛的开关给关上了?这个问题,我至今仍无答案。 接下来的问题,当然就是,我对自己必将来临的死亡,是什么态度呢?这件事需要交代,因为它是你未来一定要面对的,我希望你有心理准备。 先说一下那位哈佛教授说人能永生的观点。你送的书,我看了,有些科学观点,似懂非懂,我不想评论。但我清楚的是,我对永生这件事,兴趣不大。你在高中时,也曾经推荐我看《人类简史》,我很喜欢。作者后来又写了《未来简史》,说未来人有机会活成“半神”,通过技术改造器官,可以活两百多年。我相信他的预言可能成真,自己却没太大兴趣。 我对永生或超级长寿没兴趣,有几个原因: 首先,我相信人生有其因缘,生而为人各有其想体验的、想成就的,如果经历得差不多了,酒店打烊就走人,算是不错的结局;如果未如所愿,已经不可能再经历或完成了,也不必歹戏拖棚,提前离场未尝不好。事实上,我感觉多数人去世(除了大自然的无常外),都是因为他们内在深层意识中,已经了无生趣,死亡其实是应召唤而来临的。 其次,以我个人观点,我觉得人活多久,不仅是How的问题,更重要的是Why的问题?现代医学延长寿命的做法,尤其是插管卧床式的延寿,基本上是迎合社会心理的商业行为,对当事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不必要的惩罚。人活多久,要先问为什么要活着?这才是重点。 以你老爸为例,如果我觉得自己该经历的事已经差不多了,也没啥别人需要我做的事了,即使医学进步能让我可以不痛苦地活下去,我也觉得没多大意义。我希望今天把话说得够清楚,以免有一天万一我不能表达,你们姐妹错误解读我的心意,把我人生最后的旅程弄到“歹戏拖棚”的地步。 千万不要觉得我这样的态度很消极。我其实是很积极的,因为我很欣赏生命的自然韵律,从出生,到成长,到成熟,到焕发,到自然凋谢,一切恰到好处,没有什么需要人为修正之处。就犹如自然界,开花结果,生生不息,美不胜收,并不需要创造一朵永不凋谢的花。 除此之外,我还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不会死的,只会转换存在的形式。就像佛家说生老病死,把死和生放在同一个层次上,就是表明生和死都只是过程。你引述小飞侠彼得·潘的话:死亡是一场华丽的冒险!这是我喜欢的说法,人生不冒险,有什么好玩? 我对死亡有一个比喻:人生就像一所学校,我们都是学生,每一个无常都是考试,而死亡就是毕业考试。想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就做个好学生,面对每一个无常,都把结果弄好一些,这样就不怕毕业考试了。你老爸我,目前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为毕业考试做准备。请千万不要取消我参加考试的资格! 我对这毕业考试的及格标准,是能否含笑而去,请你届时务必帮我见证一下,老爸毕业成绩到底如何。 至于老,目前我正在经历,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虽然有各种生理、心理及社交的信息,不断提醒我不再像从前,但好消息是,人是慢慢变老的,所以有充分的适应期,似乎可以接受。而且我还发现,老也有好处,就是别人对你的期待会降低,你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放松,人生越来越没条条框框,甚至可以比从前活得更自在。 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养的那只狼狗Michael吗?我们在后院为它搭了一间狗屋,围了一个栅栏,作为它的活动空间,它也老老实实在里面待了许多年。结果它到老年时,跛了一条腿,居然时常跳出栅栏,四处游荡。我起初百思不解,它年轻时身强体壮,尚且没跳出过栅栏,怎么年老体衰后,居然如此老当益壮?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猜想它是这么跟自己说的:“老子都这把年纪了,还管那么多,老子豁出去了!”Michael是我的前辈,它活出了典范,我必须向它学习! 生、老、病、死这四件事,只有病,虽然也算是特殊的人生体验,我觉得还是能免就免吧。所以我接受你的用心良苦,会尽量遵从你推荐的哈佛教授的指示,想办法让自己健康些,免得给自己和亲人找麻烦。 ---爸爸 (第2封回信) 默蓝: 上一封信里,我把生老病死谈完了。但我还想再谈谈你的“光阴似箭综合征”。 首先,我很理解时间不够、事做不完的感觉,因为我人生上半场的多数时光也是如此。譬如说,你也知道,我一向习惯晚睡,其实背后就是一种对时间的恐慌和贪念,总觉得一天就这么过了,不甘心,还想再榨出些残渣来。你说感觉时间在加速,我猜是你想做的事太多,以你现在这个年龄,这很正常。但我也是过来人,知道这种感受并不舒服。 有关时间管理的方法,相信你早已知晓,不需要我多说。我现在想分享的,是我如何随着人生阶段及意识的转换,逐渐走出时间紧迫感的心路历程。 我如今,虽然寿命余年显然比过去少很多,但反而觉得时间大把地多出来。我已经十余年基本没用日程表了,回想过去日程表被秘书塞得满满的日子,颇有恍如隔世之感,感觉终于跟时间和解了,它不再是竞争者,变成了贴心自在的好朋友。这当然与我现在半退休的人生阶段有关,但也不完全是这样。过去的我,觉得少做一件事就亏了;现在的我,觉得有一丝体验就赚了。 因为我已经把人生的损益表,从累积完成的事,改为累积有意义的体验。我领悟到,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做完了也都会过去的,最后能留下来的,只有经历过后的体验。我也见过很多成功的人,一辈子都忙着做事,成就了很大的事业,最后走的时候却充满焦虑,一点都不满足。 因此我改变了对时间的看法。时间不是用来完成事的,也不是用来凑热闹的,而是用来经历、体验的。凡是没有真正体验的时间,其实都是虚度,而在充满压力的状态下,人是不可能有体验的。有了这种领悟后,我计算时间的单位,不再是“够不够”,而是“在不在”。凡是未能专注于当下的时间,全部都是错过,等于没有发生;而完全专注于当下的时刻,过去与未来都消失,时间是静止的,此时此刻是永恒的。 我还体验到,当能够专注于当下、产生深刻体验时,生命会产生“位移”。一旦生命位移了,过去的记忆会有所不同,未来的想象也会不一样。所谓一念之转,过去、现在、未来,全部跟着转动。 这是真的,我有体验为证。所以时间的“质”比“量”重要。我对时间的态度,现在是重质不重量。 从这样的体悟看时间,它是无限的,并不会流逝,也无所谓快慢,只不过,你“在”时拥有它,你“不在”时失去它。如此而已。关于时间,我现在的功课只有两个字:自在! 我跟你讲这些,并不是说你做的事太多,而是提醒你,做事的状态,比做多少事更重要。因为爸爸在意的,不是你有多成功,而是你有多幸福! ---爸爸 |
||||
上一章:第23封信 | 下一章:第25封信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