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5封信 |
||||
默蓝的信 爸爸: 有一回,我来到邻近罗马城的一个村落,寄居在当地一户人家里,为期一周左右。这户人家以生产橄榄油为主业。此外,他们日常所需的生鲜食物,比如蔬果和鸡蛋,基本上都是自己生产的。他们还有一片小葡萄园,酒也自己酿,且没有品质管理,因此,熟成的酒,没有一年风味与前相同,总是充满了惊喜。 来到村上的这天,我按照模糊的指示找到了正确的地址。敲敲门,一开,见到农夫庞皮里奥、其老母亲罗莎奶奶以及在家中帮忙的威尔士青年汤玛士。三人正在吃午饭,给我在桌边腾出了一个位子,也盛了一盘意大利面给我。 吃了午饭,汤玛士解释,我才刚到家里,当天先不用干活儿,闲晃闲晃着罢了。不过,身为一个“有家教”的年轻人,我怎能容许自己在别人家中游手好闲呢?将行囊安顿好了,我到楼下厨房里,见到罗莎奶奶坐在桌边,将一大篮子的四季豆去头去尾。我示意希望帮忙,她便给了我一把小刀子。 接过刀子,我立刻开始工作。我频频抓起一把又一把的四季豆,对齐,切边,再切边,然后丢到锅子里,脑海里不断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将任务完成,同时要求自己动作再加快一点、利落一点。我越做越急切,动作变得忙乱起来。 突然间,罗莎奶奶停了下来,用一种讶异的眼神看着我。她一言不发,但我清楚地明白了她的意思:“你还好吗?”“你是不是病了?”我也停了下来,赫然发现,在我仓促急躁地切四季豆,赶着把事情做完的同时,罗莎奶奶始终在一旁自得其乐、优哉游哉地做一模一样的工作。 快一点将豆子切完,又能如何呢? 从小到大,我的长辈和社会总是要求我做个“眼明手快”“高效率”的孩子。在家里,要是擦地板动作慢了一点,就会被修理。在外游玩,大人说要起身去下一个地方时,我就必须立刻将大半杯还没喝完的饮料一口气咽到肚子里(任务迅速达成后,便获得大人的夸奖)。和妈妈去逛菜市场时,也习惯看到摆摊的人们永远动作快速利落,争抢着每一秒的时间。有一回,我在台湾的一户农家做事,身为割草新手,即使已全力赶工,却还是被眼明手快的农夫数落了一顿,叫我动作快一点。 在我的世界中,充满了一堆一堆的事情。身为一个称职的人,我的任务是将这些事情—— 无论功课、工作还是烦琐的杂务——快快做完,好再去做更多事情。寄居罗莎奶奶的屋檐下,我当然也要称职,向她展示我是怎样一个勤劳的年轻人。没想到,她对这一点无法理解,甚至还可能对我急躁的表现感到不适,觉得被打搅了宁静。 我开始思索,我是否永远活在下一步的未来之中,永远迫不及待地想要脱离当下,去到下一个地方,一个永远到不了的下一个地方。因为,当我到了下一个地方时,早已忘记自己曾经期盼来到此时此刻,心智又已经到了未来的别处去了。 至于罗莎奶奶,她为何能如此不疾不徐呢?因为她已经到了她要去的地方。她要去的地方就是这里。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她坐在厨房里,将四季豆去头去尾的此时此刻。她想去的地方不是回到曾经的青春年华,也不是往诣极乐世界,而是她清晨开着小车到田地的路上(听说,她是拉齐奥地区史上第一位拿到驾照的女人),是她擦拭着瓷砖炉台上的每一点油垢和霉菌之时,是她呼喊自己满头灰发的老儿子“小庞皮儿”每个皱巴巴的音节之间。 她已经到了。她永远都到了。 说到这里,我仍然认为动作利落、努力干活确实是一种美德,有助于生存,有助于创造物质的丰盛。不过,在这种心境之下,好像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忘了自己在哪儿。要是一个人创造了那么多的物质、成就或是安全,却未曾真正经历、感受过他走过的任何一个片刻,未免也太冤枉了吧? 生活在现代化都市的节奏之中,人的脚步难免需要快一点。但是,人有没有办法两者兼顾、“忙而不慌”地品尝每个片刻呢? ---默蓝 (回信) 默蓝: 你的故事像诗篇,读来甚为感动。那位在意大利农家厨房剥四季豆的老太太,不仅触动了你,也为我留下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个全然活着的人,就是这样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不需语言,一个眼神就足够。这就是生命的奇迹。 你可能不记得,你也曾这样影响过我。你一岁多时,每当我们父女单独相处,你都能瞬间带我进入“伊甸园”。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拥抱,就知道彼此爱着对方,什么都不必说就已心灵相通。 我想当时的你,应该是活在“伊甸园”里,可以随时把所爱的人带入自在喜乐的状态中。正如你信中所说的,那就是“活在当下”!你还记得自己曾经如此活在当下过吗? 就我的观察,孩子在两岁前都活在当下。用你的话说,没有要去哪里,要去的地方就在此时此刻。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分析判断、适应环境、遵守规矩、设定目标,这些当然都是必要的,代价却是日渐用头脑多于感官和直觉,用过去和未来取代了当下。活在当下的状态,因而变得越来越稀有,甚至全然被遗忘。你能看懂意大利老太太的生命状态,欣赏她生命的优雅,表示你还记得活在当下的自在。恭喜你! 一个真实活过的人,在老年时期,会自然回归活在当下的状态。想要追求、体验和证明的,都已经历过;曾经历的,都已放下,已然心无罣碍;未来已无追求,一切随缘,乃能处在当下。这种生命状态,是用做到换来的,值得被欣赏! 至于年轻人,如果向往活在当下的状态,就得刻意修炼了。通过觉察呼吸和身体感官,通过不断清理情绪和思维,通过不断修正言行举止,也可以让生命流畅轻盈,有能力在需要时处在当下。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解,是关于目标和旅程。我们需要目标,让自己有方向和动力,让生命聚焦,并检查目前的状态。但若为目标而忽略旅程,难免在过程中充满焦虑,甚至完全错过生命的美好风景。最重要的,是无法在追求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内在产生变化,甚至位移。这样做,最后人生必将落空,但如要避免,如你所理解的,并不容易。 其实厨房里的老太太也有目标(把四季豆切好,为家人做美味晚餐),但她同时享受着“旅程”。这种状态,我们如今称之为“心流”,就是“在做之人”和“所做之事”合而为一,臻至忘我。 我喜欢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做进去”:全神贯注,带着感受做事,观照做事时内在心绪起伏,做到被自己感动,处于大欢喜状态。我记忆中“做进去”的场景,比较频繁发生于做教育义工的那段时光。事后回想,因为是做义工,没有个人目标,也没有与别人比较,乃能心无旁骛,一做就进去。也许这就是做进去的秘密。 相信这些道理你都懂,老爸也没意大利老太太那种境界。分享一点自己的感触,算是狗尾续貂吧! ---爸爸 |
||||
上一章:第24封信 | 下一章:第26封信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