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6封信 |
||||
质灵的信 亲爱的爸爸: 跟您谈金钱这个主题,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相信你也记得我们曾经多次探讨过这个主题,过程中十次有九次都伴随着我的低落与泪流满面,显然金钱真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容易触动神经的敏感话题。相信爸爸看我这样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但我很感谢爸爸在我情绪起落时,还是依然愿意陪我一次次进入丛林,用真诚和勇气划开黑暗中隐藏的未知,看看究竟有多少恐惧与不愿面对躲藏在其中,为我补上来自您的重要金钱观。 虽然小时候面对您与妈妈的离异,看着父与母在离异下依然要合作抚养我成长的历程里,有不少关于金钱主题的拉扯,但是那时对我有影响的不是关于钱,更多是对关系。记得高中以前,吃住行都有您与母亲的庇护,当时跟母亲住在乡间的环境中,也没有太多的物质有机会吸引我的注意力,我对金钱没有太多感觉和自己的想法。 第一次感受到金钱的魔力,是去美国读私立寄宿高中的时候。那年生平初尝在外独立生活,也是第一次受到如此震撼的物质冲击,而在看着眼前这片花花世界的同时,我手上正好也握着我生平第一张信用卡。那张卡是上飞机前爸爸交给我的,是在你多年庞大信用基础上所延伸的一张没有消费底线的副卡。 不经世事的我,没有太多的金钱认知,刚开始一切还安然无恙,直到有一次在外吃饭,身上刚好现金不够,才想起有爸爸的副卡可以用。交出卡片刷过的那一刻,突然体会到了巨大的快感,递上这张魔法卡,它就会为世界买单,一切都会神奇地一笔勾销,好开心喔!我想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作“物欲”。 能有机会在美国留学的年轻人,许多来自富裕的家庭,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风景(过往我思考的消费额度,只不过是课后学校商店一瓶饮料的消费水平)。有了这张神奇的信用卡,我就像获得了进入梦幻国度的门票,与这群充满消费热情的生命共享着物质带给我们的愉悦。 记得那年暑假,从美国回到家,有一天爸爸约我去办公室,要一起去吃饭。当时您刚好在开会,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等您的时候,您当时的秘书,那位看我长大、温柔的阿姨轻轻唤我的名字,拿着一长串纸,小声地说:“质灵,这是你在美国读书这几个月的信用卡账单,你爸说请你稍微看一下喔!”然后将那份账单交到我的手上。我还没敢打开来细看,已经吓得涨红了脸,好想找一个地洞躲起来;那账单更是“惨不忍睹”,我知道我花了不少钱,但没想到是这么多钱。而且,我当时才知道原来消费明细爸爸都能看得到。 记得爸爸没多久后就回到办公室,笑眯眯地对我嘘寒问暖后,看着我手上的消费明细说:“你看了喔!”我难为情地点点头,您也点点头说:“那你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喽!” 我多希望我可以说,这故事的结果是从此以后,我就发愤图强,对自己的消费保持着高度的觉察,把爸爸的信任和温暖化为动力,就此跟金钱这个主题说再见。但事实是,那只是我第一次碰触到了“金钱”,对金钱和物质有了初步的撞击,就像初恋一般,这个罗曼史到现在还继续写着,曾经有很多时候,我跟金钱这个“亲密的爱人”爱得火火热热,一转头又如形同陌路。当我跟金钱一起冲到浪尖,觉得自己真的是人生胜利者时,一下又被卷入深海,看着账户数字只剩零头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十足的受害者,一定是某某童年经历让我如此可怜兮兮。 我在金钱这个话题上做过的功课并不少,该上的工作坊,该写的童年追溯日记,该梳理的扭曲金钱观,我都做过很多,但我总觉得没有真正切中问题的核心。金钱是如此简单又直接,一个人的金钱状态和金钱观可以透析出一个人的许多内在特质和生命故事,所以面对金钱这个主题的时候才会如此胆战心惊,因为在这里,一切都假不了。感谢爸爸在这点上,对我有过最直接且毫不保留的探问,当下感觉不舒服,但回头看却觉得无比珍贵。 现在我和金钱的关系,虽然有我觉得能更理想的样子,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清理与回归,我变得不急了,因为我很清楚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爸爸,我现在是个母亲了,我想要学习在适当的年龄慢慢给果果输入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孩子不需要像我一样因为不正确的金钱观而纠结许久。您觉得身为父母,给孩子和年轻生命最重要的金钱观是什么呢?用什么样的方式传递最合适呢? ---质灵 (回信) 质灵: 现代社会,如你所说,金钱是每个人的重要议题,反映了生存、生活甚至生命的能力和状态。金钱也是一种“关系”,这个关系搞不好,和其他关系一样,会一辈子纠缠拉扯,遇见它就有压力,想到它就笑不出来。如果关系圆满了,就是已经拥有,无须再辛苦维持,但它始终都在。所以和金钱的良好关系,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够了就好。它就像人的胃,不觉得它存在时,就是运作最好的状态。 先分享老爸跟金钱的关系吧。 我小时候家里不宽裕,母亲又特别节省,尤其是对我(猜想是因为我没父亲可依靠,所以要特别训练),因此童年时期我常觉得匮乏。念小学后,我就开始“自力更生”,没事就出去捡废铜烂铁变卖,换点零钱。后来变本加厉,连家里的铜铁也变卖,最后干脆直接偷拿家里的钱,被抓到就挨揍,却始终改不了,直到10岁时闯了大祸才“洗心革面”。 这段不堪的童年历史,如今回想起来,到底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什么印记?虽然行为不可取(还好我后来改正了),但在深层意识中“解决匮乏要自己想办法”的信念却成为我在金钱关系上的资产。尤其是中学时期,向母亲要钱,成为我和母亲关系的主要不愉快事件。这让我充分体会到,金钱是可以用来“赎身的”,是可以买到自由的,大大增加了我对金钱的重视和好感。回顾这一段,母亲因为资源不足(也可能是出于某种祖传智慧),在金钱教育上,对我实施“饥饿营销”,虽然过程令人不快,结果还是不错的。虽然如此,身为人父后,我并未继承母亲的金钱教育风格,也没有她铁腕执行的魄力(毕竟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女儿)。至于结果如何,只能留给你们去评价了。 上大学住校后,我有虽然不多但仍堪用的定额生活费,加上多彩多姿的大学生活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因此我与金钱的关系变得较为平淡。就业之后,因为表现不错,我屡获破格升迁,薪水节节高涨,大体上脱离了匮乏。就这样,十余年时光,我的人生始终有更重要的追求。金钱不是我的烦恼,也不是首要目标,关系算是相当不错。 你信中提到高中时在美国第一次感受到“物欲”的威力。我记忆中自己的这种的初体验,发生在念小学时。那年台北首度出现百货公司,母亲也赶时髦带我去逛。我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弄得眼花缭乱、兴奋异常,但逛一阵子后,就有股莫名的焦虑涌现,让我想要赶紧脱离商品争奇斗艳的现场。至于到底是欲望的本身,还是欲望无法满足造成的焦虑带我逃离了那家百货公司,一直是个谜。总而言之,那时候小小年纪的我,完全承受不起这种物欲爆棚的冲击。如今回想起来,你高中出国念书时,爸爸给了你一张副卡,无论出于便宜行事还是内疚的补偿心理,应该都不是很负责任的做法,还好没有因此让你养成不知节制的习惯,算是我的幸运吧。 我真正感受到物欲冲击,是30岁到美国后的近五年时光。去美国前,我在我们台湾属于高收入者,好歹算个中产阶级。没想到去美国后,立即堕入“半下层社会”,感觉自己变成了社会边缘人。美国是一个超级消费社会,如果要做穷人,那可不是一个好去处。我在美国住一段时间后,被那里的环境弄晕了头,居然开始做起了发财梦,结果是做了一堆蠢事(包括经营了一家便利店,买了一片沼泽区的地产),“赔了夫人又折兵”,留下梦醒后的懊恼。 和金钱关系的另一次大修炼,来自我创业初期。创业资金只烧了半年就见底,从此开启了长达五年的借债生涯。迫于公司生存危机,当时我满脑子都是钱,每天起床就想着到哪里去找钱,整日想点子如何赚快钱。可想而知,脑子当然又被钱烧坏了。那段时期的我,无心做实事,才华无所发挥,理想更被抛诸脑后,直到苦够了仍无处可逃,才终于清醒过来。 这两段人生经历,为我留下一个重要体悟:要跟金钱把关系弄好,人一定要活得比钱大,一定不能让钱比人大。钱要是变得比你大了,就会把你压死,让你动弹不得。钱比你大,你就得费劲追着钱跑,怎么追都追不到,就算追到了,代价也会大到不值得。你活得比钱大,才有机会活出更好的自己,发挥天赋、恪尽天职,吸引别人跟你在一起。人聚集起来了,钱自然跟着来,水到渠成,全然不费工夫。 有了这样的体悟,我开始把金钱视为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当然只是之一而已)。如果你有能力做别人需要的事,做到让别人完全满意,金钱的回报会是一个重要的“客户满意度”指标,比别的指标更加客观精准。金钱不应该是做事的动力,但可以作为衡量结果的指标。能够这么想,我们就可以重视金钱,但不被它迷惑和驱使。 作为价值的指标,金钱回报可以多多益善,但从需求的角度,则应该够了就好。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金钱这门课并不容易修,能以身教让孩子早早养成正确的金钱观,必将受益无穷。 关于财产和子女的关系,爸爸有件事愿意在此分享。大约二十年前,我有一笔重要的资金入账,听人建议成立了家族基金,因此必须写下遗嘱,决定身后财产如何分配及运用。当时基金管理机构派了一位经理来指导我写遗嘱,这位仁兄十分专业,会追根究底地问遗嘱的每一位受益人,如果届时已往生,尚未分配完成的财产要如何分配…… 我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人生无常的深深感受,就问这位仁兄,是否亲自参与过遗嘱的执行,是否见过那些受益人,能否说说他的感想。他的回答是:受益人的共同特征是,都活得没精神。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立遗嘱的人都希望受益人的人生不要有风险,所以挖空心思给他们安排没有风险的人生,结果削弱了他们打拼的动力,剥夺了他们品尝人生滋味的机会。他的结论是:这些人出于爱,却做了很残忍的事。 这一席话,让我触动很深。从那以后,就时常跟你们三姊妹说,老爸只负责教育,你们读完书后,一切都得靠自己。因为我不想剥夺你们从匮乏到丰盛的体验,剥夺你们修炼与金钱的关系的机会。 至于如何带给孩子正确的金钱观,还是那句话,做比说更重要。如果你自己活得不自在,与孩子的关系不亲密,孩子不想跟你一样,无论怎么做,对孩子也不可能有影响力。 ---爸爸 |
||||
上一章:第25封信 | 下一章:第27封信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