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封信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人生总会有答案  作者:金惟纯

默蓝的信

爸爸:

我很庆幸自己生在21世纪。相较过往,我们所处于一个善待女性的年代。以西方世界的进程而言,经由好几波女权运动不断推进之后,女人终于获得了投票权,并且可以参与“正式”的经济活动。东亚各个国家显然也深受这几波女权运动的影响。

当然,社会对于女性仍然有诸多显性、隐性的制约,有待进步。身为女性,我也多少经历过一些针对女性的歧视与骚扰。不过,无法否认,以善待女性而言,当代社会已经前进了好长一段路。

爸爸,我想,你对于社会压迫女性的历史非常熟悉。在女权的话题架构当中,女性永远是受害者,而男性则是父权体制背后的最大受益者。

不过,我有时怀疑,故事真的有这么简单吗?一方面,我看到,性别不平等让男性可以在权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限制或是迫害女性;另一方面,我又想,看似是赢家的男性,在这个父权的架构之下是否可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默默地接受了一些更难以看见、难以言语的压迫呢?

说到这里,我们先回头看看女性人生选项的变迁:过往,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就是打理家务、生儿育女,其余“什么事都别做,在那儿漂漂亮亮的就好”。对于女性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长得漂亮,嫁个好人家,获得丈夫以及夫家的认同,得以分享另一半的社会资源和地位。如今,现代社会允许女性参与职场,对于女性的才华相较于过往也算多有褒奖。同时,以上所述的传统结构却也还在持续地运作当中,某种程度上对于女性是个束缚,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保底”的B计划。无论如何,现代女性大致上确实有两个不同的人生选项:进可拼命于职场,退可做家庭主妇。

反观,我总怀疑父权社会对于男性的要求至今仿佛依然原封不动,被多数人默认为是天经地义,少有受到挑战。男人从小被教导必须做一个男子汉,不许哭,无论是肢体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许表示伤痛。他唯一受到允许的情绪是愤怒。而在好莱坞所引领的流行影视文化当中,更是处处将暴力描述为这种愤怒最“光荣”的表达方式。男生必须要高大强壮,负责养家糊口。男人没有退路,必须要强,必须要会赚钱、谋取地位。要做男人,在才华和赚钱方面似乎不得有喘息空间,少有“什么事都别做,在那儿漂漂亮亮就好”的选择。

话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你哭。无论面对他人流泪、责骂还是嘶吼,你一向只是面无表情,或是一副不当一回事的样子。我也曾听你说过,你时常无法理解他人的泪水;见别人流泪,会让你手足无措,甚至是看不起,认为是软弱的表现。

不知道爸爸是否曾经体验过难过、受伤,需要旁人关心呢?若是如此,对于这些感受和需求,你是如何应对或表达的呢?

不知道你是否认为男性应该被当成提款机,必须有求必应?

我也听说过,有些男性退休了以后,会突然难以适应。毕竟,他们大半辈子都在赚钱,竞争于职场,一旦卸下了这个职责之后,他们赫然不确定自己的定位何在。

爸爸,不知道你除了会赚钱、在事业上受人敬重之外,觉得自己在家庭或是社会中的价值和角色是什么呢?

你觉得,作为一个男性的体验如何?

---默蓝


(回信)

默蓝:

你关心爸爸身为男性的人生处境,让我特别感动。表示你已经不把爸爸只当爸爸,开始把爸爸当“人”看待了。这是我们父女关系的大跃进。我很乐于跟你分享爸爸的男性世界。

身为你奶奶的儿子,我是完全按“祖传秘方”被教养长大的。作为男孩,当然要坚强、要独立、要有本事、要光宗耀祖,不能哭、不能服输、不能情绪化、不能显露软弱……每个小男孩都是被这样养大的,因此大家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都很一致。家里教的,也就是小男孩团体中被认可的。更重要的是,小女孩们也认为“男孩就应该这样”,如此就形成了足够的诱因,让我们从小就老老实实学习“男人该有的样子”。

长大成人以后,“男性气概”仍不断被增强。在学习或工作的竞争中,男性气概总是占优势、被认可,并且得到最多。在男性团体中,无论是小男孩或油腻中年,总是不自觉地贬低女性、物化女性,以能吸引甚至占有更多女性作为“真爷们”的表征(包括夸大性能力),彼此吹嘘,绝不认 。在男人的世界里,这一切似乎都理所当然,没人觉得有问题。

你老爸既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身为一个男人的“德行”,可想而知。直到中年后期,才发现自己周围很多成功的男人,人生并不圆满。觉得生命应该不止于此,才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纯爷们”,错过了太多人生的滋味。

我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上,包括夫妻和亲子关系,始终未曾深入彼此的生命内核。我和男性朋友可以自在敞开、无话不谈,但在亲密关系中却充满了“雷区”,小心谨慎、如履薄冰,必须绕道而行,既不自在又不亲密。其中重要的症结,正如你所知道的,是面对异性情绪爆发时,就会不知所措,陷入恐慌,想要立刻逃走。之所以这样,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男孩被养大的过程中不允许表达情绪,尤其是“软弱”的情绪,因此关闭了很多情绪的开关。我后来发现,很多“情绪开关”是相互连接的。譬如说,如果关上了哭的开关,可能笑的开关也受波及,就不会真正地笑了。如果不会哭不会笑,自然也无法体验悲伤和爱的感受。你说没看过爸爸哭,我自己也不记得上次哭是什么时候,记忆中,自我成年以后,哭没超过十次。

印象最深的,是你奶奶过世。她卧病在床,我忙着张罗各种就医;她临终前,我床前守夜,随侍在侧;她往生后,我负责安排后事……整个过程,我都忙着做事,内心有一种肃穆沉重感,却没掉一滴眼泪,不是忍住不哭,而是没有想哭的感觉,好似情绪系统里搜寻不到“悲伤”这两个字。这种状态,我自己也十分震惊。当然我熟知佛学理论,知道人在往生时,正经历着生死关头的考验,亲人悲伤不仅没有帮助,还会造成干扰。但问题是,母亲是我此生最重要的亲人,也是最爱我、为我付出最多的人,她的往生,为什么我不悲伤呢?难道我的境界如此超脱?显然不是的。

注意到自己在情绪体验上的失能,我发现自己童年的“求生模式”,比较偏向于“超理智”状态,认同理智是强大的、情绪是软弱的,刻意忽略并压抑渴望爱、关心和包容的需求。长大成人后,一直用“使自己强大”作为满足需求的手段,但同时否认自己有这些需求(那样就不够强大)。因此发展出充满矛盾的情感模式,无法真实、放松、自在地体验情感关系,也不知如何面对别人真实情绪的流露。身而为人,这样的状态,显然是不完整的人生。

有这样的了解后,我花了十余年时光,反思、修正自己的个性,尽可能地放下对“强大”的执念,设法让自己变得比较柔软、有感受,让自己除了能“设身处地”外,也能“感同身受”。

在这过程中,我自觉内在产生很多变化,但仍有长路要走。至于周围亲近的人如何看待我的变化,你比我更有发言权,不用我再多说。

当然,我个人的经历,不能代表所有男性。但就我的观察,跟我同时代的许多男性,一生追求的就只有“我厉害”三个字,除此之外,乏善可陈。如今我眼见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友,都活在孤独里。他们一辈子为“对”和“赢”而活,身披盔甲四处征战,把战利品分给周围的亲友,如今那些亲友都躲得远远的,因为他们太对、太强了,靠近他们很不舒服。当初让他们成功的强大气场,正是如今“众叛亲离”的原因。

每逢看到这番光景,我都有一种悲凉的感受。因为这一代的男人,是用传统观念教养长大的,他们以为自己努力奋发,就可以享有父辈晚年的同等待遇。没想到时代改变太快,等他们老了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老婆跟妈妈不一样,自己的儿女跟自己不一样,孝道和妇德都已式微,自己成了时代的弃子。这种悲剧式的命运,主要原因是,时代改变了,而他们没有改变。

成功者的命运尚且如此,失败者就更可想而知了。男人没有B计划的选项,只能“不成功就成仁”。一个男人不够强大,从小就会被同辈欺负,被异性鄙视,被亲族指指点点,被社会唾弃,一辈子挫败自责、愧对列祖列宗……简直生无可恋。如今的中青年男性,正在面对更大的时代变迁。变迁的源头,始终是科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的变化,导致价值观和男女角色的解构。最重要的两点,是男人的体能优势不再重要,女人则从生育的捆绑中解脱。你的观察很正确,女性正由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多数男性却仍被困于传统角色中。这的确是个问题。

这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少子化,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情境中,许多女孩被当作男孩养,刻意压抑她们的女性特质,教导她们模仿男性特质,承载着“望女成龙”的亲族期待。这些女孩长大后,表面上是成熟女性,骨子里却是“纯爷们”,成了十分特殊的“第三性”。这也是当今社会一个特殊的议题,举目可见的难解案例相当多。

因此,不难看到,在职场中,很多男人不承认女人比自己强,不愿“屈居”女性的领导,造成组织效能的损失。更严重的,是在夫妻关系中,男人无法接受伴侣比自己强,因此造成大量优秀女性失婚,或陷入不幸福的无解婚姻状态。

你问我对这诸种状况我们有什么可以做的,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大家都要重新学习如何做男人和女人。把原来被扭曲的、不合时宜的角色设定,进行全方位的自我审查和修正。更重要的是,新时代的父母必须全面更新传统的男女有别的教养观,导入“全人发展”的教养方式。也就是说,在接受男女有别的前提下,培养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未来新人类,其实也就是太极图中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才是真正的正道。怎么做?当然就是靠你这一代的父母以身作则,先审视和修正自己被植入的性别僵化模式,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内在阴阳平衡,外在阴阳协调。这样的父母,才能养育出适应未来的新人类男人和女人。

---爸爸

上一章:第26封信 下一章:第28封信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