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封信
意义是“活”出来的

人生总会有答案  作者:金惟纯

默蓝的信

爸爸:

15岁那年的冬天,我得了季节性抑郁,数月不见好转。在这几个月之间,我对世上一切的愉悦毫无兴趣,五感六觉皆丧失了功能。美妙的音乐、书籍、食物和嗜好,都“食之无味”,至于平日就已经需要使点力气才能勉强应付的事情,例如上学或是写作业,就更不用说了。在我所有的感受之中,几乎只剩下“无聊”,无聊得发慌,令人窒息。

那年冬天是一段黑暗奇妙的隧道。我独自行走在隧道之中,不知通往何方。能否看到一线光明的裂隙?前方是柳暗花明,还是无限荒芜?生命仿佛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却弃之可惜。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却也没有理由死去,进退两难。因此,我处处搜寻人生的意义。到底为什么要活着?我暂且得到了三条结论:

1.生命没有意义。在学校,老师给我们阅读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结局中,主人公经过一连串荒谬无谓的事件之后,躺在大牢的地板上,静待死刑,思索生命的虚无。这个结局有许多种诠释方式,而我呢,从中看到了生命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必然的意义。

我松了一口气。

生命不需要有任何意义,而我对于生命意义的急切追求则是一种执着的捆绑。生命就只是人活着的状态,一片空白,而空白便是它最极致的美。既然一片空白,它便可以任由我定义、塑造。生命不是属于哲学的,也不是属于神权还是励志小说的,是属于我的。如此一想,心中的乌云密布终于降下了美妙的甘霖,天际展开了。

2.生命的意义是“爱”。谁知道,也许生命还真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要是如此,我认为它是爱。这件事,我无法论证,就是个单纯的感受。

回想过往,我一向埋头读书或是提升课外表现,讲究效率和专注,较少想到要和家人相处。为了减肥,我不敢吃晚餐,频频错失每天少数能够和全家人团聚的机会。然而,在抑郁的低迷之中,当一切都食之无味,而我也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要追求任何事物的时候,我却在晚饭时刻坐到了餐桌前,不为什么,就只为了能够和家人在一起。

在这期间,能够和家人相处仿佛是乌云边上一丝细细的金线,是我唯一相信自己会选择活下去的原因,因为至少我还感受得到温暖,感受得到爱。当一切都烟消云散时,我看见世界上只剩下爱,它是唯一真实、重要的事情。

3.无论生命到底有没有意义,我还是在这儿闲晃一回吧。生而为人,就像是收下了一张游览迪士尼乐园的一日票。我不知道上天为什么送了我这么一张票。我好像没有特别喜欢这里的游乐设施。当其他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四处玩耍、嬉闹时,我一人在边缘游荡,走走停停,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也不知道为何要待在这里。要不,提前离开?然而,我知道这张票只有一张,出去了可能便再也进不来了。时间也没多久,干脆一探究竟。

爸爸,对你而言,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我猜你准备要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修”,我猜对了吗?

---默蓝


(回信)

默蓝:

我记得你念中学时,有段时间常面无表情、不太说话。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惜那时爸爸不够关心你,我们不够亲近,没能在你人生的低谷时刻陪伴你。是爸爸失职了。

你对人生意义的三种解读,与我如今的了解非常相近,看来你的悟性比爸爸高太多了。

我念初中的时候,生命状态十分躁动,在家常惹母亲生气,在校常跟同学打架,血气方刚,荷尔蒙乱窜。男生的青春期,不只是黑暗隧道,不只是无聊,简直是一团混乱、刀光剑影。看来男生真比女生晚熟。

念高中时,我才开始在精神上有追求,也读了不少中西古典名著。那时西方流行的“存在主义”传到我们台湾,中学生也跟着凑热闹,在校刊上卖弄些艰涩的哲学概念,其实既无感受,也不知所以然,只为表示自己有深度(那时我也读了《局外人》,但体悟不深)。

念大学时,发掘生命意义成为我的人生主旋律。我在校园活动中寻找,在谈恋爱中寻找,在关心社会中寻找,在书本中寻找,也深入自己的内在寻找。曾经有一度,我觉得自己对生命的本质了然于心、法喜充满,但在现实人生中,仍是处处障碍、寸步难行,完全就是眼高手低。最严重时,甚至陷入精神分裂、生无可恋的状态,觉得自己命如游丝。

大学毕业后,当兵两年期间,被严峻的军纪碾压,生存变成重点;退伍后,找工作、求发展是人生重点;结婚和婚变期间,两性关系纠葛成为人生重点;创业前期的黯淡,使安身立命、“证明自己”成为人生重点;创业成功后,享受丰收成果,春风得意、快意江湖,成为人生主旋律。

直到这一切骚动和绚烂都归于平静,开始无聊空虚了,我人生意义的追求,才终于重返人生舞台。这一回,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生阅历为基底,又亲身全然投入,终对人生意义另有一番不同体悟。

首先,在问人生有没有意义之前,也许要先问人为什么会追求意义。

我曾经认真想过,人类这个物种,对地球有意义吗?对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有意义吗?结论是:没什么意义。对地球而言,植物比动物重要,动物之间的生态平衡比意义重要。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恰恰破坏了物种和环境平衡,看起来负面意义比正面意义更大。

如此看来,寻求意义,应该只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从人类群体发展的角度看,“意义”扮演着一定的功能。你高中时推荐我看的《人类简史》,主张“说故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推手,我非常同意。那么,“意义”应该也就是一个故事。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基于不同的需要,说着各种有关“意义”的故事,用以凝聚人心,也以此互相杀戮。看来,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是需要意义的!

整个西方哲学,就是人类“思考”意义的历史。存在主义的出现,某种程度上终结了这个历史。因为它受到东方的影响,发现用思考去寻找意义,结局必然是虚无,也就是“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感是一种人的体验,是“想”不出所以然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田立克曾说,人和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是人有三大“基本焦虑”:死亡的焦虑、自责的焦虑、意义的焦虑。人既有意义的焦虑,当然就产生了寻找意义的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他认为这五项需求的满足,是有先后顺序、循序渐进的。对意义的追求,应该算在“自我实现”这一类中。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你15岁就有意义的焦虑,而我到大学才开始,因为我在这之前都忙着回应其他需求;这也可以解释,我在意义追求上“失落的三十年”,因为那段时间又忙着去满足其他需求了。

我如今的理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寻求身份认同而创造了小我,“小我当家”造成了分裂,分裂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从这个角度看,对意义的追求,是一种面对焦虑的反应。

你提到的三种感悟,都是解决“意义焦虑”的重点。

其一,空性。小我把头脑里的念头和因而引发的情绪,当作生命的全部。它只能活在过去和未来,无法“锚定”当下,所以一定是焦虑的。通过觉察,日益放下小我的执着,就能更加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空性”,是大自在、大欢喜、大圆满,哪里还需要去追求什么意义?

其二,爱。爱是一种连接的能量,向内可以连接身体、感受、头脑、大我意识,向外可以连接他人、众生、万事万物。爱没有分别心,接纳一切,最后来到臣服、天人合一。爱是一条灵魂回家的路,让小我回归大我,让大我融入天地。回到家后,发现一切本自具足,无须追求,还需要什么意义呢?

其三,全然。你说人生像游乐场,上天送你一张票,你就莫名其妙地来了。我宁愿相信,这张票是自己买的,而且还排了很久队才买到。问题是:我忘了要来这里玩什么,也忘了如何玩才开心。我是来这里找回记忆的,只有“全然”投入,让每一件事都“好玩”,才能通过体验、重新忆起:原来我是上天的分身。人生如戏,应如是观!在这场戏中,意义没有角色。

最后,我要说,如果追求意义有助于你体验人生,那没什么不好;如果感受到意义焦虑,失去了生活动力,那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意义焦虑,只是在提醒你,目前并非处于安住状态。面对意义焦虑而不逃避,是一种勇气,有助于人生突破。

---爸爸

上一章:第29封信 下一章:后记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