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被拖垮的大明

无解的困局  作者:无心镜

战与和

其实,虽然后金与明朝在战线上殊死相斗,但双方都有过和谈的想法。和谈是战争的延续,后金在与明朝的战斗中多次表达过和谈的意向。

努尔哈赤在攻打抚顺后,对明朝的使者说:“你们如果认可我,那就放了俘虏,送重礼来,我们可以和谈;如果不认可我,那就不必谈和,继续征伐。”不久,努尔哈赤又开出了议和的条件:明朝撤回各路边兵,封他为王;赐予他绸缎3000匹、金300两、银3000两;给敕书1500道。这样的和谈条件,明朝是不可能答应的。不过,随着战争的推进,明朝屡战屡败,损兵折将,失地千里。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这让和谈成了一种选择,但双方都需要一个契机。

天启六年,袁崇焕在宁远城下击退了努尔哈赤13万大军的进攻,这是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少有的失败,他在当年八月十一日去世。袁崇焕派了一个34人的使团到沈阳为努尔哈赤吊唁,想趁此机会一探后金的虚实。皇太极当然明白袁崇焕的心思,顺水推舟,给予使团高规格的接待,亲自带着使团出城15里,一观后金军的军容。袁崇焕的使团在后金考察了近一个月才返回,就在使团回归时,皇太极也派了7人去宁远。皇太极派使者的目的很简单,大明派了使者过来,那我也派使者去大明,看看双方是什么意思,有没有进一步和谈的可能性。

那袁崇焕这个做法有没有得到天启帝的许可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帝在谕旨中指示说:“敌人贪得无厌的要求,不要轻易许诺;我军强大的军备,要让他们的使者亲眼看到;不要故意去激怒他们,也不要陷入他们的阴谋之中。敌人的使者在时,不要急于去谈和,而失了大明的国体;敌人的使者走后,不要在军备上松弛,让他们觉得有可乘之机。战和守的主动权都要握在我方,他们要归顺或者战争,我们听之任之。”这说明袁崇焕与后金的和谈,朝廷是知情的,而《明史》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为“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与事实不符。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给袁崇焕的书信中写道:“大满洲国皇帝,致书于大明国袁巡抚。”皇太极俨然把自己放到和天启帝同样的位置,袁崇焕哪里敢收皇太极的这封信,草草将皇太极的使者打发走了。在这之后,袁崇焕既没有派使者去后金,也没有回信,明朝和后金的第一次和谈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天启七年,皇太极为了腾出手来打击朝鲜,削弱明朝的左膀右臂,决心再次派使者到宁远和谈。就在派出使者的同一天,皇太极命令阿敏率军东进,攻打毛文龙和朝鲜。《满文老档》记载,皇太极在给袁崇焕的书信中,提了和谈的条件:“今尔若以我为是,欲修两国之好,当以金十万两、银百万两、缎百万匹、布千万匹为和好之礼。既和之后,两国言归于好,往来通使;每岁我国以东珠十粒、貂皮千张、人参千斤馈送于尔,尔国以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十万匹、布三十万匹报我;两国仍如约修好,则当誓诸天地,永矢勿渝。”

袁崇焕也派使者前往后金,要求皇太极交还占领的辽东土地和俘获的人口,还要求皇太极从朝鲜撤兵,并保证以后不得加兵朝鲜。这样的条件显得双方都没有诚意。但皇太极还是做出了让步,同意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大明皇帝之下,将所有的礼物数量全部减半。这样的条件袁崇焕同样不会同意。这一年,皇太极在宁锦之战中铩羽而归。于是,他再次修书给明朝,愿意去掉天聪年号,尊奉明朝的年号和历法。而此时刚刚继位的崇祯帝正想大展拳脚,对这个提议同样不感兴趣。

崇祯二年,袁崇焕被崇祯帝重新起用,皇太极多次致书袁崇焕,商讨合议之事。信件来往虽多,却无法解决根本分歧。和谈不成,那就只能诉诸武力。皇太极借道蒙古破长城入关,兵临北京城下。皇太极问归顺后金的原明朝总兵麻登云等人:“明国君对待众多将士,竟视如草芥,常把他们驱入死地。我屡次派使者前往议和,明朝为何没有回复一次?”麻登云自然深知明朝的情况,回答道:“大臣们都图谋自保,对于议和的事情,因恐惧皇帝而不敢上报。若上报后意见能被采纳,那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上报后惹怒皇帝,那大臣自己和家族都会遭殃,所以不敢言说。”

崇祯九年,杨嗣昌夺情任兵部尚书后,提出攘外先安内的策略,主张与清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议和,全力对付关内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对当时的大明王朝来讲,这个策略不失为一种缓解困局的办法,因为此时明朝在军事上对付任何一方都是万分吃力,根本无力两线作战。但这个方案一出立即招致各方的反对,反对的人中有卢象升这样的爱国志士,也有沽名钓誉之徒,他们一起对杨嗣昌猛烈开火。崇祯帝的内心虽然偏向杨嗣昌,但在汹汹舆情之下,也不敢采纳他的方案。双方这一次的接触不了了之,最终清军铁骑入关。

到了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的松锦大战时期,明朝的主力13万大军被皇太极彻底击溃,剩余部分明军被困于松山、锦州等城。与此同时,明朝关内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局势十分危急,已经出现亡国的苗头。鉴于局势恶化,崇祯十五年正月初一,崇祯帝和重臣们商议应对之策。兵部尚书陈新甲在会议上委婉地向崇祯帝提出和谈的建议。据谈迁《国榷》卷九十八记载,崇祯帝的回答是:“可款则款,不妨便宜行事。”首辅周延儒老谋深算,虽然心里也偏向和谈,但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弄不好就会惹火烧身,便在旁边一言不发。其他的内阁大臣也大多同意和谈。

有了崇祯帝的首肯,陈新甲让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作为和谈大臣前往沈阳。这是大明王朝最重视的一次和谈,为此还特地为马绍愉加封了二品官。对于马绍愉的到来,皇太极很重视,派官员出城20里相迎。就在这次和谈期间,清军攻克了松山、塔山、锦州等城,明朝和谈的形势并不理想。

崇祯帝虽有意和谈,但并不是直接给皇太极致书,而是通过给陈新甲谕旨来传达。这让皇太极一度以为书信是伪造的,他询问洪承畴之后才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皇太极也通过致书给阿济格来回复明朝。皇太极最终给出的和谈的条件是:明朝每年给清朝黄金万两,银百万两,作为回报,清朝每年给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双方若有叛逃对方者,均应遣返;明朝以宁远双数堡中间土岭为界,清朝以塔山为界,并在中间的连山一地互市;沿海乘船往来,以黄城岛为界,越境者处死。

实话实说,皇太极的条件真不高。因为祖可法等人曾给皇太极的建议是:以黄河为界,是上策;以山海关为界,是中策;以宁远为界,是下策。皇太极在和谈中只选择了下策。崇祯帝召开会商议此事,询问周延儒的意见,但他还是一言不发,崇祯帝一时也没有下定决心。然而就在此时,意外发生了。

对于和谈,崇祯帝深知众口汹汹,所以再三要求陈新甲定要保密行事,切不可为他人所知。皇太极和明朝就明朝给清的金银讨价还价,双方书信不断,陈新甲看完皇太极的书信之后随手放在桌上。可谁也没想到,手下办事的人以为是普通情报,就按惯例分发给各个部门。

顿时,大明与清朝议和的事情人人皆知。一时间,朝野哗然,弹劾陈新甲的奏疏如雪片般飞向崇祯。但陈新甲认为自己是按崇祯帝的命令行事,居然无动于衷,没有上书谢罪,摆明是要崇祯帝承担这一切责任。崇祯帝将陈新甲下狱,将要杀之,周延儒这个时候站出来为陈新甲求情,说敌军没有攻打到城下,陈新甲罪不至死。崇祯帝回答说,陈新甲担任兵部尚书期间,7位藩王被农民军所杀,比敌军打到城下更恶劣,只字不提议和的事。

而先前弹劾陈新甲的言官们此时也都跳出来,力陈陈新甲不能杀。言官们的态度为何前后如此迥异呢?前面的弹劾是为了索取贿赂,后面的营救是因为贿赂已经到手了。但均未能成功,陈新甲最终被杀。明清之间的最后一次议和,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议和,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对于明清议和的失败,皇太极遣人致书祖大寿时说:“我兵到北京城下,谆谆致书,想要和谈。明朝君臣,都以宋朝的旧事所困,没有片言回复我。但你们的君主不是宋朝的后裔,我也不是金(指与宋朝对峙的金国)的后裔,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天时和人心,都已经大不相同,你们明朝难道就没有智慧之士,看清这一切?你们这些当权者看待时势,竟然如此拘泥固执!”

皇太极“砍大树”

双方既然没有达成和谈,那就在战场上见。皇太极便思考如何鲸吞蚕食大明国土。两次攻打宁远都宣告失败,说明关宁锦防线依然坚固,而己巳之变也说明攻下北京城并不现实,4城丢失后,清朝想占据关内城池的想法破产。

皇太极的谋士们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人建议攻打山海关,还有人建议取北京,《清太宗实录》记载了皇太极自己的想法:“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朕今不取关外四城(宁远、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岂能即克山海?今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他把明朝比作一棵大树,要想攻打北京,抡一斧头是不可能砍倒的,只有从两旁一斧头一斧头不断地砍,砍到一定程度,大树自然就倒了。

摆在皇太极面前的是:明军关宁锦防线依旧牢固,北京城仍然打不下来,那如何砍倒大明这棵树呢?皇太极选择的是入关劫掠,有两个好处,一则可以进一步削弱明朝的实力,二则可以让将士们掠夺更多的财富,也让皇太极获得更多的支持。崇祯五年(清天聪六年,1632年),就有朝臣上疏皇太极说:“我国地窄人稀,贡赋极少,全赖兵马出去抢些财物。”

此时的局势下,清朝在与朝鲜作战中已取得胜利,对蒙古的招抚也有了成效,而对内,阿敏被囚禁,莽古尔泰受了处罚,皇太极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此情况下,对明朝进一步打击也被摆上了桌面。皇太极一共发起了7次大规模的入关掠夺军事行动,规模一次比一次大,这里就取其中3次来描述一下。

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命阿巴泰、阿济格带兵入关。为阻击清军,明军从各地调集兵力,其中,抽调山东5000人、山西4000人、大同和保定各5000人、蓟州和密云共1.7万人、辽东1.5万人,合计5.1万人。这次作战中,明军尚能在一些局部战斗中斩杀清军,大同总兵在作战中共斩杀清军约1100人,俘获140余人,随后又在涿州杀敌200人。

然而,清军攻势不减,明军斗志全无,面对如此情况,兵部尚书张凤翼主动请缨去前线督师。在崇祯一朝,但凡主动到前线督师的文臣武将,大多有去无回。这一次清军入关近5个月,一共攻破12座城池,俘获18万人畜。张凤翼深知自己的罪责难逃,干脆连续服用生大黄,不久就一命呜呼了。而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梁廷栋同样服用生大黄而死。

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以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与阿巴泰为左翼,岳讬和杜度为右翼,再次大举入关,皇太极亲往大凌河,牵制明朝的关宁军。清军由燕山脚下的墙子岭入关时,明总兵吴国俊和蓟辽总督吴阿衡正在给监军邓希诏过生日,全军毫无戒备。吴阿衡仓促带兵迎战,最后战死。大战才开始,总指挥就没了,这仗打不下去了。崇祯帝第三次赐尚方宝剑,命卢象升率宣府、大同、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师,并督天下援兵。杨嗣昌此时想与清朝和谈,在为卢象升送行时,劝卢象升不要随意接战。卢象升与杨嗣昌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杨嗣昌甚至说:“那你拿尚方宝剑把我杀了吧!”

表面上看,卢象升督天下援兵,但他指挥不了关宁军。因为此时关宁军的实际决策者是监军高起潜,他在崇祯二年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时就已经在辽东监军,在袁崇焕死后更是深得崇祯帝信任,故而他在整个关宁军中话语权很重。所以,从一开始卢象升就指挥不了高起潜,而且高起潜所辖的关宁军,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优于卢象升的军队。

崇祯帝命人给卢象升的军队送来军饷和马匹、武器等物资,卢象升认为崇祯帝是支持自己主战的,所以更加坚定与清军作战。卢象升准备于夜半兵分4路,从四面八方偷袭清军的牛栏清营,严令各路将士奋勇杀敌,违令者斩。卢象升兵力薄弱,请高起潜与自己合击清军,高起潜虽然手握重兵,距离卢象升仅50里,但断然拒绝。

高起潜为何这样做呢?因为他深知清军的战斗力,认为明军硬碰硬是打不赢的,所以他和杨嗣昌一样,主张明朝和皇太极议和。卢象升说不动高起潜,只得上疏请求与高起潜分家,各率一支人马。卢象升得到了宣府、大同、山西三路约2万士兵,这三路原本是三总兵,本应有3万人,但因为明军存在吃空饷的情况,其实只有2万人。

早在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二十八日,清军两路在北京城附近的通州会师。在北京城下,卢象升和清军有3次小规模的战斗,卢象升靠着大炮也没吃亏,清军无意攻打北京城,很快就撤去,兵分三路,南下抢掠。卢象升带着部队在后面追击,但由于军中缺乏粮饷,周围的县府也都不供饷,卢象升所部无力出击,遭到了言官弹劾。崇祯帝很生气,让首辅刘宇亮代替卢象升,刘宇亮吓得不轻,赶紧请杨嗣昌帮忙说情,最终还是让卢象升戴罪立功。卢象升部队中的大同总兵王朴以大同有警为由,带着部队回了大同。

十二月十一日晨,卢象升率师出征,在蒿水桥遭遇清军,他领中军,虎大威领左军,杨国柱领右军。而杨国柱的部队几乎一交战就败退了,双方激战一天,均有颇多伤亡。十二日晨,清军以优势兵力将卢象升的大本营层层包围,卢象升指挥将士发射大炮和弓箭击敌,午后时分,炮尽矢穷,卢象升下令明军与清军短兵接战。

清军骑兵近战的威力巨大,明军死伤惨重。总兵虎大威挽住卢象升的马,劝他突围,卢象升自知即便突围出去也会受到崇祯帝的惩罚,便决定死战。他随后跃马驰入清军阵中,左胸先中一箭,立马将箭抽去,挥刀再战,后腰又中一箭,左右大腿各中一箭,仍然强力坚持着。清兵蜂拥而上,卢象升的头部中一刀,右胸又中一刀,面门中一刀,一共中4箭3刀,最终倒地殉国。他的部下杨陆凯害怕卢象升的遗体遭清军骑兵践踏,扑在卢象升的身上,背中24箭而死。卢象升死的时候39岁,正值壮年。在这场战争爆发后,前大学士孙承宗赋闲在家,清军进攻高阳时,他组织全城军民守城,城破后自杀而死。

清军的这次入关的战果同样丰厚,入关5个月,转战2000里,连败明军57阵,俘获人畜46万余个,黄金4000余两,白银约98万两。明朝遭受重创,济南城中的尸体多达13万具,2名总督战死,崇祯帝战后问责时又杀了总兵倪宠和陈国威、监军邓希诏等30多名官员。

清军的最后一次入关掠夺是在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清军以阿巴泰为主帅,再次挥师10万入关。对此,明军做了针对性的安排,关内、关外设两名总督,昌平、保定又设两名总督,又在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设6位巡抚,在此之上再在宁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设8位总兵,合计调集39.5万兵力来对付清军。但明军人数虽多,却毫无战意,任凭清军往来驰骋。首辅周延儒自请督师,却躲在城里,并伪造捷报给崇祯帝。他给崇祯帝伪造的数字是多少呢?据《崇祯实录》卷十六,“延儒奏捷,斩百余级”。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明朝近40万大军,连杀敌百人都需要伪造。

清军这次入关,总共攻克3府18州67县,大约掠得黄金1.2万两、白银220万两、绸缎5.2万匹,俘获37万人、牲畜55.1万头。这意味着平均到每名清军,可以获得白银22两、牲畜5头、3人。次年三月清军北返之时,车队延绵300多里,到卢沟桥渡了10日都未完。等清军即将出边时,明军集结八镇兵力在密云附近合击清军,结果一战即溃。

清军数次入关掠夺,沉重地打击了明朝,达到了以战养战的目的,但同时也给关内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当明朝的实力在清朝一次次的入关掠夺中被消耗时,大明这棵大树就在皇太极一刀又一刀的砍伐下摇摇欲坠,清朝对关宁锦防线的进攻也提上日程。为了撼动明朝最坚固的防线,皇太极做了充分的准备。

明朝当然也没闲着,崇祯十二年,洪承畴剿灭农民军取得大胜,农民军受挫,农民起义转入低潮。崇祯帝就匆匆地将洪承畴调往辽东,以加强关宁锦防线的防守力量,也就是在这一年,清军攻占了义州(今辽宁义县)。

最后的决战

关宁锦防线由孙承宗、袁崇焕建成。袁崇焕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中先后挫败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于是关宁锦防线的关键作用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成为清军和明军争夺的焦点。在关宁锦防线中,山海关是后防中坚,宁远居中,锦州在最前面,所以大战一般最先在锦州展开。明朝为了加强防御,在锦州和宁远之间又建有松山、杏山、塔山等小城,每20里就有一城,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清军数次入关抢掠,给明朝带来了极大损失,国力逐渐衰弱。但由于关宁锦防线依旧牢牢掌控在明军手中,清军每次入关都不得不绕道。如果不除掉关宁锦防线,清军是无法占领关内城镇的。己巳之变中,清军派兵占领了遵化、迁安等四城,但因孤悬在外,清军主力回关外后,这四城很快被明军的优势兵力围攻,最终丢失。对于山海关外的几座城池,清朝是必须取的,皇太极是这样说的:“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而欲取关,非先取关外四城不可。”所以,关宁锦防线成了清军的眼中钉,必除之而后快。

对明朝来讲,关宁锦防线是保护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万万不可丢失的。双方在关宁锦防线上的斗争愈演愈烈,大战一触即发。而在防线最前面的锦州,成了战场上最胶着的地方。守卫锦州的统帅是祖大寿,在袁崇焕死后,他成了明军在辽东的中坚力量。己巳之变中,祖大寿得知袁崇焕被崇祯帝下狱后,惊恐之余带着剩下的关宁军自行回到辽东。按理说,祖大寿自作主张,不听调遣,战后应当被秋后算账,但他非但没有被打击,反而继续在辽东战场担任要职。

究其原因,无非有二:第一,己巳之变中,明军损失了一大批优秀将领,而袁崇焕又被下狱,明军在辽东正缺人,此时再找祖大寿的麻烦,无疑是自毁长城;第二,祖大寿自己也十分谨慎,长期在军营和将士们住一起,如果强行把他拿下,必定引起哗变。

明朝依托关宁锦防线,进一步向前推进,推进点就选在了大凌河城。袁崇焕时期,明军两次修建大凌河城,但后金又岂能让明军得逞,两次摧毁了大凌河城。孙承宗在收复永平四城之后,就开始谋划修复大凌河城,修建城池的任务落到了祖大寿的头上。

大凌河城如果修筑完成,很有可能又成为一座和宁远一样的坚城,明军的关宁锦防线又会多一道防护。在此情况下,皇太极绝不会容忍明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筑城,遂于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发动了对大凌河城的战争。此时,清朝利用俘虏已经制造出了红衣大炮,并且有40门之多。八月,皇太极带着6万精兵和40门大炮朝大凌河城而来。

祖大寿修城还没到半个月,清军就已经到了,城池大体已修建完成,具备一定的防守能力。明军的兵少,军民合计不过3万人,其中官兵约有1.3万人,很大一部分是修城的民夫。祖大寿赶紧关上城门防守,等待援军到来。

皇太极有了宁锦之战的教训,不再急于攻城,而是换了一个打法。他令大军将锦州团团围住,深挖了4道战壕,建起1丈高的墙,并配置了大量器械,防止祖大寿逃跑。这一招出乎祖大寿的意料,明军此次修城所带的粮食不多,根本经不起围困。城中明军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援军。援军很快就到了,但因为兵力不足,连续3次派遣的援军都被皇太极轻松击溃。

皇太极为了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精心策划了一场诱敌行动,清兵们穿上明军将士的衣甲,打着明军的旗帜高喊,铺天盖地杀向清军大营。城中的明军一看援军来了,立即整军杀了出来,打算里应外合,突出重围。祖大寿眼看就要与援军会合时,援军突然变成了清兵,直接奔他而来。祖大寿惊恐之余,急忙后撤,在一众亲兵的拼死保护下,才狼狈地逃回城中。

祖大寿面对皇太极的招降无动于衷,即便城内已经缺粮,人吃人已成为常态,祖大寿依旧不投降。明朝真正的援军在九月二十四日终于到了大凌河附近,孙承宗派的主帅是张春,他主要的战绩是收复永平四城,深得孙承宗赏识,和张春一起的还有总兵吴襄、宋纬。鉴于清军强大的野战能力,这支援军十分小心,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解救大凌河城内的明军,而是如何自保。于是,他们渡过小凌河之后,就开始挖掘战壕,建筑城寨,排开车盾,固营自守。

皇太极并不着急去攻打这个营寨,而是等援军距离大凌河仅15里时,才展开攻势。清军骑兵分两翼向明军发起了猛烈地冲击,起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让张春的大营崩溃。明军的战车上配有火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清军骑兵吃了一些亏,冲了几次都未能成功,战车阵缓缓向前推进。

清军的40门红衣大炮在佟养性的指挥之下不断朝明军轰击。佟养性原本是明朝抚顺的商人,其家族与努尔哈赤过从甚密,后来佟养性直接投靠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佟养性也受到重用。明军没想到自己也会遭到炮火轰击,顿时阵形大乱,总兵吴襄一营先行溃逃。张春让人点燃地上的草,想利用风势烧死清军的炮兵,但风势并不稳定,反而烧到了明军,这下明军彻底崩溃,四向奔逃。而清军早就在明军的溃逃路线上布了伏兵,最终4万明军基本被全歼,张春被俘。

张春这支明军是明朝在辽东为数不多的精锐,在战斗中也杀了清军副都统绰和诺、备御多贝、佐领卓纳、管武备院事达穆布等诸多将领。但在野战中,明军根本就不是清军的对手,再加上清军也有了红衣大炮,明军最终失败并不意外。

当援军与清军大战时,城中的祖大寿并未带兵出城作战,也许是他已经吃过清军的亏,不能判断这次救援的真假,也有可能是城中缺粮过久,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城中的明军已无路可逃,要么饿死,要么投降。

鉴于此等情况,皇太极多次写信给祖大寿劝其投降。皇太极说:“两国相争,不外乎和与战,只是我想和好但没有成功,只好率大军长驱直入,没想到在这里与将军相遇。我实在是仰慕将军,这是上天让我们二人和好,所以我派人来送信。我仰慕将军已经很久了。”祖大寿开始时拒不投降,但奈何城中粮食已尽,又有人不断叛逃,外援又断了,最终只能接受了皇太极的招降,并让其子祖可法进入清军帐营洽谈。

皇太极问祖可法,如此困境之下为何还不投降?祖可法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当年的永平城投降时,清军答应进城后善待城内所有人,最后却大肆屠城。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大凌河城当然不会轻易投降。皇太极的答复是:当年的屠城是阿敏私自的行为,现在阿敏已经被囚禁,杀降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不仅如此,祖大寿还十分关心皇太极的志向,他认为皇太极打下城池但不占领,没有取天下之心。皇太极表示自己下一个目标是锦州,祖大寿说自己的家眷都在锦州,镇守锦州的明将正是自己的弟弟祖大乐,他愿意回到锦州,举城来降。为了让皇太极相信自己投降,祖大寿将自己的副手——坚决不投降的何可纲拉到城外杀死。何可纲被杀后,就立即被拖回城内,被城中饿疯了的饥民吃掉。祖大寿投降时,城中的3万人仅剩约1.2万人。

皇太极虽然不太信任祖大寿,但要得到祖大寿,就必须彰显出自己的诚意,而且祖大寿的部下和一些子侄都在清军中。祖大寿带着350人离开了大凌河城,皇太极还是留了一手,让阿巴泰、德格类等清军将领带着4000多人马穿着汉服紧随其后,意图混进锦州城。哪知祖大寿到了锦州后就闭门不出了。锦州城池坚固,粮草丰足,强攻未必能克,皇太极无奈之下只得班师回朝。

不过,皇太极此行并非没有收获,一众明军将领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祖泽润,祖大寿的长子,后隶正黄旗,又随洪承畴招抚湖南,驻守长沙;祖可法,祖大寿的义子,曾参与制定清朝征服天下的策略,后招降吴三桂和镇压李自成,官至湖广总兵;祖泽溥,祖泽润之弟,授山西总督;祖泽洪,祖大寿之侄,亦隶正黄旗,后对明作战屡立军功;刘良臣,北直隶人,隶镶黄旗,曾参与征讨山西,后擢为甘肃总兵;刘武,归降时为明朝游击,后任南赣巡抚,以功擢升兵部侍郎;孙定辽,辽阳人,大凌河城的明军副将,后随清军平定江南,官至湖广提督;张存仁,辽阳人,降后授一等副将世职,在清军平定江南过程中多有立功。

为何祖大寿家出了这么多人才呢?这还得从祖大寿的祖上说起。祖大寿的祖上在辽东参军多年,宣德五年(1430年),也就是宁远城筑成当年,南直隶滁州的军官祖庆率全家老小迁居至此,世居于此,军职不断升高,成了宁远城的一大家族。祖大寿的祖父祖仁是镇守宁远的援剿总兵,父亲祖承训是辽东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的得力助手,官至辽东副总兵。

祖家满门为将,在辽东有着很高的威望。与祖大寿同辈的祖大乐、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泽远、祖泽沛、祖泽盛、祖泽法、祖泽润、祖可法等人,都是上自总兵,下至副将、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锦州诸城。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帝即位后,命人在宁远城为祖氏建了功德牌坊,所以祖大寿是皇太极竭力争取的对象。

崇祯帝也十分看重祖大寿,辽东巡抚丘禾嘉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队献城投降,崇祯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将祖大寿升为左都督,领锦州。崇祯帝曾3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祖大寿哪里敢去,只能找借口搪塞,始终待在锦州城中。祖大寿成了皇太极和崇祯帝都极力争取的人物,两位皇帝都不得不委曲求全,争取他为自己效力。

大凌河之战9年后,辽东战场才又开始了新的决战。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安排济尔哈朗等人在义州屯田,义州距离锦州不到百里,坐落在大凌河畔,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不仅如此,皇太极还调集各地粮食入义州,并安排1000余人赶制红衣大炮。皇太极的这些举动表明他并没有想一举拿下锦州,而是在做长期打算。

同年六月,皇太极指挥清军兵临锦州,开始了围城持久战。皇太极将围城的清兵分为两班,一个月轮番更换一期。不过,这个包围圈并不紧密,明军利用新年过节之际,出其不意地火速运了1.6万石粮食进入锦州城。当时清军一无所知,事后才派军追击,一无所获。发生了这样的事,皇太极大为恼火,处罚了不少人。清军很快就严密地包围了锦州,深挖战壕,布置栅栏,并在城外四方扎营,封锁所有道路,锦州被完全合围。

驻守锦州外城的降夷右营(由五百余名蒙古勇士组成)战斗意志并不强烈,见城被合围就联络清军投降。祖大寿发觉了此事,准备对降夷右营出击,但被其察觉,很快双方就发生了激战。清兵趁势杀入,夺取了锦州的外城。锦州外城的丢失让明朝十分紧张,祖大寿开始恐慌,向朝廷连发急报,请求救援。

明军总指挥洪承畴也意识到大战在即,不断从宁远出兵与清军作战,身边虽有宁远总兵吴三桂、辽东总兵王廷臣、东协总兵曹变蛟、援剿总兵白光恩,但仍兵力不足,于是上疏申请从内地调集援兵,崇祯帝便命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出关入援。明军的兵力得到加强后,开始北上解围。

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年)四月二十五日,洪承畴率军6万出援,在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与清军大战一场。清军在乳峰山上部署布兵,在山下要道设有2万精骑。战斗开始后,双方你来我往,战况一度胶着。清军的骑兵猛烈冲击,按照以往的经验,明军是经不起几轮冲击的。但此次不同,明军的兵力雄厚,虽被清军的红衣大炮轰炸损失不小,但阵形不乱,不但扛住清军骑兵猛冲,将领还能组织军队猛攻。锦州城内的明军听到炮声滚滚,知道援军来了,遂出城列队遥相呼应,清军不得不分兵阻击锦州城内的明军。双方大战到天黑,清军仍未取胜。

明军这边,洪承畴也无法突破清军的防线。双方从五月到八月,在锦州和宁远之间连续作战。在这些战斗中,明军士气旺盛,多有斩获,其中一次战斗斩杀和擒获了清军1500人。三个月的战斗中,还有3名清军将领投降,2名清军将领被斩杀。

《明清史料·乙编》记载,辽东巡抚给崇祯帝上报说:“乃锦围三月未解,盖以二十年来,未能与逆奴长久扑杀一阵,所以数月间,多方鼓舞,先作其气,先壮其胆。今有此几番战胜,军声已振,解围有望,目下惟候机缘一凑耳。”

很显然,皇太极和洪承畴都在小心翼翼地寻找对方的破绽。此时明军士气正锐,清军迟迟未能取胜,皇太极心急如焚,但也只能不断增派援军。祖大寿派人从锦州城出来告知援军,城内的粮食还能支撑半年,只是没有柴火,让明军用车营对付清军,不要轻易作战。洪承畴和祖大寿不谋而合,他认为应当静待时机,等秋后再与清军决战。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再催促洪承畴出战,因为大军的粮饷供给实在是个大问题,朝廷不堪重负。崇祯帝虽然认可洪承畴的策略,但也发来命令让洪承畴出战。

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出援锦州。这一战,明军明确记载有13万人,锦州城内祖大寿的兵力应该有1万多人,合计兵力14万多人,那么清军的兵力有多少呢?皇太极悉发全国之兵来战,此次大决战料想兵力不少,应该也远超10万,明清双方的兵力不相上下。因为人马太多,洪承畴先率领6万人马先行,余军后行,在松山集结。洪承畴之所以选择松山,是因为松山的位置太重要了,横亘在锦州与杏山之间,实为宁锦咽喉。皇太极屡次派兵来攻打松山均未成功。

明军在松山和乳峰山之间扎营,双方在此地数次交战,清军认为明军势大不能敌,多尔衮紧急向皇太极求援。当时,有人建议洪承畴应速战速决,火速进军,以解锦州之围,但洪承畴不听。八月十五日,皇太极在沈阳亲率大军向锦州而来。

十九日,皇太极的大军到达锦州城北。他登上高地,察看明军的阵营,只见明军阵营齐整,步兵在松山城北,骑兵在松山东、西、北三面。皇太极惊叹洪承畴治军有方,但也看出此阵头重脚轻、后方防守薄弱的问题。他马上部署清军从锦州朝西南,并在松山和杏山之间挖掘了3道战壕,以阻断明军。这说明皇太极已经有了破敌之策。

二十日,天刚亮,明清双方大军列阵大战,未分胜负。皇太极命令阿济格率军进攻明军的后方,夺去了明军在笔架山上的12堆储粮。这是洪承畴万万没有想到的。粮草的重要性,洪承畴自然是知道的,他就是督粮官出身,常年与粮食打交道。他将粮仓设在笔架山上,因为此山在宁远城外不远,远离锦州战场。若要攻击笔架山,需要越过松山、杏山、塔山数座城池。然而,洪承畴为了防止大军被清军击破,采取的是大兵团行动,13万明军抱成一团,这就让粮仓孤悬于大军后方,根本经不住清军骑兵的攻击。此时的明军只准备了3天的粮食,也就意味着3天之后,大军将陷入缺粮的恐慌之中。

夺取粮食后,皇太极料到明军会跑,立即做了严密的部署。《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二记载,皇太极说:“今夜敌必遁,我左翼四旗护军可至右翼汛地排列,右翼四旗护军及骑兵,蒙古兵前锋俱比翼排列,直抵海边,各固守汛地。敌兵之遁者,有百人则以百人追之,有千人则以千人追之,如敌兵众多,则蹑后追击,直抵塔山。”皇太极不愧是那个时代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一眼就看穿了明军的下一步部署。

二十一日,洪承畴在松山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他提议明日与清军决战,但一些高级将领想退回宁远。洪承畴无奈,制定了分兵两路突围的方案。宁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马科、原任总兵李辅明为右路;大同总兵王朴、蓟州总兵白广恩、密云总兵唐通为左路,约定于更时一起南逃回宁远。大同总兵王朴提前率兵逃跑,一时间明军大乱,士兵们争先出逃,互相践踏,死伤无数。

明军的突围失败,死伤惨烈。史书记载道:“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死者,不可胜计。”

洪承畴没能成功突围,带着万余残兵退回了松山。总兵吴三桂、王朴等人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人奔入塔山。总兵曹变蛟是条汉子,居然在突围中冲入了皇太极的御营,但他也没能突围成功,最后也回到了松山。皇太极下令围困松山,还是老办法,深挖战壕,在战壕边的木桩上遍安铃铛,一触即响,并放有无数犬只,明军一有动静,清军立即知晓。松山被围成了一座死城。

洪承畴在松山死守了约半年,其间组织了多次突围,均未成功,也不可能成功。最终,城内粮尽,副将夏承德暗中降清,松山城破,洪承畴、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和王廷臣被俘。已回沈阳的皇太极只对洪承畴感兴趣,命人将其押到沈阳来劝降,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人被杀。

锦州的祖大寿见此情况,也很识趣地选择了投降。皇太极对祖大寿极为欣赏,10年后依旧以礼相待。塔山死守被攻破,杏山选择了主动投降。至此,锦州、杏山、塔山、松山四城沦陷,明朝在关外就剩宁远一座孤城。

明朝在松锦之战中战败,清军攻下宁远城之后,就可以直扑山海关。而关内农民军也死灰复燃,有席卷天下之势,大明王朝已经无力回天。当初,杨镐在萨尔浒分兵惨遭失败,而洪承畴合兵一处同样失败,为何?原因并非在于分兵和合兵,而是将军队置于了危险的境地。

这里有一个疑问,皇太极为何不力攻山海关,取北京?当时,也有很多清朝官员向皇太极提议,皇太极回复说:“有些人劝我应该迅速出师,以成大业,但这些都是没有洞察时势的看法。察哈尔蒙古才归顺于我,降众还没有完全安抚,人心尚未安定,城池还没有修缮,就这样轻易地出师,如何能成就大业呢?”

他又说:“我也在反复思考这件事,将来我国安定内部之后,发动大军出击,但如果明朝皇帝弃北京而走,我们是追击他,还是选择不追,继续攻打北京呢?如果攻打北京没有成功,是将北京城围困起来吗?如果明朝皇帝要请和,是同意还是拒绝呢?如果我不同意求和,明朝皇帝逼迫我求和,又该如何处理呢?承蒙上天庇佑,如果我们侥幸攻下了北京,城中的百姓又如何安置呢?我国的贝勒们都以贪得为心,又应该如何禁止?”

由此可见,皇太极并不是不想入主中原,而是反对鲁莽地出兵,想稳扎稳打,先安定好内部,再行出击。然而,就在松锦之战后的第二年,皇太极去世了。由于他去世前没有指定接班人,清朝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导致清朝将精力放在了内部,暂时放松了对大明的攻击。而当清朝内部局势稳定之后,转过头一看,明朝已经被李自成灭了。

上一章:二 下一章:一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