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练习钝感力

别想太多啦  作者:名取芳彦

只要不作恶,你就是个好人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个好人,我认为“无论何时,不管遇到何事,都要努力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安宁”就可以。

努力让自己内心变得平静,不在意小事,在生活中具体该怎么做呢?

在生活中,存在一些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约束法则,让人们尽量不去做糟糕的事,比如胡乱杀生、偷盗东西、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说谎、油腔滑调、粗言秽语、说人坏话、吝啬、动怒、观点错误。这些不是告诉我们为了内心安稳要去做什么,而是从反向出发,让人们知道不做什么比较好。

人生只要尽可能远离恶事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只要不作恶,你就是好人”。

从小被教育“做个好孩子”的人,有可能到了叛逆期反而变成坏孩子。

好孩子与坏孩子,这样的评价容易让人失去自我,无法平静地生活。

因此,我们要跳出好人、坏人这样二元对立的价值观,以追求内心平静为生活目标。这样一来,心情晴朗的日子会越来越多。


人生是教给我“适度”的老师

当你问“把这个东西放在哪里”,对方可能会说“只要放在合适的位置就可以”。

对此,千万不要解读为“放在哪里都没关系”,而是要明白对方是希望你“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在适当的地方”。因此,学会判断很重要。如果懂得这一点,别人就会认为你处事得当。

对于“您要出去吗,去哪里”,最合适的回答应该是“是啊,我出去一下”。有的人可能会生气,觉得“不是应该说明目的地吗”,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动怒。因为对方并非想询问你去哪里,只是想看到你精神抖擞、心情愉悦,所以想要和你打招呼。我认为这是一种温暖的交流。不过,在公司里面这样回答可行不通。

日光东照宫的阳明门,所有的柱子都和树木生长的方向相同,只有一根柱子上下颠倒。对于这一特殊之处,导游解说道:“如果太整齐,妖怪就会进入,因此才这样做。”

从导游的解说中,我们感受到过于牢固的东西中,似乎隐含着某种危险性。

许多人或事物精准到丝毫不差,出一点差错可能就会引发全面“崩溃”。因此,某种程度的“适度”反而强大,也正因为这种强大,才能做到“适度”。

另外,我听说马戏团的小丑,在“适度”的把握方面堪称代表,能成为最富有开场经验的人。不掌握危险的技术,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名角。

由此可见,适度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得过且过、马马虎虎,另一种是恰到好处。如果得过且过的人能够精进一步,就有可能获得周围人的赞许。相反,本身认真努力的人,也要学会适度松弛。

什么时候适度,什么时候适度不可取?

人生漫漫,它是教会我们如何“适度”的老师。


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对方的问题”

人与人交往时,总想知道对方的心情。如果有人问我“你对我怎么看”,我会微笑着告诉对方:“这样的事最好不要问,也是为了您自己。如果我说不喜欢你,您会做何感想?”

恋人之间或人气艺人姑且不谈,就算是普通朋友,有的人也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原因就在想听别人说自己好,不想让人觉得自己不好。

没有人想被别人讨厌。然而,别人怎么看待你是别人的事,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心。

为了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容易过度讨好,委屈自己,甚至以可爱幽默的姿态赢取别人的欢心。结果只会令自己身心俱疲。

在上中学之前,我就是这样。当时,除了学习外没有特别感兴趣的事,唯一认为有意义的,就是成为一个别人眼里的好人,一个有趣的人。

长大后,当我找到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后,就不再努力避免被别人讨厌,也不再努力讨人喜欢。因为比起别人的评价,我更在意自己对所做的事情是否满意。

现在,我几乎不怎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当然,我也能察觉到别人对我的看法,但内心不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不必猜测那个人喜欢还是讨厌我。

不讨厌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讨厌,必须在喜欢和讨厌中择一的二元式思维方式,会使人生观变得僵化。

极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人,请试着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为之努力吧。


不要在意“大家都这么说”

我以前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得到夸奖时兴高采烈,受到批评时垂头丧气。我还告诉家人朋友:“哪怕说谎,也请表扬我。”有句格言说:“被夸奖的猪能上树,被夸奖的和尚会跳舞。”

我有个朋友自称“情报通”,四处打电话,发短信,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搜集各种信息。他对这些信息不进行分析,就大肆宣传“这些信息只有我知道”,并传达给别人。

他人本身不坏,只是有时令人感觉困扰。他有一句口头禅是“大家都这么说”。

当他夸奖我“大家都说您最近的演讲非常精彩”,我听后心情雀跃。但是,当他批评我“上个月的博客内容有点过激”时,我便坐立不安,慌忙修改或删除文字内容。

一想到“流言蜚语”,我渐渐慎重起来。有一天,我略带担心地问另一个朋友,对方回答说:“什么,有那种说法吗?据我所知,谁也没说过那种话。”后来,我意识到“情报通”所说的“大家”,并不代表全部的人。

于是有一天,我对这个朋友所说的“大家都称赞我”进行了反驳:“您说的‘大家’,具体是谁呢?”当他回答说“××和××说的”后,我继续问:“就这两个人吗?两个人这么说,并不代表大家都这样认为呀。”总之,我之前就是被这样的话“愚弄”了。顺便说一句,“大家都这么说”中的“大家”,往往只有两三个人。

无论是“大家都说”还是“一个人说”,应该听的事我会认真听;对于“大家都这么说”,我则不那么在意了。

因此,我平静度过的日子越来越多。

“大家都这么说”,实际上是想让大家在意自己。即使他不是“情报通”,也要装作“大家”的代言人,其实只有他说过。没有必要回避责任,也没有必要用全体来声援自己的主张。


不说坏话,不听恶语

在日剧中,有句台词很流行:“你是要在这里种松杉的人。”

想让松枝变得好看,想让杉树长成可用的木材,需要数十年。

松杉不像蒲公英随风飘动,落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种松杉的人”常用来比喻一生都在同一地方、处于某种境遇的人。

剧中说这句话的人,是想告诉尚未在这片土地居住过的人:因为你要在这里种松杉,所以你不能说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坏话。如果说了,别人可能会讨厌你。这是一种巧妙的劝言。

如果说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坏话,自己的处境也会变得艰难。住在同一栋公寓、同一个小区,或是同一家公司的同事,社交网站的朋友,都相当于在同一个环境种植松杉的人。因此,只要身处同一个共同体中,就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种松杉的人。

否则,我们的处境会变得糟糕。说别人的坏话短时间内可以泄一时之愤,但事后心情可能无法平静。

在A面前说B坏话,在B面前又说A不好。这样,我们可能会被孤立,让自己没有容身之地,就像蒙克的画作《呐喊》一样。别人说了你坏话,也不必在意,但我们要注意不要说别人的坏话,这样就能轻松地生活下去。

此外,要学会不听坏话。开头所说的“因为你是要在这里种松杉的人,所以你不能说这片土地上人的坏话”,其实也在提示别人不要听坏话。如果有人向你说别人的坏话,你不妨这么说:“请等一下,我是要在这里种松杉的人。等我离开后,您再说。”

说完这句话,他会说你坏话吗?对于那种说坏话的人,我们不必在意。


帮忙和善心,完成就好

一个人让自己幸福的美德,分别为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对人使用温暖的爱语、为大众的利益去行动做事、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其中,帮助他人是幸福的要素。

不管是帮助者还是被帮助者,最好不要刻意为之。也就是说,帮助者不要想着帮助是给予,被帮助者也不要觉得帮助是获取。甚至帮助什么、被帮助什么,都不要在意。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

无意识帮助就是帮助时无意识,帮助后想不起来。如果想太多,那就不是帮助。

帮助别人或者对别人好,也存在令人困扰的地方。比如,别人帮了你或者你得到别人的关心,过了一段时间你听到那人说“我帮了他,他却说……”,你听到后内心应该难以平静吧。

反过来你帮了别人也一样。过了一段时间,你说出“我帮了他,然后他却……”这样的话,其实是期待对方感谢你的帮助。

帮忙和好心,原本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行为。

因此,“一直做下去”“一直做下去”就可以了。这样就心满意足了,是高尚的行为。能够帮助别人,善待别人,是生而为人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为了提升这种内心的美好,让我们帮助完就忘记吧。


早发生摩擦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和原则。

有的人衣橱最上面的抽屉放什么,第二层放什么都有规划。晚饭时先喝啤酒,也有人把它当作自己的原则。

我在写收信人姓名的时候,首先在中间写上“某某先生(女士)”,确定好平衡位置再写上住址。然而在年轻的时候,我很多次将住址、姓名全部写在右侧,就像被海浪拍打的羊栖菜一般难看。

自己所遵循的方式,是现在依然得心应手且可靠的。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因此比较放心。有时甚至觉得这种方式是最好的,认为它具有普遍性。其实,自己的方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由于生长环境、经验不同,采取的方式、规则也不同。

普通企业的员工与公务员的做事方式当然不同;经验丰富的上司与新手,做同一件事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人的座右铭是“今日之事不要放到明天做”;而有的人厌倦忙碌的生活,像我就信奉“今天不去做明天的事”。

婆媳争吵、夫妻吵架,都是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引起的。自己的方式使用时非常顺利,一旦强加给做事方式不同的人,就容易产生摩擦。

因此,早发生摩擦是好事,没必要因担心引起矛盾而一直忍耐。从一开始就各自主张自己的方式,日后为了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慢慢磨合就好。

你是这么想的,我是那样想的,那我们一起思考一下在哪方面可以相互妥协。如果我觉得你的方式好,就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这就是舒心生活的关键。

在一个镇上,如果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方式强加给别人,我肯定不想住在那里。为了不成为那样的人,我们试着用笑容寻找各自都能接受的处事方式吧。


我常常被称为“傻瓜”

一次酒过三巡后,我日常的丑态原形毕露,同样酩酊大醉的一位大叔说:“原来,你竟然是个傻瓜”。

周围的人都目瞪口呆,因为他们觉得他在公众面前对我说这样的话太为失礼。我反而告诉那位大叔“谢谢您夸奖我”。大叔接着说“您说什么啊,这可不是赞美”。我坦言“不,我就是一个傻瓜”。“是嘛……”,对方满脸不解,我继续说:“我这傻瓜‘傻’,是永不气馁、坚持到底”。说完,我哈哈大笑。“原来如此,这才是傻瓜的精髓呀”大叔笑着说,周围的人也不禁大笑起来。

不仅仅是“傻瓜”,我还被一些同行称为“笨蛋”,因为我经常无偿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甚至连留给自己的时间都没有。

有的人觉得“傻”并不好,但对我来说却是褒义词。在关西地区,“傻”甚至被认为是“白痴”。

当你被别人认为是傻瓜时,你大可微笑地说“傻瓜也很好,不是傻瓜还做不到呢”。认为自己是在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这样就足够了。

我比较喜欢那些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依然笑着说自己是像傻瓜一样的人。

这里的“像”,实际上从心底不认为自己是傻瓜,也不认为自己失败。

但是,既然失败了,就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不足。那种失败的时候敢于说出“我努力做完了,只是结果有点糟糕”的人,倒是让人觉得很爽快。

如果你在意别人说“你是傻瓜吗”,你不妨回应对方:“是啊,我是傻瓜。很多事情,不是傻瓜还办不到呢”。


即使失败了,又能怎样

我写这节是为了再次确认人生美好的事情。

出生,无论怎样看待都是积极向前的画面。在诞生过程中,我们被向前的力量推动着,经产道呱呱坠地。出生之后的所见所闻所嗅所触所尝,一切都是人生第一次的体验。所以,对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充满好奇。

从嗜睡状态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独自走路。每个动作的重复,都包含着跌倒再爬起来的勇气。进入幼儿园和小学,第一次挑战集体生活。可以说,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我们学习未知的领域,查阅、储备新知识。这些丰富的知识,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

交了朋友后,我们不仅从朋友那里获得帮助,自己也会帮助他们。朋友能让快乐倍增,痛苦减半。

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怀着关于工作、家庭、财产等的梦想。梦想指引着我们前行,未来无人能预知,就像草原一样广阔无垠。

从出生起,每年都会增岁,今年看到的景色,也是这一岁第一次看到。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当然也不同。昨天的经历和得到的信息,是前天的自己尚未接触的。所以,我们的心也在不断变化。崭新的自己,每天都在更新。

有读者会问:“你能将积极的状态保持到什么时候?”我总是让心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这样更容易处理将要面对的问题。即使这样,我也会在意一些小事,令心情变得糟糕。

但是,只要明白上述道理,就能重新享受人生的美好。即使失败,我们仍然可以从头再来。

只要保持好奇心与挑战精神,储备知识、朋友、梦想,永远保持第一次的心情,展现在眼前的人生就会像绿色的草原一样广阔而新鲜。


“自然体”的人,获得的结果最理想

“自然体”是柔道用语,是最适合攻击和防御的姿势。这个词用于一般情况,表示不抱有任何设想,没有先入为主观念的境界。精神方面的自然体,也适用于应对生活中的攻击和防御。

工作、恋爱中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刻意、不用力、不抱先入为主观念的自然状态。该来的自然会来,不必过分在意,过于用力反而会让人筋疲力尽。

结果还没到来,就放松心情。如果想达成某个目标,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就会惊慌失措。当自己的设想与现实有差距时,就难以应对。

以工作为例,你认为自己接下来会被安排某项任务,结果却是安排别人去做。当你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上司可能会安排给你新的工作。为约会精心准备,却被临时放了鸽子。经历几次后,也有可能被其他人表白。

遵循“自然体”的人往往能够随机应变,而结果往往是最好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然体”呢?我觉得消除刻意和用力最佳的方法是,在明亮的房间中,让自己平心静气地度过一段时间。急躁的内心渐渐舒缓,就接近“自然体”的状态了。这样不仅能放松精神,也能治愈心灵。

另外,即便做好了准备,事情也不一定按照我们设想的发展,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如果出现一些意外变化,之前的预想也无法解决问题。所以,不妨从一开始就抱着准备好也无济于事的心理准备。

先入为主的观念也是一样。自己的想法只是看到现实的一个侧面,所以内心难以平静。面对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在池塘边的旅馆里拍手,鸟儿以为是狩猎者而惊逃,鲤鱼以为被投食而聚集,女佣以为客人要喝茶。”在日常生活中,不妨打开内心的天线,自然地迎接、应对各种变化。

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能妥善应对的就是自然体的人。什么事情都应对不了,往往是我行我素的人。大家觉得呢?


忍耐分为两种

你的房间或者办公室是否有鲜花装饰?不管是盆栽还是插花,只要有花存在,人就心情愉悦。

在印度,为了招待客人,人们将花放在篮子里,把花篮挂在柱子或墙上。

花令人赏心悦目。人欣赏花的美丽,在目之可及的地方用花装饰,用于待客。

最初人们只是觉得花漂亮,将其用于装饰,后来花被赋予各种意义。比如,漂亮的花使人心情愉悦;看到花,人的怒气会消散,待人温和。有的花不畏寒暑竞相开放,我们也向花学会了忍耐。有时,我会向别人分享花在自我忍耐方面的特性。

忍耐分为两种:一种是想做的事但是忍耐不去做,另一种情况是不想做的事但不得不做。

在儿童时期就被要求忍耐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认为忍耐是扼杀自己自由的压力。

对这些人来说,他们觉得“不必忍耐”这类自我启发的话正合他们心意。然而,世间的事并非那么简单。

忍耐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目标就无法忍耐。反之,如果有目标,就能毫不在意地忍耐下来。

如果孩子们明白“为了实现目标,有些事不能忍耐,有些事必须忍耐”,他们就不会感到忍耐带来的压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

因自我强迫而感到巨大压力的人,希望你们能学会从容地忍耐。


一句“原来如此”,就能让人轻松许多

经常有人向我倾诉烦恼,所以听别人说话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很多人说:“能与人说说心里话,心情就会轻松不少。”

这是因为把藏在心里的困扰与大家分享,会产生一种安心感。

其实,我并不擅长认真倾听(可能是因为我喜欢说教)。有位年长的阿姨说:“我儿媳的弟弟是个银行职员……”她的话让我感觉莫名其妙,因为她说这话的前提是认为我知道。我明明是第一次听说,她为什么觉得我就知道呢?如果对话这么突兀,听话一方想说或想听的意愿就会大打折扣。

我常常需要听别人倾诉。无论如何,我都愿意了解对方真正想表达什么。

如果是闲聊的话,可以开开玩笑,享受谈话的乐趣。

如果是商议,就要详细了解情况,不懂的地方及时询问,从谈话中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

如果是发牢骚,那我就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一个人满腹牢骚地说别人的坏话,只听片面之词难以判断对错,所以听者最好不要发表过多的看法。

假如A、B、C三人是朋友,B与A争吵之后向C抱怨,而C与B无意中说了A的坏话,那就容易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当A和B和好后,B可能会告诉A“C说你这个人不好”,这是常有的事。这样的话,C将会陷入尴尬的处境。

发牢骚的人,往往也承认自己并非想寻找解决方案。因此,听完对方的抱怨,最后说一句“原来如此”就可以了,对方也会感觉豁然开朗。

当我想发牢骚的时候,我就会拜托对方:“我现在要发牢骚了,您听到最后只要说一句‘原来如此,我理解你的心情’就可以了。”


退一步,并不难

我们第一次得知有人和自己的想法并不一致,应该是在孩提时代。有句话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做父亲的,想说的话会说清楚; 做母亲的,想说的话不会直接说出口。做长子的,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做次子的,不喜欢也会忍耐着不说。”

在家庭中,每个人有各自的价值观。放眼世界,价值观更是多种多样。有的价值观自己认同,有的价值观自己不认同;有的价值观根本没听过,有的价值观甚至令人不齿。虽然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不同,但做不到每次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不同的价值观。

比较难应对的是,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反的,这往往会扰乱我们内心的平静。自己坚信的价值观,说它等同于信仰也不为过。

我觉得保持一颗平常心最为重要。可能有的人觉得人生短暂,顺其自然地过日子这种想法并不可取,人生分出胜负才有意思。还有的人只追求快乐,得过且过。

拿炒股来说,有的人认为“炒股的人内心无法安稳”,有的人认为“股票就是低买高售,想想都有意思”,也有的人妄想着“通过股票赚钱的人,分点钱给我吧”。如果讨论起来,那将没有尽头。

明白这个道理后,我愿意在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前,先试图理解别人。比如,我会说:“啊,原来还有这样的想法。”以表示理解对方。比起强调自己的价值观,我更注重内心的平静。

然而,人们容易将“理解”视为“同意”。有的人会说“如果你理解我的话,为什么你不按我说的去做”,因而生气。

实际上,“理解”与“同意”并不是一回事。我认为“理解”就是告诉对方“啊,原来有这样的想法”。以这样的态度,面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同价值观,或许就能轻松应对。


对于别人的唠叨,说“谢谢你的好意”

在听相声专场或演讲时,观众云集,这时如果旁边的人与你搭话,不管说什么,你都会觉得“唠叨”。比如,相声演员登场时,旁边的人低声说:“那个演员在昨天的综艺节目中出现过。”或者说:“那个女演员和某个演员正在交往。”就这样,你错过了重要的台词。听到演讲的话题,忍不住告诉旁边的人:“这次的话题,我们家亲戚也说过。”或者:“这个话题,广播里也播放过。”导致别人无法认真听演讲的内容。

这样的人可能会在背包里放润喉糖,喜欢分给大家。到了饭店,他可能会说:“这个很好吃,你尝尝。”并将自己的食物硬分给你。有的人还会说:“我知道这道菜的食谱,以后我教你。”

与这样的人接触,比较麻烦的是他总是有一种吹嘘自己的倾向,希望博取他人的好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自己的热情适度地传达给别人。

曾经有人告诉我:“别人说你坏话,我都替你解释清楚了。”我听后大吃一惊。然后连忙摆手,笑着说:“哈哈哈,我可没拜托你这么做呀。”

对于喜欢开玩笑的我来说,这句话是我的口头禅。如果我是个较真的人,就会明确告知对方不要那么做,对方可能会告诉其他人:“我好不容易帮他处理了矛盾,谁知他还不领情。”庆幸的是,周围人都知道我和他的个性。

对于喜欢干涉别人事情的人,我觉得先要感谢对方的热情,这是成熟大人的应对方式。

通常我会这样告诉对方:“感谢您的热心,我真是不敢当。”

管闲事虽然多此一举,其实也是一种慈悲。然而,控制自己多管闲事是一种智慧。


赋予何种意义在于自己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人是世界的一部分,心脏有力地搏动,肝脏分解酒精,肺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血液将营养输送到全身不同的组织,大脑储蓄着数以亿计的人类几万年来积累的知识,这就是一中有多的例子。

大量的人汇集起来组成一个社会,无数的星星组成银河,无数银河组成宇宙,这就是多中有一的证明。

这种规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广泛存在的真理。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就不会对小事过于在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借助很多事物开阔心境。比如,使用牙签清理牙齿时,想象就像清理内心一样,消除诸多烦恼;看见大河奔涌,仿佛烦恼就随着消逝;看到茂密的叶子,就想到树荫的伟大,为人们遮蔽阳光;看到笔直的大路,就想像这条路一样守住正直,不谄媚,不欺诈,遵从自己的内心。

我们总是试图从各种事情中找寻意义。比如,自己的这份工作有什么意义,困难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其实,它们的意义来源于我们自身。想给什么东西赋予什么意义,全在你自己。


不知道就坦言“不知道”

“高人一等”是指身份较低的人,在说话语气上对同一身份,甚至身份比自己高的人,表现出高高在上的状态。这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交流的对象大多比我年长。

2013年,一个年轻人说:“上司说话时总是高人一等,真令人讨厌。”在这当时曾引发热议。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甚至还发行了上司专用手册。如果说高高在上是由于说话者位置导致的,那么我经常是“高人一等”地说教。

位居高位、年长者说的话,来自更高的视角,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所以他们的话值得一听。

在意“高高在上”的说话方式,根源是其有“自卑感”,担心自己被别人看不起。

我对“高人一等”并不在意。长者的话我自然静心聆听。如果年少者“高高在上”地问我:“这个你知道吗?”我不知道的话,也会如实回答。

如果对方说:“什么,你不知道?”我会回答:“没有人规定人什么都应该知道。”如果他不肯罢休,继续说:“那个很有名呀。”我会笑着回道:“我不知道,肯定不太有名吧。”

如果对“高人一等”内心反应过度,我觉得正是挖掘内心的机会。


世间之事未必按你的想法发展

昭和五十四年(1970年),日本进行人口普查,公布本国人口超过一亿。此后,不断诞生“一亿总××”等代表整个日本人的词语。

“一亿总评论家”就是其中一个。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评论是正论。电子版词典《大辞林》对“评论”的解释是:“对事物的善恶、价值进行评判,也表示评判文章。”因此,关于“评论家”有两种解释;一是“以评论为职业的人”;二是“自己不动手,仅仅通过发表意见或批评来取笑别人的话”。

有趣的是,《恶魔词典》(西川正身编,岩波文库出版)对“批评家”的解释更为直接:“没有一个人能取悦自己,然后自负地认为自己是个难以取悦的人”。

我经常遇到大肆宣扬自己主张的人。因为《大辞林》和《恶魔词典》中的解释,已经让我们知道,他的主张并不一定正确。

世间之事并非只按某种规律发展。政治、经济和人心,都有一种不按规律发展的复杂性、模糊性和脆弱性。

费尽口舌地宣扬自己的观点,就像管弦乐的指挥在没有演奏者的舞台,拼命指挥的样子。

当然,不管这个人多么不可靠,他的话语和性格是两码事。如果是正确的主张,也值得认真倾听其中的内容。如果认为不靠谱,不妨以此为鉴,作为反面教材来学习。

面对复杂、模糊、脆弱的现实问题,在撰写本书时,我尽量不以评论家的姿态,不掺杂个人的主观因素。我深知从专家的立场来看,我写的东西并非专业的理论。但是,我不会对自己做不了或者不想做的事,信口开河乱下结论。

上一章:序言 下一章:第二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