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情忧郁时这么想

别想太多啦  作者:名取芳彦

经历多次失败后,更能理解他人

人生会历经无数失败,不吸取失败的教训依然犯同样的错误,然后感叹“为什么还不行”,进而陷入烦恼状态。

我十分尊敬的一位长者告诉我,这种烦恼状态其实是思维存在“盲点”,走出这个盲点,人就能豁然开朗。

所谓“事不过三”,即同样的失败不要超过三次。在失败中学习,避免重蹈覆辙才是成熟的人。

人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败,对于接连不断的失败,我已做好准备。

大家没必要担心失败,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世间之事,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在尝试中有失败是必然的。如果担心失败,那什么都学不会。

第二,经历的失败越多,越会对失败者抱有宽容的态度,“原来如此,我也经历过类似的失败啦,那只是暂时的”。

经历越多失败的长者,越能包容别人,这也就是所谓的“越年长越宽容”。我发现在我50岁后,能包容的事也越多了。

成熟的人,就是在众多失败经历中不断学习,并接纳别人的失败。对于他人的小小过失不吹毛求疵,自己的心态会更加平和。

在不断失败中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丰富、包容,以这种方式面对生活吧。


负面情绪任它来,任它去

与人相处,有时也是件麻烦的事。独处时,就不会与其他人产生摩擦。从这点来说,僧人常常独自一人,自然也就远离了产生烦恼的环境。

即便和他人相处愉快,时间久了也会感觉疲惫。我不讨厌与人相处,也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最多只能相处六个小时。之后,就想一个人独处,或是和家人在一起。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产生摩擦,如果长期处于因摩擦导致的负面情绪关系中,对内心反而是一种负担。

比如,对方失礼的言行令你感到愤怒,因别人不能理解自己而生气,被别人讨厌而心生怨恨,信任的人说了没心没肺的话让你无法释怀,和不好相处的人在一起感到不舒服。

对我来说,这些负面情绪大多在第二天就会烟消云散。即使偶尔想起,也能笑着说:“原来昨天有过不开心的事情呢。”

我还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分类,知道什么程度的负面情绪可让它浮现,什么程度的负面情绪可任其消失。如果只是向不太亲近的人抱怨几句,那说明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低度负面情绪。如果只能向亲近的人倾诉,那就是中度水平,只要有人倾听基本就可以释怀。

最大的负面情绪是不想向任何人倾诉。如果这样的状态持续三天,我就会分析为什么这种负面情绪一直挥之不去,然后面对并处理它。

自己讨厌什么,期望什么,心情如何,为什么对方那样做……这些问题我们都需要思考。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发现未知的自己,进行自我调节。

如果能考虑到对方的处境和想法,就能理解如果自己是对方,那样做也是理所当然的。

你也可以试着将负面情绪分类,让今后的人生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你可以让别人失望

想要成为被大家都喜欢的人,这样每天都会过得很辛苦。因为他既想被人喜欢,也担心被人讨厌。比起被人喜欢的快乐,遭人讨厌的担心似乎更强烈。

为了掩饰这种恐惧,就会拼命迎合他人。如果是身心都需要保护的小学生,这样做也能理解。因为被人讨厌的话,就可能面临难以生存的处境。

可是,如果一直想要讨人喜欢,进入青春期后,就会像木偶一样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所以,要觉察这种不想被讨厌的恐惧。虽然我现在给大家讲大道理,但在高中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的我认为,寺院主持的儿子是不能被人讨厌的。

有一段时间,我想做一个八面玲珑的孩子。在许多家暴的受害者中,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失望。

可是,不让别人对自己失望,也不必非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模样。你迎合了A的期待,就可能让B失望。

有的人为了不让朋友失望,偷父母的钱请朋友吃饭。当父母发现后,岂不是失望透顶吗?为了不让父母再失望,不停地让别人请自己吃饭,这样又让朋友感到失望。

如果在意被别人讨厌,在意让人失望的话,那么不妨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其实,只要你走在自己想走且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你走得坚实且自信,这样就可以了。

在你行走的路途中,有人支持你,也有人离你而去。

没有必要追逐离你而去的人,走自己的路便好。

请你务必心怀自信,潇洒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如何减少负能量

如果周围有人生气,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因为愤怒散发的能量也会影响我们。我通常会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生气呢?”他们一般都会说:“由于××原因,这样生气理所当然吧?”对于这些理由,我能理解就说:“理所当然。”如果不能理解,我相信生气的人也有他的理由。因此,在理解之前我会反复想“为什么”,这样我就能走出负能量的磁场。

如果我们能想清楚其中的因由,就不会受对方愤怒的影响。比如,如果能想到“原来他是那样想的,当然会生气”,或者“如果那样想,心情不舒畅也能理解”,就会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件事。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自己的负能量。

试着想“我为什么而生气,我到底想做什么,我为什么希望如此”就可以。

这样一来,就会发现,①由于这个原因才会这么想;②想这么做才这么想;③由于这样的结果才想生气,于是豁然开朗。如果不想生气,就必须从①开始考虑。

不仅是生气,悲伤、苦闷等负面情绪都可以这样化解。在想清楚之前,反复问自己为什么。

如果认为这样做麻烦,那负能量带来的影响更糟。试着问自己“为什么觉得麻烦”,自己回答看看。

这样做既有助于自知,也可以理解对方的心思,帮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认为深思熟虑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是善于了解他人和自己的人。因此,我们不妨多问句“为什么”。


身老,心不老

世人有无数个烦恼,根据不同的人,开解的方式不同。比如,鼓励怠惰者多努力,勤奋者多休息,吝啬者去布施,易怒者学会慈悲。

因此,如果针对不同的人写书,应该能写无数本书。可是,像我这样私事缠身的人,能写的书当然有限。我曾向出版社表示抱歉,告诉他们“我没什么可写的”。这时,有个编辑说了两句话,改变了我的看法。

第一句是“想开解一个心怀烦恼的人,只有不断写书”。新书一般只会在书店放几个月,好书需要上架几年,才有可能进入读者视野。因此,为了让书店总有新书,需要持续不断地书写。

第二句话让我很吃惊,他说:“新书出版后,您应该有新感受,那您就应该将其写下来。”

当朋友过生日时,我会发短信“恭喜你迎来××岁”。

我生日时,我也会想今年我××岁了,心里有一种崭新的感觉。有句话说:“今天是往后余生的第一天。”正如那位编辑所说,几个月间就应该有一本书问世,来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说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分明是懒惰。

人生日复一日,到了我这个年纪已经没有时间感叹了。只要有觉察新事物的敏锐性,就会在看似相同、重复的日常中,发现至今仍未注意的、让日常闪闪发光的事物。

让我们一起做个练习:闭上眼睛不依靠视觉,塞上耳朵不依靠听觉,去接近树木、草木和土地。这样的话,我们每天就能感受到新的生命力。即使上了年纪,心不可以跟着变老哟。


成为料理人生的高手

过去已经逝去无法重来,现在即将成为过去,未来尚未到来。

如何把握时间,唯有把握短暂的现在。所谓人生,就是活在当下这一段短暂的时光。

这段时光是以过去大量的经验为基础。就像做饭前,面前已经摆放好过去积累的各种食材、调料、锅碗瓢盆。用这些过去的食材做什么,就是现在、今天以及明天生活的轨迹。不管过去的经验,你今天或明天是否用得上,它们都已经出现在你面前。

即使不需要、不想要,我们一个也不能扔掉。过去就是过去,不增不减,是铸就现在的基础。

过去做了好事,现在和未来方可心安。现在的所作所为创造未来的心安,这就是善。相反,如果时间流逝,内心总是不安,就是存在恶念。因此,不能以做事的瞬间,来判断恶善。

阅读本书,你觉得“读了真好”,还是“不读就好了”,取决于今后的你。

即使是不想要的过往,也能为现在和将来的你做出很棒的料理,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料理人生的高手。


不要说心里没有的事

心里没有的事或想敷衍了事的事,最好不要说。“不要说心里没有的事”听起来是一种矛盾的说法,心里没有的事应该说不出来,肯定是心中某个地方在想才会说出口。

“不说心里没有的事”显然是委婉的表达,更直白的说法是言不由衷、心口不一。

会议结束后的恳谈会上不要说:“会上说的不是心里想的,实际上……”因为你想表达的是:“会上说的并非真意,实际上……”这样肯定会引发问题,即人们会传言“那个人的话不可信”,从而失去他人对你的信任。

越是关系亲密,或者说正因为关系亲密,越会在对方言不由衷后,试图告诉别人“那个人的发言并非本意”,以此向别人解释。但是,这样的话传开后,肯定会有人觉得那个人不可信。

有一句别人愿意听、对自己也没坏处的话,可以随时表达,那就是“抱歉”,这是结婚后我很快学会的夫妻相处之道。

但若仅仅停留在敷衍的层面说“抱歉”,反而会引发矛盾。如果对方觉得你只是想说一句“抱歉”就了事,只会火上浇油。谎言迟早会被发现,最终让自己陷入被动中。

有时为了不伤害对方,我也会言不由衷。为了让心里七上八下的朋友安心,我曾经告诉他:“你做的话,肯定没问题。”其实,我应该说:“做不到的话也不要放弃。”或:“我会帮助你。”但是一言既出,目睹对方的失败后,心中会懊悔不已。

此外,有人告诉我:“这段时间我那么说话,真是抱歉。”我撒谎说:“不不不,我根本不介意。”实际上,我在意到夜晚辗转难眠。

遇到这些事的时候,最好坦言相告。

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渐渐地,我不再说心里没有的事,希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顺境也好,逆境也好

我是个谨慎的人,当一帆风顺的日子持续数月,大脑里就会浮现“福之祸所依”这句话。也就是说,人生顺利的日子不可能持续很久,我觉得近期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坏事。

正因如此,我记住了不少格言,当不好的事发生时会自然想起。

比如“无论吸入了多少不幸,都要呼出感激的心情”。在逆境中不忘感恩之心,我们的内心就会保持温暖,不会封存,从而重燃希望。

“蹲下来是为了更好地跳跃。”这句话意思是,蹲下来是为了下一次跳跃,所以要耐心等待时机。

“当你用手指指向别人,说别人的不好时,其实有三根手指指向了你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不要以“与我无关”的态度把责任推卸给他人,而是锤炼坚强的内心。

还有一句话:“认真倾听的心,可以在地狱锅上小憩。”意思是,如果认真倾听,让内心彻底安定,即使掉进地狱也不会慌张,甚至还可以坐在地狱的锅上休息一会儿。

即使身在地狱,只要正向思考和接受,也可以提升自己。即使身处逆境,也有“小憩”的闲暇之心。

我经常半开玩笑说:“我们都可能下地狱。”听者微笑着点头。我继续说:“那么我们会面的地方就约定在地狱一号停车场,先去世的人先在附近找个不错的居酒屋。”

尽管我是开玩笑,但希望大家也能笑着谈论生死。这样一想,便觉得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慢慢培养出一个好的心态。


“迟钝、慢性子、笨拙”不行吗

有很多人觉得自己迟钝、笨拙、不自信,我曾经就是这样。梅雨时节,盛开的牵牛花有篱笆可以依靠,当一个人脆弱无助、不自信时,也会有人给你力量。对我而言,宫泽贤治就是这样的人。

《银河铁道之夜》《要求太多的餐馆》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此外,他还有一篇全部用片假名写在手账上的名作《不畏风雨》,该书读起来甚为优美。

文章仅有200多个假名,我希望大家有机会去阅读。其中,后半部分这样写道:

东边孩童有疾病,医生来相助;西边母亲身体弱,我们帮她担稻束;南边有人将离世,安慰他不要害怕;北边吵架闹诉讼,告诉他们无须为此相争。

这种生活态度,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接纳,也有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还有一句很触动我:被大家称为木头人,不要喜,也不要悲。

被认为是慢性子、迟钝和笨拙时,不需要因别人的看法而意志消沉。

贤治这么说是因为有自己的信念,所以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我们都是来自父母的馈赠,做力所能及的事就很好。

如果你还为别人说你迟钝而伤心,那么你不妨告诉对方:“一个慢条斯理的人反而能享受生活,悠闲地度过人生吧。”

如果有人责怪你笨拙,你可以说:“聪明的人不能专心一事,四处参与却一事无成,我可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把这个当作“不在意的练习”,迎接往后余生吧。


别人批评你时,可以这样想

35岁时,我第一次听说“批评是宝贵的建议”这句名言。我虽然知道“良药苦口”,意识到来自外界的批评就像良药,但“苦口”还是很讨厌。

对于别人的批评,我觉得就像完全否定了自己的人格,让人愤懑不已。不仅仅是批评的内容,对于批评我的人,有时我也会心怀怨恨。此外,这些还会使我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让自己变得缩手缩脚。

因此,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开始思考自己的思维方式哪里出现了问题,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别人的批评并不等于彻底否定自己,理解错了才会使一个人感觉愤懑。

2.比起批评的内容,我对批评者充满敌意,心想“你总说自以为是的话”。通过否定对方,来否定对方说的话。

3.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别人的敌意逐渐淡化,而他所说的话却屡屡浮现在脑海中。

4.某一时刻,我冷静下来,发现别人说的话指出了我问题的关键。

换个角度思考,就像分裂出另一个自己,内心的格局会慢慢变大。

5.格局变大,无论批评你的人出于恶意,还是说话不好听,你都会觉得“多亏了那个人”,并对其心存感激。

刚开始别人批评你的时候,内心会感觉受伤,仿佛箭头扎向内心,然后你责怪对方,将箭头射向外面。但是,当你发现“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就会再次转向内心反省自己。最终,内心释然,向外发射温暖、理性的箭。

6.不管别人说的话多有道理,如果对方的话否定自己的人格,实在不可取,我也要以此为戒,注意说话方式。

这样一来,自己的思维也会发生改变。得益于这样的分析,现在任何人批评我时,我都会分析一下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应该进入哪一个阶段,大家也不妨作为参考。希望大家受到批评时,能尽快恢复内心的平静。


没有必要急于改变自己

我对自己的评价比较高。如果满分是100分,我会给自己打65分。剩下的35分,由于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暂时做不到。

比如,大家都想为身处困境的人提供帮助,但作为小小的寺院住持,不可能让自己的能力遍及世界各地。因此,只能心怀世界,行在当下。如果勉强为之,反而适得其反。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35分。

在65分中,有50分是我当下能做的事,但也有可能因别人的批评而瞬间贬值。65分中的15分就是自己还没做到的部分,正在努力的。

意识到自己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并非难事。比如,我早上打招呼用的“早安”中的“は”,如果气息不足,就不能清楚发音。

如果早上起来精力充沛,就能正确发音。遗憾的是,十次中只有五次发音清晰。

和别人共同度过一段时间,道别的时候往往会说“辛苦了,谢谢你”。我希望用一句简单的话,对共同度过一段时光的人说出感想。比如,“今天很高兴”“今天受益匪浅”“非常期待再次相会”之类的常用表达,但我常常说不出口。一边说着“就这样吧”,一边想着怎么回家,或者回去后要做什么,这对面前的人来说是失礼的行为。

如果只是意识到“我还差得远”而什么也不做,那自我评价会更低。

但是,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思考在与他人分别时的语言表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自我评价中的15分,就有可能成为加分。

如果你有自己想改进的地方,不要过于着急。上面提到的问候和告别语,我自己练习了15年,且尚有不足。自我改变并非那么简单,要成大器,需花时间。


用小欲之锄和知足之锹耕种心田

想要的东西很多,真正得到的却很少,内心自然有所不满。幸福度=现实÷愿望×100%,这是世人皆知的幸福方程式。比如,有十个愿望只实现了两个,那么幸福度只有五分之一。

幸福度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十个愿望实现了多少,另一种是仅仅将愿望设定为两个。我常说“小欲知足”,就是缩小欲望而感到满足,内心就会平和。

也许有人觉得愿望太小,是消极的表现。年轻时,当我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设想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只是暂时借给别人。这听起来有点荒诞,假装自己拥有某物,虽然思维方式不恰当,但能抑制人频频产生的欲望。

慢慢地,我发现即使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也可以正常生活,甚至认为“某些东西完全不需要”。

就像搬家后,好几个月没有打开纸箱中的家当,但生活照常。所以,这个箱子的家当都是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内心过多的欲望,还要留意内心的追求,特别是心有不满的状态。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不断追求就会对欲求不满的状态产生依赖。因而,得之则喜,失之则惧。这样内心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也无法平静。

古代歌谣中有一句话:“不惋惜,不思欲,现在世界就是我的。”正如我年轻时的想法,即使不认为世间之物是我的东西,但只要缩小欲望,心感满足就能保持内心平静。

我们的心可以为了追求而努力,可以是满足现状,也可以即使拥有很少仍然感到满足。

不要用对物质的欲望来填满内心,而是耕作心田,减少欲望和痛苦。用小欲之锄和知足之锹来耕种心田,就可以收获幸福。


遇事绝不可为难自己

我们的心,在自然状态下不断地收缩和膨胀,就像一个可以变化的细胞。

人心具有伸缩性,失落的时候会缩小,但它也可以发挥挑战精神,想变得更强大。

想变得强大,只要稍加努力,我们的心就会变大。只要不为难自己,稍微勉强自己努力是好的。

心如果收缩得太多,人就会面临崩溃。如果自己总感觉无能为力和自卑,就会陷入黑暗的深渊。

这时,需要拿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勇气,从黑暗中向上攀爬。另外,如果心膨胀过度,也会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请多给自己一点时间,与自己的内心相处;如果过于为难自己、逞强,心可能会碎掉。

我认为,让真实的自己慢慢成长,不断强大自己,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孤独是好的,但不可以孤立

世间有些事看似相似,实则不同。有位钢笔爱好者曾说,圆珠笔可以记录信息等事务性内容,钢笔却可以记录回忆和情感。受他的影响,我第二天就买了钢笔。

另外,一个象棋名家曾告诉我:“烦恼与思考是不同的东西。”仅仅原地踏步而得不出结论就是烦恼,反复动脑得出结论才是思考。知道两者的区别,就能给别人提出良好的建议。

烦恼的人无法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内心状态。这时,如果有人问他:“你是在烦恼,还是在思考?”他就可能恢复冷静状态,重新思考问题。

孤独与孤立两个词语义相似,容易让人混淆。由于各种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纽带变得脆弱,甚至产生边缘村落、家里蹲、孤独死等孤立性社会问题。这样下去,通过协作精神而建立起来的强大日本,便会变为病态国家。一般而言,孤独是指一个人寂寞的状态。但是进入平成时代后,一个人的孤独状态,变成了褒义词。

从物理上说,孤独是指即使一个人生活,也拥有关系密切的朋友、家人;或者一个人独处,内心依然充实。僧侣坐禅,就是这种体验。

无论从物理还是精神上,孤立是切断了与外在的联系,处于无依无靠的状态。为了填补空虚的内心,要么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要么干脆自暴自弃。

有的人因为恋人、友人等亲密关系而感到烦恼,从而决定“不谈恋爱”或“不需要朋友”,放弃各种关系使自己变得轻松。

但是,想要孤立地生活,就要做好不需要援助、不求别人的心理准备。这与倔强、自暴自弃这样将错就错的做法看似相似,实则不同。

即使孤独,也不要孤立。不要因为求之不得,就说“我什么都不需要”之类的话,这就像孩子自暴自弃的做法。


要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当事情在自己的努力与他人的助力、自然之力三者相结合时,才得以顺利发展,最终取得好的结果。

即便只是走在路上,也并非自己一个人在努力,少不了铺路的人付出的艰辛。此外,作为自然产物,用于铺路的碎石、土、柏油等材料,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不能认为活着是自己的事,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让心脏一直跳动。身体受了伤,也不是只要自己努力,就能马上让伤口愈合。

有的人靠自己赚钱享受生活,认为自己不需要周围人的帮助。工资确实是劳动报酬所得,但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如果没有消费者,就不会产生收入。感知并感谢他人的帮助,内心会变得更丰富。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误以为自己一个人什么都能做,失去谦逊之心,就会变得孤独傲慢。

认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这样的想法不值得自豪,还会被周围人取笑,觉得你只是自以为了不起。

与其这样,不如认识生活中他人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帮助,对人生的感知会更丰富。


机遇伴随危机而来

当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时,我们要历经怎样的过程,才能走出这样的状态?女医生库伯勒·罗斯通过对大量患者内心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五阶段理论模型:

第一阶段是否认,觉得自己不可能患这样的病,可能是误诊,即否定现实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愤怒,想着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觉得难以理解,没有理由,即迁怒他人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挣扎,为什么会患这样的病,为这个病寻找治疗机会,为治病付出努力的时期;

第四阶段是抑郁,没有办法只得放弃,内心无力、抑郁的时期;

第五阶段是接受,接受自己疾病或死亡的时期。

罗斯的理论模型常用于临床治疗,但如果仅限于此,那就太可惜了。患上不治之症时,如果了解上述心理变化的过程,就能判断自己处于哪种状态。

在我看来,尽可能直接进入第五阶段,就能知道当前应该做些什么。

与其思考为什么患这个病,不如早点承认患病的现实,思考如何治疗,以及如何在患病期间过得有意义。

生病的时候,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磨炼心灵的挑战。


现在的你就很好

有的人经常否定自己,理由各种各样。

比如,无法满足父母或社会的期待,做事偏离了一般常识或大众认知。我也常常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中徘徊。

内心不安地过日子,偶尔听到“接纳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说法,便不由自主地认同说:“对呀,只能这样啦。”如果仅从表面理解这两句话,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如果浅薄地理解这两句话,索性豁出去,认为不符合他人的期望也没关系,甚至与之背道而驰或打破常识,结果反而会将错就错,以自己是受害者、自怜者的视角看待问题。

这样的话,眼前仍是彻底的黑暗,内心依然无法宁静。

“接纳真实的自己”与“活出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承认对自己并不完全了解。

所谓“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是要觉察并接纳自己的脆弱,想办法改进自己,强大自己。

“活出自己”就是认识到自己力所不能之处,努力做到以前做不到的,这样就可以了。拥有一颗向上的心,现在这样的你就很好。

上一章:第二章 下一章:第四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