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章:不比较、不苛责、不拖延别想太多啦 作者:名取芳彦 |
||||
不是“你不如人”,而是还有改进的空间 通过与周围人比较,我们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轻视不如自己的人,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轻视不如自己的人,也会被比自己优秀的人嘲笑。如果总是向下比,得意扬扬,就不会再进步,渐渐走向失败。对于现在不如自己的人,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前进。这才是优秀且成熟的做法。 丰富的知识、卓越的能力以及高尚的人格等,如果向下比,不如你的人数不胜数;向上比,比你优秀的人多如繁星。有的人觉得自愧不如,干脆逃跑算了。这些逃跑者,大多数是经常轻视别人,或不求上进的人。 令人心悦诚服的伟人,大多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他们愿对人施以援手,甚至放下身段默默地在背后推动别人前进。 要成为那样的人,就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向上走。 我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两个有此志向的人。当然,此前也碰到过很优秀的人,只不过因年轻而没有意识到。 有个说法是“时间等人”,无论我们多么着急,时机未到,你就不会遇到那个人。 上面提到的两个人,其中一位是和尚。他总是精神饱满,拥有丰富的佛学知识,并且擅长书法。他虽然喜爱喝酒,但很有礼貌,与任何人交往不卑不怯,满怀自信。 另一位是幽默风趣、富有人情味的资深播音员。他曾说:“语言不会伤人,心才会伤害别人,修炼心性就可以给人温暖。”他的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前行。 与他们相比,现在的我还差得远,但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帮助我不断向上努力,让我觉得自己还有改进的空间。 世间存在四种人 我们经常会听到“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宽容”之类的话。我总结了一下,世间存在四种人: 1.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宽容; 2.对自己宽容,却对别人严格; 3.对自己严格,却对别人宽容; 4.对自己严格,对别人也严格。 如果排序的话,我觉得3(对自己严格,却对别人宽容)是最理想的选择,应排第一。与之相反,2(对自己宽容,却对别人严格)最不可取,应排在最后。那第二位和第三位应该怎么排呢?也就是说,1(对自己宽容,对别人也宽容)与4(对自己严格,对别人也严格),哪个更好一些? 我问妻子,她的回答是对人对己皆严格应排第二,对人对己皆宽容应居第三(按照妻子的看法,我现在的行事习惯只能排第三)。 上述排序,因人而异。我也曾问朋友:“如果你是上司的话,如何排序”?有意思的是,且不说对别人,他们大多选择对自己严格,几乎都反对纵容己过。 如果将上司换成其他角色,比如朋友或恋人,应该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将“对自己严格,却对别人宽容”视为理想状态,你会如何选择呢? 麻烦是相互的 我小时候,母亲经常嘱咐我“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如果我给别人麻烦,母亲和父亲就会提醒我。 像教师、警察和律师等职业,如果身边有行事欠妥的人,就不应该保持沉默。如果不予理会,就会有人背后说你:“对别人趾高气扬,却对自己身边人放纵不管。”这样不仅对当事人有影响,还会让人们失去对你这个职业的信任。 因此,在孩子还不能判断是否给人添麻烦时,最好严格管教。除了职业,住得很近或关系亲密的亲戚之间,也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日本“耻文化”的表现之一。 当我认为自己被“不给人添麻烦”这句话束缚,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便问母亲:“只要不给人添麻烦,是不是我做什么事都行?”母亲认为道理就是这样,但我之后还是无法依从内心行事。 后来我终于明白,添不添麻烦并非自己说了算,而是取决于对方。自己不觉得给人添麻烦,但对方认为是麻烦,那就是添麻烦。相反,自己觉得给人添了麻烦,但对方觉得一点不麻烦,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判断是否添麻烦,由对方掌握话语权。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帮助,彼此处于一种互帮互助的关系。你的所作所为是否会给对方带来麻烦,由对方来判断。 相反,别人的举动是否给你带来麻烦,则由你判断。如果你觉得麻烦,那么想一想人生本来就处于彼此依存中,内心就会释然。在我看来,如果能为别人提供帮助,即使自己被麻烦也心甘情愿。 对于不怎么顾及别人感受的人,除了表示“没关系,有的事还要麻烦你”之外,还要加上一句:这个世界上,无论是添麻烦还是被麻烦,都是相互的。” 执着于得失,反而损失更多 损益(得失)是经济学专用词汇,若在其他方面使用往往会惹人讨厌。 我既不从事生产赚钱,也不以经营作为谋生手段。所以,我常说这样的漂亮话:“不能以得失衡量人生的价值。”如果仅靠金钱来衡量得失,那在不知不觉中得失就会成为贯穿生活乃至整个人生的价值标准。 很多人认为,为别人做事会让自己的利益受损。无论是在社团任职,还是担任朋友聚会的组织者,都会先考虑得失的问题。即使有人不得已接受了这项任务,也会满腹牢骚地感叹“真是麻烦”,这样就不可能积极地做好这件事。 没有人愿意和整日计较得失的人相处。如果凡事都计较得失,总有一天会被孤立。 当你上了年纪,孤独一人时再明白这个道理,已经为时已晚。 因此,年轻时就尽量调整自己的观点,不要把得失挂在嘴边。 我从30岁左右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当时,就连金钱我也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损益”。比如,要是A商店东西比B商店贵,我不说“买A商店的东西是损失”,而会说“在A商店买有点浪费。” 我的目标是让心量越来越大。不过,并不是做什么事情使心量增大,所做的事情本身已经让心变得更为宽广。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当我用得失衡量事情价值的瞬间,心量的扩大也会受到阻碍。 不管我怎么说,喜欢以得失衡量一切的人可能很难下决心改掉这个习惯。然而,总想着得失,实际上内心会失去更多。 被别人讨厌,你的感受如何 在幼儿园玩过家家游戏时,大多数孩子喜欢扮演孩子,而非父母的角色。原因可能是,大家都觉得孩子无条件地被人爱着。 无论多么可爱的小动物,有的人担心被咬或不喜欢碰毛而不喜欢它。同样的道理,与不同的人相处,想被每个人喜欢是不可能的。 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有人对你没有特别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的。和蔼可亲的人,可能会被认为八面玲珑;诚实稳重的人,或许会被怀疑有城府。 话说回来,人是想要被喜欢的动物。婴儿的微笑就是为了赢得大人对自己的好感,避免自己受到危害。也就是说,如果被大人喜欢,他们就能舒服地过日子。 有句话是“笑容可熔刀剑”,如果自己能得到他人的喜欢,那么就能减少许多危险。 但是,为了赢得他人的喜欢,扮演他人喜欢的人,自己也会疲惫不堪,甚至失去原本的自己。 特别是如果不想被人讨厌,而表现出想让别人喜欢的样子,自己内心也会烦恼不已。从希望被人喜欢,到即使不喜欢也不至于被讨厌,再到即使讨厌也没有关系,这个思维过程,其实就是逐渐摆脱别人的眼光,自我肯定的过程。 之所以说不要在意被人讨厌,是因为别人没有彻底否定你的理由,他并没有发现你真正的优点。 正在看本书的你,应该敢于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缺点。如果你不想被讨厌,我推荐给你一个方法,那就是先去喜欢别人。换句话说,与其重视别人怎么看你,不如更好地看待别人。 在意别人的眼光前应该做的事 越是觉得朋友少而自卑的人,越喜欢在社交网站上晒与别人的合照。交朋友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如果非要和别人做朋友,一味地取悦对方,这种反常的亲密,反而让对方渐渐疏远。 交朋友不应勉强,而应以真实的自己同别人交往。 如果这么做,依然没人愿意和你交朋友,那将是改造自己的好机会。真实的自己有哪些不好的地方,慢慢改正,成为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有的人在意别人的眼光,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感觉孤独。实际上,缺少朋友而感觉孤独的人,可以尝试上一段的做法。我推荐你去能遇到意气相投者的地方,敞开心扉与人交往,没有必要讨好对方。 无论是谁,都有一个自我眼中的“第一自己”,一个别人眼中的“第二自己”。“第一自己”一我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第二自己”是别人眼中的你。 缩小“第一自己”和“第二自己”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会诞生“第三自己”。 认识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反省自己哪方面不擅长,然后打造全新的自己。一个人体验过这三个阶段,就能逐渐认清自己。 有些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总想着他人是不是关注自己有没有朋友,是不是取笑自己。如果总这样想,可能比较麻烦。因为缺少“第一自己”的基本判断,只能依靠别人眼中的“第二自己”。 这样就像把自己的事交给别人做。所以,在意别人的眼光前,应该先对自己用心。 每个人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我关注过两个人。一个人只谈论自己的事情。即便一群人聊的话题与他无关,他也会插话:“现在这个事,我是如何如何。”他工作十分认真努力,但喜欢把自己做的事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事说给别人听。他对别人的谈话不感兴趣,把自己放在比别人优先的位置。 另一个人,十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聊天过程中,他说完后会环视四周,看看其他人是否关注自己。然而,无论他怎么渴求认同,话题还会持续下去。当他发现并没有人特别在意他时,脸上会流露出失落的表情。即使别人已经继续下面的话题,他还在反复咀嚼自己说的话,期待周围人的反应。这个人同样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我看来,任何人都应该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判断、行动,并且只能这样做。怎么想,怎么做,除了自己外没有人能决定。 无论多么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当他想着“为别人做些什么”时,其主语仍然是“我”。此外,别人让你帮这个人做点什么,在你看来,这里的主语同样是“我”。 每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本质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正常的。 问题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完全不考虑他人。如果一个人总是将自己放在优先的位置,那么在这个由人与人构成的世界,你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对别人的话题抱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的话,自己的感性会变得迟钝),不必担心别人的看法,才能保持一颗平和之心。 “无所事事”的日子才是最棒的 “啊,今天真是无聊的一天。世界上那么多有趣和快乐的事情,为何与我无关,我的日子总是很无聊。”产生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是感性钝的表现。 烹饪一桌佳肴是一件快乐的事,走路时随手触摸树干、抚摸树叶也是一种幸福。上学时,如果埋头苦读,就能领会无限的乐趣。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创新,也会收获全新的体验。在傍晚或夜间散散步,能感受到与白天不一样的风景。 在夕阳下的街头散步,家家户户飘散出的美味,为你明天的美食菜单提供了灵感。漫步时,看到月光或街灯下的身影,好似回到孩提时代,心情非常愉悦。重读以前的书也是一种乐趣,或是在电影院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泡个澡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也许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叹:“真是美妙极了。” 像这样,在平凡的一天中,我们的内心舒缓放松,既有不经意的惊喜,也有很多愉悦的体验。 只需稍微用心体验,就是快乐的一天。禅宗提倡的“日日是好日”,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牢记在心里。 不必去和别人比较。自己幸福与否,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而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来。 一些人通过与他人比较来确认自己过得不错。对他们来说,即使一天没发生什么好事,与遇到坏事的人相比,这一天也是美好的。 也许被比较的人知道后会生气,但是同工作、生活过得糟糕的人相比,平凡的日子就是最棒的一天。因此,没有理由觉得“无所事事”的日子是无聊的。 当你感到无聊时,就要意识到需要调整内心的感知系统。这样想,说不定你就会和“无聊”说再见。 你能为别人的成功喝彩吗 有句格言说:“别人的失败是甜蜜的味道,别人的成功是嫉妒的种子。”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看到别人的失败内心窃喜,对别人的成功心生妒忌。 如果能察觉到自己内心的气量狭小是件好事,但如果被“甜蜜”驱使,让嫉妒占据内心,认为本应如此,那就太糟糕了。恶魔,从来不会认识到自己是恶魔。 不妨在别人成功时像自己获得成功一样,向对方说声“你真棒”,并真诚地表达祝贺之情。不过,这确实很难做到。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我觉得需要从内心的根源入手。 自己明明努力追求成功,却被别人捷足先登。就像是参加同一场比赛,得了一等奖的人会受到嫉妒。不管获得第几名,只要沿着自己的路不断前进就好。 自己成功能获得众人瞩目,而其他人成功就会分散你的光芒吗?这好比独生子享尽父母之爱,可一旦有了弟弟妹妹,自己就无法独享这份宠爱。父母之爱和别人的关注,就像分裂的细胞,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我觉得虽然孩子增多,但我对他们的关爱和关注却不会减少。 还有的人嫉妒成功的人,过得比我们好。比如,学生时代的朋友取得了成功。这是因为他选择了和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他的成功和我们没有关系,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如果能及早发现别人的可圈可点之处,反而有助于成长。 当然,一味地与他人比较,不可能对他人的成功感到欣喜。如果只有与别人比较才能确认自己的生活,这样所见所闻都容易令你产生嫉妒或傲慢。心就像不断摇动的钟摆,在嫉妒和傲慢之间来回摆动。 我们不妨在生活中尝试练习,做到不与他人比较。我自己曾经练习了三年。其间,我数百次感到自己“还在和人比”或“又想比赛”,最终令这种比较之心停止。此后,我开始由衷地为别人的成功感到高兴。 找到生气的开关 了解自己容易在哪些方面生气,这点非常重要。根据我的经验,分析生气的根源比不生气更重要。 生气的背后,往往是不能心想事成。放纵自己生气,不仅扰乱内心,增加内心的愤懑,还会攻击别人的弱点,伤害对方,引发各种烦恼。 但是,想要抑制怒气却不容易。在40多岁前,我经常生气。 一次是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他边走边扔,甚至从车里向外抛,让人看了十分气恼。我的心瞬间就被怒火点燃,连忙呵斥他:“你扔了,谁来打扫?”而现在,我会走到他面前把垃圾装进袋子里。 另一种同样无法令人置若罔闻。就是各种不雅的吃饭方式,如盘腿吃饭,支着胳膊肘吃饭,吃饭时喜欢发出声音,有的人甚至三种行为都有。吃饭时,如果有这样的人在我身边,我会立即起身离开。这并不是说我吃饭的方式非常讲究,所以和我一起用餐也不要有什么期待。 除了社会上的不道德的现象,日常生活中我很少被激怒。当怒火将要燃起时,不妨换位思考,微笑地说一句“嗨,你还好吗?” 当你知道因何而动怒之前,请让自己保持心平气和。对于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的人,请先心平气和地与他沟通。也许你能轻而易举地控制怒气,这样扰乱内心的事情就少了一件。 如果遇到令你羡慕的人 世界上总有一些非常厉害的人,如果比不过这个人,就会不自觉地举起白旗,想要认输。通常,这种非凡的人都是1%的才华加上99%的努力。但是,很多人只看到别人1%的才华,而没有看到他背后99%的努力。所以,担心自己做不到像他这样。 如果发现自己与别人差距很大,就不必羡慕他人的天分。 有一个女性朋友喜欢唱歌,她说“自己没什么才能,如果不付出常人十倍的努力,就会一事无成。”因此在半年之内,她拼命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赛场上她最终获得第一名。对此,她感慨地说:“一次胜利可能是偶然,两次胜利也许是幸运,三次胜利就是实力。因此,我的目标是连胜三次。” 她的毅力实在令人钦佩。同样的歌曲,别人只要五分钟就能唱得自然,她却需要花费半年反复训练。不得不说,有时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差距就是这么明显。 人既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尚未被开发的天赋。唤醒天赋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 接受你羡慕之人的建议并为之努力,你的才华就有可能被激发。 如果仅仅羡慕别人,而不去行动,你的才华只能孕育出花蕾,不会开花结果。所以,不妨大胆一些,请挑战一下自己吧。 不要想“这是我的东西” 中学第一次接触到英语“我”的变格形式,我被“mine(我的)”这个词惊到了。只要一个词就可以表示“我的东西”,我当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在中学时,我想要的东西像山一样多。对于没有的东西,想着无论如何都要得到。当时有一种欲望,想将所见所闻之物皆视为己有。当然,也会面对爱而不得的痛苦。这就像为了掩饰无能的自己,想要把所有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那时候我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是名字,长辈给我们起的名字是对我们人生的期望。在日本,有人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名,存在一种“隐名”文化。拥有自己的真名,就是“我想要的东西”。 父母给我们起的名字与我们自己的意志无关。也许是他们把想要的东西寄托在我们身上。那是父母想要的,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希望将很多东西贴上标签,变成“我的东西”,并且越贴越多。不仅仅是物品,就连知识、技术、财产、地位、名誉以及与人的关系等,都想通过变成自己的东西来强大自己。 此外,那些还没贴上的东西,看上去漂亮、坚韧、精彩的东西,也想通过不断贴标签来变成自己的。一旦别人贴的东西与自己贴的东西一样,自己就会不高兴。 我们何不放弃这些外在的东西呢?放弃外在的标签,通过强化内在让自己变得强大。在拥有名字之前,有一个完全属于我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无须任何修饰的宝贵生命,是我们最早获得的东西。 不过,在我看来,连生命都不算是“我的东西”,而是上天赐予的。因此,舍弃“我的东西”这个意识,生活就会轻松许多。 嫉妒是因为“现在的自己不幸福” 人有一种麻烦的情绪,那就是嫉妒。嫉妒一旦产生,内心就难以平静。 为解决这种烦恼,我曾写过一本《烦恼力》的书。 所谓嫉妒,是对别人地位、成功、财产、技术、知识等产生的不悦心理,甚至产生想要阻碍别人成功的心理。 引起嫉妒的主要原因是比较。自己对拥有的原本已经知足,但与别人相比,内心就产生了痛苦。 嫉妒是一种源于比较的恶性循环,是不容易处理的烦恼,因为它意图阻碍别人成功,想让别人都不如自己。 同样,因爱而产生嫉妒,内心也会难以平静。自己本应收获的爱一旦转向他人,就容易产生嫉妒。幸运的是,这数十年来我没有产生过这样的嫉妒心。我觉得自己获得了足够的爱,因此与其关心自己,不如主动关怀他人。当我这样想,嫉妒便与我无缘。 不管是羡慕别人,还是自己本应收获的爱转向了他人,我们都应冷静地认识到:因为现在的我还不幸福,所以才和别人比较。之后,我们便能慢慢找到幸福的方向。 争吵其实毫无意义 宫泽贤治的《不怕风雨》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北家吵架闹诉讼,劝他不要因琐事而争吵。”当争吵或诉讼结束后,你会发现这些事情毫无意义。 但是,如果双方都碍于面子互不让步,无论结果如何,双方都不会开心。 只要发生纷争就有调解者出现。电视剧中会有这样的角色,台词一般是“请暂停一下,我知道你们各自都有道理,但我在这儿请先把刀放回鞘中。”然后,他听取双方的意见,在不伤害双方面子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后来,渐渐发展为现在的法院调停委员。 现在的结婚仪式已经取消了证婚人,实际上证婚人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曾经当证婚人时,告诉新郎、新娘:“如果你们今后发生争吵,请到我这里来。因为我有作为证婚人的义务。”在我看来,离婚率的攀升与缺少证婚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当我遇到关系好的恋人或夫妻,会询问他们:“你们不会吵架吗?”其中一方笑着告诉我:“虽然有时很想大吵一架,但一想到要是因此不能在一起了,今后没有吵架的机会,就不想吵架了。” 与我对话的一方,此时看着另一半,继续说:“想到这里,什么事都想开了,您说呢?” 吵架不是一个人的事,有人挑起争端也有人是被动的。引发冲突的人可能一时头脑发热,但随着你一言我一语,双方都会燃起怒火。因此,被挑衅的一方,应该冷静地意识到这场争吵其实毫无意义。如果不得已被卷入其中,最好找人仲裁或评理。 对于无意义的争吵,无论谁胜出都不是光彩的事情。 不要自满和自夸 如果对自己做的事感到满意,那完成后就可以放下。但是,自己所做的事,总想让人知道,想被人认可,就会变成一件麻烦的事。 也就是说,本来做完就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以崭新的心情尝试下一件事情。但是,如果骄傲自满,想在别人面前炫耀,就还有“多余的工作”要做。这个“多余的工作”,往往是在意对他人的评价,可以说平添麻烦。 我此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前文提到过,我经常会无偿参加社会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平时还需要照料寺院,倾听并开解有烦恼的访客,还需制作宣传活动相关的网页,撰写博客等,十分辛苦。 我有时想,把上面这些事写出来,是不是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骄傲,想炫耀呢? 然而,如果将我所做的事情在博客中一一讲述,做出让人知道或认可的言行举动,就像是多余的工作。 这些多余的工作,不仅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会给自己平添烦恼。 其实,在自满、骄傲之前,好好想一想,自己所做的事,其实是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拿今天来说,别人为我做的事,似乎比自己付出的更多。 人生顺利的秘诀不是金钱,而是人格 金钱是不断流动的,何时光顾你,有时也看运气。其实,即便金钱可以流转回来,也不会在自己手中停留太久。也许你会懊恼金钱都流向了别人腰包,但也不可能永远属于别人。 产生欲望的是我们的内心。心有时候像毒蛇或猛兽,比燎原之火还危险。人的本性是一种惯性行为,如果放纵不管,其危害无穷。 因此,绝不能放任自己的本性行事。面对金钱,尽早控制自己不加节制的欲望。 最好不要在人面前说:“我损失了多少,我得到了多少。”经常说这样的话,别人会觉得这个人“已经被金钱牵着鼻子走”,或者“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 没有钱的话,想办法就好了。将手里的钱存起来积少成多,积分卡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起来,购买的食品在变坏之前吃完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浪费是一种美德,它往往使“贫穷神”束手无策。不浪费的生活,最终会赶走“贫穷神”。 所谓“贫则顿”,是指因贫穷而劳苦,才智变得迟钝,品性有所下降。诚然,世间固然存在因贫穷而使生活变得被动,品性下降的人。但是,更多的人其实是被金钱牵着鼻子,甚至丧失了基本的品德。 要想人生过得顺利,与其靠运气,不如靠才智;与其靠才智,不如靠人格。 要拥有高尚人格,就要学会合理地使用金钱。如果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欠缺,就要下功夫提升自己。 |
||||
上一章:第三章 | 下一章:第五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