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推荐语鄙视 作者: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
||||
出版方读客文化计划出版阿尔贝托·莫拉维亚(1907—1990)最具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值得关注。今年会出版《冷漠的人》(1929)、《鄙视》(1954),未来两年还会出版《罗马女人》(1947)、《同流者》(1947)、《愁闷》(1960)。莫拉维亚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可以追溯到 20世纪80年代。正是因为他的经典作品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揭示,近半个世纪后,他的作品依旧被再版。 莫拉维亚是作家,也是记者,他曾多次造访20世纪的中国。他在《民众日报》《快报》《晚邮报》的文章中,或是其他更丰满的作品中直接描写中国,这些文字几乎总是讲述他亲眼所见、所审视的东西、亲身经历的日常,以及从几个特定人物口中收集到的鲜活话语。他第一次造访中国是在1937年,或许是为了克服愁闷,他写道:“我在罗马很愁闷。那个英国女人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手头的小说又写完了,因此,我决定离开罗马,前往中国。”(《莫拉维亚的一生》Vita di Moravia,1990)他从的里雅斯特启航,乘坐红色公爵号远洋邮轮,短暂造访孟买、锡兰、新加坡和马尼拉后,在上海登陆。在中国的两个月,他畅游了南京、苏州、香港,尤其是“帝都”北京。这次拜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对他而言,那是另一个世界。三十年后,1967年,在达契亚·马莱尼(注:莫拉维亚的女友)的陪同下,他第二次游历中国。当时的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引起了意大利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关注,这次造访,也预示着1970年11月6日,中意两国官方正式达成共识,恢复双边外交关系。 事实上,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冷漠的人》是20世纪意大利文学的里程碑,虽然发生在法西斯时代,但故事中的那个家庭反映了当代资产阶级道德堕落引发的矛盾与折磨。一种由粗鲁、无法超脱的人类堕落,以及理想抱负的缺失编织而成的现实主义,在他六十多年的写作中反复出现,始终如一,代表着从法西斯主义随波逐流(《同流者》,1951)到新资本主义人性异化(《愁闷》,1960)的当代社会。贯穿社会系统的一系列主题最终在社会弱势个体的亲密关系这点达到高潮,正如《罗马女人》(1947)与《鄙视》(1954)中描写的那样,他们的纯真每天都被打破、侵犯。因此,莫拉维亚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我们各自国家发展背后社会动态的对话与反思的延续,也是我们在迈向2022年庆祝“中意文化和旅游年”的道路上走出的重要一步。 最后,诚挚邀请读者亲自阅读莫拉维亚鲜活的作品,这些故事极为精彩地刻画了现代人在应对自我关系、他人关系时的内心世界。 ---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淇(Michele Cecchi) |
||||
上一章:他们眼... | 下一章:《冷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