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太上皇:皇宫里的“虚职”

不变与万变  作者:葛剑雄

往往有人说某人是某地的太上皇,或者指责某人想当某地的太上皇,其实这些人并不知道太上皇真正的含义,或者以为太上皇的权力比皇帝还大。实际上除了乾隆皇帝最后三年当的太上皇以外,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第二位权力比皇帝还大的太上皇,更找不到一个自愿当太上皇又能继续掌握实权的例子。

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当了皇帝而父亲还在世的情况是很少的。除了开国皇帝的情况以外,还有在位的皇帝让位给儿子的情况,再有亲生父亲健在的皇帝被过继给已故的皇帝而以旁支入继大统的情况。但如果是最后一种情况,按照历代祖传的制度,新皇帝继承的是已故皇帝的皇位,他自己的亲生父亲如果还在世的话就成了臣下,不仅当不上太上皇,死后一般也不能被追尊为皇帝。

明朝的嘉靖皇帝为了追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帝,曾经引起激烈的争议,酿成被称为“大礼议”这样一个动摇国本的大案。

末代皇帝溥仪是承继光绪皇帝的,他当了皇帝以后,他的生父载沣就出任监国摄政王,虽然掌握了大权,却不能称太上皇,他的身份还是臣子。

而皇帝继位或者登基时他的生母、嫡母在世的情况倒很普遍,祖母在世的情况也有,所以历来不乏太后、太皇太后。

皇帝称号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但他从“王”改称“皇帝”的时候,他的父亲庄襄王早已去世,所以只能追尊为太上皇。

第一位活着当上太上皇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太公。因为没有先例,加上汉朝草创,百废待兴,刘邦称帝以后,并没有想到给父亲什么特殊的礼仪。

汉朝迁都关中以后,因为新都长安尚未建成,刘氏父子都住在临时住所。刘邦还是按照以前家人的礼节,每五天一次去拜见父亲,向他问安。有一天,刘邦去看望他的父亲,却看见他恭恭敬敬地夹着一把长柄扫帚站在大门前,看见刘邦的车到了,他弓着身子一步一步地后退。刘邦吓了一跳,赶快下车扶着父亲,他父亲却说:“皇帝,你是万民之主,怎么可以因为我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

原来他的总管劝过他:“天无二日,土无二主。皇上虽然是您的儿子,却是万民之主。您虽然是父亲,却是人臣啊。怎能让主上来拜见人臣呢?要是这样做,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威会受到影响。”刘邦知道原因后,心里很受用,赏了家令五百斤黄金。

但怎样做才能既保持对父亲的礼节,又不影响皇帝的权威呢?刘邦下诏尊他的父亲为“太上皇”。太上皇的地位自然比皇帝高,所以皇帝拜见他不损害皇帝的权威。有了这样一个尊号,太上皇也能名正言顺地参加重大的典礼。

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大会诸侯群臣,又在未央前殿赐宴,太上皇也出席了。刘邦起身高举起玉杯为父亲祝酒,还趁着酒兴自夸了一番:“大人以前经常说我没出息,不会挣钱,资产不如老二。现在我挣的产业与老二比谁多啊。”群臣大笑,高呼“万岁”,全场欢乐!

为了让太上皇欢度晚年,刘邦的确尽心尽力,毫不吝啬他的这份家产。

他发现太上皇住在宫殿里经常闷闷不乐,是因为听不到乡音,享受不到故乡的市井生活。于是他下令将故乡沛郡丰邑整体搬迁关中,移民终身享受免役的优待。新城的全部建筑完全依照丰县的样子,连鸡舍狗窝都一模一样。移民迁出时把鸡、狗都带上,到了以后将鸡、狗放下,它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窝。太上皇住在那里,就像在家乡一样。太上皇死后就葬在这座新城附近,新城正式命名为“新丰”。不过这位太上皇有的只是尊崇和享乐,与权力是毫无关系的。

如果就实质而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愿当太上皇的,应该是战国时的赵武灵王。只是因为那时还没有皇帝,所以不可能有“太上皇”这个称谓。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他实行胡服骑射,开疆拓土,赵国日益强大。在当了二十七年的国王后,他居然主动将王位传给他的少子公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意思就是主上的父亲。然后他亲率将士专注于灭中山国,三年以后大功告成,他连军权也不掌了。

但是一年后,因为两个儿子争夺权力,他居然被儿子的部下禁闭在沙丘宫里面,三个月以后被活活饿死。

自愿当太上皇并正式拥有太上皇称号的皇帝是宋徽宗赵佶。实际上这也不是他的初衷,而他的下场比赵武灵王还惨。宣和七年十一月(公元1126年1月)下旬,金兵大举入侵,开封危在旦夕,宋徽宗束手无策,惊恐不已,急于出逃。碍于大臣的劝阻,他只能先封太子赵恒为开封牧,以便名正言顺地卸下守开封的担子,以“东巡”的名义出走。

李纲闻讯以后,刺破手臂,上血书劝阻。宋徽宗只能传位于太子,自称“道君皇帝”,被尊为“太上皇帝”。面对南下的金兵,这位太上皇先逃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再逃到镇江。在金兵退回以后,才在第二年四月回到开封。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这位太上皇与他的儿子钦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狩”,被金主封为“昏德公”,在屈辱中度过了余生。

南宋还出了两位自愿当太上皇的皇帝,一位是宋高宗,他自愿当太上皇还有一个特殊的背景。

宋太祖赵匡胤死了以后,帝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宋太宗。据说他们的母亲杜太后有诏,说北周因为皇帝幼小,才失去帝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赵家应该兄终弟及,等到最小的弟弟死了,再把帝位传给大哥的儿子。赵匡胤是将帝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的。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却再也没有回到赵匡胤这一支,而是一直传到了宋高宗。宋高宗自己没有儿子,所以做出决定,把帝位传回赵匡胤这一支。他找来了赵匡胤的后代,经过考察立为太子,就主动传位给他,自己当了二十五年的太上皇。

到底是什么原因,史学界一直有争议。无论如何,在他当太上皇期间,不再有任何权力,对宋朝政局不发生任何作用,他才以八十岁的高龄安然去世。

第二位自愿当太上皇的,就是他的继承人宋孝宗。宋孝宗倒是将皇位主动传给了他的儿子,自己被尊为“寿皇圣帝”,称为“寿皇”。但继位的宋光宗居然有五年多不去看望他。大臣们想了很多办法,但直到他弥留之际,宋光宗还是找种种借口拒绝看望他。可想而知,这位太上皇的晚年是很不好过的。

其他的太上皇都是“被当上太上皇”,被迫的,自己根本不想当。

比如说唐高祖李渊,他在太原起兵,他要取代隋朝,但一方面当时的形势还不够稳定,另一方面也要为自己的行为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所以在攻占长安后就立隋炀帝的儿子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其实隋炀帝那时还在江都,根本控制不了这里的局面,就被当上太上皇了。

当然这不过是个手续,到第二年李渊就逼杨侑让出帝位,正式建立唐朝,自己当了皇帝。大概他也没想到,到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杀掉了他的太子李建成和他的另一个儿子齐王李元吉,就让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率领警卫进宫来保护他了。据说李渊很高兴地让出了自己的帝位,说我早想把这个位置传给李世民了。这样李渊当了十年的太上皇,当然他不会再有任何权力。

我们以正常的情理来推想一下:自己的儿子发生火拼,大儿子与另一个儿子被杀,又逼他杀死了他们的十个儿子——他的孙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自己让出皇位做太上皇?肯定也是被当上太上皇的。

唐朝大概有这个传统,到唐玄宗时,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出逃到成都。在他出逃时,安排太子李亨和其他几个儿子分别抵抗叛军。太子李亨就在灵武宣布登基,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此时唐玄宗在成都,根本不知道,一个月以后才知道自己已经被当上太上皇了。等安史之乱平定,唐玄宗回到长安,以后就凄凄惨惨地度过了余生。

被当上太上皇后又能复辟重新当上皇帝的绝无仅有,只有明朝的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也先进犯,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自出征,被蒙古军俘虏。当时,他的弟弟郕王先称监国,接着自己登位,是为景泰帝。景泰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抗击蒙古军队,守住了北京。

到第二年,也先把明英宗送回来了,但已经当了皇帝的弟弟不肯让出皇位,还是让他当太上皇,实际上是将他软禁起来。谁知道八年以后,这位景泰帝患了重病,忠于明英宗中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就趁他患病的机会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回宫复辟,明英宗又当了八年皇帝。

在太上皇中,唯一自愿当太上皇,又能继续掌握权力的,就只有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当了六十年皇帝。他宣布,因为不能超过他的祖父康熙,康熙是六十一年,所以到了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他就传位给他的儿子嘉庆,自己当了太上皇。实际上,在他当太上皇的三年间什么权力都掌握在手里,嘉庆这位“子皇帝”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一举一动都在乾隆的监视下。乾隆这个太上皇才是真正的太上皇,他既是皇帝的父亲,又继续掌握着皇帝的大权。

所以我们以后在称掌握绝对权力的人物为太上皇时,需要说明一下,这应该是乾隆皇帝式的太上皇,但不要以为太上皇都能像乾隆皇帝一样。

上一章:第二节 下一章:第四节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