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孤独的尸体

不平等的尸体  作者:西尾元

中暑的恐怖

每天送往我们法医学教室的遗体形形色色,有很多人死后过了很长时间才被发现。经常会碰到在自己家中死亡时间超过1个月的死者,甚至还有在山中被发现的去世多年的死者。在解剖台上面对这些有着悲惨过往的遗体,是家常便饭了。

最近,面对这类死者的机会增多了,我认为这和独居者(一个人生活的人)人数增加有关。

我们法医学教室的年解剖数约为10年前的2倍左右。2015年解剖遗体数为320具。有数据表明(未公开发表)其中46%为独居者,接近总数的一半。从全国范围来看,法医解剖总件数也在增加。独居者死亡时的状况成谜,导致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数量变多,这被认为是解剖总件数增加的原因之一。

根据厚生劳动省发表的《平成二十七年[平成二十七年即公元2015年。——编者]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概况》,在日本,单身户家庭(即独居者)为1351.7万户,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6.8%。与20年前相比增加了430多万户,占比增加了4.2%。

其中,老龄(65岁以上)单身户家庭的增加尤其显著,1995年为219.9万户,2015年达到624.3万户,大约增加了404万户。

随着独居老人的增加,近10年加大了防范夏季中暑的提醒力度。据厚生劳动省统计,2016年7月至8月,全国由于中暑住院的人数达到776人,其中61岁以上的老人达到473人,占比超过六成。2005年328人因中暑死亡,2015年中暑死亡人数达到968人,约为2005年的3倍。2010年是创纪录的酷暑,导致1731人死于中暑(厚生劳动省《人口动态统计》)。

中暑死亡人数的增加,除了地球温室效应以外,我认为独居者的增多也是主要原因。

其实中暑不仅发生在室外,也频繁发生在室内。更麻烦的是,有不少半夜睡眠中发生中暑的情况。

如果是白天在室外中暑倒地的话,周围的人会帮忙叫救护车,但如果是一个人在睡眠时间出现中暑状况的话就没那么幸运了。一旦中暑,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就会流失,热量闷在体内散发不出去,轻者头晕目眩,突然站立时会眼前发黑,重者会引起痉挛、剧烈的头痛以及呕吐。意识微弱的情况下,很难向别人求救。

东京都监察医务院以东京都23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2014年中暑死亡者的三成以上、2015年中暑死亡者的两成以上是夜间死亡。此外室内死亡者约占九成,基本都是在自己家中未使用空调的情况。老年人由于节约或喜好问题,很多人就算有空调也不使用。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原因,最近加大了防范“夜间中暑”的提醒力度,特别是针对睡眠期间中暑的防范。

中暑导致肌肉溶解

实际上,送到我们法医学教室解剖的遗体中,中暑致死者的准确数量不得而知。

很多独居者的遗体被发现时,距离死亡已经过了数周以上,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解剖台上面对的遗体已经腐败,能断定死因是中暑的线索所剩无几。

如果是生前送到的话(当然,生前的话就不会被送到法医学教室,而会被送到医院),应该可以确认体温异常变高,诊断中暑不会很困难。患者的体温如果高达41℃,就算临床经验不足,我也能想到诊断结果很可能是急性毒品中毒或者中暑。

但是,人死后体内就无法产热,不管是否中暑,体温都会下降到与周围气温持平。比如外界气温为30℃,那体温也会慢慢下降至30℃o这样一来,解剖时就很难判断死因是不是为中暑,很多情况下只能诊断为“死因不明”。

几年前的酷暑8月,我们接收了一具7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她一个人住,半夜在自己家中去世。正好住在附近的熟人去她家拜访,发现她静悄悄地躺在床上,已经没了生气。她离世已有3天,体温早已下降至与外界气温持平。遗体上没有明显的外伤,解剖察看内脏,也没有异常。不清楚死亡原因,在解剖结束后直接递交的验尸报告上,死因一栏只得填入“不明”。

解剖结束后用显微镜仔细检查内脏器官发现,肌肉细胞有一部分发生了溶解(变性)。

在体温维持37℃左右时,多数人体细胞能保持正常功能,但是如果体温异常上升的话,就会发生异变。其中包括,组成肌肉的骨骼肌细胞会因为热度而溶解死亡,有时会出现肌细胞的内容物流入血液的情况。这种现象叫做“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也是法医学教室断定死者为重度中暑仅有的线索。

补充说明一下,“横纹肌”是指手臂以及腿部的骨骼肌等一般人体肌肉。

通过这样一个小线索,死者验尸报告上的死因由“不明”改为“中暑”,不知道能否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独居引发的死亡

不仅是中暑,解剖独居者遗体时,我时常会想:“要是他不是一个人生活的话……”

我曾解剖一具60岁左右的男性遗体,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当时正值12月,这名男性被发现在自家的独栋房子里倒地身亡。房子上了锁,屋内也没有被乱翻的痕迹,虽然初步断定为非他杀,但由于死因不明,所以我们接到了警方的许可解剖委托。

死者无既往病史或内脏疾病,但可以确认心脏出现了第1章详细提到的特殊症状(左右心房血液颜色不同),所以基本可推断直接死因为“冻死”。据了解,这名男性死者没有经济上的困扰,家中也安装了空调,那为什么会在自己家中冻死呢?这个问题令人怎么也想不通。

抱着这样的疑问继续解剖,在打开死者脑部时,冻死的疑问便迎刃而解了。

是脑出血。

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脑出血,在脑内,有几个易由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部位,其中最容易发生脑出血的部位是基底核。这名男性死者的基底核可以观察到有乒乓球大小的出血状况。

这是由脑内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出血,这名男性的出血程度并不严重,一般来说不会造成死亡。假如当时有人在身边,发现他倒地并呼叫救护车的话,就能在医院接受治疗,避免一死。

但是,这名男子是独居者。当时的他恐怕因为脑出血而无法动弹,也无法自行呼叫救护车,倒在房间里以后,因为寒冷冻死了。

人死后会变绿

因独居而导致的死亡——面对这样的死亡,是在法医学解剖现场最能让人思考“孤独”的时刻。要问什么是“孤独的死';首先能想到的就是“独居者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死去”。

当然,我不认为单身生活就是孤独的。

怎样生活,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有人喜欢自由自在的单身生活,也有人出门在外时通过工作和兴趣爱好结识好友。应该还有人觉得平时和子孙分居,偶尔相聚的状态刚刚好。

但是,一个人居住的话,如果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意外,身边没有可以帮忙的人,无疑增加了风险。如果能打电话通知家人朋友,或者能自己叫救护车,那问题不大。但有时也会发生无法联系他人的突发症状。

若是因身体状况突然恶化而导致死亡,死者在被人发现之前大多要经过一段时间。不用说,死亡时间越长,尸体的腐败程度越严重。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想象出人体腐败后外观会变成什么样?

除非是医疗、葬礼、搜查相关的工作人员,一般人应该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死者的遗体。顶多也就是在亲戚或者关系亲近的人去世时,在医院的病床上或底部装满干冰的棺材里看到横躺着的故人。一般这种情况下,遗体和生前状态区别不大。

人是生物,所以在死亡的瞬间,肉体就开始腐烂。“腐败”显然是医学专业术语,也就是人死后在细菌的活跃作用下,细胞被分解、渐渐腐烂的状态。

很少有人知道,人死后体表会慢慢变成绿色。人体一旦开始腐烂,首先腹部右下方附近的皮肤会开始变绿,犹如青苔的颜色,也就是所谓的“苔绿色”。夏天的话,死后一两天就会开始变色,整个腹部、胸部到腿,从上到下依次慢慢地蔓延,大概1周左右全身就会被绿色覆盖。

右下腹附近是肠子最鼓起的部位。肠管是最鼓起的器官,其中右下腹部附近的回盲部(连接大小肠的交界处,盲肠所在部位)是肠管直径最粗的部位。

大约正因为这部位最接近腹壁,所以肠内变化最容易表现在体表上。

无法消除的死亡的气味

这种腐败引起的变色现象,并不是所有遗体放置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人死后,根据遗体所在环境条件,除了可能腐败之外,有时候会发生干尸化。

比如在隆冬去世的人,遗体放置在通风较好的房间里的话,就会加速干燥,会先出现干尸化,而不是腐败。之所以不会腐败,是因为体内水分会在一定程度上流失。“干尸化”也是确切的医学术语。

相反,如果是夏天的话,遗体只须放置一个月就会白骨化。因为一到夏天,蝇蛆活跃,无论在野外还是室内,它们在活跃季一定会在尸体里产卵。

有一次,送到我们这里来的在室内被发现的尸体也出现了严重腐败的现象,基本只剩下骨头。

尸体里有大量的蛆虫,脑等内脏器官大部分已经被侵食。据说住在附近的人发现从死者家的窗户看进去漆黑一片,大吃一惊,于是报了警。蝇蛆的繁衍速度惊人,在尸体里重复产卵、孵化、羽化,房间里全是蝇蛆。

虽然也有喜欢干尸化遗体的昆虫(第3章中将进行详述),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同样是死后过了一段时间,由于冬天不容易腐败,大部分遗体能以较完好的状态送达。相反,如果是夏天,很少有不生蛆的遗体。

虽说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职业特性,解剖腐败的遗体还是会觉得不太自在。这倒不是观感上的问题,而是对尸臭有些在意。

说得形象具体一点,解剖腐败的遗体时,尸臭会渗进头发和皮肤上,很难消除。就算穿着严实的解剖服,尸臭也会钻进去,沾染在身上。

有一次,我尝试用市面上买的除臭剂来消除身上的尸臭,但是除臭剂的味道和原来的尸臭混合后,变成更加刺鼻的恶臭,十分失败。那天实在没别的办法,只好就那样乘电车回家,但是在我旁边坐下的人无一不立刻离座而去。我至今都还记得皱着眉头离去的那名年轻女性的表情。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轻易尝试除臭了。

霸凌而致的死亡

单身生活的人不一定“孤独”。与此相对,就算和家人在一起,就算身处学校、职场这样的集体里,应该也会有感到孤独的人。如果是自己希望营造孤独感,那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果是无法融入集体那就另当别论了。学校、职场,有时是居住的小区,在自己所属的集体里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不少人会在精神上受到摧残。“霸凌”就是这类问题中的一个。

文部科学省于2016年3月末,以全国小学、初中、高中、特别教育学校为对象,进行了“平成二十七年度关于儿童学生问题行为等学生指导方面的诸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被认定为霸凌事件的件数”是224540件,为历年新高。和前一年相比,增加了36468件。这只是被校方“认定”的数字,可以想象现实中的霸凌事件会更多。

我曾经解剖过一具初中男生的遗体,他无法忍受霸凌之苦而跳搂身亡。

因为死亡以后马上就被发现了,所以解剖开始前获得的信息有限。死者没留遗书,无法彻底排除被人强行推下去的可能性,所以作为“嫌疑人不详的潜在他杀案件”转交给我们进行司法解剖。

解剖的结果是“肋骨多发性骨折所致出血性休克”。没有服用过安眠药,也没有发现和别人争斗过的痕迹。

解剖后得知,死者在学校里遭遇了严重的霸凌。在学校这样的大集体中,如果遭到霸凌被孤立的话,也许会感到更加的孤独。

补充说明一下,如果是从高处坠落或者被汽车冲撞等,身体因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遗体体表的损伤会尤其严重,经常会出现头部头盖骨、胸部肋骨、腰部盆骨等多处严重骨折。

虽然受损部位多且程度严重,但解剖方法和顺序还是不变。体表、皮下组织、骨骼、内脏器官等处有损伤的话,都要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和解剖损伤较少的遗体相比,需要花的时间多得多。

这样的遗体上一般会有多处足以致命的损伤,包括脑部破裂、心脏破裂、肋骨多发性骨折等。在这样的案例中就很难判断哪个是直接死因。

尽管如此,也不能因为哪处损伤都可能是致命死因,就随便选一个填进验尸报告。

比如,有一个案例中,死者在高速公路上被大型卡车冲撞碾压致死,脑部和心脏均破裂。解剖时发现,心脏相比原来的位置向头颈部移动过,那可以推断卡车是从死者的脚开始向头部方向依次碾压各个内脏器官。所以,靠近腿部的心脏应该比脑部先被碾压,死因可断定为“心脏破裂”,而不是“脑部破裂”。

孤独死与酒精关联死

近几年经常会听到“孤独死”这个词。具体指独居者在周围人不知晓的情况下突然病死或者由于慢性疾病而悄悄死去等悲惨的状况。

东日本大地震的重震灾区岩手、宫城、福岛等3县设立了临时住宅,“孤独死”在这些住宅中成为严重问题。2015年末为止,临时住宅中的孤独死人数达到188人。据报道,该数字在震灾后的5年中年年增加。据闻,由于对“孤独死”的定义不明确,调查方共同通信社只是询问了3县县警“临时住宅中居住、被发现时呈死亡状态的独居者”的人数(不确定3县县警是否把自杀者也包含在内,但是岩手县县警表明去除了2015年度的自杀者)。

类似的灾民孤独死问题在1995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的赈灾公营住宅中也受到了关注。独居老人增加的同时,突然的环境变化等也使他们几乎丧失了和周围邻居的交流,失去了可以彼此依赖、彼此照料的人。

如果他们有可以叫来一起生活的家人,或是为他们提供能以邻里互帮互助的形式生活的机构设施,他们也许不会孤独地死去了吧——常常能听到这样悲痛的疾呼。

我感到孤独死很多情况下会和酒精,也就是饮酒,有极大的关联性。

我们法医学教室解剖的遗体中确实有近三成,能从血液中检出酒精含量。其中,明显长期过度饮酒即患有酒精依赖症的死者,男性占压倒性多数,而且净是独居者。是因为独居所以患上了酒精依赖症呢?还是因为患有酒精依赖症而独居呢?人数如此之大,令人难免对这两项的因果关系产生思考。从被解剖的死者生前状况来看,很多人为了逃避失业、破产、欠债、职场或与亲朋间的人际关系等压力,反复过量饮酒。

有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酒精依赖症解剖案例。死者是约50岁的男性,45岁左右被公司裁员。据称,他与家人长期失联,也没有亲近的朋友。被解雇后,他沉溺于酗酒生活,去世前约半年基本只靠酒精来摄取营养。

该男子被发现在自己家中身亡后,警方展开调查,发现房间内几乎没有食品,只有满屋散乱着的空啤酒罐和空烧酒瓶。

像他这样只靠酒精生活的人,大多血管反而非常干净。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动脉硬化,这一变化在以酒为生的人的血管里却几乎看不到。也许是因为这类人除了酒精以外,几乎不摄取任何脂肪等营养成分,所以很少出现血管动脉硬化。

由于极度依赖酒精,一般通过饮食摄取的蛋白质、脂肪等,都被酒精所替代,以提供人体所需最低限度的能量。因为不食用油腻的食物,所以也几乎没有内脏脂肪。我解剖过的酒精依赖症患者的遗体总体来说都很瘦,皮下脂肪几乎没有达到三四厘米的。只从体内来看,也几乎没有发现引发心肌梗死的征兆,甚至可以说是处于健康状态。

夺命的酮体

躺在解剖台上这具50多岁的男性尸体也很瘦弱,几乎没什么内脏脂肪。可能听来有点奇怪,这具遗体向我们证明,人类只靠酒精也能生存(虽然不能算是健康的生活状态)。

那他究竟因何而死呢?

当酒精成为唯一的营养源时,哪怕只是感冒了,身体也会一下子陷入危险状态。这是叫做“酮体”的酸性物质所导致的。

通常人体营养(葡萄糖)不足时会燃烧脂肪作为能量源。这时在体内产生的酮体会替代葡萄糖,为全身提供能量。就像极端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话题减肥法“生酮减肥法”一样,健康的人如果绝食两天,血液和尿液中一定会出现酮体。

酮体是酸性物质,所以如果血液中酮体大幅度增加的话,血液的酸性也会增高。健康的身体有一套用肺来调节血液pH值(显示酸碱性的氢离子指数)的机制,无意识地加快呼吸,积极向体外排出二氧化碳,就可增加血液的碱性。同时肾脏也会发挥机能,将多余的酸通过尿液排出,血液就会调节为偏碱性。

酒精依赖症患者哪怕只是感冒,一切营养源的补给就会中断,血液中的酮体就会异常增加,体内来不及进行pH值调节。为了保持正常的身体机能,血液中的pH值可以在小范围内调节,但如果过量的酮体囤积在血液中,酸性超过可正常调节范围的话,身体机能就很难维持正常。

刚才那具50岁左右的男性尸体,解剖后进行了血液检查,发现酮体值异常高。另外,这名患有酒精依赖症的男子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不高,可以确定死因不是急性酒精中毒。

一般来说,众所周知由酒精引起的死因就是急性酒精中毒。当然,即使是酒精依赖症患者,只要饮酒过量,超过致死的酒精浓度,也有可能死于急性酒精中毒。

但是,就送到我们法医学教室的遗体的情况而言,因为一下子喝了过量酒精而导致血液中酒精浓度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急性酒精中毒致死的人意外地很少。

酒精很少成为直接死因。像这名男性死者一样,血液中酒精浓度低,但是因酮体值升高而死;醉酒后脚滑摔入池中溺水而死;忘年会[忘年会:在日本,年底时会与同事、朋友等举行聚餐会,忘记一年中的辛劳与不顺。——编者]回家途中直接在路边睡着而被汽车轧死;又或者饮酒后从车站站台跌落致死,等等,酒精往往是间接死因。在法医学教室里,我们将这类与酒精间接相关的死因造成的死亡称为“酒精关联死”。

从这点来考虑的话,如果身边有一起喝酒的人,或者家中有关心自己的家人,我想有些“关联死”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法医学和神经疾病

写到这里,不难发现,从独居者、老年人、失业者、酒精依赖症患者等人群来看,“社会性孤立”情况增加,而从法医学现场来看,这一情况与非正常死亡解剖数的增加是相互联系的。

近几年我发现,我们法医学教室解剖的遗体中有28%即近三成死者,患有精神疾病(1442例中有404例。2009年至2015年/未发表数据)。至少送到我们机构的死者中精神疾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这是有数据支持的毋庸置疑的事实。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案例通过解剖很难确定死因。即便进行了解剖,很多时候也不得不作为“死因不明”来处理。另外,目前没有发现明显与精神疾病相联系的特殊死因。但是,一些长期去精神病院看病的患者会有长达数十年的服药史。精神疾病患者的处方药中,有些有副作用,可能会引起“心律不齐”,我们不能断言没有心律不齐导致的死亡。

不过,心律不齐只能通过心电图检测。就算给送到我们这里来的遗体测心电图,屏幕上显示的肯定也是没有波动的一条直线。就算进行解剖,也很难从停止跳动的心脏上诊断出心律不齐。

以前,我们大学针对诊断为自杀的死者进行病例研究,自杀死者中17.1%(193例中33例)其实有精神病史。无精神病史的自杀者大多以上吊作为自杀手段。与此相对,有精神病史的自杀者大多是服毒自杀(精神病患者占30.3%/非精神病患者占5.6%)。

关于服毒自杀,大多数情况下是一次性过量服用医院开的处方药而导致的。虽然不了解临床情况,但是我觉得为了防止精神疾病患者服毒自杀,应该要注意患者是否有未服用的剩余药剂,特别是病人须长期服用处方药的情况下。

精神科医生恐怕也不会因为某位患者某天没来看病而一个一个与患者定期联络。

在负责医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原本定期来精神科看病的患者某天突然死亡并接受了解剖,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精神疾病患者与案件的距离

另外一点让我比较在意的是,精神疾病患者与案件的关联性。

我们解剖的遗体中,除了病死和事故死亡,被断定为他杀的死者约占5%(1548例中81例)。他杀案件的被害者大约4人中有1人(23.5%)患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痴呆症等精神疾病。而且,这样的案件中约八成以上的加害者(19例中16例)是其亲属,也就是亲人等自家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仅是精神疾病患者本人,其家人也在社会中处于被孤立的状态。除了治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的家人和周围几乎没有交际,处于独自痛苦的状态,案件正是在这样被孤立的状态下发生的吧。案件背后,是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长期遭受社会上的不理解和偏见的现状。

2016年7月,神奈川县发生了一起凄惨的案件。一名20多岁的持刀男子突然闯入该县相模原市的一家智障人士服务机构“津久井山百合园”,杀害了园内19名成员,并致27名成员受伤。

一次性对这么多无辜者进行单方面的屠杀,这样的案件绝对不该发生。

加害者原来是此服务机构的员工,被怀疑患有精神疾病后强制入院过一段时间。他在出院后无须特殊照顾,且和父母同居,在这个前提下才允许其出院的。但是该男子却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因为这起案件,人们就强制入院提出了很多批评。

精神科现如今提倡,与其让精神疾病患者在隔离病室被孤立,全社会更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去接受和保护他们。

呼吁全社会一起关注精神疾病患者是值得肯定的。我觉得不能因为某个极端人物引起的案件,就歧视积极对抗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对他们抱有偏见。

上一章:第1章 下一章:第3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