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个问题,帮你安排好每一天打开心智 作者:李睿秋 |
||||
我能腾出多少“整段时间”? 前两节着眼于在认知层面,帮你建立一套关于意义和创造的思维方式。这一节,我想跟你分享:如何才能更好地安排我们的时间,最大化自己的产出,让每一天都过得更充实、更丰富? 决定我们每一天的成果和产出的是什么?并不是你投入了多少时间在工作上,而是,在这些工作时间里,有多少“整段时间”。 什么是整段时间?它指的是至少有4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能够不受打扰、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在眼前事情上面。实际上,一个简单的结论是:每一天,你能够有多少留给自己的“整段时间”,你就能够做出多少有效成果。 为什么?因为真正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必然是困难的,也必然是需要你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去思考的。如果你不断被别的事情所打断、分心,那么你的思考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 许多追求“高效”的人,恰恰很容易犯这个毛病。他们追求的是把更多的事情打散,安排在每一天的行程里,见缝插针去做。但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对所有事情都草草了事,只能勉强做到及格,很难真正做出成果。 更好的做法是有意识地舍弃和推迟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挤出时间,再把这些时间汇总起来,形成一段完全属于自己的“整段时间”。再在这段“整段时间”里,去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这可能是最重要的项目,可能是学习和成长,可能是对未来规划的思考…… 如何实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你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去问:我今天需要做哪些事情?我能否尽可能地调整、压缩、推迟其中某些事项,尽可能地腾出更多的“整段时间”?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先把自己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再考虑:在这些事情里面,哪些是固定的、不可支配的,哪些是灵活的、可以支配的? 举个例子。你每天要在固定的时间花一个小时通勤,每天上午都要开半个小时的例会,晚上下班到家要陪家人吃饭、交流……这些就是固定事项。它们会“锁住”所占用的那一段时间,无法更改,无法调整。 反之,那些不固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你调整和延迟的事情,就是灵活事项。比如:有一个项目在本周内需要完成,需要你跟客户对接、跟同事沟通、跟上级汇报、撰写报告……但每一项任务都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只要能够在本周内完成即可。这就是一系列灵活的事项。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在每一天的时间里,先减去那些“固定事项”锁定的时间,再针对剩下的时间,尽可能去“化零为整”,把琐碎的事物安排到同一个时间段,尽可能腾出更多不受打扰的“整段时间”。 举个例子。假设你每天需要跟5个人交流,如果你把这件事分散到每一天里,那么你可能会疲惫不堪。跟第一个人聊完,做一会自己的事情,再跟第二个人聊……但如果你把这些沟通全部集中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比如中午和傍晚,你就可以尽可能缩短耗费在沟通上的时间,腾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妨试试按照下面的方式进行优化。 我能不能压缩、节省不可支配的时间?比如,能否提高沟通效率,把所有的信息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讲清楚,避免反复不停地查收和回复? 我能不能用一些自动化、规范化的东西来辅助?比如,下达需求时,能不能事先做一个模板,让接收方按照模板填好,避免来回不断确认? 我能不能对时间“化零为整”?比如,划分出几个专门用来沟通的时间段,把所有的沟通任务放在这个时间段里面,避免对其他工作的打扰? 我能不能尽量避免过长的时间耗用?比如,开会前,让大家准备好意见和材料,会议只需快速过一遍流程,聚焦到焦点上,尽量减少过于冗长的会议? 原则就是:把所有琐碎的事情合并起来,汇总到一起,一次性做完,避免它们打断我们的工作思路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腾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整段时间”,让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最重要的事情上。 你可能会发现,这样安排下来,你每一天所能够腾出的整段时间并不多,也许只有2~3个小时,但这就是你一天里面,真真正正属于自己,能够去创造价值、让自己跟别人产生差异的机会。甚至可以这么说:你一天里面,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是为了“支撑”起这些时间,让它们能够不受干扰,让你得以好好利用它们。 不要让它们溜走。 你要做的是在这些“整段时间”里,尽可能减少噪声,屏蔽一切干扰,让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能够为你创造成长、创造价值、创造意义的事情。可能是工作上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也可能是让自己能够做出亮点和成绩的一项成果。 一方面,你可以关闭外在的干扰。比如手机静音,戴上耳机,换一个安静的环境,或是请求别人不要打扰你,让自己有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可以专注工作。 另一方面,就是保持注意力不被内在的刺激吸引。可以试试如下步骤。 觉察和接受:不去强迫自己保持注意力,而是顺其自然。控制不住时就让它走神。等觉察到自己似乎走神了,再顺其自然地把它拉回来。 分解和挑战:把要做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小的挑战。挑战自己,让自己在设定的时间内把它完成。 休息和转移:做完一个小挑战之后,也不要让自己过于懈怠。避免让注意力转移到被动的担忧上面,而是进行“主动休息”,比如读一点需要动脑子的资料,写一点工作复盘和记录,看一点需要动脑子的知识类视频或纪录片…… 通过这些方式,慢慢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强化自己主动掌控、管理注意力的能力,让自己更容易进入和维持心流,保持更好的状态。 好好地珍惜和利用你的“整段时间”,这是最能够发挥出你价值的资源。 我能避开哪些“时间黑洞”? 什么是时间黑洞呢?它指的是,在你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你无意识的、习惯性去做的事情,包括种种日常琐事,以及你各种无意识的不良习惯。尽管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小,但它们累积起来,就可能逐步吞噬我们的时间资源。 这些时间开支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日常琐事,比如吃饭,家务,事务性工作,等等。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个瓶子,它们就像瓶子中的沙子,细微而不起眼,但却散落在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每个方方面面。 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呢?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尽可能缩短它们的时间。比如:请人来帮忙打扫卫生;用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现代科技节省劳动力;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材并简单预处理……避免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空耗在这些维持日常运转的琐事上。 如果实在难以缩短,也可以考虑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把这些时间黑洞,转化为我们的能量仓库,让我们从这些琐事之中获得能量、得到休息。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把这些琐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让它们成为自己休息和疗愈的契机。 你可以把这些琐事固定到固定的时间、确定的步骤,以及固定的场景里。也就是说,让你的生活保持稳定。在同样的时间吃饭,同样的时间做家务,同样的时间洗漱,同样的时间写日记,同样的时间上床睡觉。 重复的行为能够带来一种奇妙的力量。它能增强我们的控制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依然在掌控之中,降低我们的焦虑感,增强我们的精神集中程度。同时,它还能够为自己提供一种自律的满足感,从而提高我们去做其他事情的动力。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再为日常琐事设计一些简单的仪式步骤。也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轨迹中,插入一些行为,让自己遵循这些先导行为去行动。比如,在下午4点的时候起来散散步,做一下拉伸;午饭后给自己泡杯茶,读两页书;每工作半小时左右听会音乐,打开同一套播放列表。等等。 实验表明:重复简单的日常仪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醒地思考问题,提高对任务的表现。比如在一项为期5天的实验中,仅仅要求参与者在进食前闭上眼睛、数到10,就能促使他们选择更加健康的零食。 什么样的仪式才能起到作用呢?答案非常简单:只要它足够精确,经常重复,并且遵循严格的顺序就可以了。你可以自由设定一套动作或行为,给它编上顺序,等触发的时候按部就班去做就好。关键是把它内化到每一天的生活轨迹里。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另一种时间开支,就是当我们感到无聊、感到无所事事时,会下意识去“打发时间”、填充生活间隙。比如:看小说,刷信息流,上网“闲逛”,聊天,等等。这些事情有价值吗?其实是很低的。但是,它们会在你不知不觉间,把你的时间和精力一点一滴榨干,让你感到:我好像没做什么,怎么一天就过去了? 因此,一个有用的建议是:为这些事情设定一个明确的边界,不要让它们越雷池一步。 我自己的习惯是:为所有的这种“打发时间”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比如我现在想看一会小说,那么我就定一个20分钟的闹钟,时间到了,就让自己停下,避免让自己长时间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里面。这样不但会鲸吞掉我们的时间,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当然,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做法,就不需要定闹钟了。你可以在脑海中培养起一个时间观念,不论你在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大致估算一下:现在大概过了多久?我已经做了多久?那么,你就可以及时提醒自己:是时候停下这些低价值的“打发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我走在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吗? 第三个问题,是需要我们经常地自我回顾,把视角往上拔高,从更高的角度鸟瞰自己过往的经历,问问自己。 这段时间我都做了些什么? 我做的这些事情,对我的目标有没有作用? 我可以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 它的本质,其实就是复盘。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适时的复盘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时刻检验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否犯了短视的毛病;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把经验、心得、教训归纳成方法论,不断提升下一次行动的效率。 也就是说,它涉及的是两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这些事情长期来看,对我的价值在哪里?以及我“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如何才能令我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再进一步? 那么,如何更好地复盘呢?分享两个小技巧给大家。 1. 针对“为什么”,做成果清单。 什么是成果清单呢?简单来说,就是找一个“整段时间”,让自己回顾过去的一整个周期,比如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想一想:我这段时间都做了哪些事情?把它们列出来。具体的周期可以以你的实际情况来定。比如你每周做一次,那就以周为单位;你每个月做一次,那就以月为单位。 每列出你做的一项成果,就在后面给它简单地打一下分:这件事情从长期来讲,对我的成长、目标和生活的意义,有多大的价值? 如果你发现,你在很长的一个周期里,一直在做一些低价值的事情,那么你就要警惕了:也许,你已经偏离了自己设定的目标。 这可以帮助你有效地校准自己的方向,时刻避免自己“浪费时间”。 2. 针对“怎么做”,做KPT复盘法。 KPT复盘法是最简单的复盘技巧。具体做法是定期(比如每周),或者一个小项目结束后,打开一页笔记,分别写下, K(Keep,保持):在这次项目中,有哪些地方做得很好,需要保持? P(Problem,问题):这次项目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T(Try,尝试):针对P里面的问题,下一次项目中可以考虑做些什么尝试? 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把过去的经验转变成财富,用来应对未来的挑战,优化自己的工作方式。 |
||||
上一章:消费和创造 | 下一章:五个技...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