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与衰退之谜

大侦探经济学  作者:李井奎

经济上的衰退是一种企业普遍变得无利可图的状况,而一旦造成众多企业倒闭和大范围的失业,就会成为更为深广的经济萧条。

当萧条来临时,很难有企业可以独善其身。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时代,那些实力最强大、管理最完善、资源在全球的配置上做到了最优化的跨国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而经济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富有者不得不依靠储蓄生活,原本状况一般的人们则仅能维持生计,而过去就要依靠救济才能生存的人们则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总之,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所说:“萧条几乎是一种全体性的贫穷,对有些人来讲是相对的,对有些人来讲则是绝对的。尽管这种贫穷对于社会整体来讲是短暂的,但对于数不清的个体来讲,这种悲剧却会持续很长时间。”[参阅[美]欧文·费雪:《费雪文集:繁荣与萧条》,李彬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那么,衰退和萧条又有何区别?为什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金刻羽教授谈及眼下的这场经济衰退时明确把它定义为全世界正面临着类似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前景,认为其严重程度是2008年经济大衰退的数倍之多呢?我们从历史上来认识一下这两者的区别吧。其实,衰退和萧条只是不同程度的经济滑坡的代名词,它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标准的定义。

我们对经济的认知是伴随着人们对经济的测量指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1936年写出那本旷世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参阅[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李井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即出。]时,人们对经济的认知仍然是模糊的。当时有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为衡量经济表现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批学者创立了著名的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领头的学者有韦斯利·米切尔(Wesley Mitchell)和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等,他们也以对经济的度量和经济周期的研究而闻名后世。商业周期或经济波动这类衡量经济增速的现代概念,是以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经济衡量指标的出现奠定下来的。库兹涅茨就因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而获得了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34年,库兹涅茨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中使用了国民收入这个概念来追踪经济活动。GDP就是从那演化而来,但直到二战结束前,它还不是世界各国采用的标准方法。

有了GDP这类衡量经济产出的概念,经济学家就有可能回过头去计算此前的滑坡给经济带来的损害了。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研究表明,19世纪出现过18次经济衰退,6次恐慌。从1873年10月到1879年3月,美国经历了一场长达65个月的GDP收缩期,这被称为“长期萧条”。与之相比,1929年到1932年的大萧条持续了43个月,但这一场萧条的影响遍及全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经济衰退。

在19世纪之前,或者说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之前,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缓慢的,除非天灾人祸,否则几乎谈不上有衰退的现象发生。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初步完成,土地价格由盛而衰,“恐慌”这个词引申为经济用语,指的是造成巨大崩溃的投机性经济阶段。在整个19世纪,人们一直使用“恐慌”来描述如今被称为萧条的情景。政府官员认为他们需要一些不那么让公众警觉的名词,就这样,衰退和萧条就取代了恐慌,成为不同程度的经济滑坡的代名词。

其实,衰退和萧条的差别并无标准定义,但萧条的经济收缩幅度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我们用美国以往的六次衰退和六次萧条进行比较,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如表1和表2所示。[参阅叶星、李井奎:《衰退与萧条》,《金融博览》2020年5月刊。]

表1 美国过去的六次衰退时间

大侦探经济学

表2 美国过去的六次萧条时间

大侦探经济学

从这两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六次衰退中,GDP平均降幅是2.5%,平均持续时间为12个月。而在过去的六次萧条中,GDP平均降幅是28.5%,平均持续时间为22个月。从美国历史上论GDP降幅和平均持续时间,1929—1933年的大萧条并不是历史之最,但却被冠以“大萧条”之名,其原因大概与这场萧条造成的全面衰退令人记忆深刻有关。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职业投资人,都把当前的经济现状与1929年秋天相比,也就是与大萧条即将到来前的经济形势相比,从而预判未来经济衰退的情况。事实上,任何用大萧条进行类比的人,对历史的理解都不够深刻,而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也不能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相比,因为前者并未像后者那样蔓延至全球,演化成全面衰退。时至今日,这场因新冠病毒引发的经济恐慌已然蔓延至全球,大有使世界经济陷入普遍衰退的前兆。

无论是衰退还是萧条,都颇具几分神秘,许多时候它们的爆发毫无征兆,往往前一刻还是鼎盛的经济繁荣期,之后就陡然陷入困顿。1837年经济衰退时,一位叫作弗兰德·培根的牧师这样写道:“许多就在几天之前还回荡着机器轰鸣声的大型工厂,现在寂静得犹如一座废弃的城市。众多人为之努力工作,期望以最快速度完工的许多公共改良工程都已经中断,处于未完工状态,就像打了无数胜仗的征服者突然被打败一样。贫穷就如同一个带着枪的士兵,正站在成千上万家庭的门口;而就在几天前,日用品行业还为人们每天的舒适生活提供着充足的商品。”[转引自欧文·费雪的《繁荣与萧条》,第18页。]而在1929—1933年大萧条时,美国从1920—1929年的十年繁荣期演变成大萧条的经济危机,造成数百万人失去工作,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1929年股市崩盘后的三年里,美国GDP下降了将近一半,普通美国人的财富大幅缩水,整个20世纪20年代积累的财富完全消失。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曾这样描写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那是一个糟糕的、问题丛生的时期。历史上从没有过这样的十年,没有过十年间在如此多的方面发生这么多事的先例。猛烈和动荡的变化不断发生,重新塑造了美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重建了美国政府。”这位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说:“股票市场崩溃后,工厂、矿山和钢铁厂通通关门,然后,人们什么都买不起,连食物都买不起。”[这两段引文引自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参阅《愤怒的葡萄》,[美]约翰·斯坦贝克著,胡仲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所以,萧条总是突如其来,萧条到来时,土地不是不再肥沃,更不是矿藏已经被开采净尽,也不是工厂经营不善,更不是人们不愿意工作。它只是突然间需求消失,人们变得普遍贫困。人们不是不想购买,而是没有足够多的钱;为什么没有那么多钱,是因为厂房和机器都在闲置。由此可见,萧条的真正神秘之处,不在于经济表现的反差性对比,而是它的形成原因。

有趣的是,经济学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周期理论,对于大萧条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欧文·费雪更多地把大萧条的原因归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业一直没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衰退中完全恢复过来,尤其是农民这个群体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虽然看起来很高,但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间,新机器的使用挤占了大批工人的工作机会。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但就业工人的人数却没有增多。作为基本消费者的工人和农民,已然出现消费疲软的情况。

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也曾对大萧条给出过自己的解释,这就是所谓的迂回生产造成的消费延迟[腾维藻和朱宗风先生把哈耶克译为海约克,参阅《物价与生产》,[英]海约克著,腾维藻、朱宗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20世纪20年代分期付款这种赊销方法得到发明,从而增加了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增加了工业部门对处于生产环节上游的机器设备的投资,最终消费品市场难以容纳制造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从而引致了经济危机。

而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则认为,在大萧条开始时,美联储愚蠢地限制了信贷。美联储本来可以通过放宽资金让银行满足日益增加的紧急提款需求,从而延缓储户恐慌。通过向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无限贷款,中央银行有能力遏制流动性危机,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防止银行破产[参阅[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施瓦茨:《美国货币史(1867—1960)》,巴曙松、王劲松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那么,他们到底谁对谁错,还是请我们的经济学大侦探来做个判断吧。

繁荣与萧条,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经济社会之后才出现的宏观经济现象,它内生于我们的经济结构,也与我们人类的本性息息相关。也许,面对它们,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学会与它们共生共存;其次,我们尽可能地研究宏观经济的规律,掌握把大萧条变成衰退、乃至走向繁荣的秘诀,把衰退的时间缩短,把破坏性程度降到最低。

上一章:第九章 下一章:密西西...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