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扔东西开始

断舍离  作者:山下英子

我在前面已经反反复复,几乎用尽一切字眼来形容扔东西(舍)的重要性了,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减少、分类、收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的“减少”。我们原本就很讨厌扔东西,储备物品是人类的本能。为了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危机而提早做足一切准备的想法总是不断浮现在我们的意识里。不过,如今这个时代,我们所储备的东西早就远远超过必需量了,物品已经达到饱和,而且还存在极端的不平衡。从人类漫长的历史来看,现在的物品量早就异乎寻常了。原本每个人所需要的必要物资的量并没有太大的个体差别,但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跳进物质的海洋里,可自己却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溺水了。不过,虽说毫无意识,但我们依然会在不知不觉中为其所累。

从“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开始下手

在大体决定了“要从哪开始扔”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要从什么开始扔”。

一提到“从什么开始”,大概最先跃入脑海的,就是自己最不想扔的东西。喜欢书的人就会想到书,是这样吧?是留下来呢,还是卖掉呢,还是扔了呢?这样的取舍选择是非常花时间的。衣服、餐具之类的也是一样,自己很在意的东西就留到以后再说,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肯定堆成山了,所以可以先扔那些。扔那些东西的时候,完全不需要给它们分类,最开始的标准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就只需要问这东西还要不要就行了。

按照这样的标准执行下来,等到你再次回头看那些已经收拾过的地方时,会发现虽然当初自已还有所犹豫,但现在已经觉得“把这个扔了也不错”。这也就是说,阻止你扔东西的障碍已经没那么大了。此时,断舍离的速度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加快了,你可以着手处理更大的空间了。此时可以在“需要,不需要”这个标准之上,再加上“舒服,不舒服”这个标准,可以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取舍了。这就是判断破烂儿的IQ向上摇升的状态。而且,大多数人都会在事后发觉:“会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需要。”犹豫其实是感性接受考验的证据。如此想来,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也是个必要过程。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就能慢慢学会扔东西了。

垃圾分类这道墙

说“阻碍”其实有点夸大其词,其实给垃圾分类这件事也并没有那么难。与给垃圾分类比,战胜可惜一类的执念反倒更难一点。所以,只要稍微掌握一点小窍门,就能轻松跨越给垃圾分类这道坎儿了。

在日本,垃圾袋分类标准是由地方自治体确定的,不同地区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比方说,爱知县碧南市把垃圾分成26种,而德岛县上胜盯则把垃圾分成34种,这真是让人头疼。不过,虽然看起来这么繁杂琐碎,但似乎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能成功地做到一次,就会让人大呼过瘾。

虽说垃圾可以分为二三十种,但家里是绝对不可能放这么多垃圾桶的。如此说来,做垃圾分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了。上一章里我说过,要锻炼选择力,可以先试着把东西归成三类。在这里,同样也可以从分成三类开始。

垃圾的三大类

给垃圾分类,出现频率最高的应该是“一般垃圾”,其次是“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大型垃圾属于,“不可回收垃圾”,但我们一般不会把它们和其他垃圾放在一起扔,而是单独处理,所以就当作例外,单独考虑。

一般垃圾

每周要处理2-3次,是处理频率最高的垃圾,其中包括厨房垃圾、无法作为资源回收的废纸等等。这些垃圾基本上都属于“可燃垃圾”。

可回收垃圾

可以回收处理的垃圾,包括易拉罐、瓶子、印有塑料可回收标志的塑料容器和包装、废纸等等。

不可回收垃圾

既非一般垃圾,也非可回收垃圾的那部分,如碎了的玻璃制品、真空喷雾瓶等等,基本上都属于“不可燃垃圾”。

说句题外话,经常有人会把塑料制品的垃圾和印有塑料可回收标志的垃圾搞混,其实根据日本的包装器和包装上才可能印有塑料可回收标志,而其他的塑料制品到底该归入一般垃圾(可燃)还是不可回收垃圾(不可燃),那就要看实际所处的地方自治体的垃圾处理能力了。

总而言之,可以先按照这三个类别给垃圾分类。更具体更细致的分类,就等到丢垃圾的日子之前,或是等到丢垃圾的当天一早再做就好了。这样一来,剩下的日子就轻松多了(在日本,并非随时都可以扔垃圾。根据各个地方自治体的具体规定,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等分别在规定的日子才可以扔出。例如为数最多的可燃垃圾,通常每周有固定的两天可以放在指定地点,由自治体统一回收。—译者注)。如果从一开始就细致地给垃圾分类,那就跟查字典似的,要对着垃圾分类表扔垃圾,实在是太耗费能量了。一开始先粗略地把垃圾分成三类,你就会发现,原本很烦人的垃圾分类,也变得容易多了呢!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

每个人都一定有一些别人送给自己的、很难丢掉的东西。如果别人送的恰恰是自己喜欢的,那就再好不过了,不过这种情况也未必经常发生。话虽如此,但如果真的打算处理那些东西的话,对方的脸却又会无法避免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好比是信件。你写给别人的信,大概有好多连你自已都不记得写过什么了吧。要是好多年前写过的信,想必就更是如此了。可收到信的人却一直保留着它,甚至还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不止信件如此,很多时候,送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毕竟这些东西都不在你自己的手里。

既然都不记得了,那就赶紧把它扔了吧,可事情却又往往没那么简单。不过,如果送你东西的人知道你“明明想扔但却又扔不掉,只是因此烦恼得不得了”的话,恐怕也会非常伤心吧。他大概会后悔把这样东西送给你,也会觉得很对不住因为没办法把东西扔掉而闷闷不乐的你。要是这样的话,还不如干脆早一点扔的好。因此,断舍离认为,在扔东西的时候,要把“对不起,谢谢”这样的情绪表达出来。跟那些被你扔掉的东西说说话,做个告别,可以让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不光是别人送的东西,那些长年以来一直非常爱惜地使用着的东西,打算把它们扔掉的时候,也要说上一句“谢谢”,而对那些还没完全用到头的东西,就要说句“对不起”。要大声地说出来,光在心里叨念可不行。

关于送东西,收东西,还有之后对这些东西的处理方式,人们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也不存在指南一类的。我想,多数人都混混沌沌地想不明白这些,那些东西也是从来都没派上过用场,只是搁在那里罢了。这种时候,要试着带着抱歉和感谢的心情把这些东西及时处理掉,这样,心情多少能变得好一些。

所以我想,如果能更深入地思考一下送东西和收东西这种事,就不会随随便便送礼物给别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断”的一种。

把东西送给别人时,要说“请收下”

不想扔掉某样东西,可自己又确确实实用不着。不过,似乎有人能用得着它,当你凝神望着这样东西的时候,眼前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某个人的脸,甚至还有可能会呆呆地脱口而出:“啊,就是他!”

断舍离并不是要大家不分青红皂白把东西乱扔一气,而是要有效地利用资源回收。要知道,断舍离最终的目标是“必要的时间、必要的地点、必要的限度”,所以对那些你用不上、别人能用得上的东西,不妨就把它们转送给能好好用它们的朋友,或是送去二手店。

不过,把东西送给朋友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用“给你”这个词,因为“给你,\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别人,甚至听起来像是在盛气凌人地说:“我不要了,你想要这个吧?”应该要这么说:“这东西在我这里没办法物尽其用,但是我觉得你会爱惜地使用它的,所以能不能请你收下它呢?”如此一来,对方也会高高兴兴地接受的。因为除去古董和收藏品这种特殊的物件,很少有人会觉得“用旧了的东西很好”。可是如果别人对自己说“我觉得如果是你的话,一定能爱惜它的,你能不能收下呢”,你就能感受到对方是理解自己、为自己着想的。也就是说,送东西的人并不是以他自己为中心,说“我不要了→给你”,而是以对方为中心进行考虑的。但是,在把东西送人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再加上这么一句:“如果你不需要了的话,请别想太多,就把它扔掉或是再送人吧。”要注意避免给对方造成负担。不过,介于垃圾和破烂儿之间的东西以及充满回忆的东西,还是不要送给别人的好。“这是我父母的遗物……”就算你这么说,可别人要是跟你父母不认识的话,也根本不会想要的。我想,这应该是最基本的礼仪。

断舍离的高手都非常擅长资源回收。如果能彻底地实施断舍离,也就很少会犹豫某种东西到底是垃圾还是可以回收的。而且,万一又看上了新的东西,想把之前用的东西转手送人,因为之前的那些东西原本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好东西,所以对方也应该会高兴地收下再用吧?虽然日本人比较有洁癖,但是把非常棒的东西送给会珍惜使用的人,让物品得以循环利用,这就几乎不存在干净不干净的问题了。而且,在当今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物资匾乏的地区。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资源回收系统能够比现在更先进,让物品循环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这也是断舍离的目标之一。

断舍离

■选择场所和收拾的过程

断舍离

上一章:提高收... 下一章:将大中...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