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才女传统风雨琳琅 作者:陈新华 |
||||
林徽因一生,诗、文、画、戏剧、建筑,件件拿得起放得下,是公推的才女,风头之健,一时无二,以至在20世纪30年代被一度誉为“中国第一才女”。 其实在林家,才女的传统由来已久。林徽因的弟弟、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系主任的林桓,提及林氏一门,曾坦率直言:“林家的女子都聪明绝顶,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言语中毫不隐藏自己对昔日这一份家族荣光的骄傲。而在林家女子聪明绝顶,“做任何事都心想事成”的背后,家世门风始终是如影随形的存在。 林氏一门,追根溯源,能数得上的第一位才女,当是林徽因的祖母游氏。游氏是福州人,好读书,工书法,擅女红,人又貌美——据林家孙辈一代回忆,祖母眉毛细而弯,非常漂亮。才女加美女,兼之心灵手巧,擅女红,能持家,按当时的标准来衡量,游氏可以算得上理想的旧式闺秀。她与林孝恂的结合,也是可以想象的红袖添香式美满婚姻了。就单单林孝恂一生不曾纳妾这一条,已足胜千言万语。 游氏共生有子女7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为长子;叔叔林天民,字希实,早年曾赴日留学,习电气工程,后常居福州。1928年,林徽因留美归来,还曾为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林徽因有5位姑姑。大姑林泽民,嫁王永昕;二姑生一女后去世;三姑林嫄民,嫁卓定谋;四姑林丘民,嫁曾仙舟;五姑林子民,嫁李石姗。 林家第二代才女,就是林徽因的众位姑姑。林孝恂思想开明,教育子女并不囿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林家的女孩和男孩同样入家塾,接受同样的教育。游氏本身就能诗善赋,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林徽因的众位姑姑也多有才学。大姑林泽民就是林徽因的发蒙老师。与林徽因不同的是,她们的才学多表现为旧学的修养,工于书法,精通诗词曲赋、古文经典,这样的才女风格,更类似于她们的母亲游氏。但她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游氏不同。其时,白话文改革,新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冲击着旧有的文化价值。对此,林徽因的众位姑姑一直是持怀疑态的。若干年后,林徽因结识徐志摩,并在这位新月派诗人的引领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但林徽因这一文学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姑姑们的认可,有生之年,她们对徐志摩的新诗创作始终不屑一顾,在她们眼中,以白话文作诗,无论如何,难登大雅之堂。和她们的母亲相比,如果说游氏还是时代的理想,她们在所处的时代面前,则表现出一种清高、审慎的疏离,虽然孤傲,终究是有几分背时。 把林家的才女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并成为几代人中的佼佼者的,当然是林徽因。接触过林徽因的人都为她天然的、锋芒毕露的才气与灵性惊叹不已。对于林徽因本人,她的文艺细胞,她的创作才华,首先得自她身后的家族。家族对林徽因本人的意义,既在先天的遗传,又在后天的培养。费慰梅提起林徽因曾说:“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对于琴键的每一触,不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重击还是轻弹,它都会做出反应。或许是继承自她那诗人气质的父亲,在她身上有着艺术家的全部气质。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年轻的时候,戏剧曾强烈地吸引过她,后来,在她的一生中,视觉艺术设计也曾间或使她着迷。然而,她的真正热情还在于文字艺术,不论表现为语言还是写作。它们才是使她醉心的表达手段。” 费慰梅将林徽因身上那份不是靠努力就能修来的“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解释为家族气质的遗传,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外一面,先天的非凡禀赋还需要后天的培养。继承了家族的美丽与聪慧的林徽因,深得祖父祖母的宠爱。大姑林泽民在杭州时期担任林徽因的启蒙老师,待林徽因也是视如己出,宠爱尤胜于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集家族的万千宠爱于一身,林徽因自幼就得到悉心的培养。她陪伴在祖父之侧,成长的岁月中辗转于杭州、上海、北京,既有南方的灵秀,又得北方的大气。她5岁开始诵读诗书,6岁可用旧文字、旧礼节学写家信,8岁入西式小学,12岁入教会中学,16岁随父亲赴欧洲游览,20岁用英语出演泰戈尔的名剧,紧跟着就是赴美留学。一路走下来,在旁人是眼花缭乱,望尘莫及,在她则是顺理成章。而林徽因也果然不负家族之望。同代人中,有“才女”之称的不在少数,但能像林徽因这样,把“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的,寥寥无几。这其中的每一步,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似乎可以说是林徽因的努力,是林长民的努力,也是林孝恂的努力。 眼看着女儿的成长,林长民引以为荣,笑说:“论中西文学及品貌,当世女子舍其女莫属。”林家的才女传统,至此也到了极致。而从时代经典的闺秀祖母游氏,到与时代疏离的诸位姑姑,再到林徽因“文艺复兴”式的筚路蓝缕,林家三代才女走过的路,也颇值后人玩味深思。 |
||||
上一章:林家铺... | 下一章:“名教叛徒”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