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梁林因缘
文定与庙见

风雨琳琅  作者:陈新华

摆在面前的,是一张泛黄的结婚照片。

新娘端坐着,精致合体的斜襟礼服,裙裾曳地,极富民族风格的滚边还看得出精细考究的绣工。东方式头饰状如王冠,长长的流苏轻垂发际,烘托着美丽的脸庞。脸上是庄严而不乏愉快的神情,骄傲的眸子正注视着前方。身后的新郎着深色西服,身体微微前倾,专注的眼睛戴副眼镜,透着难以掩饰的儒雅之气。

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28年。由于不愿意在教堂举行宗教式结婚仪式,那一年的3月21日,由梁思成的姐姐梁思顺、姐夫周希哲主持,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礼在中国驻加拿大的总领事馆里举行。因此,在照片的背后,应该有婚礼的盛大与圆满。梁思顺的儿子周有斐回忆道:

当时在客厅餐桌上铺着桌布,摆满各式各样的点心,家里来了很多人,我们几个小孩都被赶上楼去,不许下来,允许我们下来时宾客都已散去,我只记得喝鸡尾酒。

没能参加婚礼的周有斐不无向往地推测:

我想这婚礼一定是中西结合的,不是传统东方型的,不知是否按公公梁启超要求的那样行谒祖礼,但至少那些客人大部分是大姨代他们请的。

照片的背后,还有加拿大新闻记者的激动和兴奋。新娘林徽因不愿按惯常的做法穿西式白色婚纱,她以构思舞台服装的奇思妙想,为自己设计了一套东方式带头饰的结婚礼服。那浓郁的异域风情下的美丽,轰动了加拿大新闻界,吸引得摄影记者纷纷赶来为新人拍照。

远在北京的家中,得闻婚礼状况,梁启超也颇为兴奋。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他写道:“婚礼照片今日收到,阖家争观,皆大欢喜。新郎新妇皆光彩动人,思成自然一片丰腴俊秀,尤令我观之不厌。”字里行间,一派掩饰不住的喜悦和满意。然而,梁启超的欣慰绝不只为婚礼的盛大与圆满,不只为梁家儿媳轰动大洋彼岸的美丽。那么,这张照片的后面,还有些什么?

其实,早在这场婚礼之前几个月,由梁启超指点,仲父梁启勋操办,梁家就已经为一对新人在北平南长街54号院的梁家举行了文定大礼。作为开风气的一代宗师,梁启超对于长子婚事的安排极为郑重。他既尊重年轻人的意见,让一对新人在加拿大举行西式婚礼,又坚持传统习俗,在婚礼前为他们筹措文定礼、庙见礼。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梁启超对中西文化的一贯态度,也是对自己的昔日老友、刚故去的林长民的一个安慰和承诺。

1927年,梁启超已经病重入院,特意委托林徽因三姑丈、友人卓君庸出面,与林家商谈聘礼事宜。梁家这边,因梁启超抱病在津,便全权委托给胞弟梁启勋代理。梁启超自己则隔空吩咐,在给梁启勋的信里,对庙见礼和文定礼上邀请的亲朋好友、媒人、见面礼、利是红包、布置新房的情况等事无巨细,一一列出。比如,奉请卓君庸要下“全红加单帖”;林家拜帖“例用双福(五开全红),封套写‘林亲家二老爷二太太’”;座次的安排要体现对林家的尊重,“座位是林家大媒首席,我家大媒次之,汝代表主人须亲自送酒言席陪客”;“行礼最好是在上午,礼毕即在家里请大宾宴(午餐)”。信中还特意提到双方聘物:“聘物林家用一玉印,据君庸言该印本是一对,故当仲恕未购定玉佩以前,曾与君庸言两家各购其一,印文互刻新郎新妇名。今我家既已购定,本来最好是林家并购双印送我,但不便作此要求,仍由我家购其一便是。但我家所购者印文拟不刻徽音名,但刻‘长宜子孙’(告君庸言预备彼夫妇可通用,故刻一吉祥语)四字阴文。”这方玉印时价约150元,足够在北平置一套四合院。更难得的是,梁启超连玉印的形质、印文也都考虑周全,其意殷殷,其情绵绵,慈父之爱,跃然纸上。

1927年12月12日,梁启超写信给梁家儿女,详尽描述文定礼的情形:

这几天家中忙着为思成行文定礼,已定本月十八日(阳历)在京寓举行。(日子是王姨托人择定的。我们虽不迷信,姑且领受他一片好意。)因婚礼十有八九是在美举行,所以此次文定礼特别庄严慎重些。晨起谒祖告聘,男女两家皆用全帖遍拜长亲,午间宴大宾,晚间家族欢宴。……今将告庙文写寄,可由思成保藏之作纪念。

信中再次提到聘物:

聘物我家用玉佩两方,一红一绿,林家初时拟用一玉印,后闻我家用双佩,他家也用双印,但因刻玉好手难得,故暂且不刻,完其太璞。礼毕拟将两家聘物汇寄坎京(即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备结婚时佩带,唯物品太贵重,深恐失落,届时当与邮局及海关交涉,看能否确实担保,若不能,即仍留两家家长处,结婚后归来,乃授与保存。

文定礼后,梁启超特意写信给梁思成,建议婚礼在加拿大举行,由旅居在加拿大的大姐梁思顺代为操持——留学美国的梁思成、林徽因本计划在美国举行婚礼,梁启超斟酌再三,终觉太过随意。

我主张你们在坎京行礼,你们意思如何?我想没有比这样再好的了。你们在美国两个小孩子自己实张罗不来,且总觉太草率,有姊姊代你们请些客,还在中国官署内行谒祖礼(婚礼还是在教堂内好),才庄严像个体统。

从庚贴的交换到聘物的挑选,从媒人的择定到族客的宴请,从国内的聘礼到国外的婚礼,每一点细节都可见最传统的礼俗,每一处安排都是最隆重的仪式。如果你认真品味这字里行间的慈父之心,那么,在感怀之余,你就绝对不难品出一丝门当户对然后礼尚往来的味道。在民国初年,这更多属于传统礼俗中的讲究和坚持,对于梁启超而言,倒不是囿于繁文缛节,其中更多的,恐怕还是惺惺相惜的体恤,是对情趣投合的一种尊重。这一点,在他1928年8月22日致长女梁思顺的信中有清楚的表露:“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所以全家人的高兴,就和庄庄(梁启超次女梁思庄)回家来一般,连老白鼻(梁启超五子梁思礼)也是一天挨着二嫂不肯离去。”

所以,照片中自然散发着的,还有两个人的默契。那种不拘泥的传统、不激越的现代、不自夸的骄傲,当然还有最底色的也是最显眼的书香蕴涵,这正是开明世家的模板,它打造着家族文化气息下的默契,打造了林徽因神奇的美丽。这些,才是梁启超深以为许并极力赞同的。

上一章:“八宝箱”... 下一章:父母之...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