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辅管子 作者:管仲 |
||||
五辅,即执政治国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五辅》主要论述了这五个方面:一是体现“德”的六项措施,改善民生、输导财货流通、改善交通、减税宽刑、救人之急、救济穷困之人;二是体现“义”的七项行为准则,即孝悌慈惠、恭敬忠信、公正友爱、端正克制、勤俭节约、敦厚朴实、和睦协调;三是保证八个方面有“礼”,也就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四是五个不同地位的人即君主、大夫、官长、士、庶各尽其职;五是权衡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天时、地利、人和。综上可知,所谓“五辅”,实际是《管子》给君主提供的一个施政纲领。不过,本文的内容还不仅如此,开头两段论述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得民心(给予利益),末尾两段还讨论了控制意识形态、引导民风和重视农业、推行仁义等重要观点。如此种种体现了《管子》的儒家政治观念和政治精神。本书选取了中间五段。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所谓六兴者何?曰: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 (1) ,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 (2) ,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 (3) ,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 (4) ,振罢露 (5) ,资乏绝,此谓振其穷 (6) 。凡此六者,德之兴也。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 【注释】 (1) 墆(zhì)积:囤积,贮积。 (2) 将宿:指送迎。 (3) 潘渚:回流与浅滩。回旋水为“潘”,水中小洲为“渚”。 (4) 贫窭(jù):指贫穷的人。 (5) 罢露:疲惫、败坏。罢,同“疲”。露,败坏。 (6) 振:同“赈”,救济。 【译文】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什么叫六兴呢?是:开垦田野,建造住宅,研习种植,勉励士民,鼓励农耕,修缮房屋,这叫作改善民生。开发潜在的财源,疏通积滞的物产,修筑道路,便利贸易,重视迎送商旅往来,这叫输导财货流通。疏浚积水,修通沟渠,疏畅回流,清除淤泥,打通河道堵塞,注意渡口桥梁,这叫作便民以利。薄收租税,轻征捐赋,宽减刑罚,赦免罪犯,宽恕小过,这叫作从宽执政。敬养老人,慈恤幼孤,救济鳏寡,慰问疾病,吊唁祸丧,这叫作救人之急。给挨冻的人衣服穿,给饥渴的人饮食,救助贫陋,赈济破败人家,资助赤贫,这叫作救人之穷困。这六个方面都是兴举德政。这六项如能实行,则百姓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了。只有人民的需求得到满足,然后才能够听从上面;只有百姓服从君上,政事才能办好。所以说德政是不可不兴的。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义,然后明行以导之义 (1) 。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 (2) ,以行礼节;整齐撙诎 (3) ,以辟刑僇 (4) ;纤啬省用 (5) ,以备饥馑;敦蒙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 【注释】 (1) 明行:用行动彰明。导之义:以义导之。 (2) 比宜:亲爱。比,指亲。宜,同“谊”,友爱。 (3) 撙(zǔn)诎:节制。撙,约束,即克制。诎,同“屈”。 (4) 辟:同“避”。僇:通“戮”。 (5) 纤啬:节约。 【译文】 说是民众已经知道了“德”,还不懂得“义”,然后就应以身示范、教民行义。“义”有七体。什么叫七体呢?回答是:以孝悌慈惠的态度来奉养亲属;以恭敬忠信的态度来侍奉君上;以公正友爱的态度来推行礼节;以端正克制的行为避免刑杀;以节约省用的方法来防备饥荒;以敦厚朴实的姿态来戒备祸乱;以和睦协调的关系来防止敌寇。这七个方面,都是义的内容。民众只有知义才能行为中正,行为中正然后才能关系协调,关系协调才能居处安定,居处安定才能行动威严,行动威严才能攻战胜利而防守稳固。所以说义是不可不推行的。 曰民知义矣,而未知礼,然后饰八经以导之礼 (1) 。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 (2) ,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懞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逾贵,少不陵长,远不间亲 (3) ,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 【注释】 (1) 饰:通“饬”,整饬。 (2) 倍:同“背”,背离。 (3) 间:离间,妨碍。 【译文】 说是民众知道“义”后,还不懂得“礼”,然后就应整饬“八经”、教民行礼。什么是八经呢?回答是:上与下都各有礼仪,贵与贱都各有本分,长与幼都各有等级,贫与富都各有限度,这八个方面是礼的纲领。所以,上与下没有礼仪就要混乱,贵与贱不守本分就要相争,长与幼没有等差就要悖逆,贫与富没有限度就失控。上下乱,贵贱争,长幼悖,贫富无度,而国家没有不陷于混乱的,从来没听说过。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整顿这八礼以教导民众。八方面都各得其宜,做君主的就公正而不偏私;做臣子的就忠诚而不结党;做父母的就慈惠而善教导;做子女的就恭肃而有孝心;做兄长的就宽厚而善教诲;做弟弟的就恭敬而和顺;做丈夫的就敦厚而专一;做妻子的就自勉而专贞。能如此则下不叛上,臣不弑君,贱不越贵,少不欺长,疏不间亲,新不厌旧,小不越大,淫荡不破坏礼义。这八项是礼的常规。所以,人只有知礼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尊让,尊让然后才能做到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混乱就不会产生而祸患也不会发作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重视的。 曰民知礼矣,而未知务,然后布法以任力。任力有五务,五务者何?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 (1) ,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官长任事守职,则动作和;士修身功材,则贤良发;庶人耕农树艺,则财用足。故曰凡此五者,力之务也。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故曰力不可不务也。 【注释】 (1) 辩:治理。 【译文】 说是民众知道礼后,而还不懂得“务”,然后就该公布法令来安排人力。安排人力有“五务”。什么是五务呢?回答是:君主选择臣子来任命官职,大夫任官治事,官长负责其事而严守职责,士人修养德行而锻炼才艺,平民从事农耕种植。君主能够择臣而任官,政事就不烦乱;大夫任官办事,举措就可以及时;官长负责守时,行动就可以协调;士人能够修身学艺,贤良人材就能产生;平民从事农耕种植,财用就能充足。所以说这五方面,正是人力专务的地方。民众必须意识到这些方面,才能统一心志,然后才能专心致志,思想统一而专心致志,然后功业就可观了。所以说安排人力是不可不有所专务的。 曰民知务矣,而未知权,然后考三度以动之。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之来也,政召之。曰:审时以举事,以事动民 (1) ,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天下动,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 (2) ,举错得则民和辑 (3) ,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故曰权不可不度也。 【注释】 (1) 以事动民:以事件来发动民众。 (2) 权:判断,权衡。 (3) 和辑:即和睦。辑,和睦。 【译文】 说是民众知道“务”后,还不懂得“权”,这样以后就该考究“三度”来使之行动。什么是三度呢?回答是:上考察天时,下考察地利,中考察人和,这就是所谓三度。所以说:天时不祥,就会有水旱;地利不宜,就会有饥荒;人道不和,就会有祸患。这三者如若到来,都是执政不好招致的。所以说要审度时机来兴办大事,以兴办大事调动民众,通用民众发动国力,用一国调动天下。天下动员起来了,然后功业就可以有成就了。所以只有人民懂得权衡轻重,然后才举措得当;举措得当,人民才能和睦;人民和睦,则功业就建立起来了。所以说权衡轻重这一点,不可不考察。 |
||||
上一章:版法 | 下一章:宙合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