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圈轨道,下降

轨道  作者:萨曼莎·哈维

地球有很多循环系统:生长和分解、降雨和蒸发,大气循环推动了各大洲的气候变化,使地球生机勃勃。

这些知识你自然早已熟知,但只有在太空,你才能亲眼看到大气环流,这是内尔愿意整天观察的景象。她在成为宇航员之前是一名气象学家,对天气独具慧眼。地球如何拉动气流,赤道上的云如何因地球自转被向上、向东拉拽,赤道附近海洋蒸发的湿热空气被拖向高空,向极地方向流动,并慢慢冷却、下沉,向西沿一条曲线被拽回来。这种大气环流无休无止,永不停歇。尽管拖、拉、拽这些词能描述气流的力量,却无法表达它的优雅。它的……什吗?它的同步性/流动性/和谐性,没有一个词能完全达意。地球和天气并非相互独立,它们同属一个整体。地球就是气流,气流就是地球,就像一张面孔与它的表情一样无法分开。

那么,她现在看到了什么表情呢?这个台风又成长了九十分钟,它的胆子也同样长大了九十分钟,正在逼近陆地。人们通常说这是天发怒了,但从这里看不出来是愤怒,更像是主动挑衅,是力量和活力的展示,像极了哈卡舞[新西兰毛利人传统的战舞,通常在重要场合或比赛前表演,用来展示勇气、团结和力量。]中武士的脸:眼睛爆出,舌头往外吐。

她拍摄了台风的形成过程。简直不可思议,她目睹了信风形成时气流的曲线,它们沿着赤道向西流动,热气从海面向上升腾,云团形成了一条从海洋吸取燃料的巨大柱子;海洋越暖,风暴就越大。这些她全知道,只是她从未见过这样的动态场景。

彼得罗过来加入她时说:这个台风太猛了。他们一起目睹台风向菲律宾、越南和中国的台湾海岸慢慢逼近。它有个好像打孔打出来的台风眼,虹吸着水汽。围绕着台风眼,螺旋云团聚集盘旋,长达数百英里。

菲律宾看上去很脆弱,不堪一击,不是吗?彼得罗说。那些首当其冲的小块陆地就像会随时被台风吹走似的。

内尔点头同意说,我在那儿潜过几次水。

我度蜜月时去过菲律宾,他告诉她。我在图巴塔哈礁潜过水,一辈子从未见过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景观,那里多姿多态的形状、颜色和生物,我此前完全不敢想象。我在萨马尔岛潜过水,和一个渔夫成为好朋友,我和妻子跟他全家一起吃过晚餐。

内尔说,那里的人太好了,他们很热情,很开放。我在科隆湾的沉船,在梭鱼湖以及马拉帕斯库亚潜过水。有一天,我们黎明时分就出发,我们看到了蝠鲼和长尾鲨。这些鲨鱼长得像镰刀,像抛光的钢板一样滑溜,要不是它们略带忧虑的小脸,看起来完全像是人造的。它们游动时,水完全不起波澜……就好像它们完全没有移动。彼得罗说,我没见过长尾鲨,我见过一只鲸鲨,你见过吗?没有,但我看到了我特想看到的蛙鱼。彼得罗回应道,我也看到蛙鱼了。我的天,它可真是太美了,亮黄色的。我还看到了沙丁鱼群,他说。是的,内尔说,像只海怪在你身边轻轻滑过。彼得罗说,像一道光,一道从水中划过的光。一种深蓝色的光,内尔附和道。就是那种光、那种颜色、那些生物、珊瑚、声音,是所有这一切。彼得罗说:对,所有这一切。

令人惊讶的事情

想象力

杰基·奥纳西斯[指杰奎琳·李·鲍维尔·肯尼迪·奥纳西斯(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1929—1994),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夫人。]的死因(腹股沟的肿块)

恐龙

戴红色笔帽的蓝色笔

绿色的云朵

戴蝴蝶结领带的孩子

当千惠听到母亲死讯时,她立刻找到了她在轨道上的几个地球物品:一张母亲在她离家来这里之前给她的照片。照片中,她母亲站在离家不远的海滩上,她还很年轻,二十四岁,那时还没有千惠。她刚刚结婚,搬进一栋海边的房子。她妈妈穿着一件厚厚的羊毛大衣站在海滩上,然而当时是七月,天气肯定很热。照片的背面写着:1969年登月日。这是她父亲的字迹。她妈妈正皱着眉头望向天空,一只海鸥似乎在高速掠过。海鸥模糊不清,但妈妈很清晰、安静、瘦小。不知道她皱眉是因为鸟,还是因为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曾经在这片天空飞过。

••••••••

对于童年时期的千惠来说,这张照片有一种她既不理解,也无法置疑的力量。它的诱惑在于缺席的月亮、缺席的登陆及发生在别处的伟大纪念日。这种缺席具有某种神话色彩,登月日。她小时候以为,她妈妈从海滩上看到的一定是月亮上发生的事件,妈妈可以用肉眼看到。或者,她妈妈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这个事件。直到母亲在她执行这次任务前给她这张照片,她才想起从前的那些想法,并感到了这些想法的冲击力和过去的力量,以及过去如何悄无声息地创造了未来——因为回首往事,她确信正是这张照片引发了她首次对太空的遐想。

•••

现在,在照片的背面“1969年登月日”的后面,还写着:为了之后及所有即将到来的登月日。后面这句是她妈妈的字迹。当千惠读到这时,她不敢相信这是母亲写的,她很想知道妈妈是否事先知道了什么,比如她自己预感到的死亡,并想在走之前暗暗表白一番。这个想法让千惠感到茫然,她想念母亲,想念她的坚韧、直率、疏远。她认为母亲很独特,有多少人在原子弹爆炸时还躺在婴儿床里?不多。有多少人的母亲在那个可怕的八月因原子弹爆炸失去了生命?她母亲的生活恬静安逸,一点儿也不像千惠的生活。想想便知,海滩上的那张照片是母亲生活的完美体现,世界在她身边飞驰而过,影像模糊,而她却静止不动。尽管她和母亲的生活完全不同,千惠依旧把自己的勇气都归功于她母亲,包括她的韧性、皮肤的厚度,她对任何困难、痛苦或危险的准备以及她在困难和危险面前的勇气和泰然自若,全都归功于她母亲。她的试飞员大脑让她时刻想着飞行,连呼吸时,做梦时都想着飞行。在她与死亡进行竞技对抗时,她一直都在赢,这让她觉得自己天下无敌、百病不侵,她便是这样悄无声息、出人意料的鲁莽。

•••••••••••••••

她知道自己并非这样,并非无敌。在整个世界都在崩塌的时候,她只是穿越了一条裂缝,穿过了一条历史裂缝,得以存活。她姥爷在原子弹爆炸那一天感到不舒服,请了病假,留在家里照顾婴儿。她姥姥当天去了市场,连尸骨都没了。她姥爷在长崎军工厂工作,那里的人全都没了,遗体也找不到。那时候,经过了多年的战争,日本人的身体都不舒服,每个人都食不果腹,每个人都生病,不是感染霍乱、痢疾、疟疾,就是感染旧的病毒,他们身体无法得到医治——她姥爷已经病了一段时间,那是他是第一次请病假。为什么是那一天?如果他那天去上班,他就会没命。如果他没留在家里,家里的婴儿就不会和他一起留在家里;如果婴儿——即千惠的妈妈——那天被她妈妈带去了市场,她便会早夭,千惠也因此就不会出世。千惠的家庭就这样侥幸地从历史裂缝中逃过了一劫。

千惠的眼睛盯着这张照片,它曾挂在家里的墙上。她记得妈妈曾经指着照片对她说:小千惠啊,你看,那是我在人类登月那天拍的照片。可直到今天,她也不清楚登月日妈妈在海滩上看到了什么;她无法理解这个场景的一个奇异之处,即图像和题词的不协调。她仔细观察妈妈的脸,试图从她的皱眉中找到隐含的意义,但没找到。她对此的所有解读都是事后对真相的猜测。当千惠还是个孩子时,这张照片为什么会挂在墙上?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何启示?有何意义?是母亲对女儿说:现在向你展示的是生活的各种可能性。人类,包括你,可做的事没有止境。可是,她为什么要皱眉呢?为什么不在相片中展现这种可能性或希望?或许她是在说:看看那些去月球的男人吧。你看到或听说过他们中有女人吗?更甭提是否有非白人、非美国人的女人了。你注意到他们全都是猛男,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还有他们的火箭、推进器及有效载荷。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男人的游乐场,男人的实验室。不要跟他们竞争,因为跟他们竞争你会以失败告终,你会感到沮丧、自卑。为什么一定要参加一场你无法取胜的竞赛呢?为什么要设定自己失败呢?所以,我的女儿,你要知道你并不比任何人逊色。你要牢记在心,尽可能过一种不张扬,但有尊严的生活。这个你会为我做到吗?

•••

或许她是在说:我的孩子,看看这些登月的男人,人类做的事情太恐怖了,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的含义。我们了解人类开拓精神所带来的炫耀和荣光,我们了解原子裂变带来的奇迹,我们了解科技进步的后果。你姥姥最清楚了,她走在人行道时,听到了一声闻所未闻的巨响,看见一道既遥远又近在咫尺的闪光,这一切就发生在她身上,仿佛是发生在她的脑海里。她在一阵眩晕中想到的和看到的唯一的人,就是我。我是她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孩子,我就是最后出现在她脑海里的人。所以,我也想对你说,千惠,你是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孩子,你对人类踏足月球可能会赞叹不已,但你绝不能忘记,人类为这些荣耀付出了惨重代价。人类不知道何时会停止折腾,不知道何时会收手。所以,虽然我没明说,我的用意是,你要多加小心,你要保持警觉。

在她妈妈可能想表达的这些意思中,千惠看来完全选择了第一个,而且尽力走了下去,尽管那是最不成形、最不可信的一个。即使这可能并非母亲的本意,她还是接受了它,而且她现在来到了太空站。她认为母亲的意思是:看看那些登上月球的人,看看一个有欲望、信念和机会的人能取得什么成就。如果这是你想要的成就,你自己也完全有能力获得。他们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我说的“做到”,是指做到任何事情,任何事情。不要浪费生命,因为我,你的母亲,那天本来要和我母亲一起去市场的。如果那天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有一丁点儿和现在不同,我早已成为原子弹最年轻的受害者之一了。如果我死了,你就永远不会出生。可你的确出生了,还做到了现在这种程度,而那些男人在月球。所以,你看,你是胜券在握的一方,占据优势,也许,你可以过上一种受人尊敬的生活,甚至更进一步,对吧?对她母亲的无声请求,千惠默默地答道:我可以的,我明白了。

她在房间里傻傻地点着头,她不知道妈妈是否能够看到;但说到底,她根本就不了解母亲,这些想法都是她的想象,都是她心情的投射,可能都是错的。

上一章:第五圈... 下一章:第六圈轨道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