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伪游云梦擒韩信

汉高祖刘邦  作者:黄中业

汉高帝五年十二月,项羽兵败而自刎。汉王回师,至定陶时驰入齐王韩信壁垒,剥夺了韩信的兵权。正月,汉王更立韩信为楚王,称王于淮北,都于下邳。

韩信来到都城下邳,召见当年曾分给他饭食的那位在河边冲洗丝棉的老太婆,赐给她千金以相报答。还有下乡南昌亭长,只赐给百钱,说道:“您是个小人,施恩德有始无终。”同时召见那个使他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无赖,任命他为楚国中尉,并向自己的将相们说:“他是名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杀他没有名目,所以便忍受下来,才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项羽部下的名将钟离昧,家住在伊庐(今江苏灌云县东北),向来与韩信友好。项羽死后,钟离昧逃亡到韩信处藏身。汉高帝怨恨钟离昧,得知他在楚国,便诏令楚国逮捕钟离昧。韩信来到楚国就任楚王之初,巡行所属县邑,进出王府都派军队戒严。

汉高帝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询问各位将领应如何处置韩信。各位将领都说:“急速发兵坑杀这小子算了。”

高帝闻听后默然无语。又询问陈平,陈平却推辞说:“将领们都怎么说的?”高帝把将领们说过的话向陈平复述一遍。陈平问道:“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这件事还有别人知道吗?”

“没有。”高帝答。

“韩信本人知道吗?”

“不知道。”

“陛下的精兵比得过楚国吗?”

“不能超过。”

“陛下将领的用兵才能,有超得过韩信的吗?”

“没有比得上的。”

“如今陛下的兵不如楚国精良,而将领的才能又赶不上韩信,如果发兵攻打他,岂不是促使他起兵反抗,我私下为陛下这样做而感到危险”

“那该怎么办呢?”高帝急切地问。

“古代时天子到地方上巡视,往往要会见诸侯。南方有个云梦沼泽(今湖北江汉平原及周围地区),陛下只说是巡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是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闻知天子怀着和平愿望出游,势必会认为安然无事而到郊外迎接并拜见陛下,陛下可乘机将他擒拿,这事只需要一个大力士就可以了。”

汉高帝认为陈平说的很对,便派使者遍告各位诸侯:“我将南游云梦。”其实是想袭击韩信,而韩信对此却全然不知。

当汉高帝将要到达楚国时,韩信感到事情有些蹊跷。想起兵反叛,又考虑自己没有什么罪过;想要拜见皇上,又担心自己会被擒拿,一时拿不定主意。有人向韩信说:“如果杀了钟离昧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会欢喜,那就不会有什么祸患了。”

韩信果然去见钟离昧,同他商议这件事。钟离昧从韩信的言谈话语中,终于明白了他的来意,是想借自己的头去作为拜见皇帝的见面礼,只是不好意思明说罢了。这使钟离昧既感到意外,也很是气愤,说道:“汉王所以不敢攻取楚国,是因为我在您这里;如果想捉拿我去讨好汉王,那么,我今日死,您也会紧随着亡命了。”于是骂韩信道:“您不是厚道人。”于是自杀而死。

韩信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到陈县拜见汉高帝。汉高帝令武士将韩信捆绑起来,装在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被擒拿后说道:“果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经平定,我当然要遭到烹杀!”汉高帝说:“有人告发你谋反。”于是给韩信戴上刑具,装在车队后面的副车里,取道返回洛阳。

从陈县至洛阳,有好几天的路程。一路之上,韩信思前想后,后悔当初没有听武涉、蒯通的话,今天果真落得个如此可悲的下场。在副车中,这位曾指挥千军万马、战无不胜的帝国功臣,面对自己无辜地沦为皇帝的囚徒,不由得想起一年多前在齐国的一段往事。这段往事,《史记·淮阴侯列传》曾详加记载:

汉王四年十一月,韩信在齐国潍水大败楚将龙且与齐王田广的联军,龙且被杀,田广被虏,齐地全部被平定,汉王不得不立韩信为齐王。

项羽失去了龙且这位能征惯战的大将,十分恐惧,派盱台人武涉前往齐国劝说韩信。武涉向韩信说:

“天下人共同苦于秦朝的暴政,为时已经很久了,因而各路诸侯相互同心协力地反秦。如今秦已灭亡,按功劳的大小分割土地,封为王侯,以此来使士卒得以休息。如今汉王又兴兵东进,侵占他人分封到的土地,现在已经攻破三秦,率兵出关,收集诸侯的军队向东方进军,攻打楚国。汉王的意图是不吞并天下决不罢休。他的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竟达到如此地步!况且汉王这个人不能令人信赖:他曾多次落入项王的手掌之中,项王可怜他而给他留条活命;然而一旦逃脱后,他便立即违背盟约,再次攻击项王。汉王的不可信赖竟然如此,这都是您亲眼所见的事实。

“如今您虽然自以为与汉王的交情很深厚,竭尽全力为他统兵作战,但最终还是要免不了被他所擒拿的。您所以活到今天,是因为项王尚存的缘故,他不得不借用您的力量来对付项王。当今汉、项二王的成败,关键在于您:您向西依附,汉王就会取得胜利;向东依附,项王就会取得胜利。项王如果今天被灭亡,接着便会是擒拿您。您与项王有老交情,为什么不反叛汉王而与楚国讲和,从而三分天下而独立称王呢?现在放弃这个良机,决心投靠汉王来攻打楚国,作为一个有智谋的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韩信向武涉辞谢说:

“我事奉项王,官位不过是个郎中,职务不过是持戟的卫士,进言不被听用,谋策不被采纳,所以我才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大印,给予我数万人马,解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分出自己的食物给我吃,言听而计从,所以我才能达到今天这种地步。人家深深地亲近我,相信我,我背叛他会是不吉祥的。即或是一死,我也不能变心。望您代我感谢项王。”

武涉离去后,齐国有个名叫蒯通的能言善辩的智术之士,深知天下局势的关键在于韩信,想要用奇谋妙策来打动他,便以给人看相为名前来劝说韩信道:“我曾跟名师学习过给人看相的方法。”

“先生怎样给人看相?”韩信问。

“人的贵与贱在于骨法(即骨格、骨相),忧与喜在于气色,成与败在于决断,用这三个方面相互参照,可以说万无一失。”

“好。请先生为我看看相。”

“愿稍屏左右的人。”蒯通说。

“左右的人都退下去了。”韩信说。

蒯通见左右的人都已退下,便开口说道:“相看您的面,不过是封侯;相看您的背,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听蒯通说自己的相貌贵不可言,心中十分高兴,便急切地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蒯通见韩信急切地向自己询问,这才振振有词地转入正题说:

“天下刚刚发难反秦的时候,各路的英雄豪杰建号称王。一声呼唤,天下的志士云聚,像鱼鳞那样密集相从,如同火花迸发四射,狂风从八面聚起。当这个时候,忧患在于灭亡秦朝而已。如今楚汉相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暴骨于中原,不可胜数。楚人起兵于彭城,转战各地,乘胜追击,至于荥阳,乘着有利的形势,势如卷席,威名震动天下。然而,楚兵困于京(今荥阳东南)、索之间,迫近成皋以西的山地而受阻不能前进,至今已有三年了。汉王统率十万军队,抵距于巩、洛,以山河为险阻,一日之中交战多次,未能取得尺寸的成功,屡遭挫败而不能自救,兵败于荥阳,负伤于成皋,于是败走于宛、叶之间,这正是交战双方智勇俱困的形势。锐气受挫于关塞险要,粮食竭尽于内府之中,百姓疲惫至极,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所依靠。

“据我料想,这种形势,如不是天下的圣人贤者,便不能平息这天下的祸乱。当今两位君主的命运都悬在您的手里,您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我甘愿披肝沥胆,向您敬献愚计,担心的是您不能采用啊。如果真能听用我的计策,莫如使双方都不受到损害,使他们同时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这种形势下,谁也不敢首先动手。以你的贤能圣德,又拥有众多的甲兵,占据着齐地,迫使燕、赵二国服从自己,顺应着百姓的愿望,向西制止楚汉相争,为天下百姓请命,天下百姓必定闻风而奔走相告,群起响应,谁敢不听从!然后分割大国,削弱强国,用来分封诸侯。诸侯既已树立,天下服从而听命,归功德于齐国。据有齐国的故地,占有胶河、泗水,用恩德来安抚诸侯,对士人谦恭有礼,如此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朝拜于齐国了。我听说上天所赐予的,如果不取来受用,反而会遭到惩罚;时机到来了,如果不采取行动,反而会遭受祸殃。愿您能深思熟虑这一问题。”

韩信听罢蒯通的一番高论,对蒯通说:

“汉王待我很优厚,把他自己的车给我乘坐,把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将自己的食物给我享用。我听说:乘坐别人的车就要替人家承担患难,穿戴别人的衣服就要替人家分担忧虑,食用别人的饭食就要为人家的事业而死,难道可以为图谋私利而背弃道义吗?”

蒯通见韩信被汉王的小恩小惠所笼络,便进一步劝解说:

“您自以为要好好地对待汉王,想要建立万世不朽的功业,我私下以为这就错了。当常山王张耳、成安君陈余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彼此之间可谓生死之交。后来因为张(yǎn)、陈泽的事发生分歧,二人结下怨仇。常山王反叛项羽,捧着项婴的头逃跑,归附于汉王。汉王借给常山王兵力令他与韩信一道向东进攻,终于将成安君陈余杀死在流水之南,使陈余身首异处,被天下人所耻笑。这两个人当初是天下最要好的朋友,然而最终却彼此仇杀,这是什么缘故?祸患就在于贪欲多而人心难测啊。如今您一厢情愿地想要以忠信深交于汉王,但必定不能赶上张耳、陈余当初的交情深厚吧,而所涉及的事情和利害却要比张、陈泽大得多。所以,我以为您一定认为汉王不会危害于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危亡的越国得以保存下来,越王勾践因此而称霸于诸侯。功成名就之后,二人不是被杀而死,便是逃亡他乡。这就是所说的野兽既已被打尽,猎狗就要被烹食了。从交友来说,您与汉王比不上张耳与陈余;从忠信来说,您与汉王比不上大夫文种、范蠡对越王勾践的一片赤诚之心。这两个人的下场,足可以供您借鉴的了。愿您能深思熟虑这一问题。

“况且,我听说臣下的勇敢和谋略使君主感到震惊的,则自身危险;功劳冠于天下的,则无法进行封赏。请允许我谈一下大王的功绩和谋略:您东渡黄河,俘虏魏王,生擒夏说,率兵攻下井陉口要塞,诛杀成安君陈余,攻占赵国土地,威胁燕国,平定齐地,在潍水击溃楚国的二十万大军,东面杀死楚国大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报捷,这就是功劳之大,天下无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上;而谋略之高,当世没有第二个人能超出于您。如今您拥有令君主感到震惊的威势,持有无法对您进行封赏的功劳,归附于楚,楚人不敢相信;归附于汉,汉人感到震恐。您想要持有这样的威势与功劳到哪里去安身呢?您处于臣子的地位却拥有使君主震动的威势,名声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而感到危险啊。”

蒯通的这番议论,使韩信感到阵阵心寒,觉得一时无法明确向蒯通表态,便向蒯通辞谢说:“先生暂且不要再讲下去了,我将考虑这件事情。”

蒯通深知韩信在军事上英勇果断,才能盖世,但在人事上却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知道他很难在这个问题上下定决心。几天过后,蒯通又向韩信进言,敦促他当机立断,切莫错过良机。蒯通说:

“善于听取意见,可以得知事物的征兆;能够计谋思考,可以把握事物的时机。不善于听取意见和计谋思考而又能长久安然无事,那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善于听取意见而很少失误的人,难以用闲言碎语去惑乱他;善于计谋而不本末倒置的人,难以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心为他人做养马之类差事的人,就会失去取得君权的机会;留恋微薄俸禄的人,必然得不到卿相的职位。所以说智者在于能够决断,而犹豫不决则是事情的祸害。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尽心思,就会在大事上有所遗失。智慧足以洞察事物,但决定了又不敢果断地去实行,这就是百事的祸害根源。所以说,猛虎的犹豫不决,不如黄蜂、蝎子的敢于放刺;骏马的踯躅不前,不如劣马的慢步行走;勇士孟贲的犹豫不决,不如庸夫的必定要达到自己的目标。虽然有舜、禹那样的智慧,但是闭口不言,不如聋哑人的手势比画。以上都是说贵在采取行动。功业都是难于有成而易于失败,时机总是难于得到而易于失去。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愿您仔细地考虑这一问题。”

韩信虽然犹豫不决,但终归仍然是不忍心背叛汉王,又以为自己的功劳很大,汉王终究不会夺去他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为了日后免受祸患,便装疯做了巫师。

不久,韩信率大军参加了垓下会战。然而项羽一死,他便被剥夺兵权,并被迁徙为楚王。但是,这还未能使韩信觉悟,仍幻想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去面见皇帝,便会安然无事。直到成了囚徒,韩信才想起了武涉、蒯通在一年多前对他的劝告,然而此刻已是时过境迁、为时已晚了。

汉高帝回到洛阳,由于没有查出韩信谋反的有力证据,便赦免了他,封他为淮阴侯。

直到这时,韩信才知道汉王畏惧和厌恶自己的才能,便常常借口身体有病而不肯参加朝见和侍从。从此之后,韩信日夜怨恨,平时总是居于家中,闷闷不乐,以自己与周勃、灌婴等人并列于侯而感到羞耻。一日韩信路过樊将军家门,进去拜访樊哙。樊哙用跪拜的礼节迎来送往,口称“大王竟肯光临臣下的家门!”韩信对樊哙这句话很敏感,以为是在嘲讽他。出了樊哙的家门,韩信自言自语地苦笑道:“我一生竟与樊哙这等人处于同等地位!”

在都城,汉高帝曾同韩信闲谈各位将领才能的高低,认为各有短长。高帝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作战?”

“陛下不过能带十万。”韩信答。

“那你呢?”高帝问。

“我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啊!”

“多多益善,为什么还被我擒拿?”高帝笑着问。

“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韩信被陛下擒拿的缘故。况且,陛下的才能是上天所赐予,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在京城居住期间,韩信曾受命与张良一道序次各家兵书。然而,韩信最终还是难逃被诛杀的命运。

上一章:七 下一章:九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