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每一个当下

好好告别  作者:凯瑟琳·曼尼克斯

结束陪同他人迎接死亡的旅程之前,让我们停下脚步,看看姑息治疗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悖论。寻求病房或社区姑息治疗团队的支持时,工作人员经常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总是来看我们最可爱的患者?你们怎么能让那些最善良的人接受你们的照顾?”好像的确如此。看看安宁疗护住院病房、日间护理、医院或者社区姑息治疗团队的患者名单,我们意识到这些患者都是卓越的人。我们是在透过玫瑰色的眼镜看世界吗?还是说,那些意识到生命即将终结的人真有什么特殊之处?

我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个现象。事实上,我们有幸在其生命最后阶段与之相遇的那些人确实非同寻常。他们勇敢地忍受各种症状。随着死亡的临近,他们调整希望,从逃避死亡到拥抱每一个日子。他们放下为未来做计划、为未来担心的顾虑,专心享受当下。在最后一次接受广播访谈时,濒临死亡的剧作家丹尼斯·波特(Dennis Potter)雄辩地表达了这一点。当时他在欣赏窗外的梅花,他这样形容对寻常事物的新发现,说它们是“最白、最茂密、开得最繁盛的花”。

这些人把世界的中心从自我转向他人。他们一心一意地爱所爱之人,同时也把这种爱传递给周围所有人,包括他们在医院或临终安养院的病友,以及我们这些照顾他们的人。他们能注意到护士很疲惫,能记得清洁工的女儿在参加考试需要得到照顾,所以他们对自己受到的关心表达感激。我们都沐浴在他们散发的慈悲之光中。

这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样的改造催化剂把一个脾气暴躁的退休煤矿工人或者曾经古板的教授,变得如此具有人性美?这一变化并没有消除他们的小缺点,但在某种程度上,它磨平了他们个性中最尖锐的棱角,因此我们不周的照顾和陪伴不太可能引发他们的暴脾气,或者点燃他们心中残存的怒火。他们在无形中变得更宽容、慷慨,但往往意识不到这个过程。他们只是发觉身边的人比以前更善良、温和,对缺点也更包容。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们自己性格的一个优点,只是觉得周围人比他们以前认为的更好。

关于实现自我成长,从现代实验性的幸福心理学,到那些伟大的学说,以及孔子和斯多葛派哲学家们的无神论智慧,人类的传统智慧已经讲得很多了。这些理论认为人类生命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确立我们的身份,拥有一双过好成人生活的“安全之手”。人生的这个阶段必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都关于“我”。我在干什么?我代表什么?我有哪些天赋和才能?我有哪些优势和能力?世界认可我的能力吗?我们也许会对自我进行一定程度的审视,辨别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但那只是为了确保把它们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和评判。因此,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我们每个人都会确定自己是谁。

人生的第二阶段是实现超越,迈向智慧境界。对许多人来说,这只能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才能形成。然而,有些人的转变可能来得比较早,那通常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巨大的损失和深刻的痛苦,就像我们的患者知道自己患上不治之症的那一刻;知道死亡即将来临,这意味着他们所熟悉和珍视的一切即将结束。每一种传统智慧都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这一转变过程,它们共同的核心“黄金法则”是形成对他人的同情。焦点从“我”转向“所有人与事”,包括对自己的仁慈,像那些实现了超越、处于人生第二阶段的人以慈爱的方式宽恕他人的错误一样,具备认识和原谅自身错误的能力。

我在书中谈到的那些临死之人,即人生达到了这个新阶段的人。他们富有同情心和智慧,忽视甚至拥抱别人的缺点,享受每一个当下的“存在”感。

这种世界观的转变是一种精神上的转变,无论是否成为有神论者。这种转变促使人回顾自己的生活,认识到他们可能曾经给他人造成过伤害,并为之反思,思考如何弥补过错。在临死之人最后的遗言中,出现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对不起,请原谅我”。从这句话中,他们对自己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自责表露无遗,他们希望能收回当时的言行,对他人的缺点也抱有更大的耐心。

同情心也使人以一种不那么主观的方式,审视自身受到的伤害,因此第二句最常见的遗言是“不要担心,我已经原谅你了。不愉快的过去不应再横亘在我们之间”。这句话很有力量。有时候,垂死的人会重寻那些与他们疏远了的人,重新搭建友谊的桥梁。时间、距离或死亡可能会妨碍这个愿望的实现,但宽恕的决定仍然可以让人从伤害中解脱出来。

他人是与“我”一样值得敬畏、同样珍贵的人,对他人的这种悲悯之心促使人们深深地感激身边的事物。对于最微小的善意,对于那些表达支持的陈词滥调背后的善意,濒死的人都心存感激。他们感激每一刻的经历,比方说丹尼斯·波特那“最繁盛的花朵”。对他人表达感激是另一种最后的遗言。这时,“谢谢”表达的是一种衷心的谢意,而不仅仅出于礼貌。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条遗言是“我爱你”。这句话表达的是对所爱之人的全部感谢。真正的同情是承认却忽略被爱之人和彼此关系的不完美,只欣赏彼此的爱。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最为深刻,这种爱甚至会涌向每天遇到的陌生人和工作人员。在姑息治疗中,我们照顾的患者已经达到了无意识散发爱意的人生阶段。

所以,这些人在任何病房都是最受欢迎的人。当然,人们因此觉得“好人命不长”。这些人像我们一样,都只是普通人,但他们处于人生旅途的一个特殊阶段,我们所有人都受益于他们的同情心。大体而言,他们都不是“圣人”。面对自己的命运,他们仍然有极度悲伤、恐惧或者愤怒的时候,但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可以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们专注于活在当下,怀着感激和宽恕的心情回顾过去,专注于真正重要的简单事物。

这就像看着一朵玫瑰花完美绽放。最辉煌的时刻,也是花瓣绽放至极、行将凋落、华彩化入风中之时。

---------------------------

停下来思考一下

生命的局限

我们探索了很多想法,现在终于抵达这个境地。这是一些真正伟大的思想。证据表明,到达人生终点时,我们对过往经历既有满意,也有遗憾——现在是调整二者平衡的时候了。人生的每一刻就是我们活着的“当下”。那么,即便我们还没有到面对死亡的这一刻,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调整这种平衡,让自己感到满意,远离遗憾呢?

在你的生活中,指导你做出决定的价值观是什么?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自己的期许?你评价自己时,会像评价别人那样抱有善意吗?为了让你的生活方式与你的价值观和信仰更加匹配,你想做出什么改变吗?你采取的第一个措施是什么?

构思临终遗言时,你想感谢谁?为什么感谢?有没有办法让他们知道你的感激之情?你可以写封信吗?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对着风大声说出来?把你对某个人的感激直接告诉他?

宽恕呢?你想寻求谁的宽恕?为什么?你想向某人道歉吗,还是向自己?你可以怎样表达你的遗憾?也许是时候联系某个人,试着与之和解了。也许由于某种原因,你们再也没有和解的机会。如果是这样,你可以设法弥补你的过错吗?如果这么做让你感到担心,你可以考虑找个咨询师谈谈。

也许你是被冒犯的一方,那么你有想要原谅的人吗?你想和某个人确认,过去的争吵或者误解所导致的怨恨已经烟消云散了吗?你怎么告诉他们?有没有共同的朋友可以带话?可以打电话或者写信吗?可以见个面,或者进行视频聊天吗?还是说,你已决定原谅,让伤痛过去,继续朝前看,就够了?

还有心中那些需要表达出来的爱。当然,你可以在遗嘱里留下信件、卡片和实物。但是,在你活着的时候亲口说出来或者写下来,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知道你的爱,意义会更加深远。对于孩子和孙子,你可以在照片上写几句话,让他们看到你多年来收藏的那些记载岁月的图画和信件,以此分享你最快乐的回忆。为他们未来将经历的重大场合写下信件:毕业、就业、结婚、特殊的生日,同时告诉他们,你多么爱他们,多么珍惜他们。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着手行动,并为此纠结,请参阅本书最后的书信模板。你可以复印下来,也可以在信纸上把模板抄下来。

人的一生都是在致力于让生命圆满结束。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我们应该对此给予关心,并花些时间去做这件事。

上一章:生命的... 下一章:结语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