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问题·女性主义

活过,爱过,写过  作者:李银河

我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婚姻家庭、性别和性。在性别研究领域,我写了好几本书,有的是资料汇编类,有的是经验调查类,有的是理论综述类。《女性主义》一书属于理论综述类图书,出版后被用作教材。这本书后来数次再版,还得了全国妇联妇女研究类的图书奖。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女性主义思想泰斗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男权制思想认为,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而女性主义却认为,这一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

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文化当中,男性也受压迫,但是他们是由于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成员而受压迫,而不是由于是男性而受压迫。女性则不同,除了因为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等原因之外,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由男性铸造的社会将女性视为低下的:她只能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这一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向统治集团挑战的革命,但是只有女性主义是向男权制本身挑战的。

书中回顾了如火如荼的女性主义运动。两个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女性主义运动的高潮。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发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是在二十世纪的六十至七十年代。

什么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目标?最简单的定义是:女性主义运动是向传统劳动分工方式的挑战。原有的劳动分工让男性得以控制所有的公共领域——工作、运动、战争、政府,同时使女性成为家庭中没有报酬的奴工,承担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女性要求享有人的完整权利,向男性(所有男人为一个族群)和女性(所有女人为另一族群)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挑战,向所有造成女性无自主性、附属性和屈居次要地位的权力结构、法律和习俗挑战。

书中还综合比较了女性主义的各个流派。一般人一提到女性主义就以为它是铁板一块的,其实女性主义阵营中流派繁多,主张各异,最流行的是所谓“三大家”(big three)的概括方法,即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女性主义。除了公认的三大家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女性主义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由于这一新流派观点新颖,影响很大,所以在书中单列一节加以介绍。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不属于这四大流派的女性主义小流派、小分支。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过去几十年间女性主义流派的大量分化与重新组合,已经使过去四大家的区分变得不再清晰可辨,目前,女性主义的理论呈现出一派多元的格局。总的来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激进女性主义为主;七十年代以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为主;八十年代是全面保守回潮;九十年代是女性主义三大家(激进、自由、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综合;新世纪则是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

这本书论及的女性主义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化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女性主义与黑人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以及其他女性主义流派。

在男女平权运动中,女性主义内部由于思想倾向不同、政治主张不同,产生了大量的论争,有时,论争竟能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但是无论观点多么天差地别,大家都有一个最大公约数,或说共同目标,那就是争取男女平等。

在西方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以来,女性主义开始向所有现存的范畴提出了全面的质疑,这些领域包括知识基础、价值体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方法论、组织结构、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当代女性运动也有很多新的关注点,如两性的平等待遇与特殊待遇问题、对女性的保护性立法问题、工业造成的健康灾害问题、离婚问题、孩子的监护权问题、性与色情品问题、暴力问题等。女性主义理论进入了一个又一个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人从女性主义角度来提出和分析问题,这些问题既反映出女性状况的最新发展和最新关注点,又预示了女性运动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

女性主义内部也充满了各种论争,主要有关于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论争;关于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关于性问题的论争;关于淫秽色情品问题的论争;关于卖淫问题的论争;关于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论争;等等。

在女性主义运动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与女性主义有关的运动和思想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男性运动、后女性主义和新女性主义。男性运动可以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支持女性运动的,另一类是反对女性运动的。这本书对女性主义之后的各种运动和流派重点介绍了以下四种:进步男性运动;保守男性运动;后女性主义;新女性主义。中国的女性主义在全世界女性主义思想阵营中大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新女性主义。它的基本目标是争取男女平等的最终实现。

女性主义的短期目标就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中比较差的女性参政问题;行政管理人员中女性偏少的问题;女童失学问题;大学女生比例偏低问题;女性就业机会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所反映出来的流产女婴、杀害女婴、遗弃女婴问题;女童营养较差的问题;婚后男居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男性不分担家务劳动和女性工作家务双重负担的问题;社会观念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各类传媒中男权制思想残余的问题,等等。

女性主义的长期目标包括从争取两性的和谐发展,到性别界限的模糊化,最终使性别作为一个社会分层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使所有的个人都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从而不仅实现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而且实现所有个人在地位上的完全平等。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个性的差异,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感到任何一点儿压抑。

2006年我出版了一本题为《性别问题》的书,基于一个小样本的调查,涉及男女平等问题的各个方面。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性的问题》的姊妹篇。对于不熟悉性别与性这两个研究领域的人们来说,由于这两个研究领域有交叉(例如,对女性的性活动的研究就既涉及性别领域,也涉及性领域;对卖淫问题的研究也涉及这两个研究领域),很多人容易将这两个研究领域混为一谈。其实,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象、范畴和关注点绝大部分是相互独立而并不重叠的,不可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两个领域虽然有重叠,但是基本上还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性领域主要涉及人类的性活动,它的常态、异态、形式、内容、观念、文化;性别领域则涉及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社会生活、文化中的状况,最关注的是两性不平等的表现,最主要的目标是争取男女平等。

在这项调查结束的时候,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论:虽然中国社会在男女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各个方面仍处于弱势。相比之下,有些方面已经比较平等,例如工作和收入;有些方面则差一些,如参政和管理。在家庭暴力、与性有关的领域,男权制的余毒还非常严重。尽管在立法和政策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是属于比较先进的,但是习俗与观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女性的压迫与禁制还是不容忽视的。在当今世界,虽然各国风俗与观念各不相同,但是许多文化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规范都有相似之处。例如,把女性概括为温柔的、弱小的、驯顺的;要求女性安于次要的地位;要求女性顺从于男性;要求女性为男性的利益奉献牺牲自己;要求女性依赖于男性,等等。

为了证明女人不如男人,那些反对男女平等的人从宗教、神学中引经据典,并且从科学,诸如生理学、心理学中寻找根据。就连在人们心目中开明、进步的西方社会也不能免俗。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对女性有两个重大的负面评价。第一个是将她列为万恶之首:人类最初的堕落是因为夏娃偷吃禁果所致,她是使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对女性的第二个负面评价就是:她是男人的附庸,她的存在的最初理由就是给男人做伴的——上帝之所以造女人,仅仅是因为那个男人“独居不好”。就像《圣经》上说女人是上帝用男人的一条肋骨做成的那样,很多人还持有男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而女人只是男人的变异与正态的偏离的观点。例如,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都曾表达过“女人是不完整的男人”的思想。

传统中国文化的性别理念同西方文化不同。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中国文化视两性的分别为自然的,也能够自然地接受和承认女性及与女性有关的一切。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女人从未像男人那样自然地、容易地被世界所接受,或者说,被认为是平等的、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女性一方面被降低为男人附庸;另一方面又被抬高为虚假的理想人物。其次,东西两种文化在性别问题上的差异表现在:中国文化讲究的是阴阳调和,不仅反对阴盛阳衰,也要反对阳盛阴衰,因而其理想状态不是阳压倒阴、阳灭掉阴,也不是阴压倒阳、阴灭掉阳;而西方文化中却有强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的意味,因此会有厌女症、仇男症一类的情绪和倾向。在中国文化中少有这种倾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国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低于男人的。这从“三纲五常”(其中“夫为妻纲”)“三从四德”(其中“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以及男子休妻的“七出”之条(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阳还是比阴优越一些;即使柔弱能够胜刚强,柔、弱、暗、下毕竟是卑微的,刚、强、明、上则是尊贵的。二者虽然被认为是应当相互和谐的,但还是有尊卑上下之分。所以,中国文化中的性别理念同其他文化中的性别理念虽有文化上的差别,但是并没有完全脱离男权的藩篱。中国女性要争取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2011年,我又出版了另一本性别研究的专著:《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这本书是我退休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专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社会学调查。调查地点选在河北山东交界处的一个小小村庄。选这个村完全是因为我的关门弟子王水是这个村庄中土生土长的女孩。

王水这个学生很有特色,最早结识她是因为她是《王小波全集》的责编。这个学生完全是一个工作狂,而且自己还写小说。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别的学生一般有一两篇出版物就很不错了,可是王水抱来了她写的、译的和编辑的八九本书,给所有的考官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女孩最不同寻常的是朴实至极,在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她一反别的农村孩子会尽量回避自己出身的做法,告诉我,她每到农忙而手头能抽出空闲的时候,就会回到村里帮助父母干农活。她现在已经是一位年薪几十万的成功白领,是全村人教育孩子全都要提起的榜样,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有这样一位卧底线人,我的调查资料的真实性是万无一失的。

王水帮我在村中访问了一百位妇女,笔记记了厚厚一大本。在调查过程中,如果有人出于某种原因没说实话,旁边围观的姐们儿会马上“揭发”:哎,这点你可没说真话。像这样调查出来的东西可信度是相当不错的,而这正是社会调查最难解决和最易遭人诟病的一个问题:这种自述式的资料,其中与事实相符的程度究竟如何。在自述型调查中,人们出于迎合调查意图、遵从社会评价标准、掩护个人隐私等原因不说实话,这是此类调查所得资料的真实性的最大陷阱。而这项调查,因为王水的缘故,所获资料应当说是比较贴近真实情况的。为此,我必须向这位学生表达衷心的感谢。

多数的调查结果都是看上去很寻常的,平淡无奇。这是社会学调查的一个特点:它关注的是常态,而不是关注特例或者戏剧性事件。但是,即使如此,这项调查还是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发现,比如,在村里有一个习俗:妇女在来客时不可上桌吃饭,这在男女平等大潮势不可挡的当代中国,是非常扎眼的一个习俗,它反映出来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的韵味是相当丰富的。真希望像这样的发现能够多一些,可惜多数情况还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常态,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我是这么不喜欢常态,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做社会学研究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这也许是我学术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性少数派研究的一个原因,例如同性恋和虐恋。这些事才能真正引起我的好奇心。而正像福柯所说,好奇心是他搞研究的一个动机。这也是我退休后去写小说的一个原因:我的心最终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受不了枯燥。我最终不得不遵从我的内心,就像乔布斯所说的那样。

活过,爱过,写过
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著作

在女性研究中,除了经验调查,我还做了一些资料性的工作,比如《女性权力的崛起》,就是一本资料集锦性质的书。我把当时我所能找到的女性研究方面的各种资料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做了一个综述。书的这种写法在我来说是不常见的——我比较喜欢就一个专题做经验研究。这本书可以作为女性研究的入门书,省却了读者自己去广泛阅读和查找与妇女问题有关的研究资料的麻烦。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是了解与妇女有关的各种经验研究数据和理论论争的一个捷径。

上一章:感情与... 下一章:性的问...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