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客到小说
随笔·自媒体

活过,爱过,写过  作者:李银河

从2005年起,我开始接触博客,后来是微博,参与了网上与人的对话、交流和发表言论的活动。

在2005年,新浪工作人员找到我,说现在有一种东西,叫博客,你可以开博客吗?我说,我不会弄啊。他们说,很简单,我们已经给你设计好了,你直接点开写就行了。于是,我就开始写了。从那时开始到2015年,一下子就写了十年。十年间,我写了不知多少篇博客,大约一周两篇吧。在2013年,我把这些博客筛拣了一下,编成三本书,一本叫《我的生命哲学》,大都是我的日记式的人生感悟;另一本叫《我的社会观察》,主要是涉及我的研究领域的杂文时评,由于其中有些内容有点儿敏感,在审查过程中受了些磨难;第三本叫《我的心灵阅读》,是我从二十岁读世界文学名著的读书笔记开始,一直写到后来我喜欢的书以及电影。这三本书全都进了当年图书的排行榜前十。

博客对于我意义重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我的言论自由权利的实现。过去,虽然也大体能想写什么写什么,但是要发表,要让读者看到,必须通过审查,无论是发表在报纸杂志等纸媒上的言论,还是作为书籍出版的文字,都是经过编辑和审查者之手的。而博客文章却不必如此,写完就发,不必经过别人的删改或审查,有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当然,偶尔文章会被删去,比如涉及了过于敏感的话题。好在我喜欢的话题绝大多数不敏感。网管还有一种有趣做法:话题不敏感他们会推荐到首页,这样读者就可以上万,甚至几十万;话题有点儿敏感但是没到必须删除的程度,他们就不推荐,但是读者还是可以见到。

其次,它给我提供了一个自说自话的机会。蒙田有一次说:“如果我有信心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我就会不顾一切,彻底地自说自话。”他是一位大师级的思想家,为什么他真正想做的事是自说自话,而且还要“有信心”才能这样做,要“不顾一切”才能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他生活的年代,没有互联网,一个人如果想让自己的文字跟读者见面,只有写书一途,而如果人只是自说自话,那书恐怕卖不出去,也就无缘跟读者见面。尤其人要靠稿费生存的话,就更加不能随心所欲地自说自话,至少要考虑写什么才能出版或发表。有次听到梁文道说,为什么香港的纯文学作家都改了行?因为最好的文学书也只能卖出五百本。现在好了,我无论写什么都能有读者。我的一篇小说能有几十万人读,这难道不令人欢欣鼓舞吗?我应当可以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怎么写了。这是博客给我带来的机会。

此外,博客改变了我的写作。不为发表的写作成了一种彻底的自说自话,使我的写作越来越带有一种内心独白的色彩,它变得更加沉思,更加沉静,没有杂念,没有杂音,没有杂质,大睁双眼直视人世,直视宇宙,直视存在,直视自己的内心。它使我的心境更加纯净,只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把它随手写下来,别的什么也不想。我每天凌晨即起,打开电脑,写下最先来到心中的思绪。因为正在尝试格言式写作,一般早饭前已经写了三段格言。我不敢说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但是在写作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内心无与伦比的愉悦,这一点儿是肯定的。

除了写博客,我还在网上参与了一些活动,比如举办沙龙,连线答网友问,或者由网站将网友的问题汇集起来,一一作答。《你如此需要安慰——关于爱的对话》就是一本我与网友在网络上的对话录,对话对象主要是女同性恋者。她们的故事十分感人,她们的爱情十分真挚,但她们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会感受到许多的压抑和困惑。因此,对话涉及她们的生活故事,涉及她们的痛苦和快乐、焦虑和渴望。书籍出版后虽然并不特别畅销,但却是长销书,我甚至发现了不止一个盗版版本,而盗版书商都是眼睛忒毒的人,不好卖的书他们是不会去盗的。我倒不是夸他们,我恨他们还来不及。记得当年我和小波那本写同性恋的《他们的世界》也有很多盗版书,我们为此到有关部门投诉,结果是不了了之。我的虐恋中短篇小说集《黑骑士的王国》也有了盗版。目前我对盗版书基本上束手无策,就把它当作一本书是否畅销的标志吧。

后来,博客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取代。到2019年底,我的微博粉丝已经积累到287万多人,较晚开通的微信公众号粉丝也达到约40万人。我很少看评论,因为太多了,实在没有时间看。但是偶尔有一篇自己的得意之作,我会在发表之后看看阅读量。眼看阅读量一万一万地增加,心中幻化出人们正在阅读我的文字、聆听我的心声的图景,不免有点儿感动,甚至震撼。感叹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叹自媒体势不可当的传播速度,这是几十年前人们绝对无法想象的事情。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影视节目审查规则,其中将同性恋题材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视为淫秽,心中十分悲愤,于是写了一篇辨析的文章,讲了一下为何不应将同性恋题材视同淫秽的道理:描写异性恋的文学艺术划分为一般出版物和淫秽出版物两种,描写同性恋的文学艺术怎么就能不做如此划分而一概视为淫秽呢?目前世界上有那么多描绘同性情感生活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其中有些优异作品已经进入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成为经典。例如,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斩获奥斯卡奖,“断背山”一词竟成为指称同性恋情的流行语。此外,还有大量作品虽然不是以同性恋为主题,但是会出现同性恋人物、情节、故事,怎么能将其一概视为淫秽呢?文章发表之后,阅读量达到六千万之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人们对这一审查标准的焦虑程度,以及社会对同性恋这一特殊性倾向的关切程度。

在写微博、发微信公号之外,我还做了大量音频、视频节目,网络直播节目,主要涉及的都是我研究领域的话题——婚姻家庭、性别与性。其中有的还结集出版,例如为喜马拉雅做的音频节目就整理结集为一本书——《李银河说爱情》。

不像物理化学,非专业人士根本不会涉足,也无特别兴趣,而我的研究领域涉及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有大量的问题纷至沓来,我有时也会花点儿时间与读者互动。在我的微信公号上,专门设有“银河心事墙”栏目,读者遇到问题会到那里诉说、提问,我会选择其中一些有意思的、有点儿普遍意义的问题加以解答。有文字答疑,也有语音答疑。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人们似乎对语音答疑反应更加热烈,我猜一定是当你听到某个人的声音时,应当比仅仅看到他的文字感觉更加亲切,好像他真的来到你的身边,你亲耳听到了他在说话,不像看文字还要经过一个转换的过程。

最近,我想把答问录整理出书,简单地搜集、梳理了一下,竟然已经累积了近十万字,还不包括那些语音的答问。内容涉及爱情、恋爱与交友、婚姻、伴侣性关系、性欲、自慰、婚前性关系、性倾向、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虐恋、耽美现象、出轨、多边亲密关系、性侵、乱伦、亲子关系、年龄规范、生育、性别平等以及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可以展示我的答问录的大致样貌:

关于爱情

问:银河老师好,记得您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爱情并非一种本能,犹如婚姻一样,属于一种社会文化“建构”“塑造”的结果,而并非天然的存在。那么,为什么人类社会形成、创造出“爱情”这种现象?它的存在意义、目的又是什么?它又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考虑到无数的艺术作品,诗歌、电影、小说都围绕这个主题演绎,想到无数人一生中最唯美、诗意的经历是它,而人们内心深处酝酿的那一股狂热的迷恋、激情源于文化层面的心理“塑造”,觉得很有趣。)

答:这一观点是尼采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对于古代人和未来的人,爱情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基督教对人类性欲采取一种压抑的态度,才把人的性欲变成了爱情,就像把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变成了美女一样。社会学有种理论,认为现代人所说的浪漫爱情出现于十三世纪,当时欧洲实行长子继承制,那些幼子没有头衔没有财产,就骑着马浪迹天涯,走到一个城堡,看到贵妇人在窗帘后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于是大唱情歌,倾诉衷肠,成就了一种叫作激情之爱的情愫。在古代中国,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们就很少见到这种激情之爱。现实生活中,这种浪漫的激情之爱还是能够见到的,它往往发生于社会地位及各种所谓条件相差悬殊的个体之间,因为在世俗眼中他们是不相匹配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最容易激发浪漫的激情之爱。

问:您与王小波的爱情羡煞旁人,被一个人这样爱过是什么样的感觉?您觉得这样的爱情是命运的安排还是需要努力去获得?另外,经历过这样有深度的爱,还可以敞开心扉接纳另外一个人吗?

答:被一个人这样爱过,当然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感觉。这一经历既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叫作王小波的人,他正好是这样一个人,而我恰好碰到了他,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必然的因素是我们各自对这一爱情的准备,这准备包括三观的一致,俩人全都喜欢的书,思想性格的投契,浪漫气质和内心的吸引。灵魂的投契使得外在的一切变得无足轻重,比如相貌、身材、社会地位之类的肉身和世俗的因素。当然,还有就是他对我发生了激情之爱,而这种浪漫的激情之爱在世俗生活中并不常见,它的诗意非常有魅力,能扫除两人关系中的一切障碍。经历过这样的爱,的确有点儿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能让我再次接纳一个人的唯一原因是另一次激情之爱。如果只是一般的好感或者一般的搭帮过日子就绝无可能。

关于婚姻

问:作为一名大龄“剩男”,最近常关注一些探讨婚恋、情感话题的公号。从大量案例来看,渐渐形成一种印象:婚恋中的问题多数是男方要“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女方要“食东家,宿西家”。男女双方的诉求都是两面的,想向您请教一下,现实中幸福的婚姻缘何统一协调男女双方的这四种需求,而不幸的婚姻又是怎样从这些矛盾的需求中衍生出夫妻冲突的呢?如果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探讨价值,您如何看待这个需求四元模型在夫妻互动关系中的地位与意义呢?

答:你的意思是男人希望妻子是个贤妻良母,但是还要有个漂亮的二奶、小三来解决性欲问题;女人希望丈夫提供生活保障,但是还要有个情夫解决性欲问题。你把它叫做“四种需求”。幸福的婚姻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恰巧妻子又贤惠又漂亮,丈夫又有钱又懂爱;不幸的婚姻之所以不幸,是因为妻子或者不贤惠或者不漂亮,丈夫或者没有钱或者不懂爱。这四个元素在婚姻中的意义和地位在我看来就是:全都有是最好的,全都没有是最不好的,其他情况居中。

关于自慰

问:手淫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作为一种不会影响他人的自体性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都被社会主流思想排斥?难道仅仅是因为人类不愿意浪费生殖细胞的本能吗?还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的性生活会被逐渐压缩或变质吗?

答:中西方对自慰都有过非常多负面的看法,直到现代性学关于自慰无害的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才扭转了这个局面。认为自慰有害的理由有很多种:以生育为性的唯一正当理由(自慰无法导致生育);夫妻双方的性应当仅仅属于对方(自慰似乎是一种背叛);节制性欲(自慰是纵欲的表现)等等。而性学研究表明,自慰并不会导致对身体的任何生理伤害。不知道您所说的性生活压缩变质具体指什么,是指自慰和虚拟性爱吗?人类未来的性活动中,可能会增加工具和虚拟成分,但应当是一种更多元的性方式,不必给予压缩变质这样的否定性评价。

关于婚前性行为

问:我现在读大一,十七岁。男朋友二十二岁了,他一直很想要,但是我还这么小,可以给他吗?

答:给你一个国人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的数据做参考:18.3岁。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自己做出适合你的选择。有种观点说:童贞是一个女孩能送给婆家的最好礼物。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我觉得一个女人是一个有独立意志和自由权利的人,她如果答应跟一个男人结婚,她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礼物,而不能说她的童贞才是礼物。

关于性倾向

问:我是女性。不知道什么原因近几年十分喜欢和关注LGBTQIA【作者注:LGBTQIA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男同性恋者(gay)、双性恋者(bisexual)、跨性别者(transgender)、酷儿(queer)、男女同体(intersex)、无性(asexual)的缩写】相关话题的影视作品,看过七十多套电视剧,一百八十多部电影,其中还特别喜欢和“出柜”有关的剧情,我认为他(她)们非常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每次看都会觉得特别感动,也很希望有机会能做些帮助他(她)们的事,但我有什么可以做的吗?我一直认为我是不恐同的人,但当一个我平时能有说有笑的Les突然搭我肩膀我有想逃离的感觉,我不太喜欢她这样做(这种感觉在异性搭我肩膀时也会有),我这样算是恐同吗?另外,在我看LGBTQIA相关话题的影视作品时,只有B我不太能理解,但泛性恋和异性的、同性的多边恋我能都理解,我会是恐双吗?不管是恐同或恐双我都不想这样,有什么办法吗?眼见我快二十九岁了还没拍过拖,也不清楚自己的性倾向,会不会是太关注LGBTQIA相关话题而有影响呢?平时我会看异性恋、男同性恋、两个异性或两个男性的跨性恋的色情片自慰……老师你会觉得我是什么性倾向?谢谢老师。

答:应当区分对性少数族群的恐惧歧视态度和不愿意接受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接触这两件事。前者才是恐同,后者则是一般人的正常反应。你的性倾向看去尚未确定。我看到一个调查统计数据,在英国,同性恋占4%;双性恋4%;还有1%的人属于“未分化”,你的情况或许属于这1%。解决的办法就是慢慢摸索,细细体味,去发现自己真正的性倾向。

关于虐恋

问:我看过您写的《虐恋亚文化》,让我对自身多了一些认识,实际上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因为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我喜欢SM(虐恋),当然当时不知道这叫SM,现在我很困惑如何和自己的伴侣说出自己这样的癖好?应该说吗?

答:我觉得应该告诉伴侣,因为你如果内心喜欢却因为害羞而压抑下去,你就不会真正快乐。而两人在一起生活,快乐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在其次。你告诉对方之后,他也不一定就不会喜欢,因为根据统计数据,人口中有一半人有过虐恋类性幻想,你的伴侣很可能落在这一半人当中,你不会那么倒霉他正好属于那另外一半吧。万一他真的不喜欢,你还可以诱导他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视频,把他掰弯。

关于生育

问:我和老公在生孩子是否是女性责任上无法达成共识。我不想生且不喜欢小孩子,他默认天下女人都是要结婚的,过了三十没结婚的女性人生都很痛苦,子宫长在女人身上,所以生孩子是女性的责任,因此所有女人都要生孩子。多次沟通未果,并拒绝我给他贴“直男癌”的标签,说这是人身攻击。我该何去何从?

答:你的想法证实了波伏娃的说法——母性并不一定是每位女性都拥有的。你提到的那种论点(由于女人有子宫,生育就是她的责任,女人不结婚不生育都是痛苦的,不可能是快乐的)是错误的,它的打击面太宽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女人不愿意生育,选择不生育的生活方式。她们有权利做出这种选择,成千上万的女人已经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你当然拥有选择不生育的权利。

关于我的研究

问:反对李女士的人认为李女士受金赛观点的影响。李女士是怎样看金赛的?

答:金赛是性学的奠基人和最重要的性学家。他是学动物学出身的,后来转向性学研究。他最著名的研究是对数万名美国人的性社会学调查,其成果是两本著作:《人类男性性行为》(1948年)和《人类女性性行为》(1953年)。这两部著作是对人类性行为做社会学调查研究的开山之作。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性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来看仍然适用。泼粪大妈曾经在西安对金赛和我及其他几位中国学者的照片泼粪,我为她们的愚昧和野蛮行径感到难过,我为当代中国竟有这样的人感到可耻和可悲。与此同时,也为我的照片能够与金赛并列感到受宠若惊。

我很享受回答读者提问的过程,一方面可以用我的思想观念和专业知识帮助别人,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可以从中看到别人的人生,看到他们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活泼泼的生命,我虽然不认识他们,不真的了解他们,但是从他们的描述和提问,他们经历的痛苦和欢乐,我仿佛接触到了他们的灵魂,以同理心看待他们,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这也要算作一种灵魂的交流,是我生活中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我曾经说过,我搞社会学研究的动机之一是对社会的好奇,我的答问也是怀着对人性的好奇。我愿意保持对人性、对社会、对世界的无限好奇,用爱丽丝漫游仙境的心情度过一生。

退休之后这些年,我已经出版了六本随笔集:《我的社会观察》《我的生命哲学》《我的心灵阅读》《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享受人生——我的生命美学》《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其中有两本在版权到期后以新的标题再版:《轻轻吹去心上的灰尘》(《我的生命哲学》的再版),《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的再版)。我还在写新的随笔,已经完成了三部格言集和两部诗集(《生命诗选》和《爱情诗选》),等待出版。

上一章:一爷之... 下一章:小说·余生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