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朝廷还在吵架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
||||
三镇地位太重要了 并不是张孝纯镇守的太原这一个地方不愿意开门投降,三镇中的另外两镇——中山府和河间府,也同样拒绝执行命令。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十八日,斡离不回师经过中山府的时候,发现这里戒备森严,毫无开门投降的迹象。已经收获满满的斡离不也不想在这里做过多的纠缠,押着金银珠宝绕过中山府就直奔燕山府而去,有时候甚至还要连夜赶路,生怕路上出什么差池。大部队通过之后,斡离不再派了一个使者跟着北宋的交割使去中山府象征性地叫了一下门,中山知府詹度毫不理会,直接用箭矢回应。金军也不生气,调头继续北上,走之前还说了一番话来充面子:“并不是我们打不下来你们这座城,而是因为两朝已经和好了,我们不想违盟。现在我大金人马和太子郎君暂且北去,可不是怕你们啊!”[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四。] 河间府因为不在斡离不回燕山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斡离不连经过一下的兴趣都没有,派了一个人跟着北宋的交割使、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桧去走了一个过场,同样迎来了城墙上的矢石。金军也没攻城,径直离开。 三镇均不奉诏的局面是北宋朝廷乐意看见的,虽然宋钦宗当初迫于压力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割地,但是三镇从军事上来说,对北宋朝廷真的是太重要了。 太原的重要性不用赘述。 河间府,即今天的河北省河间市,以前叫瀛州,大观二年(1108年)升为河间府。这里是燕山地区进入山东的必经之道,境内有三座关隘,分别是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也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前一年,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将这里收归版图,一年之后这里就成了北宋的领土。辽国对失去这三关极为恼怒,多次在这里发起战争,即便是跟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后,他们都还念念不忘。本书第一章提到过宋仁宗朝时期辽国索要关南十县和太原而导致“庆历增币”(辽国称之为“重熙增币”),其中的“关南”就是这三关以南。如果关南十县到手,这三关也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辽国的要塞。 中山府府治,即今天的河北省定州市。中山府以前叫定州,政和三年(1113年)升为中山府。这里是燕山地区进入河北乃至京师的必经之路,紧邻河北重镇真定。只要占领了这里,便可以随时对真定以及真定以南的大片区域发起攻击。更重要的是,中山府一旦沦陷,河北连接河东的军都陉、蒲阴陉和飞狐陉将全面掌控在敌人手里,再加上近在咫尺的井陉,太行八陉一半的通道都将无险可守。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三镇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三座城池,它们实际上代表着三府下面的十多个州郡的大片土地。金人一旦占领三镇,河北和河东地区都将成为他们向北宋发起进攻的桥头堡,并且三镇可以同气连枝、相互策应,北宋首都开封面前的防线就只剩下一条黄河。而一旦进入冬季,黄河封冻,整个开封就将完全暴露在对手的攻击范围之内,极为被动。所以,早在宋钦宗决定答应斡离不的条件割让三镇之前,朝廷就因为这个问题产生过非常激烈的争论。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是坚决反对割让三镇的,监察御史余应求就上书明确表示,与其答应割让三镇,不如趁着勤王大军的到来跟金军拼死一战,反正丢了三镇也没有立国之本了。 余应求的奏折并没有打动宋钦宗。李纲发现单从战略的角度无法说服主和派,便想了一个让宋钦宗无法拒绝的理由,企图占领道德高地。他说,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赵敬、曾祖父赵珽、高祖赵朓的陵寝都在中山府境内,如果把中山府给了金国,那就相当于把赵家的祖坟都拱手交给金国,这还了得? 这句话的确把宋钦宗给将住了,虽然他刚当皇帝,但是这些浅显的道理他是懂的。他坚持要把三镇割让出去,完全是在金兵重压之下的弃车保帅:三镇固然重要,但是总不如开封重要,总不如皇位重要,总不如他的命重要。三镇丢了,今后还能想办法拿回来,但是皇位和命丢了,那就是真的丢了。但是宋钦宗作为一个皇帝,他知道这些话只能埋在心里指导自己的行动,不能正大光明地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就明白无误地显示了他的懦弱,这不是一个战乱中的皇帝应该表现出来的特质。 宋钦宗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一心主和的宰执们站了出来,给宋钦宗当了“嘴替”:“都城朝夕就要被攻破,到时候所有人肝脑涂地,还在乎什么三镇?”按理说,这样的话是很犯忌的,但是宋钦宗听完之后的反应是“默然”。李纲明白,宋钦宗已经决定要答应割让三镇的条件了。[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二。] 宋钦宗的态度,其实跟主和的郑望之态度是相同的。怕死的郑望之为了打消宋钦宗的反抗念头,添油加醋地对宋钦宗说,现在的局势下,如果不交割三镇,那就只有打仗了。现在开封的情况好比富人家中遇盗贼,但是得力强壮的家丁都外出了,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有心无力,属于“有可击之理而无可用之人”。 这个说法深得宋钦宗的欣赏,他听完之后忍不住感叹,自己同意姚平仲去劫营的做法实在是大错特错。有了宋钦宗这样的定调,李纲和种师道自然就无法再在局势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开口劝他收回三镇。 李纲和种师道不说话,其他的主战派也学会了闭嘴。等到金兵撤走以后,主战派知道时机又来了。宋钦宗不松口,不过是因为金兵就在城下,他担心自己的安危。现在金兵走了,他的所有顾忌都没有了,正是向他提建议的好时候。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十五日和十六日,晁基(职务不详)、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监祭酒杨时就先后上书请求趁着金军去接收三镇的时候出兵相救,说现在三镇军民死守城池,正是士气高涨之际,朝廷如果派出重兵跟他们里应外合,不但能够杀退金军保全三镇,说不定还能将开封城下的损失夺回来。[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九。] 悬在头上的那把利剑撤走以后,以朝令夕改著称的宋钦宗看了这些奏折也有点触动。眼看宋钦宗开始犹豫,朝廷的争论又开始了。一方认为既然已经签订和约了,大宋如果单方面撕毁协议属于失信,再说金兵还没走远,万一杀个回马枪再围住开封,到时候宗庙就危险了。另一方则说,城下之盟这种恶劣行径,老天爷是不会保佑的,即便违约也不算失信,不如趁着三镇固守、王师大集的机会将两路金兵消灭在河东、河北,一雪前耻。 宋钦宗现在又回到了左右摇摆的状态之中,急需一个额外的动力来帮他做出决定。很快,这个动力来了:情报说粘罕的西路军已经占据了南太行地区的五行山,随时都能来到黄河北岸。 宋钦宗“大骇”,意识到如果不解决三镇的问题,金军确实随时都能南下威胁黄河,于是不顾当时京师附近十几万人大军正在“护送”斡离不过河,立刻又任命姚古为河东制置使过河北上,以援救太原的名义挡住粘罕南下的道路,任命种师中为河北制置副使,以援救河北的名义防止斡离不回师配合粘罕进攻。 姚古和种师中领命之后分头出发。姚古还好说,很快就抵达黄河北岸的怀州一线,挡住了粘罕冲下太行山的道路,而种师中就走得相当曲折。当时朝廷对于是否追击金军一直摇摆不定,凡是主战的枢密院发出来的命令都是“迅速追击、自由猎杀”,凡是主和的宰相府发出来的命令都是“护送出境、不要作战”[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十九。],搞得种师中无所适从,只能慢吞吞地走一步看一步。 身经百战的种师中其实早就意识到河东的危险程度远超河北,他在刚过黄河的时候就向宋钦宗上书说:“既然粘罕已经到了泽州,那臣申请从邢州和相州之间的滏口陉穿过太行山,从涉县进入河东地区,打粘罕一个出其不意。”结果此时的宋钦宗正在担心斡离不杀回马枪,不愿意让种师中脱离河北防线,拒绝了这个提议。[《宋史·种师中传》。] 好不容易等到斡离不出境,种师中立刻来到真定一线守住河东连接河北的要道井陉,准备随时策应姚古的行动。 两路人马已经到位,进可攻退可守,剩下的就是等待宋钦宗的明确命令了。 远水不解近渴 各就各位的张孝纯、姚古、种师中没有预料到的是,宋钦宗把这一切布置妥当之后,转头又去忙其他事情了,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给他们下命令。 宋钦宗倒不是在玩儿,他在忙着总结和反思。总结和反思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段时间的军政得失。 敌军打到了开封的城墙下面,这是太祖皇帝建国之后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这本身已经很丢人了。再加上北宋朝廷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竟然还让斡离不拿到一大笔赎金之后全身而退,这对于一个刚刚登基、幻想在皇位上励精图治、大展拳脚的年轻人来说,面子上是绝对挂不住的。无论如何,总要找几个替罪羊来维护皇家的尊严。 虽然在姚平仲劫营之后,他为了给斡离不认错,当即就罢免了主战的种师道和李纲,但是他现在已经明白过来,这两位的的确确是在努力解决问题,并且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具有极大可行性的,只不过是后期执行的时候出了问题才导致现在的局面。因此,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十五日到三月初三这短短的半个多月里,他进行了大规模人事调整,罢免了当初主和的大部分官员,让李纲去主持枢密院的工作,然后重新提拔了一批看上去用着还顺手的官员。 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宋钦宗基本清除了宋徽宗留下的全部负面政治遗产。宋钦宗核心团队主要由三类官员组成:以李纲和种师道为代表的守城有功人士,以许翰为代表的办事得力人员,以耿南仲为代表的东宫势力。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建了团队,从理论上说,北宋帝国这架庞大机器上的每一个齿轮此时都在按照他的意愿运转。他希望自己在这些人的辅佐之下,能够一扫城下之盟的阴霾,重整旗鼓,将北宋王朝带向它应该有的样子。 宋钦宗总结和反思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追究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徽宗时代埋下的雷。 以宋钦宗的性格,不管他在位时干得如何,“导致金军南侵”这件事情是一定要找人来承担责任的。现在天下人都知道,责任是属于宋徽宗的,不过宋徽宗还活着,宋钦宗肯定不方便这么堂而皇之地怪罪自己的父亲,所以只能把这些责任算到太学生陈东口中的“六贼”,也就是宋徽宗的六名宠臣身上。 早在金军围城的时候,宋钦宗就将王黼、梁师成、蔡京的儿子蔡翛罢职,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早已降到了无限接近于零的地步。金军撤走以后,宋钦宗又把蔡京和儿子蔡攸、朱勔、童贯、赵良嗣等人全部贬斥。到此为止,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活跃在政坛上的红人们已经全部被清理干净。宋钦宗希望用这样的方法,给朝廷和民间展示一种全新的政治空气,证明自己要一扫父亲在位时的贪腐淫乐之风,让大宋王朝重新回到它该走的道路上去。 宋钦宗沉浸在这些“重要而重大”的决策中无法自拔,直到三月十六日,也就是宋钦宗命令姚古和种师中北上防备粘罕、营救三镇的整整一个月之后,他才想起这件事情没有了后续,于是赶紧下了一道诏书,要求三镇的守臣固守待援[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三收录诏书全文如下:“朕承太上皇付托之重,即位十有四日,金人之师已及都城,大臣建言捐金帛割土地可以纾祸,赖宗庙之灵,守备弗缺,久乃退师,而金人屡盟终弗可保。今肃王渡河北去未还,尼堪兵深入,南陷隆德,未至三镇先败元约。又所过残破州县杀掠士女,朕夙夜追咎,何痛如之。已诏元主和议李邦彦奉使许地,李棁、李邺、郑望之悉行罢黜,并诏种师道、姚古、种师中往援三镇。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且保塞陵寝所在,誓当固守。朕不忍陷与三镇以偷顷刻之安,与民同心永保疆土,播告中外使知朕意。”]。在诏书中,宋钦宗非常虚伪地表示,他刚刚即位十四天就遇上金军围城,大臣们说只有割地赔款才能纾祸,他为了保全宗庙才不得已忍痛割让了三镇。现在金国东路军扣留肃王不还,西路军拒不撤军,对所过州县杀士掠女,这让他心痛不已。现在他已经将主和的李邦彦等人尽数罢黜,并且命令种师道、姚古、种师中前去救援三镇。在诏书的最后,他又捡起了曾经被自己扔在地上的道德牌,痛心疾首地号召三镇军民,说太祖太宗创下的基业尺寸不可与人,况且祖宗陵寝在此,希望大家尽力死守,永保疆土。 此时中山、河间已无敌兵,并不需要救援,只有太原情况危急。但是让人觉得荒唐的是,当初宋钦宗下达的命令是让姚古去营救太原,种师中驻扎真定防备斡离不杀回马枪。现在尽管斡离不并没有杀回马枪的迹象,但是种师中接到的命令里却并没有“穿过近在咫尺的井陉去配合姚古救太原”这一条,所以他只能在真定观望等待。 只有姚古带着孤军北上,踏上了解围太原的道路。 姚古出生于西北名将世家。他的祖父叫姚宝,战死于宋仁宗时期与西夏作战的“镇戎三败”中的“定川砦之败”;他的父亲姚兕也是一员猛将,宋神宗时期与西夏作战极为英勇,最后病逝在鄜延路总管的任上。姚古继承父志,多年征战之后以边功被任命为熙河经略[《宋史·姚古传》。],然后来到了开封勤王。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十六日,他接到宋钦宗的北上命令之后,立刻带着部将王德一起北上。走到怀州和卫州(治今河南卫辉)一带,遇上了受命护送金人过河的折彦质。折彦质告诉姚古,隆德府和威胜军已被金军占领,但是现在城里有多少金军,是哪个将领在防守,情况一无所知。 于是,姚古派王德去隆德府硬探敌情。王德冲到隆德府城下与金军交战,提了一员金将的脑袋回来告诉姚古,说他问了金军的俘虏,粘罕早已撤军,现在城里金军数量很少,留下来驻防的伪知府是一名金国的汉人太师,名叫姚璠。姚古不太相信这么大一个德隆府没有金国的重兵把守,怀疑要么是王德虚报战功随口瞎说,要么是金国的空城计,态度非常粗暴地让王德再去抓一个活口回来,供他亲自审问。 王德根本没有反驳,赌气一般带着十六名骑兵再次上马出发,一直冲进隆德府的衙门,将姚璠活捉了送到姚古的面前[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四收录的《幼老春秋》。]。姚古又惊又喜,审问完毕之后发现王德带回来的情报准确无误,于是在三月二十四日带领大军径直收复了隆德府,将留在官衙里面的伪官员尽数擒拿送到开封请功。 拿下隆德府之后,姚古继续北上向太原突进。三月二十六日,他收复了威胜军然后继续北上的时候,在灵石县的南北关遇上了在这里驻防的金军。粘罕不发一矢突破南北关的时候,曾经感叹过“关隘如此险峻”,嘲笑北宋不会认真防守。现在轮到他来防守了,自然在这里布下了重兵。独木难支的姚古苦战几场,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南北关,只能退回威胜军,等待朝廷的援军。 请记住武汉英 当朝廷的一帮大人物们要么跟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要么待在原地无所适从的时候,有一个小人物却在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这个人叫武汉英,此前的职务是燕山府清州巡检,一个负责巡边、缉盗的低级武官。 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斡离不起兵之后一路攻打至玉田县境内,在这里遇上了北宋朝廷派去金国贺新年的使者吏部郎中傅察。斡离不强逼傅察投降,傅察因坚贞不屈被杀,便是武汉英为他收殓火化,将他的骨灰辗转送回了家乡。 十一月二十八日,斡离不攻陷了蓟州。在进攻之前,斡离不耍了一个小心眼,说要送过关的牒文,希望蓟州方面去交接一下。蓟州方面按照要求派遣人去交接,其中就包括武汉英,结果刚一过境就被斡离不扣留。武汉英知道自己没办法逃走,当机立断剃发易服投降了金国,整天在斡离不身边侍奉。斡离不看他聪明且忠诚,也非常喜欢他,把他称作“南朝第一降人”。 跟粘罕相比脾气相对温和的斡离不,是一个对屠城没什么兴趣的人。他比其他金国将领更有“领土意识”,每攻占一个宋城,都会约束部下的滥杀行为,告诫他们这已经是大金的人口了。 武汉英了解到斡离不的这种性格之后,就悄悄在心里制订了一个计划。金军即将抵达真定时,武汉英找到斡离不说,宋人并不知道斡离不慈悲为怀,因为害怕被屠城所以才拼命抵抗。与其硬攻,不如派他去游说真定守军投降。斡离不毫不怀疑武汉英,非常爽快地同意了这个计划,当即让人书写了很多招降榜文交给武汉英,让他去真定下属的各州县张榜。结果武汉英一出金营之后立刻南奔,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九回到开封,汇报了两路金军相互策应,准备突袭京城的动向:“金国知道大宋只有西北精兵可用,所以现在金国西路军准备攻陷太原,南下占领洛阳,挡住西北精兵勤王的路线,并且防备天子去四川避敌,金国东路军准备从真定南下,两路金军会师开封城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三收录的蔡绦《北征纪实》。] 回归宋廷之后,武汉英被任命为统制,统领三千京兵,隶属于姚古部,驻扎在黄河北岸一线,继续干他带兵的老本行。 姚古从隆德府去进攻南北关之后,武汉英北上从真定走井陉去河东,策应姚古的攻势。走到真定的时候,他也知道自己三千人的军队不够用,于是找到真定府路安抚副使刘韐,找他借兵。刘韐以没有得到朝廷的命令为由拒绝了武汉英的请求,武汉英无奈只能率领三千人潜入河东另觅他途。 《宋史·忠义传》记载为宋钦宗,但代州沦陷之时为宣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126年初),此时宋钦宗还未登基,本书作者疑为宋徽宗之误。 但是这时候,太原以北的州县均已沦陷,武汉英实在是联络不到足够的兵员,便想到了五台山的僧人。这里的僧人有习武的习俗,一个叫真宝的僧正(各州管理僧尼的官员)经常带领僧众在山中习武,还曾经接受过宋徽宗 的接见。后来金军攻陷代州的时候,真宝率领僧兵与金军苦战,最后被俘,不屈而死。 武汉英来到五台山之后,找到一个姓庞的僧正,劝说他聚集本山僧兵前往代州去偷袭金人的后方。庞僧正答应了,两人带着三千京兵和一些僧兵下山,结果还没出山界就遇到了金军,双方发生了激战。武汉英不敌,只得带人逃往平定军(治今山西平定)。走到瑜伽寨的时候,守寨的士兵误认为武汉英是敌军,推下檑木御敌,结果毫无防备的武汉英当场阵亡。 这位在姚古救太原的战役中第一个想到“围魏救赵”之计的武将,就这么以一种遗憾而悲壮的结局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此时粘罕还在大同,斡离不已经回师燕京,留在太原城外以及河东地区的金军并不多。如果这时候宋钦宗能够当机立断,集姚古和种师中两军之力,趁着北宋士兵的士气还算高昂,采用两路并进的策略,从南面和东面同时强攻太原城外的金军,或许结局真的就不一样了。 |
||||
上一章:2 | 下一章:4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