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 还有更要紧的事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
||||
就在张孝纯和他的太原对援军望眼欲穿的时候,开封城里涌动着一个传言:南逃的宋徽宗将在镇江复辟。[《宋史·蔡翛传》:“流言至京师,谓将复辟于镇江。”] 这个危机直接关系到宋钦宗的皇位,其紧急等级远远超过了救援太原。宋钦宗不得不放下包括救太原在内的所有工作,全心全意地去处理这件事情。 大宋王朝此前从来没有在两个活着的人之间交接皇位的先例,所有人都不太清楚应该怎么处理好太上皇和现任皇帝之间的关系。宋徽宗移交皇位的时候,的确已经把整个大宋王朝带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但是接任的宋钦宗并没有真正做到“扶大厦之将倾”,而是阵前犹豫、胆小怕事,最后靠着割地赔款才勉强解除了危机。就目前的结果看,宋徽宗和宋钦宗究竟谁更适合当这个皇帝,大家并不太肯定。宋徽宗如果真的动了复辟的念头,两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复杂关系一弄起来,鹿死谁手恐怕还真的不太好说。 更重要的是,两个人的关系已经无法回到从前那种至少表面上父慈子孝的和谐场面了。宋钦宗登基之初就把宋徽宗的宠臣一扫而空,甚至违背太祖皇帝定下的“不杀大臣”的规矩,处死了曾经担任宰相的王黼,一点面子都没给宋徽宗留,甚至可能有点让宋徽宗觉得惶恐不安。 而宋徽宗的离京南逃,也导致宋钦宗的处境非常被动,甚至对北宋朝廷的稳定性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一是军事方面。宋徽宗和童贯带走胜捷军三千人并不算是对开封最大的打击,但是他的南逃导致了两淮、两浙的勤王部队不能北上去救援开封。当时在泗州甚至有传言称,宋徽宗以太上皇的身份下诏书,要求两淮、两浙的部队守在自己身边,让沿途的军民无所适从。虽然这样的说法有可能是童贯等人矫诏,但是既然民间都已经知晓这样的命令,说明当时的勤王军队的确有拒绝或者拖延北上的行为发生。 其二是经济方面。宋徽宗一行数千人一路南下,宋徽宗、童贯等人的补给可以由当地的官府提供,但是普通士兵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于是抢劫行为时有发生,“所至藩篱鸡犬萧然一空”。到了镇江之后,为了保证镇江行宫每月二十万缗左右的花销,宋徽宗等人在江南横征暴敛,将两浙百姓搞得苦不堪言,甚至让江南储备粮食的“和粜法”都无法执行,民愤极大。 其三是人心方面。宋徽宗虽然退位,但是并不自觉,依然不断以太上皇的身份发布命令。尤其是到了镇江以后,他不但把江南的勤王部队和钱财留在身边,而且还任免官员、赏赐官职,已然在江南设立了一个小朝廷[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三收录的靖康元年(1126年)三月初五汪藻《乞迎太上皇还阙》札子。]。如果不能迅速解决两个皇帝的问题,那么大宋江山很有可能一分为三,金人占据北方,宋钦宗占据中原,宋徽宗占据江南。 最先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人是李纲。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十六日,他给在镇江的宋徽宗送去了一道起居表和一道奏折,汇报了这段时间开封发生的事情,然后表示现在已经安全了,希望宋徽宗能够尽快回来。 宋徽宗对于回开封有比较大的抵触情绪。一方面,他非常清楚自己带着亲信南逃对开封民心的负面影响有多严重,他很担心回去以后无法面对自己曾经的子民,当然也包括宋钦宗和一个全新的朝廷;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自己在镇江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宋钦宗在开封的皇位,害怕自己回到开封之后遭到宋钦宗的报复,尤其是当他听说他的宠臣一一被处理之后,更是有些惶恐不安。 其实宋徽宗的担心并非毫无必要。金军刚刚退军,开封府尹聂山就建议,由他带着开封府的官员去镇江诛杀宋徽宗身边的宠臣,然后逼宋徽宗回来。聂山已经拿到宋钦宗诏书,但李纲发现了不对,坚持要求宋钦宗温和处理此事。因为如果聂山把事情办成,带着宋徽宗回到开封,那么父子俩的关系就彻底决裂了,这样无论朝廷关系还是他们的家庭关系,都会成为国家的一大隐患;如果聂山这件事办砸了,留在宋徽宗身边的奸臣以他为人质要挟开封朝廷,那场面就更加不好收拾。所以这样办事不管成功与否,都不会有好结果。[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三收录的李纲《传信录》。] 好在宋钦宗还算是清醒,听进了李纲的建议,中止了聂山的计划,写了一封态度非常温和的信劝宋徽宗回来。 收到宋钦宗的示好之后,宋徽宗非常迅速地回了一封信,向宋钦宗解释了三件事:第一,他从开封离开的时候,只带了三千卫士而不是更多,是担心宋钦宗守城人手不够,是充分为儿子考虑了的;第二,他让两浙的军队留在江南,是怕宋钦宗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分心,是为了消除宋钦宗的后顾之忧;第三,他截留粮饷,是怕这些东西落到金人手里,反而成为资敌之物。他万万没想到,这些为宋钦宗着想的举措会成为小人离间他们父子关系的借口,希望宋钦宗千万不要上当[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三收录的《太上皇诰赐宋焕》。]。这些话虽然并不那么诚恳,甚至还有狡辩的嫌疑,但至少能够表明宋徽宗是想化解这一场危机的。 宋徽宗的信还没送到的时候,朝廷中的不少人已经失去了耐心。他们担心再这样拖下去,场面会越来越无法控制,开始在江南和开封蔓延的“复辟”传闻很可能会倒逼宋徽宗采取极端的行动。三月初五,起居舍人汪藻上书,请求派宰相级别的官员去将宋徽宗接回来,其中的某些措辞对宋徽宗已经相当不敬了,几乎已经把这位太上皇定位为“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宋钦宗也觉得,不管宋徽宗态度如何,必须主动派人过去迎接以安民心,于是在当天任命门下侍郎赵野为太上皇行宫迎奉使,正式将这件事提上了日程。 宋钦宗没想到,宋徽宗的态度比他想象中更加积极一些。宋徽宗让信使送信之后没多久就从镇江启程出发了。三月十五日,宋徽宗的信送到开封,满朝君臣欢欣鼓舞,三月十七日就传来消息:宋徽宗已经到了南京应天府,眼看就要回开封来昭告天下两宫和谐、国运昌盛了。 然而这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宋徽宗在应天府停了下来,给宋钦宗来了一封信,要求派吴敏或者李纲过去。宋钦宗慌了,不知道宋徽宗的目的是什么。李纲分析说,宋徽宗点名要他和吴敏去,无非就是现在的宰执里面他只跟这两人熟悉,想从他们这里听听真话,了解一下朝廷的最新状况。现在吴敏是宰相,不能离开宋钦宗,所以最好的人选就是他李纲。李纲随后向宋钦宗保证,等他见到宋徽宗以后,会把围城以来的事情仔细禀报,尽全力弥补两宫罅隙。 新拜的首相徐处仁颇念宋钦宗的知遇之恩,对于李纲这种过分迁就太上皇的做法颇有些不满,在一旁阴阳怪气地称赞李纲为“勇士”,李纲针锋相对地回复说:“古人可以单骑见敌人,我见太上皇算什么勇士?” 李纲于三月十七日当天就赶紧出发,三月二十日抵达应天府,三月二十一日就得到了宋徽宗的接见。李纲把开封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向宋徽宗作了择要汇报,转达了宋钦宗对他的思念之情,说满朝文武都期待他早日回銮,将他和宋钦宗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一一开解,说得宋徽宗泪流满面。 两人后来还聊了一些军事方面的问题。说到斡离不退师的时候,宋徽宗非常疑惑地问李纲为什么不在他们渡河的时候发起攻击。李纲不敢说是因为宋钦宗的优柔寡断,只能说因为肃王在军中当人质,宋钦宗担心他的安全,不忍心下命令。宋徽宗叹了一口气说:“为了宗社,何必在乎这些。” 两人的这次谈话非常有效地打消了宋徽宗心中的顾虑,宋徽宗也答应尽快回开封。三月二十三日,李纲先回开封复命,兼准备迎接仪式。出发之前,宋徽宗又想起当初逃离开封时“趁着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生辰去亳州烧香”的借口,觉得这个谎话也应该圆一下,于是专门叮嘱李纲,让他回去给宋钦宗解释,说自己是因为水路不通,耽误了行程,所以没能去亳州,后来到了江南之后又想去洛阳跟宋钦宗做个呼应,但是宋钦宗一直派人送信让他回去,他就听了建议没去洛阳,等时机成熟了直接回开封。李纲答应了之后,宋徽宗还不放心,又鼓励他说,他在开封辅佐皇帝守住开封一事中立了大功,要是再能够调和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一定能够青史留名。[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四收录的李纲《传信录》。] 三月二十五日,李纲回到开封向宋钦宗和宰执们通报了情况,朝中大臣们开始讨论迎接宋徽宗的规格,以及宋徽宗回来之后的处理方式。已经升任尚书左丞的耿南仲建议,等宋徽宗到了开封,应该马上将他身边的内侍全部更换,不听的就杀掉,全部换成可靠的人之后,宋钦宗再去拜见。此举的目的当然是最大可能地解除宋徽宗身边的武装,确保宋钦宗的安全。 这个方案遭到了李纲的反对。李纲的意思是,他在应天府的时候已经把一切都办妥了,宋徽宗不会对宋钦宗产生任何威胁,父子二人没隔阂了。如果再这么一搞,很可能会让宋徽宗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从而让两个人的关系再次恶化。耿南仲是宋钦宗的潜邸亲信,他要考虑的当然是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宋钦宗的位置,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位置。于是,耿南仲和李纲之间就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到后来,耿南仲在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开始耍横,污蔑李纲说,二月初五以陈东为首的数万军民在宣德门伏阙上书要挟宋钦宗的事件,其实是李纲为了让自己官复原职刻意策划组织的。这样冤枉的话连宋钦宗都听不下去了,他笑着打圆场说:“伏阙上书的人这么多,李纲怎么组织得起来?这事早有定论,跟李纲无关。”但是耿南仲依然喋喋不休,一定要把李纲驳倒。 这次争论以情绪激动的李纲连续三次上书请求辞职来自证清白告终。虽然宋钦宗并没有批准,但是耿南仲的方案得到了非常好的执行。 四月初三,宋徽宗从应天府抵达开封。宋钦宗按照标准的礼仪出郊迎接,宋徽宗戴着镶玉的桃冠,身穿销金红道袍从朝阳门入城。开封百姓看到父子二人其乐融融的状态之后无不欢欣鼓舞。但是等宋徽宗回到龙德宫以后,情况马上发生了改变,宋徽宗身边的十个内侍全部被贬黜,不许跟入龙德宫[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五。]。宋徽宗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会太妙,但是他没想到更难堪的还在后面。宋徽宗已经在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他给宋钦宗写信的时候,都是自称“老拙”,而称呼宋钦宗为“陛下”,但是宋钦宗依然对他非常戒备。宋徽宗身边更换了一批新的内侍之后,他按照惯例拿出自己的财物进行赏赐,但是这些内侍一出龙德宫就被开封府的官员搜身,赏赐的财物全部被收缴并交给宋钦宗,免得宋徽宗借此重新培植亲信。[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五收录的《靖康遗录》。] 这样的状况让李纲也非常尴尬,他当初在宋徽宗面前拍着胸脯保证的东西几乎都打了水漂,于是在四月初六又申请辞职。李纲的申请被驳回之后,他知道宋徽宗和宋钦宗的关系在短期内已经无法调和了。 |
||||
上一章:3 | 下一章:1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