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九章 围攻开封 |
||||
和谈梦想破灭 太原陷落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开封,斡离不从燕山南下进攻河北的急报也呈到了宋钦宗的面前。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十九日,盛怒的宋钦宗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被他亲手剥夺了指挥权的河北河东宣抚使李纲身上,怪他在怀州屯兵不进,将其罢为观文殿学士、扬州知州。李纲上书辩解,再被罢为提举杭州洞霄宫;李纲再辩解,被革去观文殿学士的头衔。最后,宋钦宗将李纲发配去了宁江军(治今重庆奉节)安置。 同时,宋钦宗还想起了上一次救太原导致种师中战死的枢密许翰,本来这件事已经过了,但是他想起许翰是李纲推荐的,也顺便将他罢为亳州知州,再贬为提举南京鸿庆宫。 除了处理大臣,宋钦宗也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开封的防守。九月二十三日,在尚书右丞何㮚的建议下,他增设了四道总管府,分管四道兵,以大名知府赵野为北道总管统领河北兵马,河南知府王襄为西道总管统领京西和河东兵马,新任邓州知州张叔夜为南道总管统领京西南路和湖北兵马,应天知府胡直孺为东道总管统领京东和淮南兵马。宋钦宗给了他们极大的决策权,事项可以自己决断,财务可以自由支配,官员可以自己任命,士兵可以自行诛赏,一旦收到朝廷的召唤就立刻回援开封。同时还安排李回为大河守御使应对粘罕,范讷为河北宣抚使防备斡离不。[黄以周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十六。] 就在同一天,斡离不从燕山派出的使者王汭抵达开封。接到吴乞买的诏书之后,斡离不已经于八月二十四日从燕山出发南下。在进攻广信军(治今河北徐水西)、保州不利之后,发现中山府依然坚守,干脆轻车熟路地越过中山府,直奔真定而去。 斡离不在听说粘罕攻陷了太原之后,便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让王汭来索要中山府和河间府,万一宋钦宗答应了,他也就不用费力去攻城了。王汭游说耿南仲说,大金的土地现在已经非常辽阔,也不是非要三镇之地,只不过盟约已经签订了,不要的话下不来台。如果现在宋钦宗主动把三镇献给大金,大金肯定会推辞,这样两边都能顺阶而下,事情就解决了。如果宋钦宗坚持不给的话,那大金就有提兵南下的借口了。 耿南仲听完欣喜万分,于是说动宋钦宗抓紧时间跟斡离不通好,希望在太原失陷的不利局面下,能够让两国重新回到和谈的轨道上去。[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六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 王汭的说辞让宋钦宗心中又燃起了和谈的希望。接下来就是等待去跟粘罕求和的李若水回来汇报情况了。 李若水和副使王履九月初一从开封出发,于九月十五日在太原东南的榆次县遇见了粘罕的军队。这时候,太原已经陷落十二天了。 负责接待李若水的是太师萧庆,问清李若水此行目的之后,萧庆专门叮嘱了一句:“除了国书之外,还有其他事情吗?如果有你就先提出来,我好去禀报国相。你们上一拨信使来的时候说除了国书就没什么其他事了,结果见了国相之后又提出有事情需要面议,搞得国相非常生气。”李若水赶紧回复说:“来的时候本朝皇帝专门交代了,让我们一定要向国相说清楚,以前奸臣误国造成了很多误会,现在连续派使者过来就是道歉的,希望国相以生灵为念,早日通和。”李若水的这种态度显然让粘罕比较满意,傍晚粘罕派人来传话,让李若水准备好礼物,第二天一早去面谈。 九月十六日,李若水等人在翻译的带领下去往粘罕的大帐。接待的萧庆拦住他们说,粘罕需要先知道此前宋钦宗跟前的红人赵良嗣的去处才接见他们。赵良嗣已于半年前被诛杀于郴州,但是李若水因为官阶太低,并不知道此事,只能按照自己模糊的记忆回复说,赵良嗣已经被宋钦宗贬到岭南去了,时间记不清了,不是去年冬天就是今年春天。 赵良嗣当年和金国谈判时锱铢必较,想尽办法为北宋争取利益,金国上下都认为他为人狡猾且言而无信,并不喜欢他。听说宋钦宗已经贬谪了赵良嗣,萧庆倒也满意,收了国书之后便让李若水在幕外等候。不一会儿,粘罕看完了国书,派人来邀请他们见面。一番寒暄之后,李若水又开始说客套话,希望粘罕“以生灵为念”,跟北宋讲和。粘罕的态度极为不好,直接就顶了一句:“你们进攻燕山的时候杀了那么多人,怎么不以生灵为念?”副使王履听到这话插了一句说:“国相要是把以前的旧账一一翻出来说,那我们确实无以为对了。” 李若水看双方要谈崩,赶紧直奔主题表明宋钦宗的意思,愿意将三镇每年的赋税都交给金国,希望金国将三镇留给宋方,然后两国罢兵言和。太原在手的粘罕已经看不上这个条件了,勃然大怒说:“既然你们的诏书都说了把三镇割让给我们,那么不管土地和租税都是我们的,哪有拿我们的东西来跟我们谈条件的。你们这么说,就是败盟不割地了?”李若水赶紧解释道:“不是败盟,是因为三镇的军民不愿意交割,所以我们才考虑用租税的形式来处理这件事,这样双方都省事一些。”完全占据了谈判主动权的粘罕慢悠悠地对李若水说:“你们这么有时间,不去劝劝你们皇帝早点交割完三镇,却来这里摇舌鼓唇占我们的便宜,哪有这么好的事情?”说完,粘罕终止了当天的谈话。 九月十七日,粘罕再度召见李若水和王履,这一次他基本没有聊任何割让三镇相关的事情,而是粘罕详细询问了几个看上去无关的问题:井陉能不能供车辆行驶?防守强度如何?黄河什么时候封冻? 李若水和王履对这些问题毫不隐瞒地一一作答,丝毫没有意识到粘罕这时已经开始谋划如何通过井陉与河北的斡离不东路军互相配合,什么时候能够利用黄河封冻的机会渡河南下了。 九月十八日,双方再次见面。鉴于前一天根本就没谈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李若水一见面就有些沉不住气,开门见山地问粘罕,现在到底是什么意见。粘罕依然没有直接回答,只说自己会写到国书里,宋钦宗看了就知道了。 李若水不放心,说这么大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的条款,国书里面可能会有遗漏的地方,坚持请粘罕当面给一句明确的回复,好让他回去交差。双方拉扯了几个回合之后,粘罕看李若水实在是倔强,终于明确回复说,要是不交割三镇土地和人口,就绝不讲和。 这个回答对李若水来说就等于没有完成任务。他开始转变姿态,从请求变成哀求,希望粘罕能够松一松口,看在两国多年的情分上让一让。但是不耐烦的粘罕已经完全不愿意跟他再多说一句,直接让人把他们打发走了。 九月十九日,李若水最后一次被粘罕召见,还没来得及开口跟粘罕谈判,粘罕便直接堵住了他的口说,已经写好国书了,让他拿回去交差就行。李若水不得已,只好领受了国书。粘罕非常严厉地让他回去向宋钦宗禀报,不要再谈什么租税赎三镇的事情了,如果再不派人来交割土地和人口,他们就直接提兵杀到开封去。李若水争辩无效,只好告辞,归朝复命。[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五收录的李若水《靖康大金山西军前和议日录》。] 粘罕说的这一封国书,其实就是八月十四日他写好但还没来得及发出来的那一封问罪书。鉴于现在他已经攻下了太原,所以他在后面加了一个附件,一一列出了北宋背盟的条目,并提出了要求,其中包括:宋方既然说这些都是边臣和执政大臣邀功搞出来的,跟皇帝无关,那就把这些执政大臣的名单和邀功行径详细报上来;宋方说此前的误国奸臣已经全部处分了,现要求把处分的名单和结果报上来;金方曾经截获了刘韐发给太原的蜡书,里面写着“李纲奉圣密旨,委令坚守”,需要宋方给一个解释;宋方一边求和一边多次派兵援助太原,也要给出一个解释;太原一直不交割,都是张孝纯父子搞出来的,现在我们已经攻破太原,你们尽快把张孝纯的家属全部送过来。[佚名《大金吊伐录校补》八五《书外闻达事件》。] 从这一封信可以明确看出,粘罕这里已经没有任何求和的可能性了。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继续扩大战果,向南挺进,争取杀到开封城下,像上次斡离不那样狠狠捞上一笔。 粘罕势如破竹 在粘罕这里碰壁之后,李若水失望地踏上了回开封的路。在路上,他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沿途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封奏折,请朝廷赶紧派兵救河东:“我奉命出使,在乱军中辗转千余里,经过了二府、二军、四县、七寨,这些地方都已经没了我大宋的兵马,只看见金人的军营。沿途无论是官舍还是民房都被烧得只剩下残垣断壁,只有井陉、白井、寿阳、榆次、徐沟、太谷几个地方看上去还像我们大宋的领土,但已经是金人和汉人混杂,我大宋的官员都说打不过金人,强迫百姓投降。沿途的男女老幼都被虐待得伤痕累累,穷困潦倒,一路望去状若阴间地狱。他们看见我来议和,虽然嘴里不敢说话,但是人人都以手加额痛哭流涕,希望朝廷尽快去解救他们。太行山下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有一些逃亡的士兵聚集到一起,试图占据有利地形抵抗金军,但是全都被招降和剿杀,无一幸存。请陛下看在两河人民不甘凄苦、仗义死节的分上,速速派兵前来救援,否则这一片土地就将落入敌手,而这一方百姓也再无生路了。”[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七收录的李若水奏折。] 可惜李若水的建议已经晚了,他这封奏折还没写好,粘罕就已经开始扫荡河东全境。 攻下太原之后稍作休整,粘罕便将自己的兵马分成三部分:他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向东和向南扩张,一小部分由银术可带领驻守太原,另一小部分由娄室带领向西进攻汾州、石州等地,扫平太原西北部的宋军。等河东宋军被歼灭得差不多了,银术可与娄室就南下跟粘罕的主力部队会合,突破黄河防线进攻开封。 九月二十一日,粘罕率先进攻寿阳县,试图打开井陉通道,尽早建立和东路军的军事连接。寿阳县城虽小,但是军民据城死守,粘罕连攻三次,死伤惨重,竟然无法打开,于是转而南下进攻平定军。损失三千人之后,依然没能攻陷。 粘罕眼看又要被拖在城下的时候,他的援兵来了。围攻真定的斡离不派了一部分兵马穿过井陉来到平定军,与粘罕的西路军合兵一处,终于以惨重的代价拿下了平定军,随后再回师攻陷寿阳。 十月初六,攻陷了真定府的斡离不带着自己的主要助手来到了平定军,在这里跟粘罕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粘罕的副手右监军兀室建议,既然河东、河北的两座首府太原和真定都已经到手,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攻占两河地区,等局面稳定之后再渡河去攻击开封。如果贸然进攻开封,不但开封打不下来,很有可能连太原和真定都要丢失,像斡离不这样前功尽弃。 这句话对斡离不的权威是一种非常大的挑战,也蕴含着粘罕集团对斡离不独吞北宋朝廷赔偿金的些许不满。然而在太原攻坚战中吃尽了苦头的粘罕再也不愿意跟北宋军队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他希望的是尽快杀到开封城下,逼迫宋钦宗支付足够的赎金来满足自己军队的需求。斡离不还没来得及说话,粘罕便否决了兀室的建议,非常坚定地说:“开封是宋朝的根本,我要是没拿下开封,打下两河也守不住,我要是拿下了开封,两河就不取自下。上次二太子没能拿下开封,是因为我不在。现在我们两军联合,拿下开封犹如运臂取物,回手得之矣。”话一说完,斡离不率先表示同意,其他将领也再无反对。粘罕和斡离不便各自分头布置兵马,准备去开封会合。[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七收录的《金国节要》。] 至此,粘罕已经打通了井陉,扫平了太原盆地,再无后顾之忧。他带着兵马一路南下,攻陷了威胜军,于十月十七日抵达了他曾经攻陷过的隆德府。 粘罕随即派人去城下,让守臣出城议事。知府张有极知道自己肯定守不住城,但是又不想轻易投降,便派通判李谔去金营了解详情。结果粘罕的意思是双方互不侵犯,金兵可以连夜绕过隆德府城墙去开封找宋钦宗问罪,隆德府只需要在城下摆设酒食犒师,表明没有阻拦的诚意便可。 李谔觉得方案不错,反正也守不住,这样做至少能够保一城百姓的性命,便自作主张答应了下来。但是张有极听完汇报之后,觉得这种事情跟投降也没什么区别,担心人心不齐,于是召集全城百姓来商议。百姓沉默良久,害怕投降之后被屠城或被强行迁徙到北方,还是希望张有极能够带领大家抵抗金兵的进攻,这样至少还有守住的可能,成功了也能保全性命和财产。结果擅自答应粘罕方案的李谔被将住了,又不敢出城去给粘罕回话,只能留在城里走一步是一步。 当天晚上,粘罕按照约定带兵从城下绕行,结果发现城内并没有像约定好的那样打开城门摆酒犒师,担心被城内偷袭的粘罕当即决定收兵回营,第二天一早就来城下找李谔问罪。结果他刚一出现在城下,城墙上的官兵和百姓就开始指着他痛骂。李谔吓坏了,连忙制止,并让人去准备酒食开门犒师,免得粘罕攻城。一个怒气正旺的将官转身斥责李谔要造反,干脆利落地提刀杀死了李谔,然后号召大家准备迎敌。粘罕大怒,攻城,城破,杀戮甚众,劫掠无遗,知府张有极被俘。[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七。] 十月二十八日,粘罕来到泽州城下。休息了一天之后,于十一月初一开始攻城,守城高世由稍作抵抗之后便开门投降。粘罕于是继续翻过太行山,进攻黄河北岸的最后一座重镇怀州,也就是李纲为了拖延时间制造战车的地方。 粘罕一直攻城略地的同时,娄室也取得了极大的战果。 十月初九,娄室西进来到汾州城下,派人叫城,称开门投降可以免遭屠城。此前张孝纯的儿子张灏已经带着自己的队伍逃走,知州张克戬手中兵马极少,并且大都是无法跟随张灏逃走的重伤之人。即便窘迫如此,张克戬依然命令手下用箭射走了城下的金军。第二天,娄室亲自带兵攻城,只花了一个时辰就攻破了汾州。张克戬穿好朝服对着开封的方向叩拜说:“不是臣不为朝廷守城,是因为张灏带兵逃走,城上无人,臣只有以死报答朝廷。”随后上吊自尽。 娄室随即分出部分兵马北上扫荡石州,自己带兵南下来到了刘嗣初率领义胜军叛逃的平阳府。 平阳知府自从汾州失守以后就一直在积极备战。汾州和平阳之间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处名叫“回牛岭”的天险,陡峻如壁,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知府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派兵去守住回牛岭,再加强城内的防守,看上去可以说万无一失。 当娄室大军抵达回牛岭时,他们抬头望着陡峭山崖上的宋军士兵,果然犯了难,彼此感叹说,只要宋军不缺矢石,他们断无攻上山岭的可能。结果问题正出在了宋军极度短缺的物资上,知府分给回牛岭士兵的餐食只有每天两升豌豆或者陈麦,士兵们苦笑着抱怨,这点东西就想让我们去卖命,士气很快就跌落到了谷底。金兵一来,毫无斗志的宋军径自逃散,将这座天险留给了娄室。十月二十四日,娄室大军抵达平阳城下,守城的将官带兵迅速逃走,以知府为首的文官也顺着绳子溜下城墙逃之夭夭,平阳宣告失守。[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九收录的《宣和录》。] 十月二十八日,平阳府的溃兵逃到了绛州,与城内的驻军见面之后,不断宣扬金军如何凶猛,于是士兵们决定联合起来放火作乱逃走。随后,大火燃起,士兵开始到处抢劫,守臣弃城逃走,士兵们开始趁机抢劫官方仓库。当时,四川供给河东的军饷一百零八纲全在绛州存放,当天被抢劫一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九收录的赵甡之《中兴遗史》。] 太原失陷以后,北宋朝廷为了依托河东的地形继续抵抗,将河东分为东西两路,隆德府为东路经略,平阳府为西路经略。结果短短七天之内,两个经略府相继落入敌手,简直形同虚设。 收拾好了西路的娄室随即在平阳兵分两路前往怀州,跟粘罕的大军会合。至此,整个河东路都落入了粘罕的手中。 |
||||
上一章:4 | 下一章:2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