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影就是一场豪赌
映画作りは大搏打
幽灵公主
前所未闻!挑战智慧与胆量的“幽灵大作战”

吉卜力的天才们  作者:铃木敏夫


吉卜力的天才们

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回归“动作大戏”呢?实不相瞒,当时我心里非常烦闷。

一方面是因为吉卜力作品的整体趋势。我们连着出了《岁月的童话》《百变狸猫》《侧耳倾听》这几部相对平和的作品。期间虽然穿插了《红猪》,但已经很多年没有出过像样的动作大戏了。

这时,宫崎骏提议做《毛毛虫波罗》,用九十分钟仔细刻画毛毛虫在行道树之间旅行时遇到的种种事情。宫先生将这个想法说给太太听,结果太太夸了一句“这个项目听起来不错嘛”。他太太曾做过动画师,所以看待作品的眼光向来严苛。在宫先生策划的所有项目里,唯一被太太夸过的就是《毛毛虫波罗》。所以宫先生有了干劲,心想“这次为老婆做部电影吧”。

《毛毛虫波罗》的视角确实很有意思,可作为项目来说太朴实无华了,我实在提不起劲来。

另一方面,我当时也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正是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坏账问题闹得满城风雨。吉卜力的母公司德间书店也不例外。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社长德间康快就是“怪物”。他把业务从出版拓展到音乐、电影,创办了一家又一家新公司。每开一家公司,债务就会变多,但他说“银行里有的是钱”,将集团越做越大。泡沫经济的破灭,使得散漫经营带来的种种问题一下子暴露了出来。

公司内部也是危机感高涨,在一线工作的总编、局长们决定开会讨论一下。我当时已经是吉卜力的专职人员了,可还是被叫去参加会议。这也许是因为吉卜力在德间集团里做得最为风生水起吧。开会讨论的结果居然是让我带头处理坏账问题。说实话,我是真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事情上。奈何大家都推举我,弄得我拉不下脸来拒绝。

公司内部争得不可开交,一筹莫展的银行也来找我说快想想办法。我向德间康快汇报了情况,与他促膝长谈。

当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工作室,宫先生又跑来和我唠叨毛毛虫,可我哪有那个心情啊,处理坏账时的冲突让我心中烦躁不已。

于是,我反过来向宫先生提议:“下一部做《幽灵公主》怎么样?”他手里永远都有各种各样的点子,《幽灵公主》的原始创意也是多年前就有了。这些年攒下来的Image Board[指用绘画的方式探讨出作品的印象与世界观,一般会挑选故事中数个情节预先绘制出印象画面,除了传达故事的形象概念之外,也能掌握作品的方向。]都是现成的,所以我决定先将它们整合成画册的形式出版。不过,宫先生对改编成电影这件事还有些犹豫,迟迟不肯点头。

为了说服他,我给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一是年龄。宫先生当时已经五十五六岁了,花甲近在眼前。想靠蛮力制作正统的动作大戏,这恐怕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二是员工。吉卜力长期雇佣工作人员,还引进培训制度,致力于培养年轻的动画师。他们不断成长,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是时候让他们大展拳脚了。

吉卜力的天才们

三是预算。多亏大家的努力,吉卜力之前推出的每部电影都获得了成功。在这个时候推出新作,应该能争取到相关各企业的全力支持。

我向宫先生建议道:“将预算涨一倍吧。”此前吉卜力电影的基本预算是十亿日元,这次要上调到二十亿。作画时间也延长一倍,平时用一年,这次花两年。只不过,最后实际花了足足二十五亿。

摆出这三个理由后,宫先生终于同意了。除了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心里其实还有个小算盘——心里憋得慌,真想放开手脚做部动作大戏啊!

最后时刻改分镜

项目就这样定下来了。宫先生开始根据自己之前写的大纲构思剧情,然而进展并不顺利。毕竟时隔许久,当时的心境已经找不回来了。最后他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在当下的时代是行不通的”,就这样陷入了大概半年的低潮。

就在这时,CHAGE&ASKA乐团的工作人员联系我们说:“能不能请吉卜力为新歌《On Your Mark》做个宣传片?”其实我没听说过他们,但还是一口答应下来。因为直觉告诉我对于陷入低潮的宫先生来说,这将会是个调节心态的好机会。

在制作七分多钟短片的过程中,宫先生大概找到了构思《幽灵公主》的新角度。制作完《On Your Mark》之后,宫先生表示剧情还是得大改。就这样,以少年阿席达卡为主人公的剧情逐渐成形了。

制作电影时,宫先生总会先喊出一句口号,大概也是为了振奋自己吧。这一次的口号是“打造以日本为背景的新式武打片,制作出媲美《七武士》、足以载入史册的电影”。

有了新构想,宫先生立即着手绘制分镜。可我一看完开头就感到头疼了。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不是日本版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吗?我跑去问宫先生,谁知他说:“啊?你在说什么?”大概在他的脑海中,各种元素已经混杂在一起,自成一体了。我们当然也可以说《吉尔伽美什史诗》给了他灵感,可这样真的好吗?

另一个让我烦恼的点在于“杀死森林之神”。

我心想,杀死森林之神的故事在日本能站得住脚吗?日本总体上是个土壤肥沃、雨水充沛的国家,无论砍掉多少树木,很快都能又长出来。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不可能“杀死森林”的。虽说是电影,可也不能在这种地方作假吧。我找机会和高畑谈了这个问题,他果然也深有同感。

为此我跑去找宫先生,直截了当地问:“故事的舞台非得设在日本不可吗?”

因为我觉得只要将“故事发生在日本”这个设定处理得稍微模糊一点儿,使之更具普遍性,就不用对观众撒谎了。遇到这种情况,宫先生的态度反而干脆,一口答应下来:“好啊。改一下这个部分就好了。”

然而,分镜的制作并不顺利。宫先生制作长篇电影的节奏一般是年初着手画分镜,花上一年左右,到十二月完成。这样就能赶在第二年夏天上映了。

可制作《幽灵公主》的时候,眼看着一年时间过去了,分镜却只完成了一半左右。最开始定下的制作周期是两年,进度自然是慢了。画画分镜,做点别的,然后再回到分镜上……如此三心二意,速度就越拖越慢。宫先生自己好像也越画越没底,跑来找我商量说:“铃木,这样下去真的没问题吗?”于是我决定这样对他说:“在杂志上连载漫画基本都是这样的。你就当自己在画连载的漫画呗。”

宫先生似乎松了口气,高兴地说:“对哦!当它是连载漫画就行了!”从那时起,他便采用了这种全新的制作方式,直到收尾阶段还纠结着分镜,在不知道最后一幕是什么的情况下制作电影。而《幽灵公主》就是这种方式的起点。

到了第二年冬天,分镜总算完成了。可这么一个复杂元素错综交织的故事该如何收尾呢?我对故事的结局非常好奇,不过在初版分镜中,既没有艾伯西被扯断一只胳膊,也没有铁工场起火的场面。故事的结局是非常简单的。

我在两种心境之间摇摆不定。按这个分镜做下去的话,电影时长刚好是两小时,应该可以顺利做完,赶在一九九七年夏季上映。可这个结局好像缺了点什么。如果我提出要改,势必会推迟上映时间。到时候,也许就赶不及在夏天放映了——

我在矛盾与烦恼中迎来了新年。

我只休了元旦一天。新年伊始,为了确认电影配乐,我立刻前往位于代代木的久石让工作室。我还在纠结故事的结局,便决定在电车上和宫先生谈一谈。遇到这种情况时,我都会用尽量简短的语句表述问题,不添加任何非必要的理由。

“宫先生,我重看了分镜,觉得艾伯西还是得杀啊。”

“你也这么觉得?”

宫先生肯定也在琢磨这个问题呢。在电车到站之前,他滔滔不绝地讲述了新方案。而且由于情绪激动,嗓门特别大。周围的乘客都认出他是宫崎骏了,可他完全不在乎。一旦进入那个状态,就没人拦得住他了。

几天后,新的分镜出炉了。宫先生的分镜向来细致,唯独那次画得比较粗略。我接过稿子看了起来,这时宫先生神情凝重地说:“铃木,对不起,我还是杀不了艾伯西。”看到后面才发现他将结尾替换为艾伯西手臂被扯掉的场景。

于是我又提了一个建议:“建筑物着火不也是你电影的一大特征嘛,片尾加上那样的场景会不会更好?”

宫先生接受了这个建议,添加了铁工场着火的场景。

如此一来故事便完整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电影时长。由于分镜的改动,时长变成了两小时十三分钟。按吉卜力的制作速度,一个月的作画产量大约是五分钟。这就意味着制作周期要延长足足三个月,照这个速度肯定来不及在夏天上映。

我决定把这件事告诉工作人员。听完之后,大家脸色铁青。雪上加霜的是,负责把控进度的制作部门出了些差错,将有些尚未画好的场景标记成了“已完成”。

明明留出了两年的制作时间,进度却还是落后了,又加了十三分钟的内容,日程管理也出了问题……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头梳理一遍。我决定让西桐共昭接手日程管理工作,因为他对数字比较敏感。这个人真的很能干,如果没有他,恐怕《幽灵公主》就不能如期与观众见面了。经他一整理,我们才发现除了追加的十三分钟,还有大量的场景有待制作。

这下真的走投无路了,该怎么办啊……就在这时,援军出现了。

那就是制作了《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的Telecom工作室。宫先生和高畑都曾是那的雇员。竹内孝次社长联系我们说:“工作室最近没活做了,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们决定把Telecom的员工投入动画部门,采取人海战术。

至于动画之后的上色工序,我们引进了数码技术。在那之前,吉卜力一直沿用人工给赛璐珞上色的传统方式。而这一次,我们决定在手工上色的同时也使用电脑上色。没有时间从容不迫地讨论“试试新技术”了。我们选定了工作室一楼的酒吧区,急忙摆上一排电脑,开始上色。这招收效显著。

多亏了援军和数码技术,我们用一个月就搞定了原本需要三个月完成的工作量。制作现场好运连连,电影朝着完工大步迈进。

史无前例的宣发大作战

与此同时,宣发上的巨大挑战也在等待着我们。

两年周期,预算翻倍——虽然我们定下了这样大的方针,但其实并非每个参与方都举双手赞成。与吉卜力长期合作的日本电视台、从这次开始作为投资方加入的电通以及负责发行的东宝,都对《幽灵公主》这个项目持怀疑态度。因为当时的日本电影界存在一种论调——动作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样的电影不会卖座的。“即便让宫崎骏来做,风险也太大了”,抱有这种意见的人占了大多数。

更糟糕的是,来自美国的超级大片《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也在那年夏天上映。“和好莱坞大片正面交锋,你们赢得了吗?”参与方个个愁容满面。

事到如今,我才敢告诉大家,其实当时电通里的某个人召集相关人员开了一场秘密会议。他是这么想的:“将所有的事情都交给吉卜力和铃木真的好吗?很多人都觉得动作片的前景不乐观,我们是不是应该提议改一改项目内容呢?”

日本电视台的奥田诚治先生也参加了秘密会议。散会后,他立刻给我通风报信。当年我毕竟年轻,一听就火了,第二天就打电话叫来电通的负责人,狠狠地说道:“偷偷摸摸做什么手脚!你们那么不乐意,干脆退出好了!”

不过平心而论,那次会上讨论的内容还是很合理的。因为按制作、宣传的成本计算,要想实现收支平衡,就必须刷新《南极物语》创下的日本电影纪录,发行收入超过五十九亿日元。他们把这个事实摆在了我的面前。《幽灵公主》真能带来那么高的收入吗?

论发行收入,以往的吉卜力电影一般是二十亿左右。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这个数字一下子提高到原来的三倍。到底该怎么办呢?起初我也没有想好具体的计划,当时还要处理德间集团的问题,心中烦闷不已。所以就像是听信了恶魔的谗言,心想着“船到桥头自然直”。

当然,我也参与制作了多部电影,深知电影界并非“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简单。可卖力宣传就代表电影能火吗?宣传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

要说什么才是重要的?电影最终得看“发行”,就是把胶片卖到全国各地的影院去。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我意识到这个环节的销售活动至关重要。

当时在东宝负责发行工作的是常务西野文雄先生。我们的交情可以追溯到《龙猫》和《萤火虫之墓》。讨论影片发行时,我常因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论挨他的训。周围的人都怕他,但我每次都和他正面交锋,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

那一次,我也拜访了他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告诉他:

“这次的发行收入必须达到六十亿。”

就算是西野先生也不由得沉声道:“简直胡来!”

“西野先生,虽然我这样说不太合适,但归根结底不还是影院的问题吗?平均观影人数我们都知道,只要拿下优质影院并好好安排,就不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字啊。只要您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影院老板都会行动起来,能不能帮帮忙呢?”我低头恳求。

西野先生盯着我的眼睛,说:“我考虑一下,但没法立刻给你回复。回头再谈吧。”

后来,我又数次拜访东宝,和他反复讨论这件事。

目前日本约有三千四百块电影屏幕,其中能吸引到大量观众的屏幕最多三百块。可就是这三百块屏幕所贡献的票房,占了总票房收入的一半左右。反过来说,只要能拿下观众最为集中的三百块屏幕,票房就有了保障。

问题是,当时那些影院已经被《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拿下了。而我的请求便是希望西野出面协调,把《幽灵公主》安排进去。

经过三四个月的协商,西野说道:“铃木先生,你是认真的吧?那就试试看吧。”不过,他也开出了条件:“要实现这个计划,我们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我想请你帮忙联系东宝内部的相关负责人,召集他们开一次会。”

“啊?为什么要我去联系呢?”

“因为东宝的各部门向来都是自扫门前雪,协调起来非常麻烦。只要你能把人召集起来,之后的事情就交给我吧。”

虽然不了解东宝的内情,但我还是上上下下跑了个遍,请求高管们出席会议。我本来也想参加,谁知西野说:“谢谢,你忙到这里就可以了。”都张罗到这儿了,我当然想参加会议听听西野讲什么,但他都开口了,我别无选择,只能老实等着。

后来,我听一位与会者说,时任东宝专务的堀内实三反对西野的提议。当年,堀内与西野被并称为东宝的两大巨头,对我也多有关照。堀内行事谨慎,表示:“将宝押在《幽灵公主》上会不会有问题?这部电影的内容很艰深,要拿下高票房绝非易事。”

就在这时,西野撂下一句名言:

“电影不是用脑子看的!要用心看!”

据说此话一出,会议室的气氛完全变了。连我这个外人都能感觉到,当时的东宝氛围很好,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就这样,东宝痛下决心,为《幽灵公主》搭建了特别的发行体系。之前的确有过“市场反应好的话就逐渐扩大放映范围”的情况,但“一开始就拿下所有好影院”几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豪赌。

哲学的时代

电影在六月完工,只比原计划晚了一点儿。不过我没有立刻通知东宝。因为我很清楚,如果在这个时候拿给他们,一定会引发各种关于内容的讨论。要是负面意见占了上风,说不定千辛万苦搭建起来的发行体系也会被彻底推翻。所以我告诉相关人员影片还没完成,连试映会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办。

果不其然,看完试映的相关人员的反应并不理想。

东宝内部也有这样的声音:“这部电影对孩子来说太难理解了。票房可能不会超过十亿。”

还有人对宣传文案“活下去”提出质疑——情节已经很复杂了,还配上这种哲学味很浓的文案,不仅孩子提不起兴趣,女性观众、成年观众也不会买账的。但我打定主意宣传文案不作他想。因为我觉得,我们已经迎来了“电影也需要具备哲学内涵的时代”。

我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从高畑那里听说的加里·库尔茨(《星球大战》的制片人)的观点。加里认为,以往好莱坞电影的首要主题是爱情。而《星球大战》的问世改写了历史,哲学也成了电影主题。如果能推出一部呈现哲学的大众化作品,就会开启一个“哲学为王”的时代。

既然如此,在宣传电影时提及哲学,也就是“生与死”的主题应该是没问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小问题。

比如预告片中“很久以前,人类杀死了森林之神”这句话也引发了争论。据说在东宝的电影史上,宣传文案里从未出现过“杀”字。

预告片里还有一个“武士的头颅被砍飞”的镜头,也遭到了批评。宫先生对此很生气,说“电影会被人误解的”。但我的思路恰恰相反,先让观众看到这些镜头,他们便能带着一定的思想准备来看电影了。这就相当于给大家打一剂预防针。

电影中还出现了会让观众联想到麻风病人的角色,这也成了问题。站在反歧视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作品是不能在电视上播出的。

我早就料到会有人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了。当然,只要认真看完这部电影,就会明白它绝不宣扬暴力,也没有涉及歧视。但确实有可能引发抗议活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提前用理论武装自己,便请历史学家纲野善彦参加了试映会。看完电影后,纲野不仅没有表现出担忧,反而非常高兴。

“过去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世界。我们这些学者再怎么呼吁都无济于事,但这部电影一旦上映,我们的研究一定也会受到关注!”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请纲野为电影宣传册写了解说。

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引来种种反对意见,肯定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尝试,每个参与其中的人心里都没有把握。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与此同时,这样的逆境反而让心情烦躁的我燃起了斗志。

要想打破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电影大热。只要《幽灵公主》卖座,所有的琐碎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搭建强大的发行体系。

为此,我们在地方城市展开了空前的宣传攻势。特别是平时不太去的地方,我们跑得格外勤快。也有人提出质疑,说“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从结果来看,我们去了哪儿,《幽灵公主》就火到哪儿。

不过,大规模的宣传令宫先生疲惫不堪,最后在高知县倒下了。还记得他躺在床上说:“拿纸和记号笔来……”我赶紧拿给他,只见他在纸上画了自己的脸。“铃木,你套上这个,明天代替我上台致辞吧……”他真的是个认真到骨子里的人。

东宝各地发行公司的高层也是鼎力相助,尤其令我难忘的,是东宝中部发行公司的常务虎岩美胜和关西发行公司的常务前田幸恒。西野先生一声令下,地方发行公司的高管们立刻行动起来,想方设法帮我们安排影院。实际上,他们的指挥调配的确对票房成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去地方城市开展宣传活动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接受媒体的采访,拜访当地的发行负责人,还要走访当地的影院。这样才能让电影院挂满吉卜力的海报和宣传板。

一部电影能否取得成功,绝不是听天由命的,要尽的人事实在太多了。

最后,电影上映后不但刷新了吉卜力迄今为止的票房纪录,一眨眼的工夫,连既定目标《南极物语》的纪录也超过了。观影人数与日俱增,眼看着就超过了日本票房纪录——《E.T.外星人》创下的九十六亿日元。饶是我也没想到《幽灵公主》能交出如此出色的答卷。

也许正因为它是一部“不成熟”的电影,才更吸引人吧。有人将其称为“宫崎骏动画的集大成之作”,可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的集大成之作必然会有“空中飞行”等宫崎骏最擅长的元素。但宫先生封印了他所有的拿手好戏,向从未尝试过的表现手法发起了挑战。或许正因如此,电影才会透出几分没能把宏大的主题完美呈现出来的挫败感。论完成度,《幽灵公主》并不出色。但它无比纯真,气势如虹到了狂野的地步,仿佛是新人导演的作品。

携手迪士尼

通过《幽灵公主》与迪士尼开展合作是吉卜力发展历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当时,体育界的野茂英雄进入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表现十分抢眼,在日本掀起了一股狂潮。看到这个现象,我心生一个想法: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同胞摇旗呐喊是日本人的天性。而这种天性应该也适用于电影。如果《幽灵公主》能远渡重洋,挑战美国市场,肯定会发挥出绝佳的宣传效果。

那时我们恰好在推进将吉卜力作品录像带销售业务外包的事宜。许多公司向我们抛来了橄榄枝,日本迪士尼也是其中之一。

当时日本迪士尼的负责人是星野康二,他如今已经成了吉卜力工作室的董事长。第一次见到他时,我着实吃了一惊,因为其他公司提出的条件还算不错,星野先生却给出了最为苛刻的条件。版权使用费不及其他公司的一半,而且没有最低保证额。

“我们在日本成立了迪士尼录像部门,目前业绩非常好,只是销售额已经到顶了。我们想通过引进吉卜力的作品继续提升销售额。”

别人都一个劲儿夸吉卜力的作品有多好,星野先生却只谈生意,态度又非常坦诚,这让我觉得他是值得信赖的人。经过多方打听,我得知迪士尼有上百位销售专员,销售团队比其他公司强大得多。

“野茂英雄”“《幽灵公主》的宣传”“和迪士尼签约”等这些事在我脑海中连缀成线,于是我也提了个交换条件:“我们愿意把录像带的销售工作委托给贵司,但希望贵司能促成《幽灵公主》在美国上映。”

听到这话,星野先生竟然一口答应,说:“好,没问题。”换作其他跨国公司,碰到这种情况肯定要征求总部的意见,可星野先生没有说“我去问问美国那边”,而是当场拍板说“好”。一九九六年,吉卜力和迪士尼正式签约,《幽灵公主》在全美上映一事也尘埃落定,这条新闻在日本国内也发挥了极大的宣传效果。

吉卜力通过星野先生的牵线和迪士尼携起手来,不过我当时还完全没有“进军世界”的念头,合作的起点只是一个拉动国内票房的宣传策略。毕竟那时的我甚至不知道迪士尼在全球有七十家分公司,和迪士尼签约就等于可以在那些国家发行吉卜力的电影。

没想到,与迪士尼的合作让《幽灵公主》在全球声名大噪,回过神来才发现,东小金井的小动画工作室已经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吉卜力”。

上一章:侧耳倾... 下一章:我的邻...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