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康熙和他的江山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
||||
1705年,康熙五十一岁。从铲除鳌拜算起,他已经亲政三十七年。作为第二位在京的满人皇帝,康熙先是平定了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之后他直接掌控了繁华的南方诸省。在平乱一年后,也就是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到1705年,他已经五次南下,其间登了泰山,拜了孔庙,还祭了大禹陵。康熙用这些象征性的行动在收服中华文人士子的心。同时在南巡中,康熙也见识了江南的富足,感受了传统中国的人文地理,对他治下的南方有了感性的认识。 南方平定后,康熙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北方。除了一直和俄罗斯谈判,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外,康熙的主要对手是准噶尔汗国的噶尔丹汗(1644-1697)。噶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二十年,在学佛修行方面是有造诣的,他的上师是藏传佛教的大德。噶尔丹在他哥哥僧格汗被杀后,还俗去当可汗,开始了他的草原征战生涯。噶尔丹坐稳了可汗的位置后,趁喀尔喀蒙古内乱之时,侵吞了喀尔喀蒙古的土地,势力挑战着清朝在草原上的权威。康熙招降过噶尔丹,但遭到了拒绝。 对于康熙来说,噶尔丹是大清的心腹大患。一来噶尔丹不是只会挽弓射雕的普通蒙古部落首领,他是有文化并得到西藏活佛暗中支持的可汗。噶尔丹的存在,时刻提醒着康熙当年女真金朝被灭的历史。原本被金朝压制的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反过来把金朝给灭了。所以康熙不能坐视噶尔丹壮大。但征讨噶尔丹有很多实际困难。朝廷上下都反对远征,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草原上的噶尔丹骑兵来去无踪,可以随时西撤。而大清要远征的话,远距离后勤补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不过康熙还是力排众议,决定征讨噶尔丹,而且还是御驾亲征。为了彻底消灭噶尔丹,康熙三次亲自出大漠远征,足见他对噶尔丹的重视。在1696年第二次远征中,大清同时派出三支大军北上,意在包围噶尔丹部队。康熙亲自指挥中路大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北出一千多公里,穿越戈壁大漠,直接迎战噶尔丹主力。噶尔丹得知康熙亲征以后,迅速西撤,不过正好碰上大清左翼大军。噶尔丹仅率几十残部逃脱。第二年,噶尔丹在康熙第三次亲征中再次兵败。有传说他最后自杀。后世还留传有他生前用藏文写下的诀别诗。诗中的内容是希望他的上师能够拯救他,让他有机会转世到能听闻佛法的地方,来世有机会研习佛法。 康熙亲征剿灭噶尔丹后,声名在大漠中远播,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蒙古各部可汗的可汗。耶稣会神父在康熙三次远征中,都跟随在侧。在大漠晴朗的夜空下,耶稣会神父和康熙一起仰望星空,探讨学问。他们留下了详细的随军日记,是后世了解康熙远征最详细的资料。 以传统中国的家庭标准来看,1705年的康熙也是很成功的。他有十五个儿子,其中九个已成年,都是能文能武、独当一面的角色。康熙1696年亲征噶尔丹之时,有六个儿子随他出征。这个时期的康熙家庭和睦,后来困扰他的皇子争位之事还未开始。应该说此时的康熙家和国强、天下归一、名震四海。就连欧洲的哲学家这时期都在读康熙的故事,莱布尼茨还提出了康熙是“开明专制”君主的典范。 康熙收服天下靠的不仅是战争,在文化上,他也获得了多方的认同。对于传统的中国士大夫来说,康熙发起了整理传统中国文化的大项目,修《明史》、撰《康熙字典》、编《古今图书集成》等,这些文化项目改变了许多晚明士人对满人的看法。而在蒙古人眼中,康熙也是他们文化的捍卫者,特别是康熙支持当时蒙古人信仰的藏传佛教。由于家庭缘故,康熙从小就在藏传佛教影响下长大。他的祖母孝庄就是藏传佛教信徒。孝庄派去照顾康熙的苏麻喇姑更是虔诚的信徒,一生持戒。康熙五上五台山参拜也是当时藏传佛教界的佳话。康熙还两次重印藏文的全部《大藏经》来支持藏传佛教。后来西藏方面直接认定康熙是文殊菩萨转世,康熙也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号。“同时,对于当时的欧洲传教士来说,康熙热衷欧洲的各种学问,还把各种西学书籍翻译成了满文,介绍给满人贵族子弟。所以无论是传统中国士人、蒙古的喇嘛,还是欧洲传教士,都觉得康熙是热衷他们文化的皇帝。 在1705年,无论是作为一家之主,还是作为一个横跨东亚中亚多文化区域的帝国皇帝,康熙都是成功的。他征战草原,留下了各种神话。他巡游江南,与各地士人谈笑风生,留下一段段佳话。-方面,康熙是个有执行力的皇帝,敢于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决定;同时,康熙也是个懂得周旋、很现实的统治者。他与俄罗斯长达十年的谈判就是例证。康熙在知道藏传佛教支持噶尔丹后,他也派人去暗中处理。了解了康熙的基本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康熙在与教皇使团谈判中言行背后的含义。 |
||||
上一章:教皇使... | 下一章:康熙眼...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