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眼中的教皇使团

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一直以来,多罗使团都被看作第一个代表罗马教廷来华的外交使团。但实际上,这是后人的误读。“康熙从头到尾都没有把多罗使团当成外交使团,也没有通过任何朝廷部门来接待他们。康熙选用的是私人家庭会见的形式来和多罗使团见面,选用这种方式是基于他和传教士的关系。因为多罗是耶稣会传教士想要康熙接待的人,而耶稣会神父又是他内务府门下之人,所以作为一家之主的康熙接待多罗就像他其他奴才的亲戚来了,他用家庭方式接待是一样的。由于是家庭会见形式,接待多罗使团前后的全部安排都是内务府包办的,整个过程没有朝廷官僚系统的任何部门参与。”

耶稣会士第一次知会康熙多罗人华是在1705年6月。在接到耶稣会神父的汇报时,康熙出外打猎去了,不在北京。那时候多罗使团已经以商人名义交了该交的关税,进入了广州。也是这个原因,广东那边的官僚并没有注意这个使团,也没有向礼部通报。按照多罗的指示,耶稣会神父向康熙介绍多罗身份时,说他是圣教巡视官,是教皇派到各地检阅传教士所传教法是否合乎罗马教规的教皇钦差。康熙收到耶稣会神父的奏报后,并没有兴趣接见多罗,认为多罗是来检阅他们自己宗教的,跟他没有什么关系。康熙让他在北京的奴才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耶稣会神父。耶稣会神父跪下恳求,大意是康熙接见多罗实际是给他们所有在华传教士长“脸面”,希望康熙能够成全。说到“脸面”,康熙大概明白了,说是看在“豢养尔等多年”的分儿上,就接见一次。

康熙收到传教士的奏报后,第一直觉是这个圣教巡视官是来调节北京耶稣会神父内部矛盾的。康熙知道耶稣会神父大概按国籍分成两派,一派是法国耶稣会士,一派是葡萄牙耶稣会士。康熙多次为他们处理过内部矛盾,总体认为就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康熙和他身边的奴才说过,清官难断家务事,他根本不想管他们之间那些事。罗马现在还存有一道康熙的圣旨,里面专门说到他不能总是给耶稣会士断他们的家务事。”康熙是懂人情世故的皇帝,在他看来,耶稣会神父之间的是非曲直不可能真的理清楚。要搞明白他们之间的问题,就要翻出很多陈年往事,这样很大可能会把各种矛盾激化,从而进一步破坏耶稣会神父之间的关系。康熙认为耶稣会神父之间的矛盾根本就不值得去调解,冷处理为上。同时康熙还知道,两边耶稣会神父各有教堂,人教的天主教徒,因为人的教堂不同,也互相有矛盾。用康熙的话说:“凡人南堂之国人,则骂入西堂之人;而人西堂之人,则骂入南堂之人。”10想到这些问题,康熙认为要是圣教巡视官再把教徒之间的问题掺杂进去,麻烦就更大了。康熙写了封信给赫世亨。赫世亨是康熙身边的家奴,是内务府里负责与传教士打交道的奴才。康熙让他去找所有耶稣会神父确认,是否他们全体都同意接待多罗。”同时他要找耶稣会神父问明白:为什么天主教入华都一百多年了,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圣教巡视官,而现在突然教廷派了个这样职位的人来。康熙想知道是不是耶稣会神父在中国做了什么错事,传到罗马去,罗马派人来处理了。简单来说,就是康熙首先想搞明白这个人到底来中国是干什么的。同时康熙把巡视官来华断是非的猜想说出来,让赫世亨转告传教士。这样对传教士也是一个警告,意思是如果你们各方都同意接待,那你们就要互相容忍,达成共识。

1705年7月23日,赫世亨把北京耶稣会神父召集到一起,问了他们康熙要问的问题。耶稣会神父在跪拜感恩康熙的询问以后,首先解释这个圣教巡视官来华的主要目是感谢康熙容留传教士和天主教的。第二,他们确认所有神父都赞同接见多罗。第三,他们保证已经互相协调好了彼此的关系。最后,他们解释多罗是个虔诚的修教之人,很年轻时就已经开始当神父了。

康熙接到赫世亨的汇报以后,在回复中提到,这些北京耶稣会神父说的跟他身边耶稣会神父龙安国等人说的有出入。具体有什么出入,康熙没有明示。康熙批注说,看在多罗确实是神父身份,就让他进京。同时康熙吩咐赫世亨进一步询问北京耶稣会神父,希望自己如何接待多罗,以及多罗一行人现在是何种穿戴。

北京耶稣会神父很惊讶康熙还要询问他们的意见,除了表示受宠若惊以外,他们说如何接待都听皇上安排,皇上能够接待就已经是天恩了。同时他们也不知为何康熙要询问多罗一行的穿戴,只就他们知道的圣教巡视官去罗马以外的欧洲国家是何种穿戴做了一个笼统的回答。赫世亨在汇报了北京耶稣会神父的回答后,最后加了一句,大意说,据他观察耶稣会神父回答问题时的神色表情,他们确实在如何接待上没什么要求(“观伊等之神态,确实以诚心恳请于皇上”)。

其实康熙问这两个问题是有深意的。站在康熙角度,接待这个使团有两个方式:一是用传统接待外国使团的方式,通过朝廷安排,走既定流程;二是私下由他的内务府当作他的家庭聚会来安排。既然传教士之前提到,希望康熙接待的目的主要是给他们长脸,康熙自然想到他们是否希望要通过朝廷,在紫禁城的大殿中来接待。康熙问多罗一行人是如何穿戴,其实是想知道这些人到底穿的是宗教服装,还是外国使节的服装。

知道耶稣会士对接待方式没有特别要求后,康熙认为事情就简单了,直接批注多罗一行不是外交使节,不算西洋来的外国使团。而且命令他们北上时穿中国样式的衣服,这样就减少了一行人是外国人的直接观感。康熙的原话是多罗一行“并非西洋王等所差进贡之人,因而着穿我此地衣服”。这样康熙就给这个使团定了性,它不是外交使团。康熙让赫世亨在去办理接待前,最后和耶稣会神父确认了一下,整个安排他们是否满意,是否还有什么遗漏。耶稣会神父接到赫世亨的传话后,当然又是千恩万谢感恩戴德,只是最后提了一个小请求,就是在安排使团北上的行程时,尽量能给安排水路,因为欧洲人并不像满人那样能够长时间骑马。

上一章:康熙和... 下一章:初次接见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