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发给欧洲的公开信

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1715年3月19日,教皇重申了1704年他签署的关于禁止天主教徒参与中国礼仪活动的谕令。教皇知道他的谕令发出去了十年,相关的争论还在持续。他进一步确认之前的决定,希望这样能够平息争端。一位英国船长在1716年8月来华贸易的时候,把教皇关于中国礼仪的决定全文带到了中国。康熙从北京耶稣会神父那里看到了该决定的翻译。康熙很气愤,认为他派出去的人都没回来,而且他已经等了近十年,不能就这样接受一份随便抄来的教皇决定。于是康熙决定主动出击,既然等不回他的使节,他就昭告天下。本书所写的红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康熙让内务府印刷的红票,是一封让往来的西洋船只带回欧洲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上有汉文、满文、拉丁文三种文字。由于印刷的墨色为朱砂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红票交给广东官员,让他们分发给所有“有头面”的西洋人,让他们带回欧洲。同时,康熙也把红票交给俄罗斯的往来官商,让他们也帮忙传递给欧洲。

红票的全文如下:

武英殿等处监修书官伊都立、王道化、赵昌等,字寄与自西洋来的众人。我等谨遵旨于康熙四十五年已曾差西洋人龙安国、薄贤士,四十七年差西洋人艾若瑟、陆若瑟,奉旨往西洋去了。至今数年,不但没有信来,所以难辨真假。又有乱来之信,因此与鄂罗斯的人又带信去,想是到去了。必竟我等差去人回时,事情都明白之后,方可信得。若是我等差去之人不回,无真凭据,虽有什么书信,总信不得。因此,唯恐书信不通,写此字,兼上西洋字刊刻,用广东巡抚院印,书不封缄,凡来的众西洋人,多发与带去。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康熙红票的内容没有讲道理,也没有表明他任何观点,只是简单陈述一个事实,就是我派了人出去,但都没回来。康熙发出这封信的时候,其实已经知道派出去的四个人中有三个已经去世了。四个人的名字一起点出来,就是要教皇给个说法。

康熙红票中玩的这个计策,他早年就用过。在与噶尔丹汗交战时期,康熙从一个俘虏那里得知达赖喇嘛早已圆寂多年,统治西藏的桑杰嘉措却一直对大清隐瞒这个消息。康熙当时不愿意跟西藏方面把关系闹僵,这样很难收场。康熙在他的使节离开北京前,秘密跟使节交代,去了西藏不要质问达赖去世的消息,只需要坚持和达赖会面,看桑杰嘉措怎么说。康熙红票就是这样,把四个人的名字都写出来,要教皇给一个交代。红票的内容是康熙用满语口述的,汉语是他身边的奴才翻译的。文字没有经过康熙的内阁大学士润色,完全是口语,而且细读还不通顺。这也说明康熙一直坚持他跟罗马的联系是他的私事,不把朝廷里面的人牵涉进来。

红票传到欧洲以后,确实给教皇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艾若瑟回到欧洲,各国的教会内部早有耳闻。红票让欧洲知道原来艾若瑟是康熙皇帝的使节。这让教皇在道德层面很难堪。当时18世纪的欧洲已经很开明,拦着别国的使节不让回去是不可接受的。教皇在1717年收到红票后,赶紧召见了艾若瑟,让他回去复命,并让他用身体原因为借口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回去。艾若瑟走后,教皇迅速筹备了第二个赴华使团。教皇准备了一封长信让使团带给康熙。这封长信除了官方问候文字,还用了很多笔墨向康熙解释四位使节的遭遇。

对于康熙来说,红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艾若瑟被允许回大清,同时教皇又派了第二个使团亲自来解释。不幸的是,艾若瑟病逝在回大清的船上。他的汉人弟子樊守义守着他的棺材一起抵达广州。广东巡抚向康熙报告了樊守义的回归。康熙看完报告很疑惑,命令巡抚详查樊守义,因为康熙怀疑艾若瑟是在路上被害死的。但是,巡抚严查以后,并没有发现艾若瑟之死有可疑之处。康熙还是不相信,后来见到教皇的使节,还当面发火说道:“中国所使之人,一字不回,都暗害杀死。”36

上一章:十四年... 下一章:康熙的耐心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