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三十八章(砭时)

老子  作者:老子

本章抨击仁、义、礼对自然之道、德的破坏,重在砭时。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道与德体用一源,顺应自然,没有私欲,先天而生,而仁、义、礼出自人为功利制作,后天而生,伤害人的自然天性,是对道、德的根本破坏,因此,就是那些制定仁、义、礼的所谓先知们,也不过是看到道的表面的虚华,没有见到实质,已经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必须抛弃浅薄虚华,采取敦厚笃实。


上德不德 (1)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2)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3)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4) 。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5)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6) 。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7) ,则攘臂而扔之 (8)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 (9) ,而乱之首 (10) 。

前识者 (11) ,道之华 (12) ,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13) ,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4) 。

【注释】

(1) 上德不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义之类品德。《韩非子·解老》曰:“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得,得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有德,生有德则无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2)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义之类品德。

(3)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韩非子·解老》曰:“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谓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

(4)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所作为。

(5)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仁的人想有作为而无所作为。《韩非子·解老》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6)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的人想有作为而有所作为。《韩非子·解老》曰:“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友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7)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上礼之人想有作为而没人回应。

(8) 攘臂:用臂推搡。扔之:引之,拽之,即强迫人服从。

(9) 薄:薄弱,浅薄,不足。

(10) 首:开始,开端。

(11) 前识者:有先见之明的人。

(12) 华:虚华。

(13) 厚:敦厚。

(14) 去彼取此:抛弃浅薄虚华,采取敦厚笃实。

【译文】

上德的人顺应自然,不追求仁爱之德,因此确实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爱之德,因此没有德。

上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作为。

上仁的人想有作为而无所作为,上义的人想有作为而有所作为。

上礼的人想有作为而没人回应,就用臂推搡强迫人服从。

所以,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礼,标志着忠信的薄弱,混乱的开端。

所谓有先见之明的人,只是认识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身处敦厚,而不居于浅薄;身处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抛弃浅薄虚华,采取敦厚笃实。

上一章:三十七章 下一章:三十九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