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生都有一个悲剧的底子了不起 作者:冯唐 |
||||
在我个人观点里,现代汉语经历了文、言合一的过程,就是文字和说话合成一体。创造了现代汉语小说的,我觉得无非是以下几个人:鲁迅、张爱玲、沈从文,还有写《呼兰河传》的萧红。 沈从文的文字相当好,好在自然、不雕饰、正合适。如果你也写作,不需要太华丽,不需要太用劲,能用到沈从文这样就好。 “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 沈从文,1902年生人,1988年去世,在世86年,原名不叫沈从文。说实在话,我觉得记这些东西实在是没必要,但考试爱考这些,比如老舍原名舒庆春,阿乙原名艾国柱。从文是笔名,意思是从事文艺工作的志向。 沈从文的父亲是汉族人,母亲来自少数民族。沈从文高小毕业后就进入湘西护国联军部队办理杂事。他1917年高小毕业,15岁之后没有正式读过书,至少他不是中文专业,曾经在北大旁听过。 1929年沈从文受胡适邀请,到上海的中国公学任教。第一次登台授课,他呆呆地站了十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迅速把讲义在十分钟里讲完了。他不知道说什么,无奈地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下课之后学生们议论纷纷,并传到了校长胡适耳朵里。胡适笑着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没轰走他就是成功。” 1948年,沈从文46岁,受到郭沫若等左派文人的批判。1948年12月31日,他找了年末这天宣布封笔,终止文学创作,转入历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服饰。1949年以后,沈从文再没有进行过小说创作,他的书在之后30年间仅出版过一次。 我能想象沈从文宣布封笔时的心情。虽然我不认为沈从文是很好的文物学家,但是我承认他是有智慧、有决断、有风骨的人。 沈从文是个情圣。1930年沈从文28岁的时候,爱张兆和爱得一发不可收拾。沈从文的情书一封接一封,绵延不绝地表达心中的清梦。 直到1931年6月的一封信,沈从文说多少人愿意匍匐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这竟然打动了张兆和。 两人新婚不久,沈从文母亲病危,他回故乡湖南凤凰去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新婚不久的娇妻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我曾经有一年几乎每天一封信写给一个人,后来这个人把我的信都烧了。我写信的时候就想:这样下去我的医学怎么办呢?那未来老百姓就会缺少一个好医生。很天真、很幼稚,不过真的是这么想的。 我本来想学业一半、爱情一半,后来发现自己只想写信,别的都不想做。直到忽然有一天,我没有那么大的冲动再写信。老天可能用这种方式结束了我的写作,内心不再肿胀了。他给了我爱情一条死路,给了我生活一条生路;他给了我写作一条生路,给了我其他“非写作”一条死路。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因心脏病猝发在家中病逝,享年86岁。他的临终遗言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想说的话,我已经在我的文字里说了,我现在没什么好说的。我喜欢这种态度。 深情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 《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沈从文的《边城》排第二,鲁迅的《呐喊》排第一。当然,这是一刊之言,但也说明了它相当了不起。 《边城》是写“异乡”的好小说。这个“异乡”类似于桃花源,跟你我不是完全陌生,却能拨动心弦,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空间。 《边城》中没有一个坏人,都是好人,但是没有一个人幸福。小说里流动着默默的深情,这种深情是人性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部小说的写作时间前后不超过两年,出版于1934年,沈从文32岁。 这部小说的写作缘起是,沈从文和好朋友赵开明在泸西县城一家绒线铺遇到了一个叫翠翠的美丽少女,赵开明发誓要娶她为妻。17年后,沈从文乘坐小船停靠在泸西,他回忆着翠翠的美丽形象,朝绒线铺走去。绒线铺还在,他在门口意外地看到了一个跟翠翠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熟悉的鼻子、眼睛、薄薄的小嘴,沈从文惊诧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翠翠的女儿小翠,当年的翠翠嫁给了追求她的赵开明。17年后,她已经死去了,留下了父女两个。沈从文没有再和赵开明打招呼。 沈从文就坐在他的院子里,在阳光下的枣树和槐树的阴影间写下了《边城》。 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 这就是这本书主要的故事和写作的背景。 现代版的桃花源 沈从文的《边城》给出了桃花源的现代样本。《桃花源记》里人们为避秦时乱,躲到桃花源。《边城》写的是一九二几年四川湖南边界的一座小城,小城名字叫“茶峒”。 这个茶峒边城,在两省交界处,交通不方便,要靠船运把货从上游运到下游,靠渡船把人和少量的货物运输到两岸。这个地方其实是苗族地区汉人的聚集区,清朝时候驻军屯兵,由一个驻军点发展成为小城镇。它范围有限,人数有限,茶峒和它的军民成为一个人类学、民俗学的样本,就是在一个相对局限的地方,在一个相对局限的人口中,聊聊他们之间的关系,聊聊底层人们之间的顾忌、恐惧、欲望。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女生,叫翠翠。她父母双亡,有一个外公,有条黄狗,他们在茶峒渡船。渡船在山城是不可或缺的,建座桥太难太贵,经常会被水冲垮。一条船能承担人流、物流的基本运输。 故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两个情窦初开的兄弟,爱上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 有人味儿的人间 不剧透,我挑段落来解读、欣赏、理解。解读没有正确答案,你可以脱离我这个拐杖尽情体会。 沈从文写了一个题记: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很多关于农村的作品之所以写得不好,是因为不真实,不深入。沈从文写得很好,他的出发点就是写自己最了解的东西。他最了解农人与兵士,他对他们有不可言说的温爱,“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刚刚描述小山城背景,一条溪水,一个渡船,一座白塔,一户孤零零的人家,老者、女孩、黄狗。然后直接把前因堆给你,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悲剧。这个悲剧中所有的人,女孩的爸爸、妈妈、老人、女孩自己都是好人,没有一个人做得绝对错,没有一个人不能被我们理解,但是合起来就是一个悲剧。《边城》悲剧的底子就在这段话里。当然,人生就是有一个悲剧的底子,背景一定是孤寂的,也就是所谓涅槃寂静。但在涅槃寂静的背景下,有鲜活的生命、短暂的欢喜、似曾相识的爱。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的“兽性”干干净净、清清楚楚,跟人性又能在多数情况下和平相处。 写翠翠的笔墨很多,但没有直接写翠翠有多美;写血气方刚的兄弟俩的笔墨也不少,但也没有直接写两个汉子有多棒。但是你读完就觉得,血气方刚的两兄弟能跳出纸面来,翠翠能游到你的梦里去。 这就是人,这就是有人味儿的人间。 |
||||
上一章:人间因... | 下一章:决绝的...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