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经验进入日常

了不起  作者:冯唐

天时地利人和,人说到底还是长在土地上的动物。不管挪到哪儿去,总会在一个地方落下来吃饭睡觉。每一个有历史的城市都像一口火锅,我们都是在这口火锅里上蹿下跳,发生各种故事,被岁月煎熬、吞没。

任何一个有历史的城市,都像一座坛城,创造、保护、毁灭,在循环中往复,在轮回中挣扎,一切慢慢发生,万物生长,呈现丰美的样子。突然间,一切又雨打风吹去,隔了一段,又慢慢地长出来,如此循环往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选择了由小见大的小历史写法。宋代,对于很多学者来说可能是中国式生活、艺术的顶峰,谢和耐从一个特别的时间点——1276年杭州被蒙元攻占前,外患临头、文明鼎盛又无比脆弱的时候,来讲述宋朝和中国文化,给我的感觉就像《清明上河图》,聚焦于吃喝玩乐,聚焦于日常琐碎的生活。

第一章城市,第二章社会,第三章衣·食·住,第四章生命周期,第五章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第六章消闲时光,第七章总结性描绘。不重复,合在一起就是基本的日常生活。

目录体现的就是学养、专业度、结构化思维和表达。

为什么是杭州

为什么南宋皇帝选择临安(杭州),而不是更有历史底蕴的南京作为临时首都?临安,临时安定一下,意思是我还会打回汴梁(开封),我还要拿回北中国。南宋几个皇帝都心存这种奢望和念想。还有一个词叫“行在”,就是我只是暂时在这个地方待待。因此其宫殿都没有修得那么宏伟,但是这一待就待到了灭亡。当然也待出了乐子,待出了中国文明璀璨的一页。

第一点原因,宋朝被辽国、金国打怕了,打烦了,逃得太频繁,索性选择骑兵不容易发挥功用的地方——水道、沼泽、湖泊多的江南,躲到比南京更远一点的杭州。这个决策从后来的效果看是对的——南宋从1127年延续到1279年。

第二点原因,宋朝海运、海上贸易发达,当时的明州(宁波)、泉州都是世界著名的大贸易港。宋朝的文化先进、审美高级,全世界有钱人都希望得到宋朝的好东西,瓷器、茶叶等各种产品在大宋的南方腹地江西、福建、浙江南部等大量聚集。如果首都离港口太远,货物的运输成本就太高了。

第三个原因,杭州实在太美了。“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美啊!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你背着白居易的诗,背着苏东坡的词,下着小雨或下着小雪,走在断桥,走在苏堤,吹着小风,美啊!

商人阶层的两条路

谢和耐作为西方学者,用他旁观的第三者的眼睛来看中国,来看南宋,探讨的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南宋为什么败亡?

在南宋社会,商人阶层崛起,物质生活比前代大为丰富。作为新兴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商人本来用财富可以换到更多的权力,但是为什么没有发生?

在欧洲,当社会分化出商人阶层,商人越来越有钱之后,他们就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力,从文化层面开始衍生出权力观念,进而发展出新的社会秩序和规范,从而最终走向了市民社会。而中国却依然维持原有的文化观念。

为什么中国一直陷于宗法亲缘关系,而无法在文化层面衍生出新的要素?因为衍生不出新的要素。商人阶层拥有足够的财富积累后,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权钱交易。你有钱你并不高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读书可以当官拿权。有钱的可能比有权的过得好,但是有权的看不起有钱的。南宋跟西欧类似的时候产生的社会演变是不一样的。虽有了财富积累,但没有名正言顺地因钱产生权,怎么办?于是另一个极端出现:及时行乐,吃喝嫖赌抽,这是走油腻一路;也有走高尚一路,什么美好就去追求什么,酒色财气,山清水绿,那就喝最好的酒,坐最好的船,带最漂亮的姑娘上西湖,看最好的风月。

虽然谢和耐没有直接指出南宋国家政权崩溃的原因,但是他指出了在那个环境、体制、机制下,老百姓、士绅、官员、武将生活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导致了文化灿烂,但同时也导致了无法应对外来严重的挑战。

谢和耐和《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都受过西方史学观念转变的影响,都试图关注、再现那些早已消失了的历史中的社会生活,都不想直接给出结论,都试图从一个侧面对中国古代某个时间点上的日常生活做出全景式的绘画,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他们把材料摆出来,让你自己去判断、思考、得出结论。

重文轻武,最重要的管理变革

为什么宋代会成为“文修之巅峰,武备之谷底”?我有简单的答案。如果看唐朝历史,甚至汉代历史,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刀下出政权,武将地位非常高。这种重视军功、分封武将,给武将足够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的做法,看上去省事,但是一旦“将军拔剑起”,就是“苍生十年劫”。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清楚地看到了从汉到唐边镇割据,武将乱朝乱国的趋势,所以咬紧牙关,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文官比武官大,武官没有足够的权力来谋反。文官治国,文官官僚机构是政府统治最核心的运转机器,这一直持续到之后的朝代。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暴乱是“安史之乱”,那么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管理制度的改变,就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在宋代初年建立了文官管理机制。

让历史经验进入我们的日常

如果你想了解古人的生活,少读大历史,多读小历史。如果有时间,可以像谢和耐那样,多读点稗官野史、文人笔记。但是这些资料也有问题,不实事求是,喜欢夸大和伪饰,喜欢矫情。如果你想去伪存真,可以从物质史、器物上了解古人的生活。

我认为,除非人类基因在未来有重大的调整,否则人类长期生存在一起,很难都开心。人不是佛,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不平,有明争暗斗、冷战热战。我对于基因没有彻底改变之前的人类,总体是悲观的。但是黑夜中不是没有星星月亮,夜晚虽然漫长,但是黎明终将会到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大数据、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日益普遍的现在,一个文明一旦形成,稳定性要远远好于八九百年前,远远好于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

另外,在很多国家都有原子武器之后,更高一个级别的杀伤性武器还没有出现之前,外患也很难出现。谁也不愿面对两败俱伤的后果,谁也不会丧心病狂到这个程度。文明的延续性可能会更长。

破坏—创造—保护的轮回或许还存在,只是轮回的周期要漫长很多。这算不算悲观中的一点乐观?

更乐观一点,在相对安稳的现在,普通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读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你可以看到,哪怕在毁灭之前,人们都可以生活丰富、高品质地打发时间。在相对平稳和平的如今,我们也可以在窗前月下,关起门来诗、酒、茶。

说到最后,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乐观还是在悲观。

上一章:把闲情... 下一章:和光同...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