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 了解他人和自己的天赋 |
||||
对自己、对他人、对事情、对世界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智慧问题。 人类一定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基因基础,如果想达到某种智慧,真的需要一些时间,除非你是天才。 《纽约时报》做过调查:影响世界最重要的十本书是什么?排名第一的是《圣经》,当然这是在英美国家做的调查。排名第二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其人:三位老子,谁是本尊 老子的身份,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有不同的判断,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就提到了三种可能。 一种说法:“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之史”就是看管藏书室的。 还有一种说法:“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这个人叫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一个时期。 还有一种说法,说周太史儋是老子:“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太史”就是写历史、记录历史的史官,相当于司马迁的前辈。 李耳、老莱子、周太史儋,都有可能是老子。 但从阅读的角度来看,老子是谁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存在过这个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他写下了《道德经》五千余字,这就够了。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能出现诸子百家,能出现像老子、孔子这样的大家?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其一,乱世逼着士大夫去思考: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其二,天下大乱,优秀的知识分子有了时间。不然知识分子还在干官吏要干的事,比如撅着屁股修水利工程、教育老百姓、收租、丈量土地之类的。天下乱了,知识分子跑到一个地方自己刀耕火种地养活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开始写东西。 其三,天下大乱,油腻的聪明人投机取巧、鸡鸣狗盗,让有识之士看不下去,要拎起笔来去写、去骂。 所以,春秋战国是开了无数朵美丽的智慧之花的时期。 《道德经》其实是君王的管理学 《道德经》讲的道家跟《论语》讲的儒家是不一样的。举两个大的分歧点:一是在人应该如何管自己、管他人、管天下的问题上,道家和儒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二是两者的听众完全不同。《道德经》是写给君王的,是中国的《君主论》。在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认为管理者、君王应该干什么。无论老子是看档案的,还是写历史的史官,都是给皇帝打工的。他服务的对象只有君王,他做的事就是写下想法,以教导君王怎么治理现在和未来。而孔子的听众是整个士阶层、官僚体系和社会的中间层。 《道德经》其书:五千余言,流芳百世 《道德经》这本书五千余字,分为八十一章。这八十一章,也没有非常完整的体系和严格的顺序。 1973年考古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套《帛书老子》,是写在帛上的。《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而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老子的哲学思想,概括为一个词是“无为”,再总结就是“顺”。一个君王不要老想折腾,不折腾,世界就会符合大道,就会欣欣向荣。这是最基本的思想。 道,是大道,是形而上的,是不能用言语说清楚的,是无处不在的。它是不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德是具体的,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先天之德——有些东西生下来就固定了;第二层是后天的德——后天教化之德,通过学习、环境影响、人和人的交往,明白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老子还说“不争”——不要打仗,不要太剧烈的冲突,要“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在中国历史上都长时间地指导了治国、治民、治事。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中国历史上的两段好时光,都深刻地被老子的思想所影响。宋代以后,政治多受孔子的思想影响。 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常强调“内庄外儒”,即用儒家的东西去处理俗事,用道家的东西掌控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选注《道德经》 (按:不同版本的《道德经》,内容略有不同)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如果你实在没时间,就读三遍第一章。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经解》,认为“老氏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说他之后五千字推演的都是第一章。我就从我对世间以及管理学的认识角度来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世间最大、最深奥、最根本的道理是可以讲的,如果不可以讲,老子就不写这五千字了。道可以讲,也可以把道再衍生出来,衍生出很多具体的名字。道到底是什么?道一,道二,道三……但是不能这么叫它,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可能会被误导。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最开始大家都没有名字,慢慢有了名字,这就有了开始。原来人少,凑在一起将就着过日子,后来发现人多了,需要流程了。当事情变得复杂,团队变大、人变多之后,优化流程比没有流程要好,但过多的流程有时候还不如没有流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经常降低自己的欲望,看一看世界的奇妙。你静静地坐着,静听风声如海,静听花开,静听月光落在树叶上,静听蛤蟆掉到了井里——“吧嗒”。 人活着不能完全没欲望,用我老妈的话说:“生而为人,欲望满身。”有欲望可以,你要去看欲望是怎么产生、发展、变化、结束的,才能想清楚欲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过去的习惯是,升起一个欲望,给它斩掉,绝不留情。但现在我发现,对欲望不要武断,让它慢慢地涨一涨、飘一飘,给它点时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名,可名、无名,天地、万物,都可以说“同出而异名”,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本一不二,玄而又玄。这是一切的开始,由一生二,慢慢地就产生了世界和人这些东西。 《道德经》第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我自己还蛮喜欢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章先讲无为。无为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因为这个世界有道存在,你不干,道还在;你干了,道可能就偏了。所以你要无为,在多数时候要学会收手。第二个层次,“行不言之教”,你想做什么自己去做,以身作则。自己做,做到了,别人能学多少就是多少,不见得要求别人做到。 “万物作焉而不辞”,只要你做到不干涉大道的运行,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会有规律地、美好丰富又有秩序地生长。 接下来说的是态度。“生而不有”,你让一些东西长成,但不要认为这是你的私有财产、你的全部功劳。“为而不恃”,你做,但不把着,做就做了,下雨就下雨了,水流走就流走了,挣钱就挣点钱,花就花了。 “功成而弗居”,哪怕你有百分之九十的功劳,也不要跟别人唠叨这事是你干的,这样容易招祸。“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因为你不霸占着什么东西,所以你也不会失去,你可能不会非常显眼、风光,但是你也不会非常落魄。 《道德经》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用推崇某些贤人,其实有很多好处,老子只说“使民不争”,大家不争来争去,说“我比你贤”“你贤我更贤”。“不尚贤”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有些圣贤是假圣贤,有些圣贤只是一时一事之圣贤,非要把他树立成楷模,让大家拿着放大镜去看他,他能舒服吗?所谓“德不配位,必有大患”,就是一些人的德行、智慧、见识的水平没到,却非想乘风破浪,站在孤峰顶上,结果被大家拿着放大镜去看,找毛病、找缺点,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儿吗? 第二层,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被所谓的英雄人物、典型所驱动,而且产生误解,就可能出现偏差,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可能比你设想的好影响还要大。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把大家拿不到的东西当成好东西过分地宣传,那多数人就不会起贪念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要让特别搅动人心的、跟人的根本欲望相关的食色、金钱、权力在老百姓面前晃悠,晃悠多了,老百姓的心就乱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的治理就是少让人动心,多让人吃饱肚子,少让人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多让人身体好,别生病。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百姓也没那么多的想法、欲望,有些油腻的所谓知识分子也就不敢动。这样持续无为,就发现没有什么不能管理好。 《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一直拿着,一直追求,一直希望更多,不如算了。“揣而锐之,不可常保”,你敲敲打打一件东西,让它变得锋利,即使它不被消磨,你也担心它被消磨,这种担心会消耗你很多能量。所以,不要追求全满,不要追求一直尖锐。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堆满室,但守不住。我有朋友攒了些古董在家,被偷了。还好他眼力不好,古董是假的,损失不大。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贵又骄傲,自找麻烦。你又富又贵,还爱吹牛,这不是等着倒霉吗? “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了,身退,老天都认为你遵守了道。这句的核心词——退。不要求全,不要求最好,该退则退。你看他起高楼,你不一定要参加落成典礼,更不要等楼塌了,差不多就退。 功成身退不容易。急流勇退的范蠡是文子的弟子,文子又是老子的弟子。文子说:“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他引申的是老子的话。秦朝丞相李斯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做不到。结果被赵高污蔑谋反,被夷灭三族,本人受尽酷刑,腰斩在咸阳市。他临死前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跟你牵着黄狗出上蔡的东门,咱们去打野兔,还能做到吗?在激烈斗争的人世,越是爬到孤峰,越可能出事。功成身退,明智之举。 《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十九章提出的重要主张,就是放弃追求似乎好的东西。这和退类似,但又不一样。退是指你在得大功、大名、大利之前退下来,在你自己功成名就之前,有本事早退一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不要推崇圣人,放弃圣人和无比的智慧,老百姓有可能获利百倍。放弃仁义,老百姓可能就会又孝顺又慈爱。放下精巧的或是投机取巧的东西,盗贼可能就没了。因为你把这些人为设计的东西拿开,大道就会彰显,万物就会生长。如果你觉得上面这些有点飘忽,有点二乎,那告诉你一个简单的说法:追求朴素,降低欲望,减少莫名其妙的东西。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十四章的核心是别过分努力,过分努力不能长久,会伤到自身。德位要相配,你得不到的时候不要追求那个位子、名声。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企者不立”,踮着脚尖,不能站得久。踮着脚尖才能够到的位子,不能让人安生。“跨者不行”,步子迈得太大,容易伤胯。“自见者不明”,整天只看自己,就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自视者不彰”,整天夸自己,没人会夸你。“自伐者无功”,总把功揽到自己身上的,最后成不了大功。“自矜者不长”,总是觉得自己特好的,不会有成长。“故有道者不处也”,真有道的、有智慧的人不会这么做。 总结就是:第一,推功揽过;第二,别太自我,认为自己哪儿都好是得不到成长的;第三,不要着急,用功时排除心中的杂念,一时做一件事情,专注地做好,再换下一件事。 |
||||
上一章:让历史... | 下一章:自给自...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