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情感因素有多么重要?

李银河谈亲密关系  作者:李银河

大家都看过《泰坦尼克号》,这个电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典型的好莱坞电影,电影插曲传播到世界各地,非常好听。我有一张碟,碟里有这首歌的十来种唱法,由不同的人唱,用不同的乐器伴奏,让人百听不厌。这个故事其实挺俗套的,爱侣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男孩是一个穷人,但是个艺术家;女孩是一个上流社会的富家女,父母想把她安排给一个富二代,但是她很讨厌那个人。这时候穷小子出现了,两人坠入爱河,最后这个男孩为了救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西方的很多小说、文学、艺术、电影都在讴歌爱情,比如小说《简爱》,写的也是跨越阶层的爱情。可以说,爱情是世界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安娜·卡列尼娜》《少年维特之烦恼》《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在讴歌爱情,爱情是那么美好,是那么与众不同。

爱情故事中都有亲密关系当中必然发生的性关系,很多世界名著,像大卫·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里面都大量地写到性,那么爱和性究竟是什么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爱和性一定要连在一起;另一种观点是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这两种观点的争论旷日持久,其中还涉及性别分析,比如说男人可以容忍跟爱分开的性,女人就不行,女人是一定要有爱才有性的。

在世界上发生的大量性关系中,一种是与爱分开的性,另一种是与爱相连的性。一般人应该如何看待这两种模式?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

哲学家罗素写过一本《婚姻革命》,他对这个问题做了一点分析。他认为,与爱分开的性,在一场欢愉过后,会让人感觉到一片空虚;只有与爱相连的性,才是真正快乐的,才是真正美好的,才是高质量的。

我赞同罗素的看法。在人类所有的亲密关系模式当中,既有爱又有性的模式是最好的,与有性无爱或者有爱无性的模式相比,这是更加美好、质量更高的一种模式。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确实存在着大量与爱分开的性。其中比较典型的如一夜情、约炮、性交易,这些性活动与爱完全无关,却也大量存在,人们求爱不得而求其次。人有了性的需求,但是找不到与有感情的人发生性关系的机会,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找没有感情的性,即一夜情或者性交易。

在与爱分开的性活动上,还有一个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情况——无爱的夫妻。在实际发生的一百次的性行为中,到底有多少次是有爱的,多少次是没爱的?人们忽略了这个巨大的群体,即那些并非因爱结婚的人。他们虽然是夫妻,但是没有爱,他们之间的性活动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或者是为了生孩子,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其他的目的。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的。严格来说,这个人群的婚姻也应当归入爱和性分开的模式中去。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倡导婚前恋爱,在中国的传统婚姻里,爱情一直被放在非常不重要的地位。传统婚姻很多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在婚礼之前,在揭开盖头之前,丈夫连妻子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两个人根本不认识,爱情从何谈起?195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出台的第一个法律就是《婚姻法》,从此中国人的婚姻才开始注重情感因素,婚姻中的性才与爱联系在一起。《婚姻法》就是反对买卖婚姻、包办婚姻,主张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和自由恋爱。从那时开始,中国人亲密关系的建立才开始注重个人的情感因素,在结婚之前要谈半年、一年、两年的恋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我的婚姻研究中,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是社会习俗变迁的一个重大指标。中国古老的传统婚姻是坚决杜绝婚前性接触的。不必说婚前性行为,就连拉手、接吻、爱抚、拥抱也是不允许的,行为规范是“男女授受不亲”。孟子很纠结地谈论过一个比较极端的情况:嫂子要是掉到河里的话,小叔该不该去把她拉上来?你要一拉手,就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范,可你要是因为不能碰她而不去伸手拉她,她就有可能淹死,如何是好呢?孟子提出了“从权”的解决方案,即在这种人命关天的紧急情况下,你可以破一下戒,先把她拉起来,免得她死掉。由这个讨论可以看出,在传统社会,婚前男女的身体接触是多么严肃而又严重的事情。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感情因素在婚姻里才开始变得重要,爱情在人们结婚的理由中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每个人在结婚前都要谈谈恋爱:我喜不喜欢这个人,这个人喜欢不喜欢我?人们开始尝试先去爱上一个人,再与他结婚。尤其是到后来,受过好莱坞电影熏陶的一代年轻人,更向往轰轰烈烈的爱情,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也大大提高了。

上一章:03 下一章:05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