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漂流在我的理解力之外茫然尘世的珍宝 作者:黎戈 |
||||
读过一本书,是一个自闭症患者的妈妈写的。她有独立而强大的思考力,因为自闭者无法陈述内心,所以她每天像破案一样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丝缕谜团,努力理解生命的深不可测。她不受机构里的固定程式干扰,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孩子。她给孩子设计了各种游戏,自创卡片教学法。她一遍遍地自说自话,用这些宽松的方式去影响对方,重过程而轻结果。“因上精进,果上随缘”,对孩子的进步、退步都持平常心以待,淡然说对错就可以,不要动作很大地褒贬,不盛赞,不怒骂,不在乎。 这个方式,我觉得不仅是爱孩子,更是广义的爱的智慧。 比如有的人,个体气息非常强劲,总是极为热烈地赞美和激愤地批评,至于褒贬,只看你与他们自设标准答案的吻合度。说白了,他的批评和表扬其实是一回事,因为他掌握了定义权,而你,只能拼命揣测接近他设置的标准,否则就要被勒令修改,把生命这一场落墨天地的自由写作,硬是给碾压成服从他人意愿的应试作文。 生命至大的喜悦,是创作的快感,所以我一直觉得做艺术工作、写作是极为幸福的,因为这种工作不是当工具人,而是让天地从无生有地生出未曾存在过的精神风景。而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创作机会,就是创造自我,它会让人从心里长出幸福感,这个创作权利一旦被剥夺,人是无法从迎合他人标准中获取幸福的。 回读旧文,也常常要修正删改,但是,这正是表述的价值,因为当时的我,确实是忠实于彼时的生命体验,从心到口一条直线地去写的。写作贵乎诚。我也力图让我的孩子葆有忠实于自我的勇气。而我觉得,作为亲人及朋友,我能赠予她最好的礼物,就是提供让这勇气继续熊熊燃烧的自由。 不盛赞,不怒骂,不在乎。这是留有活动空间的爱的智慧。 爱,原来是悟道。 有一个日本女作家,她出身于富裕家庭,母亲是一个儿童文学专家,非常爱她,没有粗暴和专制,但有另外一种可怕:她是研究儿童文学的,有其专业素质,她非常长于和孩子做言语交流,不停地分析对方的每个心灵角落,有种让孩子觉得毛骨悚然的“既视感”。因为自己的心思总是能被对方猜到。她拼尽全力想逃出母亲的理解地带,给自己一个隐秘地带可供藏身,部分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去做了AV女郎。 新闻里有个家暴犯,他虐待妻子的手段之一,就是强迫她脱光衣服,开着大灯,让她跪在落地窗前——人类的安全感和尊严,都是来自遮蔽物,比如穿上衣服,又比如心理上觅得可以关上门、充满混沌秘密的小单间。隐藏是补己,秘密是聚能,有了这些退路,这才能得体地出入公私交流,抵御其他人的侵略,在暗夜中,静静舔舐自己不能见光的伤口。而精神上的裸体,从某个角度来说,比肉体的裸露更痛苦,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和一台X光机生活在一起吧。越是亲密关系,越要“保持通风良好的距离感”。有很多人拼命摆脱一段亲密关系,大概就是为了逃离逼视强光之下的被迫裸露。 皮皮回家常会告诉我她的一些动向(选课、选专业老师之类),我都回答说“按你的意思办”。她不说的,我也不问,任由她关上心门。我沿袭了我妈对我的方式:主意你拿,我只管外围配合。我很年轻时做的人生抉择,有对有错,我妈都没有硬性干预,我在承担后果的同时,非常感激我妈,自主的生活,真的比被控制的正确更重要。我之所以能一再挨过苦厄,奋起重建生活,就是因为:主权始终在我手上,没有被掠走,这是我的人生。 严格管控,确实会让一些孩子短时获胜,但从长远来看,被架空自我的孩子,是极度痛苦的,他们是真正错失了人生的空心人。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重要发育阶段,父母迟早要退场,只有这个自我,才是将来为他的人生操舵,与世间不公平战斗,确认自我价值的武器,一定要好好培护,让它发育壮大,烛照护他一生。我总对皮皮说:“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专心一搏就行,不要顾及我,我的意向不重要,你不是为我而活的。”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如修行:“看君行坐处,一似火烧身。”过度热烈浓腻的紧贴关注,被焦虑紧张困在心牢,犹如心火焚烧,也将他人拖入无边火宅。有人谈到泡茶技艺:备好茶具和茶叶,先用热水烫壶,与此同时,去烧开水,在滚泡时倒入茶壶,用杯垫盖住茶杯小焖,冬天则包上厚布;接下来,“不搅拌,不扰动,让茶叶在水里自己起落,舞动,然后静下来,缓慢释出香色”,“茶会自己完成自己,因而,人最要紧的,就是不要对它多事”,“泡茶唯有等”。 这也是行文、为人、交友、育儿之道。种子有其自带的完整生命流程,我们只需培土、浇水,接下来,就是把“我”挪开,不要拼命散发“我”的气味,去干扰生命的生长周期,就好了。 爱,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信心的不易得。爱,必须包含对生命的盲信——我们要相信:生命自会完成它自己。也要祛除傲慢,孩子不是我们立规矩教育出来的成果,它只是生命完成了它自己。 皮皮是个比较奇诡的组合,极其敏感:你递给她一杯水,她就能喝出之前装过的饮料残味;上打到的车,马上就闻出之前的乘客吃过韭菜,立刻皱起小眉头;他人最小幅度的言行,都能让她思绪纷纷。我给她做高敏人格测试,十四条全中。但对世界如此感应丰沛的皮皮,和大多数热烈不羁的艺术生却不太一样,她理性冷静,喜怒不形于色。从幼儿期开始,就是一个沉静的宝宝,热爱独处,总是一个人搭积木,很少纠缠大人,不怎么需要陪伴,睡醒了会含着手指自己玩,几乎没有一般小孩会有的特别叨叨黏人的那个阶段,以至于我爸爸担心她有自闭症。但她说话、走路都比一般小孩早,话语寥寥无多,但互动准确到位,明显没有功能障碍,只是不爱使用这些功能而已。 有时,连我都会觉得她很陌生,像在白色大雾中,那些未知的因子凝结成了我女儿,我看不清她的形状。我是如此熟悉她,我记得她生下来时粉色贝壳一样的小指甲,和婴儿很少有的密密的长睫毛。可是,我常常被覆盖在她表情的阴影之下,却怎么也捉摸不出那阴霾从何而来,甚至不敢提问,剥夺她沉默的尊严。在爱她的过程中,比确定更多的,是无知和无力,一次次地,我走到了理解力的尽头,止步于她的默然。 前阵子重读《羊道》。牧人对生命的理解,未经文明开化,但更质朴和真实。他们给失去妈妈的小羊喂奶,给病羊抹药,小羊也是牧区幼孩的玩伴,牧民认识每只羊,然后又宰食和穿上它们的皮肉。待牧人死后,再把自己埋掉,把血肉拿来滋养牧草,还给大地。他们对生死的理解,是否类似于收到和寄回天地的一封信?作者与哈萨克人之间有语言障碍,但仍能建立感情。人与天地、牛羊,也是在漫长的陪伴中,见证了对方的一生。明明是马背上迁徙的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流动之中,那份不思量的泰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母羊能在几百只小羊中找到自己的小孩呢……我们的“不知道”,比“知道”多,原来,“不知道”比“知道”好,对于宇宙万物,这些“不知道”,是有多珍贵,多么好。 理解,是爱的默契,但对另一个生命的不解,一任对方漂流在心灵荒岛,认领属于他的那份生之孤独,却是在整个生命广度上的,更浩瀚的爱。 |
||||
上一章:离开 | 下一章:月亮的歌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