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真理

美的救赎  作者:韩炳哲

黑格尔的美学也可以有双重的解读方式。一方面,可以从不识外在、不识灾难的主体内在性角度解读。另一方面,可以从自由与和解的层面来解读。第二种解读方式比第一种更加有趣。如果卸掉黑格尔思想给主体套上的束缚抑或削去主体性的锋芒,那么主体就会把它非常有趣的方面掀开示人。后现代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完全忽视了这些。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就是“概念”。它将美理想化,并赋予美真理的光芒。美是在感性中体现的概念,抑或“作为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现实相统一的理念”。黑格尔的“概念”并不抽象。它是生动的、鲜活的理念,是通过对现实通彻的理解去塑造现实的理念。它将现实的各个部分统一成有活力的有机整体。通过概念塑造而成的整体涵盖了一切。一切蕴含于概念之中。汇集是美的,这种聚集为一(das Eine)能“召回上千个分散着的个体,使其凝聚成一种表达或一种形态”。概念可以聚集、传达、调解。它“不是芸芸之众(Haufen)”。人和“芸芸之众”都不美。概念确保整体不会堕落成“芸芸之众”,进而分崩离析。

后现代主义对黑格尔整体性理念的一种惯常批评认为,整体作为总体统治着每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压制其多元性和异质性。然而,这种批评并不符合黑格尔的整体性理念或概念理念。黑格尔的整体性不是统治的产物(Herrschaftsgebilde),也不是征服和压迫其组成部分的总体。相反,各组成部分要想获得自由,得先靠整体为它们开辟运动及行动空间:“整体……就是一体,是将各部分统一起来的一体,但它们都是自由的。”整体性是一种联系与调解的角色,是和谐的统一体,是“默默充当保持各组成部分稳定的配重”。它具有调解的能力。概念促成了统一,在这个统一中,“所有特殊和对立并非真正独立或顽固不化,它们只被视为观念上趋向自发地去协调一致、去达成和解的一些因素”。总的来说,哲学的任务就是和解:“哲学……进入相互矛盾的定性的核心,根据其概念对其加以认识,亦即这种片面的定性并非顽固不化,而是可以被融汇于它的。哲学将其置于和谐统一之中,这种和谐统一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和解。真理就是自由。

概念创造了和谐的整体性。各组成部分不受强制的组合成为整体所体现的协调性是美的:“美的对象必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概念所设定的特殊方面具有协调统一的必然性,二是自由性由各组成部分单独体现,而不是由各部分组成的整体加以体现。”对美来说最重要的,是处于统一性或整体性之内的各组成部分自身所保有的自由。

美的客体是指主体会与其达成一种自由关系的对象。只要主体依赖于某一事物,或者想要该事物服从于主体的意志、目的和喜好且遭到该事物的反抗,那么主体在此事物面前就不会是自由的。美感位于理论与实践的中间,并搭建了它们之间的桥梁:“主体的有限和不自由,从理论上来看,是由于事物本身的独立性造成的;而从实践中来看,则是因为从外部激发的欲望和热情只是片面的……而且客体的抵抗永远无法完全被消除。”理论上,主体因为事物的独立性而不自由。实践中,主体也同样不自由,因为它使事物屈从于自己的冲动与情欲,肯定会遭遇事物的抵抗。只有在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主体才是自由的。审美关系也使客体获得自由,得以展现各自的特殊性。自由与随性是艺术客体的特征。审美关系不会在任何方面困扰客体,也不会对其强加任何外在的东西。艺术是自由与和解的实践:“艺术兴趣和欲望引发的实践兴趣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艺术兴趣让它的对象自由独立存在,而欲望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对其进行摧毁性的利用;艺术鉴赏则反其道而行之,它通过对个体生存中的对象怀有兴趣,并且不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千篇一律的思想和概念,从而与科学知性的理论思考相区别。”

美是令所有形式的依赖和逼迫都消失的对象。美纯粹以自身为目的(Selbstzweck),不受外界影响。这种外界影响会使美“作为有用的执行手段服务于外在目的,而在实现这种目的的过程中,对象或是不自由地抵抗,或是被迫接纳外在目的”。美的客体“既不受我们的压抑,也不受我们的逼迫”。面对美,即面对“完美实现的概念和目的”,主体自动彻底放弃对美的兴趣。主体的“欲望”会消退。主体不会试图为了自己去利用美。它会“打消”“对客体的企图,并将客体看作是独立自在、自为目的的”。让其存在(Seinlassen),也就是泰然任之,或许就是主体对美的态度。只有美才能教人无关利害地驻足停留:“因此,以自由的方式对美进行的审视,是对比自身更自由、更无限的事物的容忍,是对服务于有限需求和意图的同一事物的无欲无求……”

面对美,就连主体和客体、自我和对象的区分也不再存在。主体沉思于客体之中,与其统一,与其和解:“与客体关联的自我……也不再只是所关注、感觉、观察之物的抽象……在这一客体之中,自我本身通过主体径自将一直以来在物我之中分裂也因此而抽象的两面,在它们的具体形式中达成统一而变得具体。”

黑格尔的美的感性学是不具有任何消费性的,是讲述真理与自由的美学。不论是“真理”,还是“概念”,都无法被消费。美以自身为目的。它的光芒只照耀自己,只照耀自己内在的基本需要。它不屈服于任何目的、任何外部的情境(Gebrauchszusammenhang),因为它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它就存在于自身当中。对于黑格尔来说,没有什么日常用品、消费品以及商品是美的。它们都缺少内在的独立性,即构成美的自由。消费和美是相互排斥的。美不会宣传自己,既不诱惑人享受,也不诱惑人占有。它只是让人驻足沉思,使欲望与兴趣都消失殆尽。因此,艺术与资本主义不兼容,后者让一切都屈从于消费和投机。

真理是与“芸芸之众”对立的角色。真理之众(Wahrheitshaufen)是不存在的。真理可没那么常见。它和美一样都是一种理念,而芸芸之众是无理念可言的。因此,黑格尔认为“巴洛克式的结合”不美,因为它们是各部分没有关联、毫无概念的堆砌,是芸芸之众。尽管各部分不属于同一概念甚至相去甚远,但它们还是会彼此结合。巴洛克缺少成为一体的引力,也就是缺少构成美的概念。

真理降低了熵(Entropie),即噪声级别。如果没有真理,没有概念,现实就会分裂成嘈杂的芸芸之众。美和真理都是孤傲的,并非大众的。自带排他性是真理的特质,真理还是理论的源泉。虽然可以从大数据这样的数据群中剥离出有用的信息,但它们不会产生认知和真理。《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断言的“理论的终结”,即理论完全被数据取代,意味着真理的终结、叙事的终结、精神的终结。数据只是一个一个被叠加在一起,这种相加与叙事是对立的。真理是纵向的,而数据和信息是横向的。

美意味着自由与和解。因为美,欲望和强制都消失不见了。因此,美能够建立一种与世界、与自我的自由关系。黑格尔的美学与今天的主流审美截然相反。新自由主义下的审美力产生了强制。肉毒杆菌、暴食症和整容都反映了这种审美力所带来的恐怖。美首先要产生诱惑力,制造关注度。即使是黑格尔认为不可变卖的艺术,现在也要完全服从于资本的逻辑。艺术的自由从属于资本的自由。

上一章:美的理想 下一章:美的政治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