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沉默如雷

目光  作者:陶勇

孤独的价值是不能忍受孤独的人难以体会的。

我是独生子,童年的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父亲常常出差,母亲一方面在新华书店早八晚六严格地出勤,另一方面还要照顾我的饮食起居并接送我上下学,忙得焦头烂额。所以大多数周末或假期的时间,我都是独处的。

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房间,因家境一般,所以我的小房间也很简朴。但是我房间里有一排长长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一张写字台在书架的旁侧,是我日常读书的地方。

那张棕色花纹的写字台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到现在它还依然摆放在那里,我在它上面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课业,也在上面看了数不胜数的图书。书桌上除了台灯、台历,以及一些书本外,还有一台我十分珍惜的卡带机,我会攒很久的零花钱去买一盘自己喜欢的卡带来犒赏自己。有时候读书读累了,我就会听听歌。我那时很喜欢陈百强,他的《一生何求》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好听的歌曲,常常翻来覆去地听。晚上我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会梦到在书里看到的那些神奇的故事。

我们一条街巷上住着很多人家,也有不少同龄的小朋友。有时写完作业,我们会讨论一些电视里演的武侠片,因为我看的书多,他们就老爱缠着我讲故事,我就会给他们讲《西游记》《封神演义》《山海经》等一些奇幻故事,他们听得入迷便总会来找我玩。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人与人之间非常亲密,大人们互相串门唠嗑,小孩们就从这一家跑进来,那一家跑出去,也不会担心有危险。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有时候我会很羡慕别人家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他们回到家后仍然有人陪着玩,而我回到家就只能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和自己玩。尤其当身边的小朋友都不在的时候,我就会很孤独,有时候会拿出跳棋自己一人分饰两角,完成一盘对垒。我央求母亲再给我生一个弟弟或妹妹,母亲就会摇摇头,笑着对我说:“妈妈有你就够了。”

小时候也曾被年长一点的小朋友欺负,我不习惯和父母告状,怕他们觉得我作为男孩子太过娇气,便只能自己闷在心里慢慢消化。到了初中,功课逐渐多了起来,每天从学校回来,吃完饭就得赶作业,完成作业后也到了该睡觉的时候了,所以和父母交流就更少了,加上我本身也比较内向,渐渐地也就习惯了孤独。不开心的时候,我会看看书,读书就像在与一个智者对话,很多心结也从书本里慢慢解开了。

其实人生本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整个生命旅程中,就算是父母、妻儿也不能完全陪伴在侧,很多问题也只有自己才能找到答案。所以孤独感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不必过于夸大或逃避它的存在。

年轻时,我也害怕孤独,一个人走夜路,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总会想,如果此时有个人能陪在我身边就好了;一个人面对挫折、挑战和不公时,心里会更加难受,会渴望有人能理解我、帮助我。但往往这种时候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真正帮助自己的人,和朋友诉说一下,大家也只是会给一些建议或者单纯地听听我的感受,问题还是悬在那里,只能自己去解决。

人近中年,应酬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了能像大学时一群人毫无目的地待在一起的机会。有时候忙完一天的工作,走在灯火阑珊的北京街头,会有种莫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没人陪伴,而是内心的孤独感——感觉自己在走一条长长的路,而这条路只能自己独行。

这次受伤,我大多数时间是躺在病床上一个人待着,忍受着强烈的疼痛折磨以及各种灰色念头的侵袭,这一切只能我自己去面对。在这期间,我其实蛮感谢这份孤独的,孤独是有价值的,它会让人有时间去倾听自己的内心,自己和自己对话,然后思考,去自我解救和提升。

孤独其实是相对群体而存在的,人天生就有怕孤独的本性。原始社会时期,因为离群独处就意味着危险,所以人需要和人联结,建立生存安全感。我记得小时候,街坊邻里会特别亲热,谁家办红白喜事,街坊们都会帮忙,这家借盘那家借碗,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给从外地来参席的客人住;如果谁家盖房子,周边的人会义不容辞过来帮工;谁家有个急事,大家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现在想来,那时是因为人需要群体,脱离群体,这些事一个人根本解决不了,所以那时的人反倒不太会感到孤独。现在,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配套越来越齐全,一个人若是有钱基本可以足不出户地解决一切问题,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童年时的那种景象也慢慢地再也看不到了。

有时候人极力想独立,但太过独立也慢慢地失去了对他人的依赖,孤独感就会随之而来。所以,我感觉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与人的联结越少,孤独感就会越强。

有人说,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易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认识和自己投缘的人,人怎么会孤独?但我觉得,互联网时代,让人越来越容易相识,却越来越难相知。看起来只需要在屏幕上点几个钮就能找到各式各样的人,好看的、有趣的,应有尽有,人们像进了不要钱的超市,可以随意选择,反倒很难静下来认真地去了解一个人,去爱一个人。

所以我觉得,孤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和他人建立需要和被需要的联结去解决。当一个人需要别人时,他就会和对方产生依赖感;当一个人被需要时,他也会产生价值感,这两种感觉都是治愈孤独很有效的东西。


我有一位患者,是在我刚从医时认识的。那时她五十多岁,我二十刚出头,几次接诊下来,她特别喜欢我,说我和她在国外的儿子特别像,没事就给我打电话聊天,有时还会邀请我去她家吃饭。我在医院值班时,她会做好饭菜给我送过来,看我衣服旧了,还把她儿子的衣服拿给我穿。老太太待我好,时间长了,我也很感动,就认了她做干妈。

干妈家里养了几条罗汉鱼,养了很多年,干妈拿它们当心肝宝贝,结果一次邻居家失火,连带把干妈家也烧了一部分,罗汉鱼也被烤死了,干妈哭得特别伤心,我安慰了半天。那时我就在想,都说鱼没有记忆也没有感情,鱼可能对干妈毫无印象,但它对干妈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情感依赖。所以我们人也是,可能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分量,也许我们也是某一个人心中的寄托,给了对方很大的依赖感。这样看起来,我们也并不会孤独。

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把孤独分为六种:情欲孤独、暴力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和伦理孤独。

情欲孤独,是指人需要感情,无论爱情还是亲情、友情。佛家讲究断绝情欲方能圆满,但我认为应将个人之爱转为众生之爱,一个人太过陷入情欲之爱中,如果得不到或失去,就容易陷入孤独。

原始社会的人需要生存和自我保护,要去猎杀与侵占;现代社会,也有一小部分人存在暴力倾向,但更多的人通过运动或者游戏去满足内心的暴力需求。这些都是暴力孤独的体现。

很多成年人会有语言和思维孤独,随着每个人越来越独立,也就难以去倾听和理解他人,所以很多人觉得有心事却无处诉说,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理解,会觉得孤独。古有八拜之交,讲的都是知己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人一定要有朋友,一个人如果能有三五好友或者几个知音相伴,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革命孤独听起来很夸张,其实是指一个人对社会的雄心抱负,能看到社会的欠缺面并试图去改变。这种使命感也让一个人容易找到目标,比如医学于我,我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突破更多疑难病症,造福更多人。

伦理孤独指的是“三纲五常”对人的约束,这也是文明的表现。

不管是哪种孤独,我认为都是客观存在的,也都有其利弊之处,最主要的是面对孤独时,如何能看清它的本源,取其长去其短,将孤独化为一种成就自我的力量。


很多时候,人都是在孤独中成长和蜕变的,因为孤独不仅会让人痛苦,更会给人一种力量。孤独中蕴藏着极大的思维活动能量,它给人更清晰、更客观、更有条理的思维,从而使人做出巨大的改变。

孤独的价值是不能忍受孤独的人难以体会的。

现代社会,表面上的孤独很容易解决,一个手机可以联结万千世界,视频、游戏、音乐、文字,五花八门充斥在人的眼前,如果愿意,每一秒都可以享受它,但是,人的心是很难被这些完全填满的。

感觉孤独就像人身体里一个淘气的小孩,你越拒绝它,它反应越强烈。相反,学会面对它,安抚它,与它和平相处,它就会变得乖巧、平静,并成为自己的心理支撑。

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人生、对世界都有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内心也坚定了很多,所以孤独感也在慢慢消逝。

我享受一个人静静看书的感觉,享受一个人在陌生城市看看博物馆、逛逛步行街,去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和现在,去感受它的文化和风情,就像走进了一个人的心里,有种特别愉悦的充实感。

面对孤独是需要智慧的,古人云,君子慎独。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保持着一致的情操和素养。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经历过生活的曲折、荣辱,依然能热爱生活,坦然告别青春,迎接苍老。

有人时,形如少年;无人时,也能安然自处。不为功名所累,不受情绪所控,永葆初心,心中坚定,沉默亦如雷。

上一章:12 下一章:14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