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永远做最好的朋友2.0版”:网络霸凌和网络闹剧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作者:蕾切尔·西蒙斯

两个12岁女孩盘腿坐在卧室地板上,弯腰弓背,盯着一台满是贴画的笔记本电脑。利娅和埃莉正在Facebook上和埃莉的前男友聊天,这个男孩刚刚问埃莉,两人是否能重归于好,这个请求让埃莉尖叫起来。

“冷静!”利娅急促地说道,埃莉一下子僵住了,表情生硬,她起身走到几英尺之外自己的电脑前,房间里响起了倔强而愤怒的键盘敲击声。

“你完全被莉莉迷住了!你们为什么不结婚?你三句话离不开莉莉,你还在这里干什么?”埃莉打字说道。

利娅瞪着埃莉说:“你不能当面说吗?我们只隔了五英尺!”

埃莉继续打字:“闭嘴,贱人!!!”

利娅继续说:“你在开玩笑吧?连骂我贱人你都不能当面骂吗?”

我们聊天时,利娅回忆起那个场景,为埃莉的行为不住叹息。“发信息的时候她什么都能说,什么问题也没有。我们只隔了五英尺,可她在Facebook上喊我贱人。”

如今,教导乃至谈起女孩时都免不了要考虑到科技和社交媒体对她们生活的影响。虚拟世界成了女孩日常闲逛的场所,与走廊、衣帽间和餐厅并无二致。这种变化加快了攻击的速度:社交媒体像是带有喷气发射器的厕所涂鸦墙,孩子可以将自己墙上的咒骂话语直接发射到同龄人的卧室或口袋里。

11岁到18岁的青少年中,约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成为过网络霸凌的靶子,或遭到过“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的重复性蓄意伤害”,当然,具体数字是多少取决于你问的是谁。如果你去问问女孩们是否曾经成为过网络猥亵的目标,这个数字还会飞涨。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科技让残酷行为更加轻而易举。今天朋友没搭理你,生气了?点击发送。对模仿你打扮的女孩感到生气?点击发送。有个女孩和你暗恋的男生调情,嫉妒她?点击发送。不用眼神交流,不用改变说话语调,也无须承担直接后果。社交媒体成了一个兵工厂,暗藏无数种武器:建一个Facebook群惩罚偷男友的女孩,把她的尴尬照片贴上标签放出来让大家瞧瞧,半夜发送恶意短信然后关机。

“网络让人无所顾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记者简·霍夫曼(Jan Hoffman)写道,文中援引了各类“在心理上十分野蛮”的行为。在网络世界中,成年人和政策都未能跟上节奏,采取行动更是慢了半拍。父母或担惊受怕,或不知所措;而大部分学校也不愿干预“校园之外”发生的行为[值得庆幸的是,情况正在转变。越来越多州立法要求学校将网络霸凌列入反霸凌政策中。]。网站和软件开发商也未能及时帮助沮丧的家长;法律保障的干预底线大部分仍仅限于肢体伤害。网络霸凌者毫无忌惮,因为他们和目标都生活在制度的真空地带之中。

如今我们无法撇开科技谈女孩,与此同时,女孩独特的恐惧和热情也在“永远做最好的朋友2.0版”中数字化了,这就是女孩的网络社交世界。女孩施行或经历的网络霸凌行为都独具“女孩”特色。使用社交媒体,女孩只需打字,不用开口说话,如此便可以避免多数人都心生畏惧的直接冲突,带来一片安宁的绿洲。力求避开当面冲突的女孩军团现在动动手指就可以发泄愤怒和焦虑或背叛他人了。一个高中高年级学生告诉我:“在网上,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

但科技也会背叛女孩,这同海市蜃楼经不起近观是一个道理。使用社交媒体解决问题时,女孩更容易消极地理解他人的信息,做出攻击性回应。这些女孩也许很难当面交谈,但在网上却突然变得凶悍起来,成了残酷的网络“演说家”。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女孩可能会打一两个电话;而如今,她们会展开恶意的信息闪电战。“没人可以从电话里蹦出来让你崩溃,”一位七年级学生告诉我,“但她们可以整天发短信让你崩溃。”女孩们的虚假自信和无法控制的感情引发了冲突,而她们对此毫无准备。

社交媒体正合女孩胃口,她们对关系痴迷——也害怕失去关系。科技让女孩得以和同龄人迅速联系,激动人心。然而,Facebook等社交网站也会让友谊看得见、摸得着,并公开化,女孩会借此比较、评判彼此的关系:“她有800个Facebook好友,我只有350个。”“她上次留言板有九条评论,但我的只有两个人回复。”这是新型的“受欢迎算法”,可以用来检测自己是否受欢迎。在这里,同龄人既可以“点赞”,也可以发表评论。网络栖息地的友谊成了衡量自己的另一种判断标准——同美貌、男友和成绩一样——从而也成为引发女孩嫉妒、心神不定和焦虑的另一种源头。

正如现实生活中的霸凌一般,网络霸凌并非空穴来风。它常常是源自主导女孩生活的日常互动,是闹剧留下的残局。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网络霸凌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创始人萨米尔·辛杜佳(Sameer Hinduja)和贾斯廷·帕钦(Justin Patchin)发现,84%的网络霸凌目标称欺负自己的是相识的人,如朋友、结束友情的朋友、前任或同学。在同一研究中,称自己在网络上被陌生人欺负的青少年不足7%(其余研究对象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欺负他们)。为了深入理解女孩和网络霸凌,我们需要分析她们的网络互动方式,需要判断网络霸凌的导火索。本章中,我将探讨日常生活中“永远做最好的朋友2.0版”的虚拟世界,从其中最黑暗的角落,到行人最多的小径。

媒体和文化让我们相信孩子才是“数字原住民”,毫无头绪的家长和教师只是“数码移民”。这是个危险的谬论。认为孩子在使用科技时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或陌生,就是在暗示成人才是需要受教育的。但社交媒体需要两套独立的技能:一是使用设备的能力,二是安全负责地进行互动的能力。二者互不关联,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设备,并不代表能够驾驭使用的结果。在虚拟世界航行有一套全新的技巧,必须经过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正如刚入学的女孩需要一些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问题,网上的女孩也是如此。

在家待着不去上学无法解决传统霸凌,拔掉插头与科技彻底绝缘同样无法解决网络霸凌。电话或电脑不只是电子设备,而是一扇窗。它面向的那个世界,在大部分女孩眼中和“真实”世界一样活跃,令人无法抗拒。

上一章:小团体 下一章:网络霸凌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