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真实性的悖论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作者:蕾切尔·西蒙斯

思考女孩网络生活时,我不时会想起《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那个坐在幕后操控伟大巫师的人实际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些女孩在Facebook上表现出一副无忧无虑、酷酷的模样,一些女孩在面对Formspring的残酷言论时装作毫不在意,兰伯特在网上寻求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幽会,还有女孩则坐在屏幕后恶语相加。虽说现在女孩的网络生活和虚拟生活衔接得天衣无缝,但她们在网上的表现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还是有所差别。

于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到底应该将女孩的网络行为视为充满勇气和创意的人格延伸,还是将其视为遥不可及的理想形象的幻觉。如果女孩只有通过网络才敢表达某些信念或感受,她还是“真实”的吗?这种二重性会让女孩为自身的诚实和正直付出怎样的代价?

如果女孩们将自己身份的部分藏在网络中,这对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何影响呢?初中,写纸条是我替代直接冲突的唯一选择。面对让我难过的朋友,大部分时候我都被迫按捺住紧张,尽可能地说出我的感受。有些日子里,我会失控,说出词不达意的蠢话;还有时,我的勇气会被泪水吞没。但也有时候,我会直接引出这些对话,这并不容易,我需要不停尝试、失败、再尝试。我需要努力应对友谊中麻烦的一面,我需要学习。

如今,女孩可以点击鼠标发送任何东西。她们会从中收获明显的短期回报,但却不知道长远来看会付出怎样的代价。光打字不说话的女孩会失去面对面谈话的机会,而后者有助于发展社交技能和提高沟通能力。依靠短信解决最难应付的谈话,并不能让她们更理智或有效地解决现实冲突。不使用的肌肉会萎缩,女孩的社交技巧也一样,若不使用就会钝化。科技能够加速关系发展,但同样也会阻碍真实联系。讽刺的是,正如水会蒸发成蒸气一般,现实生活中回避冲突的动机也许会在网上惹出更多麻烦。

社交媒体有一种诱惑力,它确保你光鲜亮丽,却要你付出惨痛代价。从积极角度来看,社交媒体让女孩联系起来、探索自己正在发展变化的身份。从最可怕的角度来看,它利用的是最令女孩感到痛苦的不安全感。社交媒体成了一种武器,可以将孩子的声誉和自尊碾成粉末。网络霸凌行为依然会让成人和女孩惊慌失措,大部分学校都会和学生谈论这个问题,但此类事件若是发生在家庭中,很少有学校会采取行动。与此同时,几乎无人向学生提及所谓的“数字公民”身份。孩子和青少年们本该体现友谊的日常网络互动——以及随后转变为网络霸凌的冲突事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女孩们在这片新领域中竭尽全力地摸索着方向。

更大的问题是:这么多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吗?女孩真的需要吗?在友情中,有些事情若是不知道、看不见或不说出来,岂不是更好?尽管本书力证女孩应坚定自信,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事情都应该说出来、都应该被看见、都应该被人知道。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女孩赞同这一点。我问了许多组女孩,如果没有科技,她们的友谊是否会更美好,大部分女孩都举手了。她们表示赞同。

上一章:性爱短信 下一章:自以为...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