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落三起的传奇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
||||
整个故事还要从乾隆十七年讲起,当时乾隆察觉到西北的准噶尔汗国正处于内乱,有心出兵平准,于是便提前派舒赫德前往西北防范并观察准噶尔的动向。 很快,驻守西北的舒赫德迎来了一次重大事件——准噶尔汗国爆发激烈的内讧,准噶尔大汗达瓦齐与准噶尔大贵族阿睦尔撒纳相互厮杀,最后达瓦齐取胜,阿睦尔撒纳败走,后者带领部族投降了清朝。 这个时候,有一个重大抉择摆在舒赫德面前:要不要完全信任阿睦尔撒纳的投诚。完全信任,意味着给阿睦尔撒纳极大的自主权,以此换得阿睦尔撒纳的好感和忠诚,但代价是阿睦尔撒纳一旦叛变,局面将很难控制;不完全信任,限制阿睦尔撒纳的部族人员,尽管会伤害阿睦尔撒纳的感情,但从客观上来说,若出了岔子,较好控制。 面对这一抉择,舒赫德对阿睦尔撒纳采取“不完全信任”的态度。毕竟是刚投降的敌国部落中的贵族,应当防一手的。史书记载: 阿睦尔撒纳来降。舒赫德与策楞议留阿睦尔撒纳及诸头人军中待命,以其孥移置苏尼特。[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三,《列传一百·舒赫德》,中华书局,1977,第10684页。] 舒赫德和将军策楞商量后,把阿睦尔撒纳和几个贵族留在了军营,然后把这些人的家属全转移到苏尼特旗控制起来了,简单来说,就是当作人质转移了。 结果,舒赫德的奏报送到中央,乾隆生气了。乾隆想的是:人家刚刚投降,你俩上手段也不能这么早吧?人家投降大清,是觉得投降了,日子能变好,结果舒赫德你跟策楞就这么把人家的妻儿、父母带走了,让他们与亲人分离,这都办的什么事!你俩现在不管操作到哪一步了,立刻把人带回来,让人家一家团聚。乾隆下令说: 阿睦尔撒纳等,系远方新归之人。岂有将伊妻子,如此分散之理?此必舒赫德意见。……此旨到时,无论阿睦尔撒纳等妻子,已经起程与否,着即行彻回,令其会集一处。[见《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六十九,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乾隆很愤怒,不仅因为他觉得舒赫德跟策楞把事办糟了,还因为舒赫德他们在操作这件事时并非先请示,后操作,而是边请示,边操作,这就有点不听指挥的意思了。所以,乾隆非常严厉地斥责舒赫德道: 若将此等新降之人,未经承受朕恩以前,即如此处置,倘或心生怨望,激成事端,伊二人又将如何办理?……俟阿睦尔撒纳到卡以后,公同商议,再行奏请,亦不为迟。乃亟亟奏闻,且云一面已经办理,闻之实可骇异。总因策楞、舒赫德,全无勇往办事之心。一味畏葸怯懦,必欲坏国家大事,其居心尚可问耶?伊二人究系何人主见?[见《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六十九,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你俩这么干,万一让阿睦尔撒纳心生怨念,降而复叛怎么办?还有,你俩不提前请示,就直接这么干,到底是怎么想的? 作为政治机器的乾隆,显然无法接受舒赫德擅作主张,所以,乾隆下令将舒赫德革职,留在前线戴罪立功。这便有了舒赫德三落三起的第一落。 尽管乾隆真心实意厚待阿睦尔撒纳,但乾隆二十年(1755)的时候阿睦尔撒纳还是造反了。恰好,那时阿睦尔撒纳的老婆孩子依然在舒赫德领兵管辖的地域内。舒赫德察觉苗头不对,立刻领兵包围了阿睦尔撒纳的家眷,并且对身边的士卒说: 阿逆叛志已决,不可使得其家属傅虎以翼。余虽得罪,曾任大臣,出疆专命之罪,余甘任之。[昭梿:《啸亭杂录》卷二,《舒文襄公预定阿逆之叛》,中华书局,1980,第57页。] 舒赫德的意思是:我知道我还是戴罪之身,临大事,不请旨,可能还要被皇上问罪。但此时,阿睦尔撒纳叛相已显,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让他再把家眷接走,即便会被问罪,我也心甘情愿。 然后,舒赫德不但派兵包围了阿睦尔撒纳的家眷,还成功击退了欲突袭的阿睦尔撒纳。消息传到中央,乾隆没有震怒,反而十分高兴,赞许舒赫德临危不惧,颇有担当,而后恢复了舒赫德副都统的职务。这次反复,也就是舒赫德的一落一起。 但舒赫德很快就遭遇了第二次打击。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军再次进攻准噶尔汗国,此次进攻,乾隆曾下严令: 此等贼人,断不宜稍示姑息。惟老幼羸弱之人,或可酌量存留,另筹安插。[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三十二,乾隆二十二年二月初六日。] 这一轮进攻,准噶尔汗国的民众,除了老人与小孩,剩下的全部都要严肃处理,绝不可有半分姑息。 可舒赫德是怎么执行的呢?当时清军两路齐攻,西路军主帅是名将乌雅·兆惠,北路军主帅是喀尔喀蒙古亲王成衮扎布。而舒赫德在北路军跟随成衮扎布进剿。 北路军打到中途时,收服了两个准噶尔汗国的两个小部落,结果,舒赫德非但没有就地消灭这两个小部落,甚至没有严格管控,导致这两个部落降而复叛。史书记载: (舒赫德)招服克哷特、乌鲁特等游牧,当收其马以佐军;乃任令屯驻山中,致兵过复叛。[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三,《列传一百·舒赫德》,中华书局,1977,第10685页。] 舒赫德的疏忽不仅严重阻碍了进兵,还制造了本不该出现的麻烦。乾隆震怒之下,再次将舒赫德革职,舒赫德变成普通士兵。就此,舒赫德遭遇官场生涯的第二次打击。 那么,这轮打击过后,舒赫德又是如何翻身的呢?就在转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平准战争胜利后,清朝成功收复天山以北,然而在天山以南的回疆,大、小和卓又兴兵作乱,乾隆便下令以兆惠为帅,南下征讨大、小和卓。兆惠为元帅,领兵在前,后方得有人来主管后勤。那么,既担任过兵部尚书,又担任过户部尚书的舒赫德显然是个合适的人选,只可惜,戴罪之身的舒赫德如今只是个普通士兵,寸功未立,乾隆也不好直接恢复舒赫德的官职,便下令让舒赫德以头等侍卫的身份到南疆的阿克苏去担任兆惠的后援。史书记载: 令舒赫德,以头等侍卫职衔,驻防阿克苏。[见《清高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一,乾隆二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 不料,在平定大、小和卓的战争期间,兆惠因孤军深入,在进攻小和卓霍集占所据的叶尔羌城时被围困在黑水河。当兆惠的求援信送到阿克苏时,一件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兆惠的求援信属于军情文报,以舒赫德头等侍卫的身份是没资格私自拆看的,拆了便可能被问罪。然而,当时阿克苏并无其他可以定夺的官员在场。无奈,舒赫德再一次冒险,他违规拆阅信件,随后,一边立即着手部署对兆惠的救援工作,一边将相关消息火速送交京城。 同时,舒赫德也向乾隆请罪说: 忽闻军营信息,夙夜靡宁,惟有速催兵马带领应援。至现在接到各处咨呈军营文报,俱系亟应办理之事,未便收贮,致滋迟误。臣识见浅陋,何敢妄行干预?因驻札并无大员,以公事为重,请将所接文报即行开看,酌量办理。[傅恒:《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四,四库全书本,第7页。] 意思是:皇上,臣知道自己本不该拆阅信件,但实在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最终,恰恰得益于舒赫德的不得已而为之,由于提前做好了部署准备,及时配合乾隆传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初,舒赫德与富德、阿里衮相互配合,取得呼尔满大捷,成功救出兆惠。清军也在当年成功平定大、小和卓,收复了天山以南新疆,从此收复新疆全境。舒赫德此前已因功得到升迁,补授工部尚书兼镶红旗满洲都统,在平回战争胜利后,他留驻阿克苏,总理南疆的战后建设。这一年,舒赫德整整50岁,已然两落两起,波折仍未停息。 按理说,舒赫德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换成别人已到官场生涯末期了,舒赫德怎么还能再起波澜呢? 其实,平回战争胜利后,从乾隆二十四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这近10年时间里,舒赫德的官场生涯是很平稳的,他当过刑部尚书,也调过工部尚书,中间还经常兼管户部,是深得乾隆器重的。地方出了案子,舒赫德也临时出任过陕甘总督。整体来看,就是个忠诚可靠的老臣。 接着,有一个意外出现了,也就是清缅战争。这场战争从乾隆三十年(1765)开打,一直打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底才结束,前前后后打了四次。截止到乾隆三十三年,清军已经连输三场,失去了三位主帅,这其中还包括乾隆心爱的内侄——一等诚嘉毅勇公富察·明瑞。到乾隆三十四年第四次征缅时,乾隆派舒赫德为参赞大臣,跟随首席大军机傅恒一起南下征缅。 结果,舒赫德到了云南考察了前线情形后,直接给乾隆泼了一盆冷水。舒赫德指出了征缅的种种不利条件,直言不如招抚议和。这直接惹恼了乾隆,乾隆公开训斥他说: 至舒赫德在京,受朕调度,承办诸事,颇能尽心。而一离朕前,即有此冒昧乖张之举,实难倚任。[见《清高宗实录》卷八百九,乾隆三十三年四月十九日。] 一句话——舒赫德靠不住,留他在前线,除了动摇军心,毫无作用。于是,乾隆再次将舒赫德革职,扔往新疆,让舒赫德以副都统职衔任参赞大臣,继续管理南疆。这一年,舒赫德59岁,这也是他官场生涯中遭遇到的第三次重大打击。 近花甲之年再遭贬斥的舒赫德,最终又是如何翻身的呢?这就涉及乾隆朝外交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部原是蒙古的一个小部落。早在在明朝末期,受准噶尔汗国扩张的影响,土尔扈特部被迫西迁到俄罗斯境内,并接受了俄罗斯沙皇的册封,土尔扈特人成了俄罗斯属民。后来,不堪沙俄方面的压迫,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部落选择东归中国。 面对土尔扈特部落的归来,新疆各处官员有不同的看法。许多官员认为土尔扈特部东归之举是诈降,但舒赫德认为土尔扈特部是值得争取并安抚的,其顺利回国也可以彰显天朝兴盛,古人新归。史书记载: (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自俄罗斯来归,众疑其伪降,舒赫德力白无他志,命如伊犁宣抚,寻授伊犁将军。[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十三,《列传一百·舒赫德》,中华书局,1977,第10686页。] 舒赫德力排众议,成功打动乾隆。乾隆命舒赫德前往伊犁,负责土尔扈特部东归的善后工作。 从粮食到牧场到衣物,舒赫德在各方面都做了妥帖安排,成功安顿好了土尔扈特部的一众人等。舒赫德也因为自己的勤勉表现,再次获得乾隆信任,被任命为伊犁将军。这一年,舒赫德62岁。 少年天才,风光四十年,又波折近二十载的老臣舒赫德,到如今也终于走到了自己仕途的收官阶段。 |
||||
上一章:平步青... | 下一章:满臣门...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