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臣门面的晚年

乾隆制造  作者:李正

乾隆三十八年(1773),64岁的舒赫德重返京城。考虑到舒赫德此前已经先后掌管过兵部、户部、工部、刑部四部,经验丰富,可以统筹各方,因此,舒赫德直接被乾隆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保,入军机处,成为清朝核心决策圈的重要一员。而此时正逢乾隆朝满洲顶级官员凋零之际,乾隆朝第三任首席大军机富察·傅恒,已于三年前病逝;第四任首席大军机章佳·尹继善,同样已于两年病逝。

如今的军机处,放眼望去,刘统勋、刘纶和于敏中三位汉族官员位居前三。因此,彼时重返京城、重返军机处的舒赫德,已然成了满洲官员最后的门面。毕竟其他满洲官员的功勋相比参加过平准、平回战争,历任四部、统领天山的舒赫德,实在相差甚远。

而舒赫德重返军机处后不久,又发生了意外——乾隆朝第五任首席大军机刘统勋病逝在了上早朝的路上。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朝第六任首席大军机究竟是谁,历史上是有争议的。按《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一》的排位,刘统勋去世后,首席大军机应为于敏中。但按《乾隆朝上谕档》的署名排序,刘统勋死后,军机处由舒赫德领衔。这二位究竟谁是乾隆朝第六任首席大军机,至今无明确结论,但较多人认为是于敏中。不过,刘统勋临终前,似乎是有意让舒赫德接班首席大军机的。史书记载:

(舒赫德)后内任金吾,外掌军旅,皆以刚正见称,故刘文正公力挽为相。[昭梿:《啸亭续录》卷三,《舒文襄公末节》,中华书局,1980,第452页。]

舒赫德的刚直形象深入人心,因而刘统勋力荐舒赫德。

然而,无论于敏中与舒赫德究竟谁为乾隆朝第六任首席大军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从乾隆三十八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这四年,乾隆朝满洲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便是舒赫德。

舒赫德在军机处的那几年里,除了日常处理政务、编书之外,还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65岁高龄时办成了一件大事。当时,黄河需修筑坝口,舒赫德奉命离京督工。结果舒赫德刚一离京,便传来了山东爆发王伦起义的军报。

王伦本是贫苦农民出身,因不堪忍受政府的横征暴敛,在乾隆三十九年的八月份发动起义。由于山东当地官兵久疏战阵,难以招架,一时之间,王伦起义的声势如火如荼。史书记载: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山东寿张民王伦为乱,破寿张、堂邑、阳谷,犯东昌及临清,夺粮艘为浮桥,欲渡运河。[赵尔巽等:《清史稿》卷三百二十四,《列传一百十一·周元理》,中华书局,1977,第10834页。]

眼看着王伦起义的规模越来越大,乾隆一边调兵,一边让原本要去督工修河坝的舒赫德赶紧前往山东前线指挥作战。在西北打过不少仗的舒赫德,如今镇压农民起义,自然思路明确。最终,在舒赫德的指挥下,清军分三路围攻,未及一个月,王伦便力战不敌,自焚而死。

于王伦而言,舒赫德自然是镇压农民起义的恶贼;于乾隆而言,舒赫德却是危急时刻力挽狂澜的良臣。后来,凭借着平定王伦起义的战绩,在二平金川胜利后乾隆再绘紫光阁时,舒赫德尽管没能前往四川前线,依然在紫光阁获得了第二张属于自己的画像,这也成了舒赫德在乾隆朝的最后荣光。

平定王伦起义三年后,乾隆四十二年,舒赫德因病逝世,终年68岁。

回顾舒赫德一生,前40年顺风顺水,中间19年几经波折,最后的七八年老而弥坚。仕途虽三次遭到打击,但实话讲,除了第二次错放准噶尔部落确有错误之外,另外两次,舒赫德本人的判断并无什么错误。舒赫德认为阿睦尔撒纳不可全信,后阿睦尔撒纳果然叛乱;舒赫德认为缅甸不宜强攻,后第四次清缅战争也的确以议和收场,阿里衮和傅恒还因在缅甸染病相继去世。

只是舒赫德不管几经打击,其对形势的判断和对责任的担当,都从未令人失望。无论是兵围阿睦尔撒纳家属,还是强拆兆惠的军情文书,舒赫德从来考虑的都是何事该做,而不是如何免责。

这大概便是舒赫德一生纵有三落,也能三起,最终成为满臣门面的原因所在。

上一章:三落三... 下一章:于敏中...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